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雄驛挪移慶典 高雄鐵路地下化歷經19年啦 #願景館要回娘家啦 #帝冠式站體 #今天走氣質高雄妹路線啦有啦💖 #等等滅火器唱主題曲 #邁邁市長
同時也有2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7,050的網紅Edzyl Playgrounds欸走,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Vlog][Taiwan]18.06.22~06.24 ** 環島48小時大成功! 這次的體驗真是難得,第一次跟鐵道迷一起拍火車, 臨時決定跟著日本鐵道迷一起進行48小時環島!鐵道迷就是狂,知道要在哪裡拍攝,什麼角度比較好,取景、找光、計算到達時間,真的是很難得的體驗! 追逐著蒸氣機關車「仲夏寶島...
高雄鐵路 路線 在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參加「高雄驛起飛」城市發展系列論壇 凝聚高雄鐵路地下化後發展新思維
19 年的時光遞嬗,高雄終於完成鐵路地下化的浩大工程,等待已久的高雄驛帝冠式站體,將在今年 8 月,重新回歸城市中軸線,這座城市是充滿期待的!幾近完工的綠園道,已經為城市景觀帶來新貌,對於即將登場的城市慶典系列活動,不少市民朋友已經是躍躍欲試,今天我出席「高雄驛起飛」城市發展系列論壇,即是其中之一。
市府與交通部合作辦理的這場論壇活動,聚焦高雄城市發展及都市治理、都市永續、智慧城市等議題,希望在高雄百年的此刻,能更為廣泛地思考高雄的城市發展新方向,感謝大同公司何春盛總經理、高雄港區土地開發公司吳文彥總經理、臺灣大學土木工程學系張學孔教授、國立高雄大學陳啟仁教務長等共襄盛舉,為高雄未來發展提供建言,港市合作不僅是國際趨勢,更是壯大城市、力量加乘的必經之途,高雄的城市轉型需要更豐沛的動能,也需要更多產官學資源的投入。
很多朋友造訪高雄後,都會對高雄這個既衝突又和諧的奇幻城市,留下深刻印象,好比高雄願景館,她既是1941年啟用,混用中、西方建築語彙的「帝冠式」建築的老站體,又將再度座落於高雄新站左右側弧形空中花園,車站上方的天棚,從兩側環抱簇擁,呈現新舊車站融合於一體的樣貌,對許多老高雄人而言,她是封存青春記憶與生活點滴的載體;對於造訪高雄的旅客,映入眼簾的則是她作為「城市客廳」的初印象,然而細品之後就能發現,她還是「時間穿堂」,作為高雄驛展現於世人眼前的第二印象—她是濃縮高雄城市發展史的時光門廊,新與舊的交替,正如車站不停上演的「離開」與「到達」,反覆刻畫歷史的軌跡。
高雄驛重現於中山路軸線,從視覺意象而言,是城市景觀的亮點核心,市府已經著手推動「高雄表參道計畫」,優化兩側人行步道,營造寬敞開闊的空間感,讓市民朋友重新認識高雄車站,後續第二階段工程已持續進行中,未來將整合國道客運轉運站、市區公車站,擴充成為轉乘機能完備的交通中心;2025年前將完工的新站體,將是兼具商業服務及旅館住宿複合機能的新穎大樓,並搭配綠化植栽披覆的半戶外車站開放空間,市民朋友將能經由車站天棚連接車站兩側所延伸出的綠園道,或慢跑,或騎乘自行車,從左營園道一路直往鳳山,盡享沿途均是綠蔭大道的暢快!期盼由綠園道串起銜接的城市空間,能與高雄車站的重生,織就高雄在地富饒且美好的生活體驗,充盈為「高雄人的集體記憶」,將是高雄驛給予世人的第三印象。
