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兩天行經桃園鄉間,深深覺得台灣的農村真美,休耕的土地上,種著向日葵,毫無作物的原野上,長滿了可愛的狗尾草,在夕陽下搖曳生姿。六月的蓮花在池塘中恣意地綻放,讓我回想起兒時的白河蓮花節,吃蓮子、玩蓮蓬,好不愜意。
長大後,工作的忙碌,讓人有時身心疲憊不堪,尤其在醫院裡大概會發生的好事不多,隨時隨地都能讓人一秒沮喪! 相信大部分人的工作亦是如此。
不過雖然新冠疫情搞得人心惶惶,也有許多美妙的事情發生。例如印度的魯西庫利亞(Rushikuly)沙灘,3月中下旬在1週內湧入近28萬隻欖蠵龜產卵、無人的街道上,松鼠、梅花鹿、山羊到處橫行,連新北市的滿月圓都成了動物的漫步的天堂。食蟹獴、山羌、鼬獾、台灣獼猴等6種哺乳類,以及藍腹鷴、台灣竹雞等3種鳥類的行跡都在紅外線自動相機下無所遁形。在阿里山國家森林遊樂區內拍到的野生動物,山羌、台灣獼猴、黑長尾雉、酒紅朱雀等野生動物們紛紛自在地覓食。不管在世界各地,都有各種野生動物成群結隊地恢復原本悠然自在的行為模式,繁殖量大幅上升。
疫情,讓人類得以在家享受悠閒時光,也讓許多野生動物迎來難得的「現身機會」。
聽到這樣的消息,不禁讓我想起那段流行語。「你的歲月靜好,是因為有人幫你負重前行」。人類從自然中獲得的生活便利,其實亦是奪取了野生動物的生存資源。
忽然覺得,即使是新冠病毒肆虐這麼悲傷的事,這個世界的運作,冥冥之中,都有超出我理解的崇高力量,默默地安排著。回想起自己各種生活中的困境,計較的事情,過不去的心理的檻,都變得微不足道。
生命還是要勇敢前行,希望大家在這段辛苦了日子裡,也能夠苦中作樂,集滿人生的體驗和智慧。感謝科技讓遙遠的我們可以有機會在網路上相互取暖勉勵,未來一定有很多更綺麗的世界在等著我們^^
附上環境資訊中心的精彩報導
https://e-info.org.tw/node/231500
同時也有6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394的網紅Delia's Nature Diaries,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Mikado pheasant” and “Taiwan blue pheasant “. 帝雉🇹🇼 Syrmaticus mikado 藍腹鷴🇹🇼 Lophura swinhoii Today is toooo coooool!!! So wonderful to see two bird ...
黑長尾雉 在 環境資訊中心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疫情下的國家森林遊樂區🐒 🦜🐿 🦌
配合疫情三級警戒,各地國家森林遊樂區持續休園。不過新北 #滿月圓國家森林遊樂區 裡的野生動物依舊生氣蓬勃,新竹林管處在紅外線自動相機紀錄中發現,山羌不管在白天或是夜晚皆穿梭於園區自在覓食、活動。
園區工作人員更於步道上發現平常只聞其聲,不見其影的台灣紫嘯鶇,另外青蛇、黑冠麻鷺也都大方現身
嘉義林管處近日也公布在 #阿里山國家森林遊樂區 內拍到的野生動物,休園期間雖然少了遊客,但是山羌、台灣獼猴、黑長尾雉、酒紅朱雀等野生動物們紛紛自在的出來覓食,疫情讓許多野生動物迎來難得的「悠閒時光」🦉
-
👉 完整報導》
🔗疫情休園少了人潮 嘉義阿里山、新北滿月圓成動物天堂
https://e-info.org.tw/node/231500
===
🌍加入定期定額捐款,支持環境資訊傳播 https://goo.gl/phNqwG
黑長尾雉 在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把大地還給動物
黑長尾雉 在 Delia's Nature Diaries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Mikado pheasant” and “Taiwan blue pheasant “.
帝雉🇹🇼
Syrmaticus mikado
藍腹鷴🇹🇼
Lophura swinhoii
Today is toooo coooool!!!
So wonderful to see two bird kings of Taiwan.
