在書寫《臺灣史上最有梗的臺灣史》時,寫到的眾多人物中,最令我佩服的有兩個人:馬偕與林獻堂。
不過我們要注意到一個問題,一百年前的人,思想再怎麼進步,終究有那個時代的環境限制;想要看到一百年前的人,人生觀、愛情觀、經濟觀乃至對於人權、女權、婚姻、平等、自由、族群等的價值觀都要跟今日的進步想法一致,那是不可能的,要不就是那個人是個瘋子。
林獻堂身為臺灣日治時代社運大金主,貢獻之巨是沒有疑問的,雖然據考察,他年輕時也罹患花柳、晚年曾經有私生子等糗事,但在那個時代的有錢人來講,這也是正常發揮而已,並不影響我對他的崇敬。
但是馬偕,我當年書寫他的時候真的是快掉淚了。他差不多是完人,除非在我孤陋寡聞的見識之外有我未能寓目之資料,否則我還真沒看到什麼負評。
其實不只是馬偕,當年差不多時間來台的外國傳教士們,個個都有獨立書寫一部篇章的價值。比如說,相較於馬偕、馬雅各、巴克禮等牧師,有一位對臺灣歷史進程影響較小,但在臺文界名氣卻遠勝於前三位的牧師:甘為霖。
如果是一般歷史系學生,知道甘為霖這名字,大概也已經算讀書讀得很細的了。但是在台文系,不要說是這三個字,光講「甘典」兩字,若不知道是指甘為霖編著的《廈門音新字典》,那根本該退學!《廈門音新字典》是1913年以來,臺灣最早期也是最有參考價值的臺語字典之一,至今仍然不少臺文人翻閱使用,其影響力可知一斑。
但是可能有很多人還不知道,甘為霖是關心盲啞人士的先行者。1887年,甘為霖在英國籌募臺灣盲人教育經費,1891年租用台南洪公祠設立「訓瞽堂」,是台灣第一個視障者教育機構,並努力替盲人做訓練,尋找工作,破除了過去失明者只能靠算命、乞討賺錢的命運。「訓瞽堂」後來從盲人的輔導擴展到啟聰,成為現今國立臺南大學附屬啟聰學校的前身。
完全沒有臺灣血統的外國人,在一百多年前遠渡半個地球,來到這個熱帶島嶼幫助無數弱勢蒼黎,如果世間真有天使,毫無疑問這些傳教士就是。
經歷百年後的今日,天生視障、聽障的孩子,在醫學上依然無法完全避免與治癒。好在有先行者為我們先走出一條路,接下來換我們走下去。
近日得知一個「公共政策網路參與平臺」的連署附議活動,致力推動「臺灣手語納入語言早療」。
轉錄「推動臺灣手語納入語言早療」連署附議的發起人郭子鳴先生的理念如下:
---
一般而言,出生嬰兒經過聽力檢查發現有聽力受損情形,政府為了避免這類俗稱「聽損兒」的孩童錯過黃金學習時期,會鼓勵家長偕同聽損兒參與語言早期療育,俗稱語言早療。
目前語言早療教學以「聽覺口語」為主。這種方式不利於某些聽損兒學習,導致其理解力越來越差,甚至變成像一隻只會仿說的鸚鵡。
那麼,何不利用聽損兒的視覺優勢來促進理解呢?所以我們想到了「臺灣手語」。
經過我們這群認同臺灣手語的聽損家庭,邀請手語老師自組親子手語教學班後,實作中發現孩童的理解力提高,且越來越聽得懂也說得更好。
另外手語不單單能促進口語發展、自信心培養,還能讓聽損兒擁有手語、口語全天候雙語溝通能力,助聽器、電子耳不再是溝通侷限。
目前連署天數還剩下一個半月,需要3000多票才能附議成功,進而請政府正視這項議題。請熱血的各位多多幫忙連署附議與拉票。
最後,請大家連署支持手語納入早療,讓聽損兒也能學習雙語。
您的一票很有可能決定臺灣手語的命運與改變聽損兒的學習模式,這群孩子值得擁有更好的未來!不是嗎?!
#如何連署附議:
請上網google「公共政策網路參與平臺」並且註冊(採手機、email雙認證制),接下來在該平台內搜尋「推動臺灣手語納入語言早療」〔連結1〕【提議者:郭子鳴】。
往下拉會看到「我要附議」的橘色圓形章,按下它再按「確認附議」,會出現「已附議」的橘色圓形章,即表示附議成功。
爸爸、媽媽們若不熟悉上述操作模式,請找熟悉網頁操作的子女、親戚們幫忙操作連署附議。
#連結1.
