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肌少症年輕化,現在進行式😨😨😨]
#未來肌少化比高齡化社會還早到來
如題,比我想像中快很多,今天門診又遇到一個。
30幾歲女性,BMI=16.9(正常18.5-24)
過瘦卻有近30%的體脂率,我心想肌肉質量指數絕對符合肌少症診斷,果不其然SMI=5.39😢😢😢
#嚴重肌少症
肌少症的診斷分成三個面向:
🔺肌肉質量(總纖維數量)
🔺肌力(握力快肌)
🔺功能(步速慢肌)
質量部分(muscle mass),目前生物電阻分析儀(BIA)的標準是四肢肌肉質量指數(ASMI):
男性<7.0 (kg/m2)
女性<5.7
#請注意這是65歲以上高齡者的診斷標準
30歲是肌肉骨骼的人生高峰,之後身體蛋白質的異化會大於合成,老化的必然現象伴隨著肌肉質量逐年減少跟脂肪在肌肉跟內臟的浸潤增加;
#40歲之後肌肉質量平均每十年減少8%
#70歲後流失速度加快每十年減少15%
也就是你如果30歲/170cm/肌肉23kg/SMI是8,那在什麼都不介入的情況下,不到50歲SMI就來到6.7,符合65歲肌少症診斷了。肌少症的診斷跟十年死亡率和骨折機率有關,代表諸多功能不良的預後。
美國及部分歐洲地區的研究顯示,肌少症盛行率在 60~70 歲的長者約為 5~13%,80 歲以上則約為 11~50%。台灣本土的研究則顯示,65 歲以上的長者肌少症盛行率約為6-10%,80歲以上30~50%。
#65歲以上平均每10個人就有一人肌少症
#那65歲以下呢?
肌少症的診斷切點,是以 #低於18-40歲青壯年肌肉質量兩個標準差以下,過去都覺得是高齡者的專利,所以目前台灣沒有年輕人SMI的平均數字流行病學資料。
#可怕的是,在我的門診發現越來越多20-40幾歲這個世代年輕人的肌肉質量指數,比50-70歲的還差😭😨😥
以附圖這兩個20幾歲的年輕男女來說,若他們的SMI 是7或6出頭的分數, 在不介入任何外力的情況下單憑自然老化,他們可能不到40歲就符合65歲以上肌少症的診斷了⋯⋯還不考慮其他壓力事件的介入、臥床的可能、藥物影響。
#很難想像如果不積極介入治療,未來20年後,當60變成80歲而肌少症高風險20-40變成主要國家生產力核心時, #台灣會不會變成名副其實的東亞最病夫。
肌少症年輕化的原因,在我看來有四:
1️⃣不良飲食習慣 :
高糖高油高鈉、低蛋白低纖維、暴飲暴食吃到飽文化
2️⃣食物精緻化及營養吸收不良
越精緻化越高脂高鈉營養素流失越多,而且地球環境改變,食物本身缺乏巨量跟微量營養。
3️⃣熬夜不正常的作息
睪固酮跟生長激素分泌時間都沒好好睡到覺。
4️⃣亂減肥
我門診很多阿嬤70歲第一次減肥,年輕時肌肉都沒有被亂減肥消耗掉,亂減肥造成營養更不足還有異化大於合成在之前的文章都有提過。
現在50-70歲的高齡者,年輕時都沒在健身房跑步或重訓,倒是近幾年運動風氣變得興盛,就知道飲食跟作息才是肌少症最大的原因,吃好睡好正常活動的人,是不會隨便肌少症的。
目前沒有可以治療肌少症的藥物,營養品補充劑 (如支鏈胺基酸、維他命 D、乳清蛋白) 則是有研究顯示可以 #增加肌肉質量或 #體能表現。
未來有空再來分享肌少型肥胖症的營養介入。
70歲後流失速度加快每十年減少15 在 營養師媽媽的生活筆記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補充蛋白質、儲存肌肉,延緩老化
研究指出,成年 人在40歲之後,
肌肉質量平均每十年減 少8%,
70歲後流失速度加快,每十年減 少15%;
至於大腿肌肉力量,
在40歲之 後,每十年下降10-15%,