直面高雄城市發展的嚴肅課題,市府團隊沒有時刻鬆懈,也總是戰戰兢兢,可喜的是,團隊合作終於獲得幾項階段性成果,捷運岡山路竹延伸線(第二階段)路線將在9月公告上網招標,多項重大工程及交通建設陸續推進,同時也吸引民間企業的大規模投資,包括群創、華邦電、日商三井等舉足輕重的國際大廠,都將陸續進駐高雄。未來市府會持續推動大眾運輸建設及場站周邊聯合開發,以便捷多元的TOD大眾運輸發展,厚植高雄的城市競爭力。
#高雄驛起飛_高雄一起飛
高雄鐵路 路線 在 高雄好過日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記憶的保留與新生:高雄車站的故事】
(陳信諭 醫師)
(這是陳醫師2017年的舊文,在228時,也重新和大家分享高雄車站的前身今世。由於當時高雄車站尚未通車,因此部分語句有重新經過調整)
若在市區,聽到人家說要去「車頭」,大家第一印象應該是高雄車站吧。
隨著鐵路地下化工程的完成,市區內一舉多出七座新車站,這樣的印象或許正在逐漸改變。
在鐵路地下化通車、中博地下道拆除後,雖然高雄車站距離全部完成還要兩年以上,就像是通過一個漫長的隧道,從我高中以來,十多年一直是「大工地」的高雄車站,終於可以看到盡頭的光亮。

★★最久的臨時車站★★
2017年夏季,傳出高雄車站天花板掉落的新聞,令人發覺這座車站確實已經老了。繞著車站走,外面的隔熱材和外牆已經開始斑駁,站內充滿歲月痕跡,特別是幾處閒置的商店,看來更乏人清理。站內看來最新穎的,反而是牆上貼的大幅地下化願景圖、新車站和綠廊,即將在明年實現。
高雄臨時車站自 2002 年啟用,是台灣使用最久的臨時車站。
這十五年,是半代人的時間,我仍依稀記得高雄車站廣場前的鯉魚、挑高的大廳、和狹小的後站。但現在進出車站的這代學生,應該已經沒有舊車站的記憶了吧。
移到一旁的老車站,以「高雄願景館」的面貌風光開幕。但不知是否等了太久,那些本來是展示「願景」的展品,早一步在願景達成前凋零。目前已重新修繕,改為「高雄鐵路地下化展示館」。

★★延宕和凋零的高雄車站★★
回到車站遷移的開始,2002 年到 2007 年,進行的並不是「鐵路地下化工程」,而是捷運紅線高雄車站的工程,鐵路本體並沒有施工。因此,2018年以前的「捷運高雄車站」也是位在永久站南側的臨時站。
其實,地下化工程早在 1996 年開始規劃,1999 年完成左營至鳳山地下化計畫,但經建會因規模龐大並未核定。直到 2006 年謝長廷擔任院長任內,才又核定此項計畫。但後來又陸續追加左營與鳳山計畫。繞了一圈,回到原點,直到 2009 年,地下化工程才真正開工。途中又遇到中油管線遷移等諸多問題,讓計畫幾經延宕。
就在計畫不斷延遲之下,高雄車站也逐漸凋零。
左營新光三越開幕後,左營站的進出總人次就已超越高雄車站;近兩年,捷運左營站人流也穩定超越高雄車站。左營車站儼然站穩大高雄最大交通樞紐的位置。
反而高雄車站周邊的幾個商圈,隨著商圈轉移、以及商業模式的改變,欲振乏力。缺乏明確的建設期程,也讓民間投資卻步。
在計畫過程中,多次的計畫變更,中央與地方的協調困難,缺乏不同工程間的整合等等,都是台灣大型建設屢見不鮮的問題。

★★公民參與 X 高雄車站★★
幾經波折的高雄車站,卻有個少見的亮點,就是車站本體的「公民參與」嘗試!
