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暉凱醫師自醫學生時期,便開始參與新思惟大大小小的活動,將學習技能點滿,而黃醫師的論文之路也成功起步,並進入量產階段,一連串的撰文、投稿與回不完的 revision。
⠀⠀
🎊恭喜🎊 黃暉凱醫師受邀擔任 PLOS ONE 之 academic editor!⠀⠀
⠀⠀
⠀⠀
🗣 寫出人生第一篇論文,從工作坊學到寶貴經驗!
⠀⠀
「寫完並投稿後還有殘酷的下一步,就是與 editor 及 reviewers 的應對。對於第一次接到 major revision 的我,犀利的二十多個問題真是嚇到吃手手。
⠀⠀
課中從國際頂級期刊 editor 講師所授內容,了解到 reviewer 的審稿觀點並避免了許多新手常犯的大忌。中間下課時又巴著蔡校長問一堆關於 revision 的瑣碎菜鳥問題,最後人生第一篇 SCI paper 就成功孵出了。」
⠀⠀
(兩年回顧:從論文新手到 impact factor > 5 期刊。https://bit.ly/3zPb3ls)
⠀⠀
⠀⠀
🗣 從第一篇到三十多篇,成為國際 editor!
⠀⠀
隨著知名度提高,黃暉凱醫師從單槍匹馬到團隊合作,也不斷嘗試不同題材和文體。
⠀⠀
#黃醫師的文章數如今已超過三十篇,不只是做出研究佳績,同時也打造了個人研究品牌,今年更受到 PLOS ONE 邀請,擔任 academic editor。從起步到系列發表,被國際看見,並成為國際學術圈的一份子。
⠀⠀
⠀⠀
🔸 配合國家防疫政策,室內空間降載五成以上,名額有限!
#全新改款 ➠ 10/17(日)臨床研究與發表工作坊
#僅此一班 ➠ https://clip2014.innovarad.tw/event/
⠀⠀
⠀⠀
👍 從寫作到投稿,專為初學者設計的課程!
⠀⠀
#這堂課將與你分享
☑️ 國際期刊如何審稿?第一眼就被喜歡的關鍵。
☑️ 臨床論文寫作,常見錯誤與如何避免。
☑️ 新手都能懂的統計:實作前的介紹
☑️ 讓 revision 幾乎全被 accept 的關鍵技巧
☑️ 在中小型醫院工作,論文起步的務實建議。
☑️ 研究主題怎麼找?研究資源如何累積?
⠀⠀
⠀⠀
🚩 SCI 天天有,學術起步要趁早,錯過再等明年!
➠ https://clip2014.innovarad.tw/event/
同時也有10000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2,910的網紅コバにゃんチャンネル,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
「impact factor 5以上」的推薦目錄:
- 關於impact factor 5以上 在 新思惟國際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 關於impact factor 5以上 在 新思惟國際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 關於impact factor 5以上 在 新思惟國際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 關於impact factor 5以上 在 コバにゃんチャンネル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 關於impact factor 5以上 在 大象中醫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 關於impact factor 5以上 在 大象中醫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 關於impact factor 5以上 在 [心得] impact factor重要嗎? - 看板PhD - 批踢踢實業坊 的評價
- 關於impact factor 5以上 在 新思惟國際- 【登上高分期刊(impact factor > 5) 的經驗分享】 從 ... 的評價
impact factor 5以上 在 新思惟國際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 奧運獎牌多,校友論文也很多 🏅】
⠀
新思惟 #研究課程 校友成績,2021 年 7 月 PubMed(SCI)追蹤共有 75 位發表,合計 82 篇,以下是這 82 篇的組成:
⠀
✅ Original article x 64(Clinical 33、Basic 10、NHIRD 12、Meta-analysis 8、非醫學類原創論文 1)
✅ Letter x 3
✅ Review x 6
✅ Editorial x 1
✅ Case report x 8
⠀
⭐ Impact factor 區間: 1.337 – 14.766
⭐ 平均值 4.053、標準差 1.915
⠀
--
⠀
🔍 四點觀察:
⠀
1⃣ 本月 75 位發表的學員,參加課程後成功發表第一篇 的有 7 位(第一作者 or 通訊作者)。在這 7 位中,在本月解開 #生涯第一篇 成就,從 0 到 1,有 4 位,其中有 2 位主治醫師、1 位 PGY、1 位非醫學背景研究員。
⠀
2⃣ 本月 75 位發表的學員,有 6 位單月發表 2 篇、1 位單月發表 4 篇、1 位單月發表 3 篇。
⠀
3⃣ Impact factor #5分以上 的有 18 篇,其中臨床有 9 篇。
⠀
4⃣ 本月 82 篇發表的論文,有 4 篇論文是新思惟 #學員共同合作 發表(分別擔任第一與通訊作者)。
⠀
--
⠀
【👁🗨 新思惟近期研究課程】論文發表要趁早,今年就踏出第一步。
⠀
🟠 2021 / 8 / 21(六)醫學論文與寫作工作坊
快速拼出 SCI,一堂課秒懂 5 種研究必學統計!