推動臺灣手語納入語言早療(公共政策網路參與平臺)
https://join.gov.tw/idea/detail/993cf559-0bf7-4e8d-a8bb-bbda146bbcfb
連署需要雙驗證(電子信箱和手機號碼),雙驗證通過後,記得回去登入網頁,按橘色的附議印章,按確認後會看到已經附議的橘色圓形圖案,這樣就完成連署。
如果您的父母也同意這個連署,但他們沒有E-mail,您若有2個以上的信箱,就可以幫沒有email的父母附議,同1組手機可用3個信箱,記得改用您父母的暱稱,請幫忙轉傳。
---
具體而言,這個連署就是希望天生聽力受損(包括全聾以及不是全聾)的兒童,在早期治療階段就能獲得手語資源,讓聽損兒多一個溝通的選擇,並且在學習手語的過程中,也有助於孩子的口語和認知發展;萬一在助聽輔具突然遺失、故障、發生問題時,孩子依然有溝通的管道。
甘為霖牧師在一百多年前,篳路藍縷,忍受民眾的歧視和誤解,花了數年四處募款遊說,終於替臺灣的盲人開啟了一道光芒。現在,我們只要坐在電腦前花上五分鐘認證連署,就能幫助今後聽損的小朋友。我們或許終其一生,都無法像甘為霖一樣偉大,但是集合大家的力量,我們可以做與他一樣有影響力的事!目前這個提案尚差1619人附議,這數字不小,但如果看見此文的您願意動動鍵盤附議,並分享擴散出去,網路的群眾力量或許能很快締造奇蹟,邀請您共同參與!
馬偕馬雅各 在 楊右任 Yu-Jen Yang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為什麼跑去非洲?不先幫助台灣?
今天一早收到聯合差傳秘書長Ray從杜拜的來信,附上了一本2018宣教版週曆,一翻開就看見幾個月前我去演講的彰化基督教醫院創辦人故事;當年為了醫治腳部潰爛的台灣孩子,英國蘭大衛醫師的妻子竟要求先生切下她的皮膚,移植到孩子身上!而他們的兒子蘭大弼辭世遺言更是以臺灣話說出:「要照顧艱苦人(窮人)。」
回想台灣早期的確受到許多國外宣教士的幫助,馬偕、馬雅各、彰化基督教醫院、屏東基督教醫院、甚至連台灣第一個立案的社服機構(芥菜種會)都是美國籍的孫理蓮宣教士所創辦的,不曉得這些從世界各地來照顧台灣孩子的宣教士們,當年是否也曾經受到自己國家人們質疑:「為什麼不先照顧我們自己人?」
#突破國界的愛
#舊鞋救命
▶︎2018 非洲國際志工招募 https://goo.gl/guJZpj
---------------------------------
▶︎舊鞋募集細節
連結:https://goo.gl/HkDRmW
---------------------------------
▶︎掌握每次募集提醒請進Line@
連結:https://goo.gl/bNyitb
你也可以這樣加入我們
---------------------------------
▶︎捐助國際運費:
信用卡:https://goo.gl/Hu3ZX1
匯款或劃撥:https://goo.gl/VGKrsY
對聯合差傳「宣教版」週曆手冊有興趣的人可以參考下面兩個聯結:
禱告藍 https://goo.gl/uPWYEz
行動金 https://goo.gl/Dthjt7
馬偕馬雅各 在 故事:寫給所有人的歷史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在台灣,基督教與天主教徒的人數不到10%,但是台灣各地卻處處可見與基督信仰有關的機構與歷史建築。
傳教士如馬偕、馬雅各......等人的事蹟,我們大多略知一二,但是台籍的基督徒事蹟卻鮮有教外的人知道。
這些台灣基督徒改宗之後,信仰對他們的生活有哪些影響?讓我們來看看王政文教授如何說。
馬偕馬雅各 在 聚珍臺灣- 你知道除了馬偕、馬雅各、巴克禮牧師,還有一位和 ... 的推薦與評價
你知道除了馬偕、馬雅各、巴克禮牧師,還有一位和他們一起努力,一生都在這裡傳教、最後也長眠於臺灣的長老教會牧師李庥(Hugh Ritchie)嗎? ... ... <看更多>
馬偕馬雅各 在 馬偕、馬雅各 - YouTube 的推薦與評價
馬偕 、 馬雅各. 14K views 8 years ago 社會五 · Lacie C. Lacie C. 1.67K subscribers. Subscribe. 36. I like this. I dislike this.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