仰韶文化 ——彩陶文化(約公元前5000—3000年)(二之二)| 知史百家
歷史春秋網
仰韶文化的發現
1916年6月當瑞典人安特生教授在山西勘探銅礦資源的時候,偶然的機會讓他發現了一批古新生代的生物化石,這一發現結合當時礦藏資源勘探工作難以為繼的狀況,安特生教授以及當時地理測繪研究所所長丁文江先生隨即調整了工作重心,轉而進行對古新生代化石的大規模收集整理工作,同時這一工作也得到了當時民國農商部以及瑞典皇家的支持,於是,安特生先生的考古生涯自此也拉開了帷幕。
仰韶文化主要分佈於黃河中下游一帶,以河南西部、陝西渭河流域和山西西南的狹長地帶為中心,東至河北中部,南達漢水中上游,西及甘肅洮河流域,北抵內蒙古河套地區。已發掘出近百處文化遺址,出土文物均反映出較同一的文化特徵。
仰韶文化遺址總面積近30萬平方米,文化層厚約2米,最厚達4米。1951年,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對該遺址進行了小規模發掘,發現這裡有四層文化層相疊壓,自下而上是仰韶文化中期 ─ 仰韶文化晚期 ─ 龍山文化早期 ─ 龍山文化中期。由於以彩繪陶器為特徵的文化現象首先在河南省三門峽市澠池縣仰韶村發現,故命名為「 仰韶文化」,從而使仰韶村遺址聞名中外。1961年3月國務院將仰韶文化遺址定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94年,中國歷史博物館組織中國和美、英、日等國的考古專家進行國際田野文物考察,在仰韶村附近的班村,發現了大量珍貴文物,其中最有價值的是數十斤5000年前的小米,說明中國農業發展具有悠久的歷史。
遺址
仰韶文化遺址位於河南省三門峽市澠池縣仰韶村,距縣城9公里。遺址北依韶峰,三面環水,風光宜人,山水秀美,土地肥沃,是我們祖先狩獵、漁牧、定居的理想場所。遺址從東北到西南長900餘米,從西北到東南寬300餘米,總面積約30萬平方米。文化層厚度2—4米,這種現像說明我們的祖先在此長久地過著定居生活。
仰韶村遺址被發現後,引起了考古學界的高度重視,為了進一步了解該遺址的文化內涵、來龍去脈,新中國成立後,對該遺址的發掘與研究工作,又先後進行了兩次。
1951年6月,中國科學院考古所河南調查團夏鼐等專家學者對河南省三門峽市澠池縣仰韶村遺址進行了第一次發掘,發現有紅底黑彩、深紅彩的陶罐、碗、小口尖底瓶,以及龍山時期的磨光黑陶、壓印方格紋灰陶,帶流陶杯和繩紋灰陶鬲等。第一次的發掘研究工作是在1980年10月一11月和1981年3—4月間進行的,由河南省文物研究所同澠池縣文化館共同主持發掘,這次發掘進一步澄清了仰韶村古文化遺址的內涵,證實了該遺址含有仰韶和龍山兩個考古學文化、四個不同發展階段的地層疊壓關係。第一期文化,屬仰韶文化廟底溝類型;第二期文化屬豫西、晉南和關中東部地區仰韶文化的晚期遺存;第三期文化屬河南龍山文化的廟底溝類型;第四期文化為河南龍山文化的三里橋類型。仰韶村遺址經過新中國成立後的二次發掘,獲得了大量的遺跡、遺物,從而為研究我國社會發展史提供了豐富的實物資料。
仰韶文化是黃河流域影響最大的一種原始文化,它縱橫二千里,綿延數千年,在世界範圍內來說,也是首屈一指的。漢族的前身「 華夏族」,最早就發跡於黃河流域,而仰韶文化遺址中諸多考古發現,如陶器製造、紡織做衣、繪畫雕塑、文字、曆法、宮室營建等等,同文獻記載中炎帝黃帝時代的創造發明相吻合。
工藝
生產工具以較發達的磨製石器為主,常見的有刀、斧、錛、鑿、箭頭、紡織用的石紡輪等。骨器也相當精緻。有較發達的農業,作物為栗和黍。飼養家畜主要是豬,並有狗。也從事狩獵、捕魚和採集。各種水器、甑、灶、鼎、碗、杯、盆、罐、甕等日用陶器以細泥紅陶和夾砂紅褐陶為主,主要呈紅色,多用手製法,用泥條盤成器形,然後將器壁拍平製造。紅陶器上常有彩繪的幾何形圖案或動物形花紋,是仰韶文化的最明顯特徵,故也稱彩陶文化。
