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認真想 ] #國族建構與英雄史觀 批瓊瑤的英雄論
.
小編看到瓊瑤的英雄論,真的是瞠目結舌。一直想寫些什麼,從「英雄論述」來解構與批判。還在想行文的時候,就看到彭老師這篇貼文,分析的真好。
____
#歷史教科書的民族英雄系譜 / 彭明輝
我是軍公教,我驕傲,因為我沒有變成瓊瑤。
讀到瓊瑤的《英雄──韓國瑜》,我真是傻眼了。
用六十年前的高中歷史教科書為臺灣把脈,還搬出在大學教授歷史的父親來壯膽,委實令人啼笑皆非。
由於1890年代改編國史運動初期,晚清面臨嚴重的內憂外患,中國歷史教科書編纂者所建構的英雄系譜主要有兩種,一是欺壓邊疆少數民族者,如衛青、霍去病、班超、李世民、左宗棠;另一為亡國之臣,如文天祥、史可法。
臺灣的中國歷史教科書基本上承繼了這個傳統,在1980年代以前,晚清中國歷史教科書編纂者所建構的民族英雄系譜,成為戰後臺灣教科書遵循的範例,與瓊瑤同時代的長者們,以及許多五、六十歲我的同輩們,心中的國族概念與民族英雄系譜,皆來自歷史教科書。因而出現像瓊瑤《英雄──韓國瑜》這樣的文章,便絲毫不足為奇了。
臺灣的歷史教育,在用字遣詞上受孔子《春秋》的影響極大,《春秋》記戰爭,有伐、侵、戰、圍、入、滅等不同的寫法;聲罪致討曰伐,潛師掠境曰侵,兩軍相接曰戰,環其城邑曰圍,造其國都曰入,毀其社稷曰滅。同是記殺人,有殺、誅、弒、殲等不同的寫法,無罪見殺曰殺,有罪當殺曰誅,以下殺上曰弒,不留孑遺曰殲。這是用不同的字,表達不同的歷史情況,即所謂春秋筆法。舉最明顯的例子,如各朝代與邊族的關係,漢國攻打匈奴,寫成漢武帝北伐匈奴;而匈奴則是侵略漢國;類似的情形,蒙古攻打中國謂之入侵或侵略,這是從征服王朝攻打華夏的角度思考;但蒙古攻打歐州則名之曰 “西征”,如拔都西征。類似情形,忽必烈攻打日本,名之曰“遠征”或“東征”;而對日抗戰時期,日本攻打中國,謂之侵略。有一段時間,臺灣甚至為日本教書未使用“侵略”而表達抗議,卻遺忘了自己歷史教科書裡忽必略“遠征”日本的敘述。
在歷史教科書中,有幾個朝代是很衰的,其中最明顯的例子是短國祚王朝,後續者如為強勢王朝且國祚緜長,那麼,短國祚王朝往往被寫得很負面;如秦與隋,但卻忽略了秦築長城,區隔遊牧民族與農業民族,是影響多麼深遠的事;隋煬帝開鑿運河,成為此後各朝帝國的重要經濟動脈。征服王朝入主華夏,亦成為歷史課本的大黑洞,如元國和清國的敘述,基本上即是負面的,元國尤其倒楣,被寫得沒有一處是好的。宋元之際和明清交替的二臣,即成為民族主義史學下的冤魂,至於漢民族所建王朝,則沒有這類問題。故爾這類撻伐主要來自民族主義史學,而非朝代興衰。運氣很差的還有女性,亡國常是女性要負責,如妹喜、妲己、褒娰、呂后、武曌、楊玉環、慈禧,都被形塑成紅顏禍水,甚至直指為禍國殃民。這種充滿男性沙文主義的敘述,在台灣的中國史教科書中俯拾即是。
在形塑國家意識方面,臺灣的歷史教學和歷史教科書長久以來扮演了重要角色。如所周知,臺灣官方的意識形態,最初所要形塑的國家意識是中國,亦即以臺灣為中國的代表。這種意識形態不論其現實面如何,在1980年代以前,基本上是政府官方所堅持的。歷史教育既為形塑國家意識的一環,那麼,以臺灣代表中國,把“中國”歷史當成“我國”歷史,便被視為天經地義 。事實上,臺灣從1945到1983年的教科書課程標準,都是以“我國”稱呼“中國”,國家立場的主體性可謂旗幟鮮明。以歷史做為民族、國家、族群或地區認同的基礎由來已久,西方自文藝復興(Renaissance)時期的方言(國語)文學,到啟蒙時代(Enlightenment)近代國家觀念的興起,歷史是形塑國家意識的重要工具 ,因而在西歐國家,以歷史為國民基礎教育的重要環節,在學校教育中加入“歷史學科”,“歷史”的地位始逐漸突顯。