⠀
🟤 2021 / 8 / 22(日)統合分析工作坊
不用 IRB 且免收案,論文發表事半功倍!
⠀
🟠 2021 / 9 / 12(日)醫學論文與寫作工作坊
【#南部班僅此一場】學最好的寫法、最直覺的統計,最高效率發表!
⠀
🔵 2021 / 10 / 16(六)個案報告、技術發表與文獻回顧工作坊
把臨床上的各種想法,在 PubMed 化作專業生涯上的里程碑!
⠀
立即瞭解 │ https://www.innovarad.tw/recent/
impact factor 5以上 在 新思惟國際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今天剛發的快訊來囉!
「陳醫師課後,也是醫學生涯第一篇,就登上頂尖期刊,實在厲害!」
⠀
⠀
🚩 文章介紹
⠀
非去極化肌肉鬆弛劑 NDNMBA,是手術麻醉時常用的藥物。不過,手術後,可能會有些許效果殘留,導致拔管失敗,或術後的肺部併發症。
⠀
照標準來說,使用非去極化肌肉鬆弛劑的患者要做麻醉拔管時,應該用效果很好且準確的四連刺激 TOF 方法評估,但實務上,仍有許多個案,是使用自發呼吸測試 SBT 加上壓力輔助模式 PS 在做。
⠀
陳沛甫醫師團隊,想知道究竟如果使用 SBT+PS 的模式,是不是也有一個對應的指標可以參考,或者,還是應該使用 TOF 方式。於是有此研究。
⠀
經過詳細的資料收集後,作者畫出了詳細的數據與 ROC 曲線圖,並總結認為,四連刺激 TOF 對於使用非去極化肌肉鬆弛劑 NDNMBA 的患者還是首選,並沒有很好的壓力輔助 PS 數值可以取代。不過,PS 在 6 以上,是可以有效的對應 TOFC 達 2 以上,作為注射拮抗藥物以逆轉剩餘的神經肌肉阻斷來說,是個不錯的參考。
⠀
對於兩種不同的指標與做法,仔細收集彼此相關的數據,並做分析,嘗試找出對應關係,或確認並沒有對應關係,是個不錯的臨床研究主題!使用致編者信,發表完整的研究,也是短打與刊登到優質期刊的好途徑。
⠀
⠀
🚩 期刊介紹
⠀
Journal of Clinical Anesthesia (JCA) 創刊於 1988 年,2019 年的 impact factor 為 6.039,在 Anesthesiology 領域排名為 Q1(4/32) 期刊。
⠀
新思惟最受歡迎研究入門課程,開放報名!
⠀⠀
☑ 入門稿件寫作與準備要訣。
☑ 不再害怕統計,讓你親手畫出數據圖。
☑ 投稿期刊選擇策略,研究計畫申請。
☑ 還是寫不出來?過來人時間安排建議!