仰韶文化製陶業發達,較好地掌握了選用陶土、造型、裝飾等工序。多采用泥條盤築法成型,用慢輪修整口沿,在器表裝飾各種精美的紋飾。陶器種類有缽、盆、碗、細頸壺、小口尖底瓶、罐與粗陶甕等。其彩陶器造型優美,表面用紅彩或黑彩畫出絢麗多彩的幾何形圖案和動物形花紋,其中人面形紋、魚紋、鹿紋、蛙紋與鳥紋等形象逼真生動。不少出土的彩陶器為藝術珍品,如水鳥啄魚紋船形壺、人面紋彩陶盆、魚蛙紋彩陶盆、鸛銜魚紋彩陶缸等。陶塑藝術品也很精彩,有附飾在陶器上的各種動物塑像,如隼形飾、羊頭器鈕、鳥形蓋把、人面頭像、壁虎及鷹等,皆栩栩如生。在半坡等地的彩陶缽口沿黑寬帶紋上,還發現有50多種刻劃符號,可能具有原始文字的性質。在濮陽西水坡又發現用蚌殼擺塑的龍虎圖案,是中國迄今所知最完整的原始時代龍虎形象。
中國的仰韶文化距今約五、六千年,這時的陶器是以紅陶為主,灰陶、黑陶次之。紅陶分細泥紅陶和夾砂紅陶兩種。主要原料是粘土,有的也摻雜少量砂粒。在仰韶陶器中,細泥彩陶具有獨特造型,表面呈紅色,表裡磨光,還有美麗的圖案,是當時最聞名的。細泥陶反映了當時製陶工藝的水平,具有一定代表性,所以考古上常將仰韶文化稱為彩陶文化。西安市半坡村發掘的彩陶盤也是屬於仰韶文化的產品。
當時彩陶的製作,據分析主要經過四個程序。第一,常選用可塑性和操作性較好的紅土、沉積土、黑土等,經過淘洗和沈濾後成為較純較細的原料。從分析出土的彩陶片來看,泥質比後來的上等陶器並不遜色。第二,制壞。彩陶壞最初大多是手製。小型器皿是直接捏塑而成的;較大的陶器,其體部壞子,一般採用泥盤築法分兩段製成。粗壞製成後再裝上頸口,嵌入把手,制壞工序初步完成。其外形圓正規矩,對稱性很強,在器壁外有輪紋存在。這表明仰韶文化時期,已開始出現慢輪製陶。第三,彩繪和紋飾。一些較精細的彩陶,在彩繪之前,往往將陶壞放入極其細膩的泥漿中,讓它披上一層均勻的陶衣便於上彩。彩繪就是將有色的天然礦物塗繪在陶壞上。仰韶文化時期陶器的紋飾大多是用帶有花紋的木印板拍印上去的。第四,燒窯。從考古發掘的材料來看,仰韶文化時期的陶窯主要是豎穴窯和橫穴窯。它們都是由火口、火膛、火道、窯室等所組成,在火膛中燃燒起來的火焰,經火道到達窯室。這兩種窯,由於有了窯室,陶器不是直接在火焰上燒烤,已較原始的篝火式或爐灶式有了很大的進步。分析出土陶片的燒結狀況,彩陶的燒成溫度大約已達950℃。
到了龍山時期(公元前2300年左右,指的是在山東省章丘縣龍山鎮發掘的新石器時代中期文化遺址),手工業製陶有了巨大進步。制壞方法廣泛使用輪制,造形精美,而且開始用高嶺土製白陶。在這個時期,人們已懂得利用燒成後期,窯內的氣體特性來賦予陶器以各種顏色。仰韶文化時期,陶器通常在氧化焰中燒成,陶質內的鐵大部分被氧化成高價價鐵而呈土紅色。到龍山時期,由於陶窯的改革,人們在陶器即將燒成時,一方面猛加燃料,同時封閉窯頂,致使窯內氧氣不足,陶器就在還原焰中焙燒,陶質內的鐵大部分轉化為低價鐵,使陶器呈灰色或灰黑色。所以龍山文化時期灰陶的產品最多。
在商代出現的刻紋白陶和薄殼白陶,尤為出色。它們質地優良,刻劃精細,造型端正美觀,堅硬耐用。白陶之所以有這些優點,主要由於使用了高嶺土。高嶺土的主要成分是矽酸鋁,含鐵量低,質料較細,可塑性強,在高溫燒成後,外形潔白美觀。人們對高嶺土的使用和認識,與後來瓷器的發明有一定的聯繫。在陶器的外表若再著一層釉,不僅器表光滑美觀,而且便於洗滌,尤其是儲藏酒類的飲料,不會因滲透而損失。所以釉陶的出現,表明了製陶工藝的又一大進步。
