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的自省能力,是有限的。
遇到錯誤或失敗,我們自然的反應是怪別人找碴、怪環境條件太差、怪自己一時不察。人之所以會有這種偏誤,是因為自己的錯誤看起來實在太痛苦了。看著自己失敗,會動搖我們的優越感,就像有棒子朝我們的自尊戳上來。
欲望與情緒會再度將我們蒙蔽,結果就是我們日後會重蹈覆轍,犯完全一樣的錯誤,不痛不癢地自責一番,然後又是忘性大作,直到大限來臨的那一天,這種模式都不會改變。如果人真的能從錯誤中學習,我們就不會看到世界上那麼多錯誤不斷重複,也應該看到大家都在職涯發展上不斷自我突破才是。
取自《人性18法則》
……………………………………………………………
各位朋友,晚安:
這本書之前直播過,目前依舊可以參與贈書活動。
摘文裡面有很多不理性的思維方式,各位大概很容易看到自己,或者身邊的人,有類似的心理歷程。然而,光是各位願意閱讀,我就佩服,因為這需要有相當程度的自省能力,還有挫折容忍度—閱讀下列摘文本身,我認為就違反了享樂原則。
我特別希望各位注意到「究責偏誤」,因為不少師長常用這種態度,去對待被霸凌的孩子,進一步造成二次傷害。這也是這個社會上,常檢討受害者的一種心理歷程。
祝願您,願意理解人性,並且保持覺察!
.
ps. 歡迎參與贈書活動
https://www.facebook.com/220440724638912/videos/2571846303126785
……………………………………………………………
【文/ 羅伯‧葛林】
情緒潛伏在我們的意識底下,周而復始地在影響著我們的思緒與決定,而其中最常見、最普遍的一種情緒,就是對快樂的欲望與對痛苦的逃避,這是一種趨吉避凶的概念。我們的想法幾乎無可避免地會繞著這類欲望打轉;光是在腦中把玩會讓我們覺得不舒服或痛苦的想法,就會有想要退縮的反應。我們會以為自己在找尋真相,或覺得自己還蠻腳踏實地的,但其實我們不過是在謹守著讓自己能釋放壓力並自覺滿意的想法,因為這能讓我們感覺高人一等。人類思想中的這種「享樂原則」(pleasure principle),是我們所有心理偏誤的根源。要是你覺得自己不知怎地是個特例,對下方我們要介紹的各種偏誤都有抵抗力,那正好可以當成享樂原則在作用的現成案例。聰明的話,我們就不該逃避現實,而應該探索這些偏誤如何在自己的內心持續作用,乃至於學著在別人身上辨識出這些不理性的狀態。
…………
確認偏誤(Confirmation Bias)
▍我之所以達成自己的決定,是看過了證據,也經歷了多多少少算是理性的思考流程。
為了秉持某種觀念,並說服自己是理性得到這樣的結論,我們會四處搜尋證據來支持自己的見解。理論上,還有什麼東西能比證據更客觀,更科學呢?但由於享樂原則在暗地裡發揮的影響力,我們會專門去蒐集能確認己身觀點的證據,讓我們能繼續相信自己想相信的東西,而這──就是「確認偏誤」。
想觀察確認偏誤,我們可以在職場上注意別人的企劃,特別是那些輸贏很大的企劃。所謂的企劃,都是為了一個想要達成的正向目的所設計。如果有人把可能的正向與負向後果都平等地考慮進去,那他會發現自己寸步難行。所以無可避免地,他們會不知不覺地倒向能確認達成正向結果的資訊,在那個世界裡一切都很順利。職場上還有另外一種狀況,可以讓我們看到確認偏誤的模樣,那就是當有人「理論上」在徵詢別人意見的時候。對於大多數擔任顧問職的人來說,這都是一個甩不開的宿命。話說到底,大家都希望聽到自己的想法與偏好受到專家意見的肯定。不論你說了些什麼,對方都還是會聽到他們想聽的,而要是你的意見與他們的想法相左,他們就會設法貶低你的觀點,否定你所謂的專業。通常一個人愈是手握大權,他受制於確認偏誤的程度就會愈明顯。
放眼全世界來訪查確認偏誤之際,你可以留意一下有沒有那種好到不像話的理論。這理論身邊會有大量的數據與研究被丟出來當成左右護法,而這一點並不難做到。正所謂精誠所至,金石為開,一旦你說服了自己,認定自己的論述沒有問題,相關的證明就會跑來供你閱兵。在網路上,我們不難針對一項爭議的兩造都找到支撐的研究論點。整體而言,你永遠不應該因為別人提供了「證據」就覺得對方的說法可信。正確的作法是在冷冽的光天化日下檢視這些證據,並窮盡一切的心力去質疑。面向你自身或別人敝帚自珍的想法或信念,你的第一反應永遠應該設為尋找反證,這樣才符合科學的精神。
…………
信心偏誤(Conviction Bias)
▍這件事情我都信到這個份兒上了,還能有假嗎?
