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很多時候研究主題,就是這些很 #吸引人的問題,與 #強烈的好奇心 開始的,這是個很不錯的例子。 │
⠀
【快訊 🎉 蔡尚聞醫師團隊,關於洗腎與腎移植患者接受全關節置換術之預後統合分析,獲 EFORT Open Reviews 刊登!】
⠀
📝 文章介紹
⠀
末期腎病變的患者,接受髖關節或膝關節的置換手術後,手術部位併發症較高,人工關節感染機會也較多,不過,末期腎病變患者一般會接受洗腎治療,但也有部分人最終會接受腎臟移植,蔡醫師團隊對於這兩種人的手術預後究竟有沒有差異,很有興趣,於是有此研究。
⠀
收入了 22 篇文獻共 9384 位患者後,共有 8921 位洗腎、463 位腎臟移植者,手術後整體死亡率,在腎移植患者中略高於洗腎患者(15.8% vs 13.8%),整體手術部位併發症也是(3.6% vs 3.3%)。關於人工關節感染,洗腎患者則略高於腎移植患者(4.0% vs 3.7%)。
⠀
使用多變項迴歸分析,確認各種因素的影響後,會發現其實使用洗腎或腎移植,並不是顯著的預後決定因子。
⠀
這是個蠻有意思的研究,腎臟不好,會造成關節手術的風險,那如果之後把腎移植進去呢?風險會降低嗎?至少以本篇研究來看並沒有,雖然也可能是因為腎移植患者通常經歷過一陣子的洗腎,且移植後的照護也同時合併許多藥物,但無論如何,接受腎臟移植,並不會讓預後神奇的逆轉。
⠀
📝 期刊介紹
⠀
EFORT Open Reviews 創刊於 2016 年,2020 年 impact factor 為 4.618,在 Orthopedics 領域排名為 Q1(12/82) 期刊。
⠀
--
⠀
🔸 11/7(日)統合分析工作坊 #全新梯次
➠ https://meta-analysis.innovarad.tw/event/
免收案、免 IRB,突破資源缺乏困境的機會!
⠀
🎯 克服經費與資源稀少的困境,帶您踏入統合分析的領域。
⠀
☑ 統合分析研究規劃技巧
☑ 正確拆解論文架構
☑ 必學的重要專有名詞
☑ 互動實作:完成一套 Meta-analysis 圖表
☑ 以發表為導向的搜尋文獻
☑ Meta-analysis 圖表優化重點
☑ 給初學者的起步建議
⠀
🗣️ 學員回饋
⠀
「這種 #以成果為導向 的學習方式貫穿了整天課程,在這樣的學習架構底下,每堂課都只教必學的重點:繁雜的統計觀念,只聚焦在發表文章必備的部分;統計軟體當然選 CP 值最高的。也因為有這樣的課程安排,讓我能在短短的一天之內,迅速消除對統合分析的恐懼,也對統合分析的架構及寫作有較全面的理解。」
⠀
「新思惟的一天課程學習,教會我們從題目、寫作及分析技巧、文章架構及排版,到繪圖及美化圖表,製作出賞心悅目、令人不忍拒絕的圖表,教會我們如何 #快速踏入寫作的旅程中,告訴我們 meta-analysis 文章並不難,難的是你不願意開始,只要開始你就有機會拚出一篇自己的 SCI。」
⠀
👨🏫 講者陣容
⠀
#張凱閔,知名復健醫學與超音波學者,台大流病與預防醫學博士,SCI 論文超過 190 篇,並有 25 篇以上為 meta-analysis,探討臨床常見議題。
⠀
#曾秉濤,專業精神科醫師,擅長從臨床工作找到發表議題,並組成研究團隊,SCI 論文超過 85 篇,並有 70 篇以上為 meta-analysis。
⠀
#蔡依橙,專業課程開發與整合者,能迅速理解學門架構,並以初學者能理解的方式,建構學習流程。生涯被 SCI 期刊接受的圖表,已超過 500 張,熟悉學術審閱過程與要求。
同時也有10000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2,910的網紅コバにゃんチャンネル,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
「impact factor最高」的推薦目錄:
- 關於impact factor最高 在 新思惟國際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 關於impact factor最高 在 新思惟國際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 關於impact factor最高 在 新思惟國際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 關於impact factor最高 在 コバにゃんチャンネル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 關於impact factor最高 在 大象中醫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 關於impact factor最高 在 大象中醫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 關於impact factor最高 在 [心得] impact factor重要嗎? - 看板PhD - 批踢踢實業坊 的評價
impact factor最高 在 新思惟國際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 奧運獎牌多,校友論文也很多 🏅】