問題在於臺灣歷史教育所要形塑的國家意識是什麼?在1980年代以前,這樣的問題是不存在的,從教育和宣導的內容來看,“中國”顯然是惟一的答案。但這種以現實政治為考量的方式,在1987年臺澎金馬地區解嚴之後,有了急遽的轉變,其中最大的轉變是臺灣主體意識的加強。
在近代中國動盪的時代,晚清知識分子醉心於西方政治、軍事、經濟,以及各種西方學術思想的新說,惟有關西方19世紀初葉以後所發展的科學派史學,似未曾引起太多注意。1902年梁啟超發表〈新史學〉,猛烈抨擊傳統中國史學,掀起極大波瀾;此文同時積極介紹西方史學,雖然以今日的學術眼光來看,不免浮淺誇大,卻打開了西方史學輸入中國之門 。從〈新史學〉的內容來看,梁啟超對西方史學已略有認識,或可視為西方史學引入中國之初旅。
西方史學輸入中國後,引發改編國史運動,章節體的歷史教科書開始出現,加上傳統中國史學的資鑑思想,所編纂的歷史教科書,呈顯以歷史教科書形塑民族主義的意圖 。我們看到今文學派的夏曾佑將新史學觀點貫穿於歷史敘述中,藉以形塑以孔子為中心的文化民族主義,並顯現其變法論的基本觀點;而治學傾向古文學派的曾鯤化和劉師培,在教科書中意圖透過對中國歷史的認知振興國魂,以發揚民族精神,並彰顯以黃帝血緣論為中心的血緣民族主義 。
以孔子為中心的文化民族主義,結合以黃帝血緣論為中心的血緣民族主義,成為近代中國建構國族的重要理論,柳詒徵《中國文化史》和錢穆《國史大綱》,即將文化論與血緣論的民族主義加以結合,此後的中國通史著作,大抵延續類似的國族建構理論;因此在近代中國的國族建構過程中,歷史教科書曾在其中扮演了相當重要的角色。
由於1890年代改編國史運動初期,晚清面臨嚴重的內憂外患,中國歷史教科書編纂者所建構的英雄系譜主要有兩種,一是欺壓邊疆少數民族者,如衛青、霍去病、班超、李世民、左宗棠;另一為亡國之臣,如文天祥、史可法。我必須承認從1890年代到1970年代的教科書編纂者極其高明,他們建構了中國的概念,把國族建構發揮得淋漓盡致,以致於到今天台灣的歷史學者幾乎無法掙脫其籓籬。所以,當我們說「中國在唐代的時候」是如此自然,絲毫不會去想在唐國的時候,根本沒有中國這個概念。我們說「中英鴉片戰爭」,卻遺忘當時存在的是清國。教科書裡寫「漢武帝北伐匈奴」,「蒙古入侵中國」,被視為理所當然。所謂「中國」攻打他人時用的是「遠征」、「北伐」,他國打「中國」則是侵略。蒙古是一個典型的例子,忽必烈打中國是侵略,拔都打歐洲為西征,忽必烈打日本是遠征,這些春秋筆法成為歷史教科書的標準用語。台大花亦芬教授寫有關十字軍的討論,指出只有十字軍,沒有十字軍東征,說明過去台灣歷史教育的謬誤。這些都是長久以來歷史教育和歷史解釋的問題,而我們並不經心在意。
讀到瓊瑤的《英雄──韓國瑜》我真是成了傻眼貓咪,用六十年前高中歷史教科書的概念,來討論今天臺灣的處境,實乃不知有漢,遑論魏晉。而與瓊瑤同時代的長者們,以及許多五、六十歲我的同輩們,心中的國家與國族概念,皆來自歷史教科書。我們的國族認同,我們的國家認同,大部分來自從晚清改編國史運動以來的歷史教科書,將歷史教科書所建構的民族英雄系譜,當成我們的典範。
