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近傷健距離締多贏
作者:李 臻 (Oscar Lee)
2018年12月8日刊於《信報》
早前出席行政長官傷健共融高峰會,認識了多次為香港奪取殘奧和亞殘運金牌的香港輪椅劍擊精英運動員余翠怡。她的成功,以及其他傷殘運動員的出色表現,或多或少反映本港在殘疾人士、或起碼在殘疾運動員的支援上做出了一定成績。
科技進步也改善了殘疾人士的生活。如非科技幫忙,已故物理學家霍金也沒法發表那麼多有助了解宇宙起源的論文,甚至親赴世界各地進行既幽默又激勵人心的演說。在共融高峰會的專題論壇上,近日市值和蘋果叮噹馬頭、一度成為全球最高市值企業的微軟,其香港區企業及公益事務總監表示,科技公司推出方便傷殘人士的新科技或應用軟件,非單純為企業社會責任,而是這確屬有可為的市場。科技公司要照顧不同群組,傷殘人士的需要也應顧及,且絕對是商機之一。
新科技突破殘障阻礙
例如失明或聽障人士,已經有很多應用程式助他們克服生活中的難題,讓視障能「看見」,聽障可「聽到」。另一方面,很多原本為殘障人士設計的產品,最終亦能打進主流市場,方便大眾生活。最簡單的例子是原本給聽障人士溝通的文字訊息,已變成大家日常不可或缺的溝通方式之一。這跟很多智能電話上的應用程式及智能家居系統一樣,原為協助傷殘人士而設,結果卻造福整個社會。無障礙的行動和溝通變得更普及之餘,一般人的生活也獲改善。這或是更多企業願意投放資源,研發殘疾人士應用產品的一大推動力。
雖然殘疾人士的身體缺陷令他們生活上諸多不便,但健全人士也非完美,不同人總有各自長處和某些弱點。身體殘障亦有可能讓他們在某些方面較他人優勝、某些觸覺比常人敏銳。例如視障者的聽覺更靈敏,聽障人士的視野亦更廣闊。如果新科技能協助殘疾人士接受正規教育,他們同樣能擁有專業知識與技能,不用只從事較低技術的工作。
因此,只要能縮短傷健間的距離,讓更多殘疾人士的優點和專長被發掘和運用,說不定還有助本港紓緩人才荒和提升競爭力。在共融高峰會上,傷健與會者不約而同地反覆強調,社會不應以同情和施捨的態度看待他們,而是應給予足夠和公平的機會,讓他們自力更生和發揮所長。用人唯材也是進步社會應有的態度,由於殘疾人士每天面對的難題比常人多,故他們不少從小就鍛煉出更刻苦堅毅的性格,這份意志力縱是健全人士也不易擁有的。
當然,就算有科技協助,也需要更好的工種配對,讓殘疾人士發揮所長,而不是每天和本身的弱點奮戰。例如聽障人士就算有科技的幫忙,但如果要他們每天處理大量電話查詢,恐怕不會是最有效的人力資源應用吧。所以管理人員亦要有傷健共融的思維和訓練,以協調有不同身體殘障的員工發揮最大效益。這方面或可以跟政府、志願機構合作,借助其經驗和知識。
靈活管理助發揮長處
另外,在設備上、裝修間格和員工培訓方面,企業都要投放資源及時間,這方面就算有外來幫助,機構本身也須有決心作出一定投資。不過,這些投資除了可改善企業形象外,也有機會帶來可觀回報。不少研究曾指出,一間機構愈能做到傷健共融,員工的忠誠度和生產力會更高,競爭力亦能提升。加上隨着科技和社會意識的進步,傷健共融投資的門檻愈來愈低,故除了大企業,一般中小企亦有能力比以前做得更多、更好。
今時今日,一個能夠容納更多傷健人士的共融環境,已不只是單向地讓他們得到方便和機會,而是雙向地讓健全人士和整體社會受惠。這是多贏局面,並非單向恩惠。更何況傷健共融除有助改善人才荒問題和減低社福的負擔外,本港的國際形象也必能藉以提升,這也不是GDP可以衡量的。
作者為香港科技大學工商管理碩士校友會會員
#李臻 #經管智慧 #經管錦言 #拉近傷健距離締多贏 #CESummit #CESummitonDisabilityInclusion #HKUST #MBA #EMBA #香港科技大學工商管理碩士校友 #HKUSTMBAAA
同時也有10000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2,910的網紅コバにゃんチャンネル,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