到了商代的中後期,釉陶逐漸增多,表明人們已從無意識地發現釉料發展到有意識地配製釉料。對出土的商周釉陶進行的分析,證明當時使用的釉是石灰釉。即由石灰石或方解石等碳酸鹽加上一定量的粘土和其它物質配製成的。
建築
仰韶文化是一個以農業為主的文化,其村落或大或小,比較大的村落的房屋有一定的佈局,周圍有一條圍溝,村落外有墓地和窯場。村落內的房屋主要有圓形或方形兩種,早期的房屋以圓形單間為多,後期以方形多間為多。房屋的牆壁是泥做的,有用草混在裡面的,也有用木頭做骨架的。牆的外部多被裹草後點燃燒過,來加強其堅固度和耐水性。選址一般在河流兩岸經長期侵蝕而形成的階地上,或在兩河匯流處較高而平坦的地方,這里土地肥美,有利於農業、畜牧,取水和交通也很方便。
聚落建築的佈局整齊有序。半坡聚落保存較完整,居住區在中心,外圍繞一周大壕溝,溝外北部為墓葬區,東邊設窯場。共揭露出40多座房屋遺跡,有一座大房子為公共活動的場所,其他幾十座中小型房子麵向大房子,形成半月形佈局。仰韶文化居民死後按一定的葬俗埋葬,多長方形土坑墓,墓中有陶器等隨葬品,小孩實行甕棺葬。盛行單人仰身的直肢葬,但合葬墓佔一定比例。合葬的人數不等,多的達80人。葬制中實行女性厚葬和母子合葬,反映了以女性為中心的特點。聚落房子朝向中心廣場的統一佈局,則表明當時維繫氏族團結的血緣紐帶根深蒂固。這些與母系氏族社會組織的特徵是相吻合的。
地理分佈
甘肅概況
仰韶中期的發掘相對早、晚期顯得單薄一些,但仍可初步確立甘肅仰韶中期的界定標準,提供了一定的研究空間。它的主要文化特徵歸納如下:
(1)遺址大多位於山谷中的河邊台地,隴東黃土塬的塬邊及溝壑也被先民選作居住地,對環境條件的適應生存能力比早期有所提高,海拔較高的甘南臨潭發現的此類遺存就是明證。已經發掘的三個重要遺址都是在早期遺存的原址之上擴展而成,調查發現的中期遺址往往含有早期遺存,顯示出早、中期一脈相承的親緣關係。聚落佈局因資料所限不甚清晰,但大地灣遺址表明,聚落內已存在多個處於相等地位的中心,社會組織呈現出多級分化的趨勢;
(2)房屋仍為半地穴式建築,大地灣遺址中的房屋均為方形或長方形,師趙村發現一座圓形房屋遺址。大多在穴壁立柱,這說明穴坑之上已增設立面牆體,室內空間增大,採光也好,比早期房址進步。少數房址採用「 料姜石」作未加工的居住面,以此提高防潮性能。灶坑以圓形桶狀為主,出現雙聯灶,即前後兩個灶坑相通,表示人口及炊事活動的增加。房址可分為大、中、小型。大型房址面積近70平方米,出土眾多陶、石、骨器,並有精美彩陶,表明房址主人應是氏族首領。中型房址面積在25平方米—50平方米之間,可能是大家族長和未成年子女的居室。小型房址面積大多在15平方米—20平方米之間,當屬一般社會成員的居室;
(3)陶窯均為橫穴窯,大地灣、師趙村均有發現。一般分為火塘和窯室兩部分,火塘是添柴生火之處,呈圓形或長方形,有火道通人窯室。窯室均呈圓形,周邊設環形火道,受熱較勻。火塘一般低於窯室,由下往上火勢自然加強,燒陶技術比早期有顯著提高;
(4)本期墓葬資料甚少,按常理推測應有集中的公共墓地,但至今未見踪跡。不僅甘肅未見,其他省區也未發現。這一奇特現像或許表明了中期的先民們選擇了尚不可知的埋葬習俗。我省僅在大地灣發現3座零星墓葬,均為成人單身葬,其中1座側身屈肢,另2座仰身直肢。都有隨葬品,分別為陶甕和骨笄;
(5)陶器以細泥紅陶、夾砂紅陶為主,還有少量的橙黃陶、灰陶以及褐陶。飲食器多為細泥紅陶,其中不少是彩陶,罐、缸、甕等炊器和盛儲器則以夾砂紅陶為主。器形以平底為主,少量為尖底,偶見圜底,這是陶器形制的重大改變,平底陶器終於基本取代了圜底器,在史前文化上首次成為主流器形。常見器物有斂口平底缽、曲腹彩陶盆、雙鋈盆、多孔盆形或缽形甑、雙唇口尖底瓶、弦紋或繩紋短頸罐、大口小底缸、曲腹甕等,器類較前複雜,大型器物增多。紋飾仍以繩紋為主,其次為弦紋和線紋,還有少量的剔刺紋、附加堆紋等。製陶以泥條盤築法為主;