原本的工程顧問公司,找了知名的 SOM 來做車站設計,先是被民間批評對老車站量體缺乏尊重,背後卡在超大頂棚沒有單位想維護的窘境。工程多次修改,改了個小頂棚方案,卻越改越糟糕。
2013 年,許多公民團體組成「高雄車站公民參與行動聯盟」,除了直接對官員提出訴求,也在雄中與願景館辦了多場論壇與工作坊,邀請市民來參與對車站的想像。
在雄中的那幾場,有眾多每天搭火車上學的學弟、畢業的學長、有鐵道迷、有世居周邊的居民,紛紛發表對車站的看法。
加入民眾意見後,雖然最後並非重新競圖,都發局還是擋下了車站都審案,讓工程公司重新更換合作團隊,找來 Mecanoo 規劃車站。
雖然過程並非人人滿意,但此行動已寫下了台灣公民參與都市重大開發案的典範。在眾多官僚爭論推托的曲折過程中,讓我們看到對高雄有期待、想付出的市民,願意關心公共議題。
我想,民主就是在這一連串衝撞的過程中產生的吧。
★★想像我們的城市★★
早年,隨著港市發展,現代化都市計畫因此而建立。高雄車站,承載著帝國前進基地的期許,也見證過再殖民的殘暴鎮壓,也終於能凝聚更多市民的記憶與夢想。
我們真心期盼,這樣的美事不應該只是特例,我們更應該在制度上創造鼓勵公民參與的機制,讓「公民參與」的精神,深入到市民對城市公共議題的日常關懷。
讓我們一起來想像,一起打造屬於我們的城市吧。
我們認為,一個「前瞻」的城市,不能忘記自己的過去,要成為具有歷史厚度的城市,必須珍惜有形和無形的歷史資產,讓市民的共同記憶有所連結,讓我們更清楚城市為何是現在的樣貌,更清楚未來又該走向何方。
★★回顧高雄鐵道發展史★★
歷史上,高雄的主要車站曾經出現過五代車站。應該不少人都知道,高雄第一座火車站不是在「大港埔」,而是在「哨船頭」一帶。
鐵路會在這裏興築與選址,和高雄港的發展息息相關。
19世紀的鐵路建設,為國家經濟與軍事發展重要基礎。日本時期,為了運輸軍需物資,先在清國修築的官道上鋪上輕便軌道供台車行駛,稱為「台灣陸軍補給廠輕便鐵道」。1895年底,打狗到台南的軌道就已完成,終點就鋪到接近哨船頭附近,以利銜接海運,後來縱貫線的工程物資便由這裏上岸運輸。
同時,總督府以發展全台縱貫鐵路列為優先建設,並由南北兩端分頭興築。因清國所建路線選線與施工標準太爛,故北段大部份廢除重建。南段則於1899年底在打狗動工,往台南建設(清國時期縱貫線的規劃最南只到台南)。隔年底就通車到台南。
1907年又興建打狗到九曲堂的鳳山支線,1912年再延伸為屏東線。

★第一代火車站:鹽埕埔庄
1900年通車的第一代高雄車站「打狗停車場」,位置在鹽埕埔車路頂,山下町十七番地,大約在今日鼓山一路87巷口,也就是第二代車站北方500公尺,當時車站的南邊就是海了。
由於縱貫線完成之初抱持速成主義,因此可以推測當初木造站房也只以實用為考量,在第二代站房完工後就拆除,今天已難尋覓存在過的證據。

★第二代火車站
而由於港口鐵道業務量不斷上升,1904年總督府開始往車站南方填築碼頭用地,1908年第二代「打狗駅」就落成在海埔新生地上,而周邊填海造陸的新市街(淺野埋立地),也在1908年「打狗市區改正計畫」後,形成了高雄第一個棋盤狀的現代都市計畫區。
不論是行政,金融,商業等機能都集中在車站周邊。車站延著碼頭往魚市場延伸的鐵路,稱為濱線(Hamasen),就是「哈瑪星」名稱的來源。在2017年9月,這個歷史地名也將重新成為輕軌車站的正式站名。
打狗車站擴建後,鐵道和碼頭的轉運更為便利,現代化船舶已經能直接靠港,鐵道也鋪軌到碼頭上,中間不需再由駁船轉運,便於提供米糖等物資外銷的海陸聯運機能,是高雄現代化港市之始。
1920年日本政府「地方制度改正」,打狗改名高雄,哈瑪星一帶成為高雄州高雄郡高雄街,車站也改名高雄駅。但在港市蓬勃發展下,僅4年高雄街就升格為高雄市,市區也繼續往東擴張,「市區計畫變更」也跨過高雄川納入三塊厝,苓雅寮等地。港口設施在1937年也已經完成到高雄川口。
可以說這時期,高雄的市區、鐵道、港口發展是密不可分的。
★第三代火車站:大港埔
1930年代,高雄市人口超越台南,高雄港吞吐量直追基隆,自然需要更新的計畫。在1936年公布的「大高雄計畫」中,高雄駅遷移大港埔的現址,位居都市計畫中軸線位置,整個市區以環狀臨港線為界,範圍和設計居住人口均擴充數倍,預計以1965年飽和人口40萬人為目標。
順道一提,雖然1950年代高雄人口就超過設計的40萬人,但缺乏都市計畫概念與施政能力的中華民國政府,將這個計畫一直沿用到1970年代以後。