⠀
新思惟 #研究課程 校友成績,2021 年 7 月 PubMed(SCI)追蹤共有 75 位發表,合計 82 篇,以下是這 82 篇的組成:
⠀
✅ Original article x 64(Clinical 33、Basic 10、NHIRD 12、Meta-analysis 8、非醫學類原創論文 1)
✅ Letter x 3
✅ Review x 6
✅ Editorial x 1
✅ Case report x 8
⠀
⭐ Impact factor 區間: 1.337 – 14.766
⭐ 平均值 4.053、標準差 1.915
⠀
--
⠀
🔍 四點觀察:
⠀
1⃣ 本月 75 位發表的學員,參加課程後成功發表第一篇 的有 7 位(第一作者 or 通訊作者)。在這 7 位中,在本月解開 #生涯第一篇 成就,從 0 到 1,有 4 位,其中有 2 位主治醫師、1 位 PGY、1 位非醫學背景研究員。
⠀
2⃣ 本月 75 位發表的學員,有 6 位單月發表 2 篇、1 位單月發表 4 篇、1 位單月發表 3 篇。
⠀
3⃣ Impact factor #5分以上 的有 18 篇,其中臨床有 9 篇。
⠀
4⃣ 本月 82 篇發表的論文,有 4 篇論文是新思惟 #學員共同合作 發表(分別擔任第一與通訊作者)。
⠀
--
⠀
【👁🗨 新思惟近期研究課程】論文發表要趁早,今年就踏出第一步。
⠀
🟠 2021 / 8 / 21(六)醫學論文與寫作工作坊
快速拼出 SCI,一堂課秒懂 5 種研究必學統計!
⠀
🟤 2021 / 8 / 22(日)統合分析工作坊
不用 IRB 且免收案,論文發表事半功倍!
⠀
🟠 2021 / 9 / 12(日)醫學論文與寫作工作坊
【#南部班僅此一場】學最好的寫法、最直覺的統計,最高效率發表!
⠀
🔵 2021 / 10 / 16(六)個案報告、技術發表與文獻回顧工作坊
把臨床上的各種想法,在 PubMed 化作專業生涯上的里程碑!
⠀
立即瞭解 │ https://www.innovarad.tw/recent/
impact factor最高 在 新思惟國際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有經驗的研究者,在自己常做的臨床治療,取得 IRB 與同意書後,加上一個隨機對照研究設計,能取得很有分析價值的資料,是進階研究者開發系列研究的常見方式之一。】
⠀
恭喜《#醫學論文與寫作工作坊》吳爵宏醫師。
🚩 【立即報名】7 / 10(六)醫學論文與寫作工作坊
➠ https://mepa2014.innovarad.tw/event/
➠ 3 位講師用超過 240 篇 SCI 的發表經驗,帶你用「最好的寫法」快速寫出自己的論文!
⠀
#文章介紹
⠀
腕隧道症候群的治療,其中一種方式,是以超音波導引,在正中神經旁注射 5% 的葡萄糖水,以改善疼痛症狀與活動度。不過,究竟應該注射多少體積的葡萄糖水,目前並沒有定論。吳爵宏醫師,預計使用之前所做的隨機對照研究資料,做事後分析。
⠀
在隨機對照研究中,患者分三組,分別為 14、14、17 人,注射了 1mL、2mL、4mL 葡萄糖水,並追蹤之後的活動度、超音波彈性、神經截面積、及各種量表數據。追蹤並包括了第 1、4、12、24 周等時間點。結果發現,神經截面積在 2mL 與 4mL 組有顯著下降,活動度在 4mL 組第一周追蹤時改善最多。
⠀
作者認為,較高的體積如 4mL,對於患者的神經活動度以及正中神經截面積的降低,有比較好的效果,不過對於超音波偵測的神經彈性來說,沒有明顯的差別。
⠀
有經驗的研究者,在自己常做的臨床治療,取得 IRB 與同意書後,加上一個隨機對照研究設計,能取得很有分析價值的資料,是進階研究者開發系列研究的常見方式之一。
⠀
恭喜吳醫師!
⠀
#期刊介紹
⠀
Diagnostics 創刊於 2011 年,是 MDPI(Multidisciplinary Digital Publishing Institute)旗下的 open access 期刊。2019 年的 impact factor 為 3.110,在 Medicine, General & Internal 領域為 Q1(39/165) 期刊。
⠀
新思惟統合分析工作坊講師張凱閔醫師,曾獲邀擔任 Diagnositcs 期刊 special issue 的 guest editor,在網頁上即可看到其資歷、網頁連結與發刊詞。
⠀
統合分析工作坊
https://meta-analysis.innovarad.tw/
⠀
Special Issue “Ultrasound Diagnosis and Guided Intervention of Musculoskeletal/Neuromuscular Pathology”
⠀
MDPI 集團,近年致力於期刊數據透明化,主動公布許多期刊經營數據,如:審閱時間、刊登文章數、文章接受率、文章閱覽量、最多人閱讀的文章等,非常迅速積極。
⠀⠀
🔥 眾多校友突破困境:
⠀
「最高單月 96 篇,單月 11 位跨越從 0 到 1,解開生涯第一篇成就,甚至登上 45.54 分的 JAMA!」
⠀
與其將寶貴時間浪費在摸索試誤上,不如透過高效系統化的學習,將寫作到投稿的各項雜症,一次解決到位,克服學術起步的障礙,讓您寫作功力大增,跑統計不再求人!