(6)陶製生產工具以紡輪、陶刀為主,仍有少量的陶銼,形制較前複雜。細泥捏塑的紡輪增多,陶片改制的減少。陶刀形制更為規整,數量增多。陶製裝飾品仍是常見的陶環,但陶質細膩,小巧玲瓏,還出現酷似羊角的陶製裝飾品;
(7)石器的形態和技術比早期有所進步,加工較為精細,如常見的石斧更為厚重,石鏟刃部更為鋒利,石刀鑽孔由近背部向中部轉移;
(8)骨器種類、數量與早期相比有較明顯減少,表明狩獵在經濟生活中地位下降。出現不少精品骨鏃、骨笄。
從文化特徵上可以看出,甘肅仰韶中期是在早期的基礎上孕育發展而來,其陶器繼承了早期的許多文化因素,但又有明顯的變革,其經濟形態與早期大體相同,但狩獵比重下降。與陝西等鄰省同期文化面貌相比,差異不大,但有分化的趨勢,地方區域性特點隨著時間的推移越來越凸顯出來。
陝西概況
在潼關縣境內,已發現的仰韶文化遺址,有兩處:
一處是南寨子仰韶文化遺址。位於吳村鄉南寨子魚化屯小河和潼河交匯處,南高北低,東西寬約350米,南北長約1000米。這處遺址的文物,除部分灰坑因修築隴海鐵路受到一些破損,大部分尚保存完好。發現有高2。5米、長達30米的灰層一處,直徑3米到4米的灰坑11個,人骨架三個,出土文物有石斧、石鐮、石環,還有紅灰陶環,夾沙紅網墜的口、耳、底,有彩陶缽、紅陶盆、夾沙陶罐等的口和底,還有紅、彩陶片等。陶器飾多樣,有繪畫紋、網紋、水紋、繩紋、蘭紋和附加堆紋等。
另一處是張家灣仰韶文化遺址。位於港口鎮張家灣圪岔路以西的二層高原(當地人叫二層台)上,東西寬約50米,南北長約100米。這處遺址發現有露出在南高紅2米的灰坑兩個。灰坑內有集中的草泥和紅燒土,抗日戰爭前夕至今,出土的文物陶器瓦甕、瓦罐、陶瓷瓦甕、陶片和石塊等。陶器紋近幾年有繪紋、畫紋、蘭紋等多種。
這兩處古文化遺址,依山傍水,土地肥沃,具有人類聚居生存的優越條件。它們都是在1980年經省、地、縣普查文物小組發現鑑定的。出土文件收藏於縣文化館中。(二之二,完)
(本文由「歷史春秋網」授權「知史」轉載繁體字版,特此鳴謝。)
網站簡介:
歷史春秋網(www.lishichunqiu.com)成立於2010年6月,是一個以歷史為核心的文化資訊門戶網站,提供中國古代歷史、政治軍事、經濟文化、中醫養生、書畫藝術、古董收藏、宗教哲學等內容。致力於傳承國學經典,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黃土特性 在 杰朗仕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紫砂壺泥料細介
製作紫砂壺的過程中,泥料是最主要的因素,是決定一把紫砂壺品味的重要標尺。製作紫砂壺的泥料,種類有很多種,主要分為三大類:紫泥、紅泥、綠泥,這三大類中又分為很多小類。
中文名
紫砂壺泥料
三大類
紫泥、紅泥、綠泥
產地
江蘇宜興
用途
紫砂壺製作
礦源
趙莊山、黃龍山
簡介
在製作紫砂壺的過程中,泥料是最主要的因素,是決定一把紫砂壺品味的重要標尺。製作紫砂壺的泥料,種類有很多種,主要分為三大類:紫泥、紅泥、綠泥,這三大類中又分為很多小類。
紫泥,為較常見之典型紫砂泥; 良者寡,而劣者多,呈紫棕色,玩家慣呼「黑紫泥」,為最廣泛市場接受的泥料之一。為江蘇宜興黃龍山,礦脈所開挖出來的紫砂原礦提練而成,礦脈里鐵質成份較高泥料內所含顆粒較大結構酥鬆器身明顯成雙氣孔結構,空氣對流順暢氣孔對流較好;日久使用,漸露鋒芒,養成變化甚大為養壺之最佳教材。[1]
紫泥
紫泥常見的分為紫泥、清水泥、底槽清、紅棕泥、紅皮龍等
紫泥
