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休閒娛樂不是民主社會的次要問題,而應該是優先關注的事,因為人們替自己選擇的娛樂類型,會決定他們成為哪一種人,又將打造出哪一種社會。」(Harry Allen Overstreet)
-
哈利·艾倫·奧文斯崔與亞里斯多德的立場相符:
你在空閒時選擇觀看、傾聽或閱讀的東西,會直接影響到你身為道德主體的發展,也意味著你用什麼方式持續創造你自己。
-
與其空泛的想著,我要如何做我自己,或是在腦中努力捕捉一個真正的自己應該要有的輪廓,不如以新的觀點看待你的閒暇,投身於閒暇,用你可以主動選擇的方式,持續創造你自己。
-
除了少數的幸運兒,在工作上我們都沒有多大的選擇權,這與大自然所有的生物無異,必須為了生存而掙扎。
-
因此有意識的看待自己的閒暇,反倒成了你實質上能參與創造自己的唯一出路。
-
對亞里斯多德來說,工作或是從工作的疲憊中恢復的那種閒暇,永遠不會是目的,它只是進一步去追求有創造性的休閒活動的手段。
-
我們為自己的閒暇所挑選的活動,才可能充分發揮我們的潛能,把日子過好,實現Eudaimonia的人生。
-
噢,對了,我們為自己的閒暇所做的美好安排則是,吃下大量的甜點,並且順便看一點關於表演的書。
-
同時也有10000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2,910的網紅コバにゃんチャンネル,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
eudaimonia 在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 小確幸成癮症 ]
常常在想快樂到底是什麼?下班後去大吃一餐補償自己的滿足感,是快樂嗎?那樣的快樂和幫助一個人所獲得的喜悅,是一樣的嗎?
二十歲前半,我的快樂很多來自日常的享受,例如吃美食、上咖啡廳或單純的出遊,但後來隨著成長,我漸漸發現了另一種「快樂」,那和宵夜大吃鹽酥雞的爽不一樣,而是一種更深邃也更饒富興味的愉悅狀態。
以前我一直說不清這到底是一種什麼轉變,直到最近在《醫療不思議》中讀到了一篇文章才終於恍然大悟。這本書的作者汪漢澄是一位神經科醫師,他結合科學與人文史哲的觀點,來探討醫療史上的各種趣事,其中一篇〈科學的快樂論〉非常有趣且發人深省。
他說,古希臘哲學家亞里士多德認為快樂有兩種,一種是「hedonia」,可以勉強翻譯成「快感」,而另一種是「eudaimonia」,可以勉強翻譯成「幸福」。
「快感」和直接的感官享樂有關,例如吃美食、追劇、打電動等等,以及現代人所謂的各種「小確幸」。這些「快感」對一般人來說是不可或缺的心靈調劑,能讓我們忘卻人生的痛苦與不完美,不發瘋也不自殺地活下去。
作者說,這種快感和大腦深處的「腹側蒼白球」及其相關神經連結有關,也和人腦的賞罰機制有關。賞罰機制鼓勵我們趨近讓人感到愉悅的事物,避開那些讓人感到危險不悅的,這種神經反應在許多哺乳類動物身上也能見到,是生物重要的生存機制。但是,如果這個機制失去了平衡(一昧追求愉悅的獎賞,卻無視可能帶來的負面後果),就會產生各種成癮症,例如菸癮、嗜甜、酒癮等等。
而作者又說,除了「腹側蒼白球」之外,人腦前方皮質還有其他幾個能激發「快樂」的熱點,那就是「前額葉皮質」和「眶額皮質」,這些地方掌握了學習、計劃與思考等高等智能,不斷訓練刺激這些部位,會讓人獲得「玩味」的能力,還可以自己加強對這種快樂的感受度。
那這與亞里士多德的快樂觀點有什麼關係呢?