第三代高雄駅在1941年6月20號落成,這時候已經是日本偷襲珍珠港前不到半年了,在軍部執政下,國內氣氛轉向「忠君愛國」,「不惜一戰」等口號。採取興亞式建築的高雄駅,似乎也反映著大日本帝國的自信滿滿。
同年,東港線、鳳山雙軌化也陸續完成,鐵路隨著港區也擴大到苓雅寮,戲獅甲工業區,新高雄車站成為高屏平原的集散核心,高雄市除了港口機能外,也被賦予南向商工基地的角色。
然而,二戰很快就轉向對日本帝國不利的走向,1944年開始,美軍多次空襲台灣,攻擊目標集中在高雄港周邊,高雄港駅也被完全燒毀。現在看到的站房是戰後重建的混凝土建築,位置稍稍偏南一點,已非原始木造站房。
★★再殖民屠殺的見證★★
戰後,中華民國政府佔領台灣,受到戰火波及的鐵道雖然迅速修復,但高雄車站卻成為另一樁悲劇的舞台。
1947年228事件發生後,憲兵佔領高雄車站,並在站房二樓架設機槍,高雄對外鐵路交通遭到切斷,糧食無法進入高雄。3月5日雄中自衛隊進攻高雄車站試圖驅逐憲兵,卻被開火壓制,雄中畢業生顏再策中彈喪生。
3月6日高雄鎮壓開始,民間推派的處理委員會在市府被逮捕槍決,彭孟緝命令部隊攻擊高雄車站和雄中一帶,第21師獨立團第3營開拔到場後,便開火掃射車站與地下道人群,死傷慘重。
3月6日至7日,軍隊調來迫砲砲擊雄中並派出步兵攻堅,雄中也成為228事件中唯一遭到國府軍攻擊的學校。
就像是筆者前幾天提到的「我只是個計程車司機」場景,在高雄車站前,中國軍隊對著所謂的「同胞」人民開槍,除了槍彈下的死傷,往後數十年白色恐怖下對歷史的扭曲與壓抑,讓相關的記憶成為禁忌,更長年在台灣人民心中投下恐懼。
我就讀高中時,雖然已是民主開放的年代,但還是對發生在自己城市的血腥歷史所知無幾。
★★城市蔓延造成的衝突和陷阱★★
隨著經濟發展,過去作為城市邊界的鐵道開始被蔓延的城市翻越,在數十年未重新檢討都市計畫下,眾多的矛盾成為城市中暗藏的陷阱。
例如,臨港線旁凱旋路埋設的油管,在1970年代前還在田野之間,卻很快的在短短數十年被密集的住宅所包圍,但是,周邊的居民乃至地方政府,卻是渾然不覺有何危險。

★都市縫合:第四代/臨時火車站
在北高雄逐漸從農田與水塘轉變為高樓大廈之際,鐵道成為交通的阻隔。1970年代之後,南北向的主要幹道陸續興築立體交叉,中博地下道也在1987年貫通,此時隨著台北地下化工程如火如荼進行,「鐵路地下化」儼然也成為每次選舉候選人的政見。
在高雄車站地下化工程終於被核定後,龐大的站區先後進行了多項工程,高雄車站進入超過20年的大施工期。
2002年3月28日,臨時車站先行啟用。雖說是臨時車站,但引進了「準跨站式站體」的概念,站內空間也比原先擴充。在超乎預期的十多年服務後,給予「第四代高雄車站」的地位應該是不為過。

★第五代
隨著文資保存的意識提升,和台北車站的命運不同,市民與市府均有保存高雄車站的高度共識。2002年8月,重量3500噸的車站建築,下方被挖空裝上滑輪,花了3天移動85公尺,推到原址的東南側。
市府當時就拍板敲定,第三代車站未來將移回原址,成為第五代車站的軸線核心。新車站配合舊車站的設計,也將是全台唯一。
值得一提的是,遷移工程是由當年興建第三代車站的清水營造公司台灣分公司吉普營造所延攬。據當時市長謝長廷所述,高雄爭取2009年世運時,世運副主席與秘書長來高雄參觀,跟謝市長說:「一個有能力保留火車站的城市,也一定有能力舉辦國際性運動賽會」。
★★文資保存應該要更完善★★
然而,在風光保存車站之餘,對於鐵道文資的保存意識與實踐卻有更多令人憂心之處。
2002年,高雄港站南號誌樓因興建橘線被直接拆毀。後續雖在「打狗驛保存聯盟」等團體努力下,高雄港站取得歷史建築地位,並改為「打狗鐵道故事館」,然而台鐵仍一直有開發全站區的計畫。2015年高雄港站土地的保留運動,更引起鐵路工會與市民團體的對立。
高雄車站本身雖獲得保留,但在新車站設計的過程中,對於舊車站遷回原地後的利用方式,能否保有部分車站機能,比如說售票,服務中心等,都未得到確定。
而前幾年多位市議員主張舊車站無用,要拆毀舊車站,更讓人看到了地方政治人物對歷史與文化的漠視。
高雄具有台灣最豐富的鐵道文史資源,最多形式的軌道運輸,一頁軌道運輸史,更是和港市的發展與茁壯密不可分。濱線復駛,鐵道博物館......等等計畫,在地方被提及多年,卻常常是有了希望,更多失望。
★★未來展望★★
作為在地高雄人,我一向主張「軌道建設,以人為本」,屬於全體高雄人的記憶,也更該在建設的過程中妥善保留,或轉化嵌入未來的發展之中。回顧高雄車站百年回憶,我們這代更有責任,串連大家的過去記憶與未來期望,訴求更好的公民決策參與機制,讓高雄人對自己的城市有更多的了解與認同!