有些觀點我們私心會非常滿意,但內心深處,我們多少也對這些說法有一點點存疑,於是乎我們會不辭辛勞地去說服自己──要自己義無反顧地去相信這番說詞,遇到有人反對一定大聲斥責,絕不坐視。這件事若是有假,我們怎麼拿得出如此的熱情來為其辯護?我們會這麼告訴自己。這樣的偏誤,若表現在我們與領袖的關係上,就更為顯而易見了。你看看領袖說起話來那樣兩手並用而充滿激情,用詞遣字也到處是五彩繽紛的比喻跟讓人會心一笑的旁徵博引,看起來就是充滿了如深井般取之不竭的自信,那肯定代表他們功課做得很足,所以才能把話說得這麼信心滿滿,毫無破綻。反之,那些講話中處處存在語意上的模稜兩可,口條動輒有所躊躇猶豫的人,則似乎顯得不夠堅強,顯得自我懷疑而舉棋不定。這些人說的話多半不能相信,我們會這麼想。人的這種偏見,是推銷員與民粹政客的好朋友,他們把自信當成門面,讓我們易於被他們說服與欺騙。他們知道人都喜歡看好戲,所以他們就把自己似是而非的東西用戲劇效果包裝起來,藉以混淆視聽。
…………
外觀偏誤(Appearance Bias)
▍我交往的人我心裡有底;我能用肉眼看到真正的他們。
我們看到的人都不是本體,而是表象。而這些表象很容易誤導我們。首先,社會化把人都訓練得很好,我們會知道什麼樣的場合需要端出什麼樣的菜色,才能獲得社交上的認可。一般較常見的組合是理想崇高、敬業形象維持得很好、良心沒有被狗吃掉。看著這些「面具」,我們會以為他們真的就是這樣的人。再者,我們多半很吃以偏概全的「光環效應」(halo effect)那一套──看到某人身上有特定的缺點(拙於社交)或優點(聰明才智),我們就會自動延伸,把可能相關的優缺點也腦補上去。帥哥美女看起來就是比較可信,特別是政壇上的帥哥美女。一個人事業成功,我們就會想當然耳認為他們品行亦優、良心爆棚、所以老天爺才會讓他在工作上圓夢。但這模糊了一項事實,那就是很多功成名就,響叮噹的人物,都在超車別人的來時路上幹了不少狗屁倒灶的渾事,你看不到是他們的公關太有本事。
…………
群體偏誤(The Group Bias)
▍我的想法是我的想法。我並不聽從群體的指揮。隨波逐流不是我的作風。
我們天生都是群居的社會動物。被孤立的感覺,不被群體當一回事的感受,於我們都是既挫折又恐怖。知道了別人的想法跟我們有志一同,我們心中會覺得放下一塊超大的石頭。事實上,為了能這樣鬆一口氣,內心會有一股動力要去認同特定的觀點或意見;唯我們並不會有識地認知到這股拉力,而會以為自己的每個決定都完全是自己的意念。
看看那些支持某一黨或某種意識形態的人──明明沒有人發號施令,也沒有人大剌剌地給予壓力,但某種正統或正確就自然而然地拔地而起。一個人若屬於右派或左派,那麼遇到種種問題,他們的意見就幾乎都會自動歸隊,保持左或右一系列相同的立場,就像在變魔術一樣。但會承認自己的思考受到左右之別影響的人,少之又少。
…………
究責偏誤(The Blame Bias)
▍我能從經驗跟錯誤中學習。
錯誤與失敗,會讓人想去解釋些什麼。我們會本能地想學到教訓,希望自己下回不要重蹈覆轍。但事實上,我們並不真的那麼想湊近瞧瞧自己幹的好事;我們的自省能力,是有限的。遇到錯誤或失敗,我們自然的反應是怪別人找碴、怪環境條件太差、怪自己一時不察。人之所以會有這種偏誤,是因為自己的錯誤看起來實在太痛苦了。看著自己失敗,會動搖我們的優越感,就像有棒子朝我們的自尊戳上來。我們會看似完成了所有的動作,裝出有在反省的樣子,但隨著時間過去,享樂原則又會冒出頭來,然後我們就會連原本一點點怪罪自己的心情,都飄散到九霄雲外去了。欲望與情緒會再度將我們蒙蔽,結果就是我們日後會重蹈覆轍,犯完全一樣的錯誤,不痛不癢地自責一番,然後又是忘性大作,直到大限來臨的那一天,這種模式都不會改變。如果人真的能從錯誤中學習,我們就不會看到世界上那麼多錯誤不斷重複,也應該看到大家都在職涯發展上不斷自我突破才是。
…………
優越感偏誤(Superiority Bias)
▍我跟別人不一樣。我比別人理性,道德也更高尚。