70歲後則為每 十年下降25-40%,
才短短兩週不做運動,即使是健康的年輕人,
也會流失高達30%的肌力,讓他們的肌力變得跟老了數十歲的人一樣。
即使是原本很活動力很好的長者,只要變得習慣坐著,
才幾個星期也會喪失約25%的力量。
在復建醫學期刊(Journal of Rehabilitation Medicine)中的研究指出,
不運動的時間失去的肌肉量,要再重新回到身上,
得要花上三倍時間才回得來。
若要預防肌肉流失,可以選擇阻抗項運動,
如:啞鈴、深蹲等,
可以讓還沒有發生肌肉流失的人,延後發生時間。
做阻抗性運動,強調的是低強度、高頻率。
例如舉啞鈴不用舉5、6公斤只要使用1、2公斤的就可以,
但是次數一定要做足,
例如1回合要做10次以上,才算是有足夠的量。
深蹲也是相同,緩慢地半蹲下、站起身,
每次10~20次,才可以達到鍛鍊核心肌群的效果。
除了做阻抗運動幫助減少肌肉流失外,
飲食上的補充也很重要,以60公斤的人為例~
A。沒有運動-->0.8~1公克/公斤體重的蛋白質就已足夠,因此一天是48~60克的蛋白質
B。老年人-->1.0~1.2公克/公斤體重的蛋白質以補充身體流失的量,因此一天是60~72克蛋白質
C。中等強度運動-->1.2~1.5公克/公斤體重的蛋白質,需要72~90克蛋白質
D。肌耐力訓練--> 1~1.6g/kg公克/公斤體重的蛋白質,需要60~96克蛋白質
雖然目前大多數成年人的蛋白質總攝取量是足夠、甚至是過量的,
但是有部分蛋白質來自品質不好的蛋白質,
因此,仍建議在運動後,要有高品質的蛋白質攝取
蛋白質來源最好是完整的天然食物且70%必須來自於『高生理價』蛋白質,
依據飲食指南的分類就是豆魚肉蛋類及低脂乳品類。
例如:
每30公克的熟食肉類、魚類約含有7公克的蛋白質、
每顆雞蛋約含7公克的蛋白質、
每250ml鮮乳約含有8公克的蛋白質、
每250ml豆漿約含有7公克的蛋白質,
而常吃主食,則是屬於不完全蛋白質,
每份主食含有約2公克的蛋白質,
因此扣除每日主食中的蛋白質約18~24公克,
A。一般人以48~60克的蛋白質攝取量計算,蛋白質類食物應攝取30~36克,
仍需要2杯奶製品來補充足量鈣質而言,
建議蛋白質食物攝取14~22克,約為2~3份蛋白質
D。若有做肌耐力、重量訓練,
則建議蛋白質食物為42~72克,
仍扣除2杯奶類,建議蛋白質食物攝取量26~56克,
約為3.5~8份豆魚肉蛋類食物
此時可部份蛋白質來自乳清蛋白或是BCAA等補充品
BCAA的主要功能是給肌肉燃料、修補肌肉、防止肌蛋白燃燒,
建議量為0.1~0.2公克/公斤體重,
以上述D為例,建議量為6~12克BCAA,
此時蛋白質攝取量就要降低為20~44,
約為3~6份豆魚肉蛋類食物
*以上蛋白質建議量為一般健康成年人,紅斑性狼瘡、腎病症候群、糖尿病患者,應諮詢營養師再給予最正確的建議
**另外提醒~
碳水化合物可提高肌蛋白的合成效率、防止分解。
因此要減少肌肉流失,
過度的低醣飲食及生酮飲食並不適合,
且碳水化合物可以促進胰島素的分泌,
胰島素可以加速運送胺基酸至細胞,
以發動肌肉的增長和修復。
碳水化合物和蛋白質搭配的增肌效果會比僅攝取蛋白質來得更佳。
70歲後流失速度加快每十年減少15 在 #70歲後流失速度加快每十年減少15 - Explore | Facebook 的推薦與評價
explore #70歲後流失速度加快每十年減少15 at Facebook. ... 如題,比我想像中快很多,今天門診又遇到一個。 30幾歲女性,BMI=16.9(正常18.5-24).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