位於江蘇宜興黃龍山,礦脈所開挖出來的紫砂原礦提練而成,礦脈里鐵質成份較高泥料內所含顆粒較大結構酥鬆器身明顯成雙氣孔結構,空氣對流順暢氣孔對流較好;日久使用,漸露鋒芒,養成變化甚大為養壺之最佳教材。泡茶好喝,評價好!礦區地址:江蘇宜興丁山黃龍山 燒成窯溫:約1150度C 收縮比:約11%
【建議衝泡】烏龍茶生茶(輕焙火系列)特好、普洱茶各種系列等
清水泥
本泥因視之古樸,經長期使用後老味濃厚,又乃古代陶人最喜使用,為流傳較多傳器之泥料,故以「清水泥」名之;乃作與賞二者最推崇之泥料。泥性:乾濕易掌握,穩定性高,黏性合理,成型較易。陳泥須回煉,否則易生黑邊、花泥,提煉時須留意氧化鐵及石灰質之剔除。特點:泥色醇和爾雅,文人氣息濃厚,大小件作品皆可展現紫砂風華;易與使用者產生共鳴,為明初陶手最喜使用之泥料之一。衝茗特性:使用日久愈呈紅潤包漿泡茶易上手,親和力佳,溫度掌握簡單,可輕鬆衝茗,泡養日久愈加紅潤樸拙,古穆端莊。窯溫:1160度。收縮比:約12%。礦產地:江蘇宜興丁山黃龍山。
【建議衝泡】普洱茶各種系列、烏龍茶生茶(輕焙火系列) 、鐵觀音、花茶、紅茶、綠茶、龍井、碧螺春。
底槽清
最早產於黃龍山四號井,後來是黃龍山五號井和台西礦。由於產於紫砂最底層,質地特純,泥質細膩、成色穩重,呈棕色,在近代制壺名家廣泛使用。礦區地址:江蘇宜興丁山黃龍山 燒成窯溫:約1200度 / 收縮比:約11%
【衝泡建議】普洱茶各種系列,烏龍茶生茶(輕焙火系列),龍井,花茶,碧螺春,紅茶,綠茶等
紅皮龍
紫泥類,礦料較為稀少,近年來市場上更是少見。舊時宕口出泥時視為上品紫泥,但單獨煉製燒成後色澤較普通紫泥偏紅,必須40目煉製,泡養後越發油潤色澤紅的發艷,40目大顆粒分布均勻,猶如朱紅大龍身上紋路一般,因此得名!一般分布在黃石層的下面,泥色紅褐色,燒成後為紅色。紅皮龍相對石英含量較高,雲母雜質也比較多,透氣性能好,泡茶易上手,親和力佳,溫度簡單易掌握,使用愈久愈發紅潤,為雅俗共賞之泡茶利器。。窯溫:1100度,收縮比:15%左右。 礦區:江蘇宜興黃龍山
【衝泡建議】鐵觀音,台灣高山茶,普洱茶,烏龍茶生茶(輕焙火系列),龍井,綠茶,紅茶等。
紅泥
在早期是最常用之泥料,為江蘇宜興黃龍山紅泥原礦提練而成;當時因礦脈里鐵質成份較高、所生產的茶壺會產生火疵、小熔點,日久使用,漸露鋒,深獲早期壺識者深愛、贊賞。養壺者之最愛。新壺初用,茶湯略現砂氣,經使用壺身展現出朱紅,泡茶鋉數日則如朱-泥,贊不絕口!礦區地址:江蘇宜興丁山黃龍山燒成窯溫:約1100度C / 收縮比:約13%
【衝泡建議】烏龍茶生茶(輕焙火系列)、鐵觀音(中焙火或重焙火系列)、普洱茶各種系列
朱泥
朱紅微嫣具綿密柔滑之砂感,水色溫潤度中等;熱水衝淋立展嬌嫩鮮紅特色,壺身游移紫光遽現,神秘迷人風韻令愛壺人神醉。以之衝茗之茶湯明亮活潑、快意果決、易展揚香而聚甘柔甜。本原礦由於泥性較重,故較不易成砂,需採自嫩泥礦中較堅硬的部份(年代較久, 且成陶後色調較紅豔,古稱「石骨」),再經敝古陶研究所繁復全手工的練制程序後,始能成陶!窯溫:約1065~1100度C。收縮比:23%礦區:江蘇宜興趙莊山、黃龍山。朱泥一般來說分三種:紅中略帶黃、黃中略帶紅、紅中略帶紫(高溫朱泥)。至於優劣問題就需要相當豐富的經驗來判斷了。養成的效果主要是看「出漿」的速度以及「潤」度。
【衝泡建議】鐵觀音,台灣高山茶,普洱生茶,烏龍茶生茶(輕焙火系列),龍井等。
老紅泥
大多產自洑東、紅衛,黃龍山少許,與朱泥、小紅泥共生。近年來市場上不常用,一般用來大型花盆粉漿。分布在黃土層的下面,泥色草綠色偏綠,燒成後為紅色。宜興土話「老」解釋為硬、時間久之意。雲母雜質也比較多,透氣性能好,泡茶易上手,親和力佳,溫度簡單易掌握,使用愈久愈發紅潤,為雅俗共賞之泡茶利器。。窯溫:1170度,收縮比:10%左右。 礦區:江蘇宜興黃龍山