作者說,亞里士多德的「eudaimonia」跟短暫的、感官相關的「hedonia」很不一樣:「eudaimonia 是一個人經過長時間累積下來的滿足感與自我評價。比方說,有沒有好好發揮過自己的才智與潛能?有沒有做到自己想做的事?有沒有成為自己想成為的那種人?」
讀到這裡我恍然大悟,其實「快樂」也是一種需要學習與練習的東西。
Hedonia 的快樂是立即的、容易追求的,甚至似乎是比較「自私」的,但是它就像從手裡落下的沙子,握著當下感到舒適愉悅,過後卻什麼都沒抓住,只能永無止盡地渴求;Eudaimonia 的幸福則需要一個人長久的思考和實踐,透過深度認識自我,行使自身道德觀,並在世界中發揮所長,達到「成為自己」的目的,快樂的泉源不在他方,而在自己的內心。
就像「吃」或許是一種 hedonia,那當一個人吃出了興趣,漸漸朝著食評家、料理家或健康飲食的推廣者之路前進,那或許就會在其中體會到 eudaimonia 的樂趣。
Eudaimonia 雖然粗翻為「幸福」,但它的真義更接近「透過忠於和實現自我,來達成一種生命圓滿的狀態」,有人說這就是「Human flourishing」。這種幸福感是向下紮根的,它和一個人的理想、道德感、智識才能直接相關,互相灌溉,達成一種至善的完整茁壯。
我們這個時代,充滿了很多的小確幸,但我觀察到很多人或許是對人生感到徬徨失望,又或是不知該如何追求 Eudaimonia 式的幸福,於是過份放大了小確幸的價值,甚至完全耽溺在小確幸裡面。
小確幸會不會也可能是一種癮?甚至和其他癮互相結合加乘的一種癮?
這麼說並不是在否定小確幸本身,也不是說人一定要完全清心寡慾,畢竟感官的享樂是人生非常重要的娛樂與調劑,有時候也會為人帶來各種靈感的啟發,但我認為 hedonia 和 eudaimonia 在我們人生中的比例分配很重要,若是失衡,便可能永遠追逐真正的快樂而不可得。
年輕一點的我總覺得自己在生活中跌撞,快樂是一種不可預測的偶然,小確幸是我唯一能掌握的愉悅,快樂也常常取決於外在的環境和別人的作為。
但後來隨著經驗與智識的成長,體會到 eudaimonia 後,發現那無疑是一種更為「主動積極」追求快樂的狀態,雖然它可能相對較有挑戰性,需要更長的時間累積,有時候也需要意志力的支撐,但它帶來的幸福感卻是非常實在且長久的。而且我發現長期處在 eudaimonia 中,會讓人整體的狀態更為穩定正向,這也可以說是一種法喜充滿吧(?)
總之,每個人的價值觀不一樣,想要成為的人也不一樣,因此追求 eudaimonia 更像一條私人的修行之路,我想也是因為這樣,學著減少為他人目光而活才能讓人感到更自由,也更能接近個人的幸福吧。
歡迎追蹤我的 IG:abby_chao_
https://www.instagram.com/abby_chao_/?hl=en
#快樂 #神經科學 #哲學 #生活 #醫療不思議 #aristotle #eudaimonia #hedonia #abbychao #少女A 麥田出版
eudaimonia 在 天下文化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古希臘認為的「幸福」人生】
在古希臘時代,「幸福」的希臘文是eudaimonia,eu代表優質的、好的東西,daimon代表精靈。所謂的幸福人生,就是一出生就有一個好的精靈陪伴著你,就像每個人出生時都帶著一幅命運的地圖。
不過,哲學家德謨克利特也坦白說:「神明總是給人好東西。但是人由於自己的 #欲望 有偏差,便把好東西用在壞的地方。」
#修煉自己的智慧
———————————
▶ 啟發人生的120位哲學家、穿越2600年的心靈巡禮
✅《西方哲學之旅》:https://bookzone.pros.is/3br8x3
eudaimonia 在 就像是hedonia 的追求。 而Eudaimonia 常常被略譯成「幸福」 的推薦與評價
而Eudaimonia 常常被略譯成「幸福」,分別由Eu-: "good" 和Daimon: "soul" or “self" 所組成。但這樣的幸福不來自於追求短暫的享樂、自我利益,而是代表更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