這個禮拜的選舉,要守護的是臺灣,要守護的是民主,要守護的是家園,拿這些舊時高中歷史教科書的民族英雄系譜為臺灣把脈,真是醬缸裡的石頭,又酸又硬,不值一哂。
#原po:https://m.facebook.com/story.php?story_fbid=2558713724252105&id=100003405063102
#推推閱讀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9萬的網紅侯漢廷為民請命,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歡迎複製網址分享:https://goo.gl/oNZMmP 【爾曹身與名俱滅,不廢江河萬古流】 五百年後,唐宋八大家依然會成為人類文明史上的瑰寶,而連署降低文言文比例的「文學台灣雜誌社」,只會成為歷史的灰燼。 「文學台灣雜誌社」發起的連署,充斥似是而非、模稜兩可、罔顧事實的言論。 首先,國文...
高中歷史 新 舊 課 綱 在 明白歌:走唱白色記憶未竟的故人事與未來歌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我的死屍不可來領。我希望寄付台大醫學院或醫事人員訓練機關。我學生時代實習屍體解剖學得不少的醫學知識。此屍如能被學生解剖而能增進他們的醫學知識,貢獻他們,再也沒有比這有意義的了。以前送回去的兩顆牙齒,可以說就是我的死屍了……。嗚呼!最後的時間到了……緊緊地抱擁著妳的幻影我瞑目而去……。」——黃溫恭遺書
《明白歌》上週六來到政治犯黃溫恭先生的舊宅演出。門上仍掛著「順安堂」的招牌,來自黃溫恭的父親黃順安,一位在地備受尊崇的中醫師兼村長,當地更有以其命名的「順安路」。然而,造福鄉里的順安伯,其出色的長子黃溫恭因白色恐怖在五零年代遭到槍決,英年早逝,成為鄉親們不敢提起的傷痕。
來訪路竹,一早下起大雨,在雨中將帳篷搭起,爺爺奶奶們在一旁觀望,不時前來表示關心。所幸正式開演前雨勢趨緩,觀眾紛紛入座,戲劇準時開演。優美的台語唸歌與生動活潑的舞台演出吸引周邊鄰居,陸續從家中拿出板凳,在巷弄間欣賞演出。一場另類的野台戲,讓觀眾們更了解七十年前發生在路竹的故事。隨著劇情推進,鄉親們從歡笑到沈重,又從沈重到悲慟。表演結束時,觀眾拿出手帕擦拭眼淚。
本次演後座談講者,是黃溫恭的小女兒黃春蘭女士。當黃春蘭還在母親肚子裡,父親就被逮捕,從未見過父親的春蘭在成長過程中被告知父親因病過世,親戚們試圖掩蓋這段悲傷的過去,直至她成年才知道父親真正的死因。2008年,黃春蘭的女兒張旖容因緣際會下發現外公的判決書,這對父女的生命重新開始連結。
黃春蘭分享,當年政治犯在行刑前留下的遺書,因為遭到威權政府的扣留,生命最後的呼喊與告別就這樣淹沒在檔案之中,無人知曉。直到事隔多年,黃家人向國家檔案局提出申請,她才發現父親原來曾親筆留下五封遺書。「我從來沒見過我爸爸,但在五封遺書裡面有一封是給我的。雖然只有兩頁,是裡面最少的,我卻從裡面感受到我真的有一個愛我的爸爸。」然而,即使是當事者家屬,當時的檔案管理局卻將檔案中的遺書定義為國家財產,僅提供書信影本。經歷漫長的申訴與抗議後,2011年7月,國家改變態度與做法之後,黃春蘭才拿到本應屬於自己的那封信。
