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澳的古老漁村文化教人嚮往,近年不乏當地及外間團體用不同方式孜孜活化村落,甚至將早就式微的漁網編織技術轉化成為日常燈具,令棄置魚網獲得第二次生命。
臨近珠江口岸水域的大澳,因其鹹淡水交匯的天然地理,水域海產豐富。上世紀五十年代之先,黃花魚更主導了大澳漁民的收入。其時漁民發展出變化多端的工具和捕魚作業方法,並以人手編織漁網,過程繁複-先接合原材料、織網,再進行烹煮、晾曬、漂網、染網等工序,並以鴨蛋白混和蒸煮作防水,最後裝上浮泡和沉子才叫完成。隨著五十年代末大澳捕魚業式微,加上內地製造網線的取締,這門外人看來浪漫的手藝亦告消失。
素來關注可持續發展的設計師Florian與Christine @florianchristine_hk ,一次遇上被棄置在海灘的漁網,靈光閃現,研發將魚網材料upcycle成燈具。兩人集中研究海洋塑膠污染,意外發現了棄置漁網亦是污染源頭之一。於是兩位不諳廣東話的「老外」,透過大澳文化協會的協調,與當地漁民學師編織漁網,製作燈具外觀,並研發提取漁網中的尼龍以及繩纖維,進行3D打印,製作燈罩本身,設計出一盞揉合現代科技與傳統手藝的「大澳燈」-既將物料upcycle,亦令一門式微的傳統技藝得以傳承下來。
「技巧是其次,最重要的耐性。」Christine如是說。隨著本地漁業的不復返,加上大澳人口外流,編織漁網的技藝,同時失卻繼承的條件和需要。儘管如此,Florian認為,漁網盛載了一段純樸且堅韌的漁村歷史-須知道漁網只有七至十四天壽命,且用上兩、三次便會出現損耗,漁民往往要邊用邊補。往昔修理物品的耐性以及惜物的精神,對於習慣舊了就換新、壞了就外判修理的都市人是難以想像的。他希望設計一方讓編織漁網的手藝得以承傳和活化,轉化成一種符合現代需要的手藝,一方為這些棄置物料提供二次生命,實現可持續性。更重要的是示範了,歷史與傳統除了被憑弔,亦可再次融入日常使用之中。
#大澳 #大澳漁村 #StudioFlorianandChristine #大澳燈 #民間手藝 #本地upcycling #DesignTrust #Tai O Cultural Association
同時也有10000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2,910的網紅コバにゃんチャンネル,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
「designtrust」的推薦目錄:
designtrust 在 Knowhere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 如果坪洲能夠 ]
做了好一陣子的訪問,刊於PMQ的設計專欄。
ISLANDERS背後的編採團隊,兩位坪洲島民,關於社區設計,以及更好的城市生活想像。
第一期繼續於knowhere上架,第二期已經印製完畢,快將面世。
——————————————————
原文刊PMQ design extra
https://bit.ly/3jyEG23
如果坪洲能夠,為什麼城市不能?
《Islanders島民》
這是《Islanders島民》向讀者提出的詰問,尤其如果你是香港人。
它是今年初夏推出的獨立刊物,每季一冊,由DesignTrust資助出版,島民Kit及太太Myriem負責編撰,以地圖誌的方式去介紹坪洲——然而這並不是另一份吃喝玩樂的地區報,甚至不關於小清新海島風物;它真正想說的,是社區設計與空間營造,近乎研究角度,儘管表達依然淺白。
創刊號封面是一張櫈,打上交叉,神神秘秘,背後藏著重要概念:organic space,地方從來沒有生命,一旦有人參與,帶來有機變化,而這不涉及由上而下的管治,一切自發,由居民規劃。
棄置於坪洲碼頭一帶的座椅,數量多達300,看似隨意擺放,其實都是由某位街坊捐出,大多來自附近愉景灣丟出的舊傢俬,讓街坊可以隨便使用,而交叉就是識別。
椅子出現後,未幾有另一街坊幫忙管理,提醒用後放回指定地方,慢慢發展出一套運作系統。
耐人尋味之處,在於島上本來就有大量政府設置的公共椅子,但膠椅顯然更受歡迎——那又帶來甚麼啟示?
Kit跟許多城市人一樣,為了更好的生活環境,六年前搬入坪洲;他坦言最初只當海島是個睡覺的地方,出出入入,「其實沒有真正住在這裡」。
日子久了,開始跟地方融入,眼見愈來愈多島民不願重返市區,他思考:坪洲有甚麼好?
可以說的實在很多,卻一直找不到理想切入——直至來自法國的太太Myriem成為島民,這雙異鄉人的眼睛,忽然察覺一切新鮮。
除了那些由好心人收集的公用椅子,比方說,政府在路上一棵樹,島民會把其他盆栽放到樹腳位置;亦有人會主動修飾公共空間,或者在海邊堆砌一個遊樂場,看似全無計算的東西,都是社區設計。
「好像有一種節奏與默契,執行非常暢順,也代表了人民與政府之間的信任。」
Myriem一直在外國從事社區規劃,結果坪洲意外地讓她開了眼界,直接速成《Islanders島民》的出版,跟丈夫Kit一起向島民採訪,透過研究層面去分析小島風景。
根據學術說法,這是一種human scale,由下而上的參與。「每個地方都有自己的生態,高樓大廈有,海島都有。譬如我就是這生態系統的外來『物種』,跟社區互動,由這裡取用,然後也會給予。」Myriem這麼形容。
Kit補充,政策上通常傾向「建設」去改善人的生活,但或者可以考慮如坪洲,運用已存在,最為貼近日常的資源,效果更意想不到。
畢竟到最後,這是關乎可持續生活的世代。「如果鄉郊和離島可以,城市都一樣可以,不然我們只會不斷局限自己。」這是Kit相信的:「你買有機菜,支持公平貿易產品,但跟鄰居互不相識,對社區一無所知,這樣的生活是否真的sustainable?」
香港人慣於參考外國案例,隔離飯菜總是特別香——會不會原來我們也有能力向世界示範,一種有機空間,自主生活的可能?
《Islanders島民》想要提供的,不是文字照片等內容,而是一個念頭。
而念頭與設計、創意一樣,永遠無價。
———————————
丨太陽之下,馬屎埔十年丨
日期:4/10-25/10
時間:1-7pm
丨knowhere丨
▪️中環鴨巴甸街35號PMQ元創方B座H205
▪️Wednesday to Sunday 1-7pm
▪️https://instagram.com/youknowhere
designtrust 在 鄭紹康 Francis Cheng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So glad to join the Design Trust “Critically Homemade” Prototype Exhibition, Cookie Smiles Cookies Design is also a form of great art that is fascinating and tempting! 😍🍪 @csmileshk @josootang @designtrust @sohohousehongkong @marisayiu @vitotsui #art #design #cookies #hk #hkig #hongkong #CookieSmiles #SpreadCookieSmiles #SocialEnterprise #DesignTrustHK #DesignTrustCriticallyHomemade #CriticallyHomemade #foodporn #hkfoodstagram #foodie #foodiehk #hkfoodie #hkfoodporn #hkfood #foodhk #foodstagram #foodpic #foodlover #designhongkong #designersofhongkong
designtrust 在 Design Trust - Home | Facebook 的推薦與評價
Design Trust was established in 2014 by Hong Kong Ambassadors of Design, a registered charity in Hong Kong since 2007, as a grant funding platform. Design Trust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