【衝泡建議】鐵觀音,台灣高山茶,普洱茶,烏龍茶生茶(輕焙火系列),龍井,綠茶,紅茶等。
綠泥
綠泥又分為段泥(原礦段泥,芝麻段,黃金段)、綠泥(墨綠泥,本山綠)
段泥
泥料內所含顆粒較大結構酥鬆器身明顯成雙氣孔結構,空氣對流順暢;日久使用,漸露鋒芒,養成變化甚大為養壺之最佳器材。泡茶好喝,贊不絕口!早期泥料調配跟早期窯爐所升溫度較低溫,在一般緞泥產品會「吐黑」;近期來所用窯爐為高溫窯,所燒成之緞泥壺,可輕易提升至所須溫度,而真正達到較高的結晶,絕不吐黑! 礦區地址:江蘇宜興丁山黃龍山 燒成窯溫:約1150度C 收縮比:約13%
【建議衝泡】普洱茶系列,鐵觀音及半發酵類茶,重發酵茶類(黑茶類),烏龍茶生茶(輕焙火系列),綠茶,龍井,紅茶等。
芝麻段:泥料內所含顆粒較大結構酥鬆器身明顯成雙氣孔結構,空氣對流順暢;日久使用,漸露鋒芒,養成變化甚大為養壺之最佳器材。泡茶好喝,贊不絕口!早期泥料調配跟早期窯爐所升溫度較低溫,在一般緞泥產品會「吐黑」;近期來所用窯爐為高溫窯,所燒成之緞泥壺,可輕易提升至所須溫度,而真正達到較高的結晶,絕不吐黑! 礦區地址:江蘇宜興丁山黃龍山 燒成窯溫:約1150度C 收縮比:約13%
【建議衝泡】普洱茶系列,鐵觀音及半發酵類茶,重發酵茶類(黑茶類),烏龍茶生茶(輕焙火系列),綠茶,龍井,紅茶等。
黃金段:泥料內所含顆粒較大結構酥鬆器身明顯成雙氣孔結構,空氣對流順暢;日久使用,漸露鋒芒,養成變化甚大為養壺之最佳器材。泡茶好喝,贊不絕口!早期泥料調配跟早期窯爐所升溫度較低溫,在一般緞泥產品會「吐黑」;近期來所用窯爐為高溫窯,所燒成之緞泥壺,可輕易提升至所須溫度,而真正達到較高的結晶,絕不吐黑! 礦區地址:江蘇宜興丁山黃龍山 燒成窯溫:約1150度C 收縮比:約13%
【建議衝泡】普洱茶系列,鐵觀音及半發酵類茶,重發酵茶類(黑茶類),烏龍茶生茶(輕焙火系列),綠茶,龍井,紅茶等。
綠泥
綠泥,玩者暱稱「綠豆砂泥」,古雲「豆碧色」,泥色酷似綠豆皮,澹草綠。帶本山綠泥細黃砂,清麗出眾、雅俗共賞。所制壺品質感樸拙,砂質細膩而富有顆粒美感。壺品色澤米黃泛青,泡養後逐步轉為溫潤的亮色,包漿感好而易於泡養,發幽然青光。產於黃龍山礦脈,是紫砂泥中的夾脂,故有「泥中泥」之稱。產量不多,泥質較嫩,耐火力也比紫泥為低。原礦色澤為青灰泛綠,成片岩狀或粉末狀,以手拿之即會沾染上原礦粉末顏色。也常作為胎身外面的粉料或塗料,使紫砂陶器皿的顏色更為多彩。
本山綠泥:所制壺品質感樸拙,砂質細膩而富有顆粒美感。壺品色澤米黃泛青,泡養後逐步轉為溫潤的亮色,包漿感好而易於泡養,發幽然青光。產於黃龍山礦脈,是紫砂泥中的夾脂,故有「泥中泥」之稱。產量不多,泥質較嫩,耐火力也比紫泥為低。原礦色澤為青灰泛綠,成片岩狀或粉末狀,以手拿之即會沾染上原礦粉末顏色。也常作為胎身外面的粉料或塗料,使紫砂陶器皿的顏色更為多彩。礦區地址:江蘇宜興丁山黃龍山 燒成窯溫:約1160度C 收縮比:約14%
【衝泡建議】烏龍茶生茶(輕焙火系列)特好、鐵觀音(中焙火或重焙火系列) 、普洱茶各種系列,紅茶,綠茶等
墨綠泥:近天青泥色調,玩家易感迷惑,常誤雲"綠泥",綠泥者,澹草綠色也;"本山綠泥者緞泥之原礦矣,泥色青藍略泛綠光而(無灰色調),始稱"墨綠泥"。泥性:黏性佳,張力尚可,細膩密實;制壺光、花均宜;為優質泥礦,產量不豐。難度:較易變形,對窯溫要求高,窯溫足則色澤溫潤,不足則色嫩枯燥,原料收集不易,練制困難與繁復。特點:泥色特異,青藍色中略泛綠光,清秀獨特;稍一泡養,色調更形穩實,溫潤透明,變化甚巨,玩賞深具成就感。衝茗特性:茶性溫順滑膩,味香凝聚,衝泡時間易掌控,能以輕鬆心情泡杯好茶,實為品茗之最佳幫手。窯溫:約1122度C 收縮比:約14%