很少人會在日常對話中把這話說出口,因為這聽起來實在太狗眼看人低了。但在不在少數的民意調查與研究當中,只要是被問到要拿自己跟別人比較,受訪或受試者的想法大抵八九不離十,就是上頭那句話的意思。人會這麼想,就如同思想遭遇到某種障眼法,我們看不到自己的謬誤與不理性,我們只看得到別人的這兩種東西。所以比方說,我們會輕易相信敵對政黨的人思考是不經大腦,而我們這陣營的人做事都經過深思熟慮。在道德的層面上,我們少有人會坦承自己曾經在工作上欺騙或利用過誰,或是曾經為了出人頭地或平步青雲而抄過捷徑或耍過心機。自身一切的成就,在我們的想像中,都是才華與努力的成果。但如果是別人嶄露頭角,那就是他們效法馬基維利主義而無所不用其極,這些人成功卻卑鄙。我們這樣的想法,目的是不論結果為何,自己永遠都是對的。在一股沛然莫之能禦的力量拉扯下,我們會賦予自己一個理性、守禮、道德完備的形象,而這些正好是受文化高度提倡的特質。任何蛛絲馬跡與這樣的形象有所悖離,都有可能讓自己千夫所指。唯事實上,如果大家真的都如此講理而溫文自持、道德上毫無瑕疵,那世界大同早就降臨許久,善良與和平早就在地球上供過於求。真實的狀況是怎麼回事,我們都清楚。換句話說,我們起碼一部分人,甚至大部分乃至於所有人,都是在自欺欺人。理性與道德,必須透過自覺與努力才能達成。跟很多東西一樣,這兩項品格都不會跟雨一起下下來。要具備理性與道德來讓你的人格變完整,你需要歷經一種叫做「成熟」的過程。
.
以上文字取自
人性18法則:認識自己,透視他人,解碼人類行為第一專書
★博客來 https://reurl.cc/EzZGkR
★誠品 https://reurl.cc/3L5Odj
★金石堂 https://reurl.cc/ld5v3A
★讀冊 https://reurl.cc/2goLMr
★momo書店 https://reurl.cc/Y6jell
@李茲文化 Leeds Publishing
https://www.facebook.com/leedspublishing/
.
9/13桃園公益免費_2020心理健康月電影賞析_網癮小爸
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303444434218085/
9/27桃園公益免費_2020心理健康月電影賞析_全境擴散
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3193538510767410/
已額滿11/7 三重免費公益講座_樂讀親子共學系列講座_以善意應對青少年情緒人際問題
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189917322447609/
相信自己是夠好的媽媽:是犧牲,還是責任?是妥協,還是平衡?放下對母愛的執著,恢復你的生命彈性,重新找回愛自己的方式
博客來:https://bit.ly/2vhVD9s
讀書花園:https://bit.ly/2GEA9dH
誠品:https://bit.ly/2W4E3Sq
金石堂:https://bit.ly/2vhQ6jh
馬基維利主義案例 在 馬基維利主義人格特質在PTT/Dcard完整相關資訊 - 說愛你 的推薦與評價
馬基維利主義 (心理學)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Wikipedia馬基維利主義在領域人格心理學上,是一種心理特質集中在人際關係處理,不露聲色的冷淡、冷漠和對道德的摒棄。 ... <看更多>
馬基維利主義案例 在 [問卦] 愛國主義者與馬基維利主義者 - PTT推薦 的推薦與評價
愛國主義不知道定義是怎麼樣子的,不過我可想像就是政治狂熱分子,聲稱要為國家興亡付出自己生命的那種人士。 ( 2 ) 馬基維利是君主論的作者,這是一 ... ... <看更多>
馬基維利主義案例 在 馬基維利主義人格特質在PTT/Dcard完整相關資訊 - 說愛你 的推薦與評價
馬基維利主義 (心理學)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Wikipedia馬基維利主義在領域人格心理學上,是一種心理特質集中在人際關係處理,不露聲色的冷淡、冷漠和對道德的摒棄。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