⠀
年中幫自己許一個有論文的未來,現在投資自己,年底 PubMed 有你!
⠀
🔥 新思惟最受歡迎研究入門課程,開放報名!
☑ 不再害怕統計,讓你親手畫出數據圖,有。
☑ 入門稿件寫作與準備要訣,有。
☑ 投稿期刊選擇策略。多元文體與學術參與,有。
☑ 還是寫不出來?過來人時間安排建議,有!
⠀
🚩疫情會過去,論文技能會留下。
➠ 2021 / 7 / 10(六)醫學論文與寫作工作坊
➠ https://mepa2014.innovarad.tw/event/
➠ 讓名字出現在 PubMed 上才是自己的。
impact factor最高 在 [心得] impact factor重要嗎? - 看板PhD - 批踢踢實業坊 的推薦與評價
最近看到版上沸沸揚揚的在說台灣太愛看IF這些,而國外根本不在乎
個人覺得有失偏頗,有誤導後輩之可能,所以提出一點個人的看法
某版友說:說IF不重要的,要麻就是大咖要麻就是Loser。
不得不說,是個很中肯的評論。
除了少數的領域與歐洲國家,IF至今還是最重要的評價方式之一
說外國不在乎的,實在不是精確評論,只是外國沒有像我們與大陸這麼會"玩"數字而已
除了IF外,他們更在乎研究的品質與應用性,但不代表不在乎發表文章
隨便舉個例子,哈佛醫學院的大牛Lewis Cantley教授
https://www.researchgate.net/profile/Lewis_Cantley/
發表文章490篇,總IF約5400點,對比我的21篇與95點,高下立判。
我算過,如果我一年發表10篇IF=5的高品質文章,100年後我可以達到這樣的水平。
你覺得我如果說我比他強,誰會買單?
不得不說,包含IF, H index,這些還真的是有其的公正性存在
不然為什麼IF=3X的Nature我發不上,而IF=1的某期刊我又不想發?
一個年輕的研究者蛻變成大牛的過程中,發表高品質文章是最直接的方式
大家可以由網路資料庫認識你與你的研究,而也可以幫你覓得一份好的offer
如果你什麼發表都沒有? 要如何說服別人你有本事? 我想是很難的。
放在國外也是一樣,別天真的相信外國人不在乎(歐洲人除外)
如果不在乎,那些Nature, Science, PNAS, 是哪些人在爽爽發阿?
美國的Funding除了一些工業界非常牛的大老,一樣是要靠文章去拿的
講近一點,如果你的發表很薄弱想去當博後,那些美國大牛實驗室看都不會看一眼的
這些寫在履歷中的發表,就是人家認識你最直接的方式,尤其對我們年輕學者來說。
這邊說個小故事,
我來日本後認識一個中國人才知道我們當時同時去應徵了一個美國大牛實驗室的博後
她是大阪大學博士,文章一作2篇;我是成大博士,一作文章當時是7-8篇,結果呢?
我拿到了而她失敗了,到現在她還在酸我說我放棄那機會很可惜。
當然,我也很看不慣文章亂掛名、灌水、甚至假數據。
這種"操作"IF與citation的確不是正當的思維,西方人的確是比較不齒的。
但真的不代表他們"不在乎"這些指標。
跟大學聯考一樣,這些指標不是完全準確,但卻是相對的公平
除了少數有特殊技能(專利)或少數系所外,IF與H index對大多數人還是公平的
大家科研做這麼多年都知道,就算灌水文,也需要時間去做與寫吧
發表不管點數高低,還是都有一定的困難度吧。
不過說真話,這些指標的確不應該跨領域去比較,譬如我做工程的發Nature是難上加難
但在同領域裡面,這些指標還是很重要的,包含在國外(歐洲我不確定)
有機會,研究做得好,就儘量多發表。
別酸葡萄的說這不重要那不重要,等文章不如人而吃悶虧時就真的很悶了。
STEPHEN in Japan
--
小砲‧攝心情
https://www.wretch.cc/blog/stephenho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133.30.124.195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