【衝泡建議】:普洱茶系列,鐵觀音及半發酵類茶,重發酵茶類(黑茶類),烏龍茶生茶(輕焙火系列),綠茶,龍井,紅茶等。[1]
其他種類
黑泥、降坡泥、天青泥、青灰泥、黑土星、黑疾星等等
黑泥
為早期最常見通用之泥料之一,因礦脈里鐵質成份較高,日久使用,深獲早期壺識者深愛、贊賞。養壺者之最愛。新壺初用砂土氣重,茶湯略現砂氣,經使用壺身展現出灰黑,泡茶鋉數日則如墨黑,泡茶好喝,評價好贊不絕口! 礦區地址:江蘇宜興丁山黃龍山 燒成窯溫:約1130度C 收縮比約12% 。
【衝泡建議】烏龍茶生茶(輕焙火系列)特好、鐵觀音(中焙火或重焙火系列) 、普洱茶各種系列、綠茶等。
降坡泥
降坡泥是指在宜興鼎蜀鎮在修建陶都路是穿越黃龍山賀青龍山之間發掘的紫砂陶土。因為主要是在降低該路段的陡坡工程中發現的,大家習慣稱之為「降坡泥」,宜興當地人發音為「崗坡泥」。傳說是宜興修鐵路時挖出的紫砂明礦(在地表),是一小山丘,此泥料顏色古樸,黃中代紅,燒成後壺體中的黃砂隱現,因為接近青龍山(石灰石),富碳酸鈣(天然熔劑原料,所以燒成成品水色滋潤,掃測溫度偏低,質感非常漂亮。於是大家開始爭先恐後的挖掘,於是小山丘很快被削平。礦區地址:江蘇宜興丁山黃龍山 燒成窯溫:約1100度C / 收縮比:約13%
【衝泡建議】適合衝泡:烏龍茶生茶(輕焙火系列) 特好、 鐵觀音(中焙火或重焙火系列) 特好、普洱茶各種系列特好
天青泥
清朝常用之泥料;現在已不易開採礦量極少,在市場成品稀有;色澤呈青灰色,內含多種礦石顆粒,包漿溫潤、質感特殊,俗稱"鯊魚皮",是非常難得的泥礦。泥性:漿嫩礦物多,含鐵、鋁量高,黏性較低,比較難成型。窯燒溫度特高。成品優點:雙氣孔結構明顯,特殊雙重氣孔結構,付予宜興紫砂茶壺,傳溫快、保溫性強,利於泡茶時保持水的溫度,直接影響泡茶的色香味,古樸穩重,古意盎然,泡茶好喝,評價好。 礦區:江蘇宜興黃龍山 窯溫:約1200-1250度C / 收縮比:約12%
【衝泡建議】烏龍茶生茶(輕焙火系列)、普洱茶各種系列特好。
青灰泥
藏青灰泥,為明末清初廣為流傳之泥料;近年來開採量少,故成品甚稀;呈深紫灰色調,因滿布顆粒,觸感特殊,玩家喜呼「鯊魚皮」,是甚為難覓之特優級泥礦。 泥性:泥性酥鬆不結,含鐵量高,張力特大,不易變型、塌陷,惟黏性不足。難度:易現氧化鐵熔點,石灰、跳砂,雜質較多挑泥須嚴格謹慎,燒窯溫度特高。 特點:雙氣孔結構明顯,空氣對流順暢,簡樸古雅,老味十足,別具明代紫砂原料氣韻。 砂感重而不刮毛,色澤如紫似灰,沈重扎實不妥協,似硬漢風格,十分易於辨識。 衝茗特性:冷酷的外表,蘊藏著火熱的心,衝茗熱情豪放,醇厚而韻強,香甘溫甜,明快果決,壺中英雄也! 窯溫:約1200度C / 收縮比:約13%
黑土星
本泥料「黑心土」,為特地從黃龍山底糟青最底層原礦中偶見內含澹墨色細小夾心層集中而成(故直稱~黑心土),經數年下來,提取量極少,珍貴稀罕,為喜好珍稀名泥的玩家,千萬不可錯失的絕世好泥也!泥性:黏性佳,含石英、雲母、赤鐵礦的含量特別多,所生產的茶壺會產生非常密集的小熔點,器身明顯成雙氣孔結構,空氣對流順暢氣孔對流較好;黑星砂壺衝泡使用,漸露鋒芒,養成變化甚大為養壺之最佳教材,在黃龍山脈紫砂中挑選提煉出來的特殊紫砂泥礦,泥色:淺棕色,此種泥料非常難得稀有,泡茶好喝,評價特好。 礦產地:江蘇宜興丁山黃龍山 窯溫:約1180-1200度 收縮比:約11-12%
【衝泡建議】:適合泡綠茶、紅茶、烏龍茶生茶(輕焙火系列)。
黑疾星
呈黯肝色,略泛朱光,成品周身均現黑色小融點,為朱泥原礦黃石黃之外殼碾碎成砂,摻於特選宜興趙莊山朱泥系之棕色調原礦中,經過漿捶練而成。泥性:本名泥親茶性恬和,色沈穩重卻持之略輕。成品特點:一經使用,溫潤光華,晶瑩剔透,泥中極品天然特殊,一般添加化工氧化物之泥料效果,怎堪比擬。 窯溫:約1500度/C.收縮比:約18%