高雄鐵路 路線 在 Edzyl Playgrounds欸走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Vlog][Taiwan]18.06.22~06.24
**
環島48小時大成功!
這次的體驗真是難得,第一次跟鐵道迷一起拍火車,
臨時決定跟著日本鐵道迷一起進行48小時環島!鐵道迷就是狂,知道要在哪裡拍攝,什麼角度比較好,取景、找光、計算到達時間,真的是很難得的體驗!
追逐著蒸氣機關車「仲夏寶島號」到每一個鐵道迷才知道的拍攝地點捕捉它的身影,實在是很過癮。
尤其是跟著超級鐵道迷一起!
旅行之中也常常靜下來思考一些事情,人生的意義隨著每個階段都有不同的體悟與改變。
有共同興趣的人聚在一起,真的感受特別美好。
**
基本上追拍火車
拍完這個景之後,駕車前往下一個點,
而中間要儘快超越火車,繞道火車的前面,
找點,準備設備,看光,等火車來,拍照,揮手,繼續往下一個點。
因此再事前的功課要做的很充足,看好時間,看好點。
這次很幸運的可以跟著專業的日本鐵道迷一起,因此我只需要跟著他們走就可以了。
非常謝謝他們的安排!ありがとうございます
**
晚上,在德國工作的朋友帶我們到一間小巷內的酒吧,裡面擠滿了幫英格蘭加油的球迷,他們唱著英格蘭的歌,聊著英格蘭的事,彷彿就在英格蘭一樣。
晚上23點,日本隊出戰,與日本人一起幫日本隊加油,真是過癮,老闆還熱情的請我們喝酒!乾杯!
很有意思的是,一個晚上看了兩個國家的加油方式,英格蘭就是一直唱歌,日本是在關鍵的時候一直「喔喔喔喔喔~ええええええええ」,真是太有趣了。
**
在剪輯的部份,
這次有用一些慢速鏡頭來表現出某些時刻,我們希望可以慢慢來,
例如火車經過的時候,希望可以停留久一點。
而有些部份使用快速鏡頭,表現出我們追趕火車的過程。
這次使用兩個不同的裝置拍攝,Canon EOS M6 與Gopro Hero5 Session,
可以比較一下兩個畫面的細緻度與收音的品質。
**
環島路線:
松山機場→花蓮機場(立榮航空)
花蓮車站→玉里車站(太魯閣號)
玉里車站→太麻里車站(自駕車)
太麻里車站→高雄車站(自強號)
高雄車站→新左營車站(莒光號)
新左營車站→台北車站(高鐵)
**
#vlog #小旅遊 #48小時環島
#仲夏寶島號
#好想買空拍機
#日本鐵道迷 #鐵道迷 #蒸汽火車 #玉里 #台東 #太麻里
#高雄 #台北 #FIFA #日本 #鐵道
#台鐵 #鐵道迷 #高鐵 #高捷
#高雄鐵路地下化 #酒吧 #看球
#朋友都好會喝
#台灣好美
#更認識台灣
高雄鐵路 路線 在 公視新聞網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更多新聞與互動請上:公視新聞網 http://news.pts.org.tw
PNN公視新聞議題中心 http://pnn.pts.org.tw
PNN 粉絲專頁 http://www.facebook.com/pnnpts.fanpage
PNN Youtube頻道 http://www.youtube.com/user/PNNPTS
PNN Justin.tv頻道 http://zh-tw.justin.tv/pnnp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