#帝雉 #黑長尾雉 #藍腹鷴 #野鳥 #bird #wild #nature #taiwan
2020/2/20
黑長尾雉 在 National Palace Museum國立故宮博物院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人類生於自然,以描述、紀錄、研究等方式認識萬物,造就了燦爛的文明與美不勝收的藝術品。然而在近代,在人們享受資源與便利的同時,也對地球產生了巨大的衝擊。
由國立故宮博物院、宜蘭縣立蘭陽博物館、國立臺灣博物館三個各具特色的館所合作舉辦「生態想想一故宮 x 蘭博×臺博聯合特展」,結合多元文物、動物標本與其他藏品,以故宮文物發想設計的多媒體藝術展件進行串連,展示人類對天地萬物探尋的過程。從傳說轉繪成海中萬物,到工具繪製世界地圖;從天馬行空的海錯奇珍,到肌理斟酌的飛禽走獸,這些有著動植物圖像的文物皆記錄了人類探索世界的歷程。
人類從大自然獲得靈感轉化到生活中,從食器裝飾到更高層次的藝術性呈現,都能找到與自然的連結。自然給我們的也許不只是能源,也有著生命、藝術的能量,且這些寶藏都不是取之不盡的。我們對地球的任意奪取以及破壞已開始反撲至人類自身。人們應意識到其嚴重性,著手進行生態環境保育的工作。
在「生態想想」展覽中,希望觀眾能透過當代科,從賞心悅目的文物出發,去認識、欣賞、尊重生態環境。
*勘誤更正:
本影片2:43秒處標本,應為藍腹鷴Swinhoe's Pheasant,非黑長尾雉。
工作人員名單:
國立故宮博物院National Palace Museum
發行人Issuer
院長 Director/ 吳密察 Wu, Mi-cha
專案指導Advisor
副院長 Deputy Director/ 黃永泰 Huang, Yung-Tai
策展團隊 Curatorial team
教育展資處 Department of Education, Exhibition and Information Services
處長 Chief Curator/ 徐孝德 Hsu, Hsiao-Te
副處長 Deputy Chief Curator/ 謝俊科 Hsieh, Chun-Ko
科長 Section Chief/ 吳紹群 Wu, Shao-Chun
助理研究員Assistant Researcher/ 浦莉安 Pu, Lee-An
專案規劃 Project coordinator/ 吳昕珏Wu, Hsin-Chueh
蘭陽博物館 Lanyang Museum
館長Director/ 陳碧琳 Chen, Bi-Lin
展示教育組 Department of Exhibition & Education
組長 Chief/ 邱秀蘭Chiu, Hsiu-Lan
研究助理 Research Assistant/ 簡士傑 Jian, Shih-Jye
組員 Clerk/ 何慕凡 Ho, Mu-Fan
臺灣博物館National Taiwan Museum
典藏管理組Collections and Preservation Division
副研究員Associate Curator/ 林俊聰 Lin, Jun-Tsong
左右國際股份有限公司Randl International
總經理/ General Manager
施聖亭SHI,SHENG-TING
副總經理/ Vice President
楊珺詠 YANG,JUN-YONG
企劃/ Marcom
魏廷祥 WEI,TING-XIANG
沈玟靜 SHEN,WEN-JING
視覺設計/ Graphic Designer
高瓊怡 GAO,QIONG-YI
影片製作/ Film Production
謝嘉鴻 SIE,JIA-HONG
陳翰文 CHEN,HAN-WUN
黑長尾雉 在 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本集主題:「發現臺灣-重訪臺灣博物學與博物學家的年代」常設展介紹
專訪:黃冠龍 說明員