後續引發家屬團體聯合爭取遺書歸還的歷程,凸顯了當年白色恐怖的殘酷,更說明轉型正義的重要性。黃溫恭先生的判決書以及這段「遺書返還運動」歷程,被熱心的歷史老師收入高中歷史課綱,參與編輯並到場觀賞的洪碧霞老師表示,歷史不僅是記述古代的事,台灣史更應留下在地的重要事件讓學生知道。
座談結束後,一位阿伯激動地分享,雖然自己生長在路竹,也住在黃溫恭舊宅附近,但對於順安伯家裡的故事一無所知。這次能夠聽到黃春蘭分享,覺得無限感慨。觀眾也紛紛表示,當年威權政府帶來許多悲劇,應該讓更多人知道這些故事。
戒嚴的幽靈壟罩在台灣長達 38 年,在那個沒有民主自由的年代,政府以保衛國家之名打壓異己,引發許多家庭悲劇,但在威權統治下,受害當事人不敢訴說,旁人也不敢聞問。如今,這些故事得以被聽見,並能書寫在教科書上,實在是難能可貴的事。「我們不能輕易忘記過去的歷史,更要不斷訴說,從中反省、思考過去國家對人民的迫害,好修復國家與人民的信任關係。
░ 音樂說書劇場報名| https://forms.gle/45suqJdgpj7QiP8x7
9/01(日) 19:00 雲林
演出地點|虎尾鎮公所虎尾廳(雲林縣虎尾鎮行政路6號)
9/21(六) 19:00 宜蘭
演出地點|中興文創園區戲棚下(宜蘭縣五結鄉中正路二段6-8號)
高中歷史 新 舊 課 綱 在 柯志恩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不敢宣布台獨就改教科書嗎?
108新課綱自8月1日上路,高中歷史課本出現「台灣主權未定論」,引發各界批評,沒想到國家教育研究院竟表示:「尊重出版社的寫法,但已要求多元並陳各種觀點,引導學生思辨」。教育要忠於歷史事實,教科書不應淪為洗腦的工具!教育部想以多元觀點掩飾蔡政府否定中華民國的企圖,這又是政治玷汙教育的惡行!
如果台灣的「主權」未定,試問台灣這塊土地是屬於哪一國家?該教科書謂《中日和約》裡日本「只宣布放棄台澎,並未說明將主權移交中華民國」,還以「《開羅宣言》與《波茨坦宣言》僅有聲明或公告的地位,並無正式條約的效力」,否定中華民國統治台灣的正當性。
依據1969年《維也納條約法公約》,所謂的「條約」只要是國家間締結而以國際法為準的國際書面協定,不論其特定名稱如何。因此《開羅宣言》和《波茨坦宣言》雖不具「條約」之名,但絕對有「條約」之實,且對締約國具有拘束力。再者,1945年10月25日在台北中山堂舉行日本受降典禮,在其降書明文宣告忠誠履行《波茨坦宣言》的義務,即代表日本明確將台灣和澎湖的主權歸還中華民國。且1952年在台北簽署的《中日和約》,雙方承認日本已在《舊金山和約》放棄對於臺灣、澎湖群島以及南沙群島、西沙群島之一切權利、權利名義與要求;……。《中日和約》雖於1972年9月29日因日本與中華民國斷交後廢止,然而,此和約的真諦就是日本按照降書意旨把臺澎主權歸還中華民國,這些歷史事實完全沒有疑義!
就算有人要睜眼說瞎話,否定中美英元首簽署的《開羅宣言》和《波茨坦宣言》的條約效力,然而用常識講,日本戰敗放棄臺澎等島嶼,當然是交還給戰勝且談判的一方--中華民國,不交給中華民國請問要交給哪一國家呢?說《中日和約》只言日本放棄,沒有聲明移交給誰,這些人究竟是何心態呢?想方設法要把台灣變成無主地,要否定自己的國家擁有台灣、要否定國際條約效力、要否定明明白白的事實、更要否定自己的國史與根源,如此教科書、如此國教院,實在令人痛心與詫異!
再問總統一句話:不敢宣布台灣獨立,改歷史教科書就能美夢成真嗎?