黃土特性 在 花向東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ㄟ!這麼巧
原來最近一直在講吃土會瘦,講的是法國蒙脱土喔
我們的無尾熊唱歌牙膏裡面就是用這個啊~
是不知道會不會瘦,但刷了牙齒比較白☃️
也不太會長齒垢🌟而且口味真的甜甜的
《吃土會瘦,真的假的?》#阿銘師話中西
到底吃什麼土才會瘦? 其實自古中醫就在叫別人吃土(咦?)。阿銘師跟您介紹一下從中西醫的角度怎麼看「蒙脫石」這個礦物。
蒙脫石是一種黏土類的礦物,因為在法國的蒙莫里永被首次分類而命名。微觀結構上為兩層矽氧四面體夾一層鋁氧八面體(來源:維基百科),特色是含鋁、極薄、多層且結構鬆散的晶體結構。
這代表一小塊蒙脫石其實蘊含著非常大比例的表面積,其中帶的電荷可以吸附許多雜質,與明礬、活性碳……雖然機制稍有不同,但有類似的功用。
蒙脫石這種有吸附特性的黏土,除了在工業與魚蝦養殖業(可以吸附魚蝦產生的有機氨廢物),古代西方也有記載用在醫藥用途上,主要是止瀉與皮膚濕疹上。
蒙脫石到了現代還有醫療上的腳色嗎?
有!而且是西醫很常用的止瀉藥「Smecta」,是常聽到的「烙賽藥仔」。
【Smecta】
將純化過的蒙脫石與一些葡萄糖、果糖混合,增進口感,所以吃起來甜甜的。常用在成人與小孩的急慢性腹瀉。
Smecta同樣具有蒙脫石 的片狀結構和高黏塑性,可以與胃腸道黏膜中的醣蛋白相互作用,覆蓋在胃腸黏膜上達到保護作用。除了可以吸附糞便中多餘水分,對於毒素與細菌也有一定程度的吸附能力。
這些功能,在中藥上有沒有類似的藥材呢?有的,就是赤石脂與伏龍肝這類含鋁礦物。
【赤石脂】
赤石脂為含水矽酸鋁鹽類礦物,自古代便是用在腹瀉不止,甚至「便血」,可能是細菌性腸炎造成腸黏膜損傷便血。
《神農本草經》:「主泄痢,腸澼膿血,下血赤白。」 。而中醫經典《傷寒卒病論》有記載:「傷寒,服湯藥,下利不止,此利在下焦,赤石脂禹餘糧湯主之。」
在古代缺乏輸液概念與技術,如果一場嚴重腹瀉沒有趕快止住,往往病人是死在「脫水」、「電解質不平衡」、甚至「低血容性休克」。所以赤石脂這類「收澀藥」往往是預防急救的用藥。
【伏龍肝】
另一個藥物便是伏龍肝,名字聽起來很像武俠小說中的神奇藥物,但說到底其實是「灶底的黃土」。久經柴火燒過的灶底土,成分主要是硅酸、氧化鋁及氧化鐵……
《別錄·伏龍肝》:「主婦人崩中,吐血,止咳逆,止血,消癰腫毒氣。」
《傷寒卒病論》有記載黃土湯,主要用在脾胃寒,大便下血,及吐血、衄血、婦人血崩。
除了腹瀉之外還有止血的功能。
另外您有沒有注意到含鋁的礦物通常都有類似的功能,都能吸附水分與雜質,用在止瀉止血等等。
【注意事項】
哪使用Smecta 、蒙脫石、赤石脂、伏龍肝之類的吸附類藥材有甚麼要注意的事呢?主要是注意藥物交互反應。
這類藥物「壞的吸收,好的也會吸收」。如果有在使用控制慢性病的藥物,比如三高、癲癇、……,可能會把您平常的藥物吸附,造成藥物濃度不足,而讓疾病難以控制。所以必須間隔數小時以上,或調整藥物。
而吸附脂肪的能力如何?目前臨床上並沒有記載與發現吸油的能力特別突出。這篇報導主要用在動物實驗上,人類有沒有效果,會不會反而把您腸胃道內的好東西也吸附殆盡,是值得關注的。
減肥的正途,還是在體質調理、飲食控制、運動輔助。藥物皆是配角而不是主角,回歸正途才能瘦的健康,瘦的長久。
報導連結: https://tw.news.appledaily.com/…/realtime/20181230/1491980/…
#中醫科普 #阿銘師專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