「臺博館新世紀常設展首部曲—發現臺灣」是國立臺灣博物館(臺博館)21世紀以來首度推出的全新常設展,同時也是本館預定陸續推出的三場常設展中之「首部曲」。作為臺博館新世紀常設展的「首部曲」,本展覽將時間回溯至臺博館的源起,也就是一百多年前,當時稱為「臺灣總督府博物館」初創立的20世紀初,臺灣博物學與博物學家擅場的「發現年代」,重新審視那些奠定今日臺博館收藏基礎、形塑臺博館風貌的博物學發現、發現者、與發現傳統。因此,這不是一部介紹臺灣自然世界的博物學展覽,而是一個回顧臺灣自然世界是如何被近代博物學所「發現」的展覽。故展名為「發現臺灣」。
「發現臺灣」內容主要分為三大主題單元:發現之道、臺灣新象、過去的未來。
發現之道
第一單元「發現之道」聚焦於20世紀初博物學家的調查傳統。透過兩位傳奇採集調查者:森丑之助與菊池米太郎的田野故事與蒐藏,勾勒出那一代博物學家強調親身實地踏查—即所謂「知識是人走出來的」之調查傳統。
另一方面,田野調查者所現地採集的物質憑證,構成了博物館的「標本世界」。標本並非調查的紀念品,而是物種的代表,許多不同標本的集合讓博物館體現出一個微型的自然界,在博物館裡重現了自然物種的分類階序與演化秩序。「標本中發現自然秩序」因此就構成另一個當時博物學傳統的重要特色,也是本單元的第二個主題。
臺灣新象
本展第二單元:「臺灣新象」則以專題方式細數臺博館歷史上重要的博物學者與他們的重要發現。如首任館長川上瀧彌主導調查的臺灣高山植物、臺灣昆蟲研究開創者素木得一所發現的「寬尾鳳蝶」、博物館的傳奇標本採集者菊池米太郎所採集的「黑長尾雉(帝雉)」、臺灣礦物研究先驅岡本要八郎發現的「北投石」、全能型博物學者堀川安市採集的貝類標本與其發現的新種蝸牛:堀川氏煙管蝸牛、戰後首任館長陳兼善與其學生梁潤生所採集的「國寶魚」:櫻花鉤吻鮭、獨幟一格的歷史博物學者尾崎秀真所蒐集的原住民籐編器與珠衣,還有在1910年代由森丑之助指導製作的臺灣原住民各族「博多人偶」、1920年代末蒐集的「佐久間財團蒐集品」、1960年代造成萬人空巷的深海活化石—「龍宮翁戎螺」,與1970年代臺灣化石大發現出土的「早坂犀」等,館史上重要的發現者與發現,莫不在本單元的展場中翩然現身。
過去的未來
最後,名為「過去的未來」的本展第三單元,則始於一個問題:究竟這些臺博館典藏的歷史性標本在當代有何意義?換句話說,博物館的標本除了能夠帶我們回到過去,是否也能讓我們反省當下,甚至展望未來呢?。展場裡以三個物件回答此問題。第一件是臺灣雲豹標本,臺灣雲豹的野生族群已經在2014年正式宣告絕跡,因此博物館收藏雲豹標本就不再只是過去物種的歷史紀錄,同時也成為一把通往未來的鑰匙—透過其中保存的遺傳資訊而提供未來重建物種的可能線索。
另一方面,博物館裡的老標本同樣也能提供當代創作者充分的素材與靈感。本展場最後兩件「標本」是兩件當代藝術創作者的「作品」:泰雅族織藝師尤瑪・達陸的《古虹新姿》與多媒體藝術家王俊傑的創作:《過去的未來》,分別取材自博物館內古老織品的紋樣與各種標本的型態,衍生發展出兩件匠心獨具、新舊交融的裝置藝術作品。在博物館裡,「過去」也就是「未來」。
回歸收藏
「臺博館新世紀常設展首部曲—發現臺灣」也是一個回歸博物館收藏的展覽。展場內總共展出367件的博物學標本及文物,其中屬於臺博館藏品者共計265件,在這265件臺博館藏品中,其中不乏出自於著名發現者本人所親手採集並標註的歷史性標本,如森丑之助與菊池米太郎在上個世紀初所採集的泰雅長衣、史前石器、與鳥類標本;更有一些雖非經名家採集,卻是屬於首度亮相的「歷史性首展」,如近年發現的佐久間財團在1920年代末所收藏的莫那魯道之貝珠踝飾。
同時,為了忠實呈現這些藏/展品作為「標本」的採集入藏脈絡,許多當時採集或入藏時的「歷史標籤」,都「破例」隨著其「物主」一起於展場中展出,細看其上不難可發現一些著名的調查採集者,如森丑之助、岡本要八郎、堀川安市等人的親筆墨跡,至今仍斑斑可識。
黑長尾雉 在 林務局-森活情報站- 黑長尾雉又稱「帝雉」。在 ... - Facebook 的推薦與評價
黑長尾雉 又稱「帝雉」。在分類上屬於雞形目雉科長尾雉屬,雌鳥體長46 ~ 52 公分、全身褐色,雄鳥體長約72 ~ 87...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