高中歷史 新 舊 課 綱 在 侯漢廷為民請命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歡迎複製網址分享:https://goo.gl/oNZMmP
【爾曹身與名俱滅,不廢江河萬古流】
五百年後,唐宋八大家依然會成為人類文明史上的瑰寶,而連署降低文言文比例的「文學台灣雜誌社」,只會成為歷史的灰燼。
「文學台灣雜誌社」發起的連署,充斥似是而非、模稜兩可、罔顧事實的言論。
首先,國文課綱的問題在於課審會依法沒有權限發起投票制訂課綱,被指出有九大黑箱(https://goo.gl/1xfnPx)。不論投票結果為何,教育部都無須遵守。但,連署者不跟你談程序、轉移焦點,他只高喊:「調降文言文比例」。
連署者希望把議題拉到「文白之爭」,是圍魏救趙、炒作話題、別有居心。但核心根本不是文言白話之爭,是黑箱問題、是20篇古文哪篇不適宜的問題。
其次,國文老師捍衛精簡到不行的20篇古文。高中3年只讀20篇文言,連署者能夠證明這個叫「多」嗎?20篇每一篇都有其意義,連署者能夠證明這20篇哪一篇有問題嗎?連署者能否舉證,說20篇的哪一篇會「形成國民文化養成的枷鎖,阻礙國民心靈的開展」?
如果連署者真能舉證讀〈桃花源記〉會造成學生心靈缺陷,恭喜你,你就是心靈有缺陷者,因為你小時候是讀這些長大的。
請問,連署者能否說明,〈醉翁亭記〉、〈師說〉、〈虯髯客傳〉,到底哪一篇會加重「台灣的殖民意識、不合時宜的中國結再現」?不覺得網路票選出的日本人中村櫻溪在日本殖民時期來台灣總督府工作寫的〈七星墩山蹈雪記〉才強化了殖民意識嗎?
連署者通通不說,他只很籠統地把「文言文」都打成「舊有黨國體制遺留的弊病」。但到底哪裡黨國?什麼弊病?難道讀〈出師表〉就會加入國民黨?既無邏輯、也無推論與例證,完全是一派胡言。
連署者說,「降低文言文比例,強化台灣新文學教材」。又是個混淆視聽的說法。連署者希望增加詩歌、戲劇、小說、同性文學、鄉土文學、地方文學,我都同意,但是文言必讀20篇,現況下白話課文可以有50篇空間,請問連署者如何證明50篇不夠、必須再刪減20篇文言文?
如果連署者的重點是希望增加台灣文學教材,應該是檢討現況50篇的內容,而非去刪減20篇文言文。
連署者如果還真認為自己是文學家,就請摸摸自己的良心,請問:網路票選的〈七星墩山蹈雪記〉、〈番社過年歌〉的思想深度、文學價值及歷史地位能與〈春夜宴桃李園序〉、〈赤壁賦〉比嗎?
連署者除非泯滅良心,否則不可能認同網路票選的作品勝過古文的精選。
那麼連署者到底在想什麼?
連署文清楚寫道:「追求國家重建的台灣、配合台灣的國家重建」,就是搞台獨。
不怪連署者有著民進黨的前主任、前立委、台獨黨的立委候選人、著名的獨派學者。
反觀,認同高中生應該讀20篇文言文的教授、學者,有鼓勵大家拿五星旗嗎?沒有,因為他們談的是教育、是文學、是經典。但是白話連署者,談的是政治。
繁華、高雅、進步的文明,往往被粗鄙的野蠻毀於一旦;高智慧的蘇格拉底,被一群無知的暴民投票投死。恭喜台灣人正在見證這一切的發展。
反對20篇古文者會說,「有能力用文言文來罵」。
那好!我引用杜甫的詩,「爾曹身與名俱滅,不廢江河萬古流」。
五百年後,唐宋八大家依然會成為人類文明史上的瑰寶,而連署降低文言文比例的人們,只會成為歷史的灰燼。
※
加入國學教師捍衛國語文教育連署:https://goo.gl/a6zVJ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