⠀
⠀
🚩 2021 / 7 / 10(六)醫學論文與寫作工作坊
➠ https://mepa2014.innovarad.tw/event/
➠ 全速前進,連續拼五篇!早點學會,就不會浪費這麼多時間。
⠀
⠀
▌ 每個月都有校友登上 PubMed
⠀
▪ 2021 年 04 月 PubMed(SCI),共有 96 篇!
▪ 2021 年 03 月 PubMed(SCI),共有 74 篇!
▪ 2021 年 02 月 PubMed(SCI),共有 62 篇!
▪ 2020 年新思惟之友 SCI 論文發表,共 689 篇!
⠀
看到眾多校友逐步做出自己的成績,從 0 到 1 突破困境、得到被挖角機會,或在體系內獲得升遷,往更好薪酬與發展邁進,而你,朝著自己想要的方向前進了嗎?
⠀
《#醫學論文與寫作工作坊》,開放報名!
⠀
🚩今年一定要發自己的 SCI。
➠ 2021 / 7 / 10(六)醫學論文與寫作工作坊
➠ https://mepa2014.innovarad.tw/event/
➠ 將寫作到投稿的各項雜症,一次解決到位,突破從 0 到 1 的困境。
⠀
⠀
▌ 問:這個課程適合初學者嗎?
⠀
答:適合。新思惟的研究課程,特別加強「從 0 到 1」的研究新手部分,但依然保留新思惟課程的「雅俗共賞」特色,許多內容,即使已經有 5 篇 SCI 經驗的人,都會覺得有趣。我們過去的課程,初學者來都非常滿意;即使傑出學者如 #登過外科第一名期刊的、#超過100篇的、#登過Science的學者們 來上,也都有所收穫。
⠀
⠀
▌ 學員評價
⠀
「課程安排真的相當用心,學生可以透過實作,確認有吸收進去老師所教,一旦有問題,老師也隨時會出現在身邊,不用擔心程度不夠跟不上其他學員。」
⠀
「雖然對於統計還是沒有那麼熟悉,但可以將一筆一筆的資料,用不同的統計方法做出圖表,對我來說已經是非常大的突破,也對未來的論文之路多了很大的信心。我相信會使用統計軟體製圖,已經贏在起跑點上了。」
⠀
🚩疫情會過去,論文技能會留下。
➠ 2021 / 7 / 10(六)醫學論文與寫作工作坊
➠ https://mepa2014.innovarad.tw/event/
➠ 讓名字出現在 PubMed 上才是自己的。
impact factor 5以上 在 コバにゃんチャンネル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impact factor 5以上 在 大象中醫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impact factor 5以上 在 大象中醫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impact factor 5以上 在 新思惟國際- 【登上高分期刊(impact factor > 5) 的經驗分享】 從 ... 的推薦與評價
登上高分期刊(impact factor > 5) 的經驗分享】 從投稿到Radiology 這種等級的期刊, ... 以上這些得到的東西,對專程來台北參加此次新思惟課程的我,實在是受用無窮! ... <看更多>
impact factor 5以上 在 [心得] impact factor重要嗎? - 看板PhD - 批踢踢實業坊 的推薦與評價
最近看到版上沸沸揚揚的在說台灣太愛看IF這些,而國外根本不在乎
個人覺得有失偏頗,有誤導後輩之可能,所以提出一點個人的看法
某版友說:說IF不重要的,要麻就是大咖要麻就是Loser。
不得不說,是個很中肯的評論。
除了少數的領域與歐洲國家,IF至今還是最重要的評價方式之一
說外國不在乎的,實在不是精確評論,只是外國沒有像我們與大陸這麼會"玩"數字而已
除了IF外,他們更在乎研究的品質與應用性,但不代表不在乎發表文章
隨便舉個例子,哈佛醫學院的大牛Lewis Cantley教授
https://www.researchgate.net/profile/Lewis_Cantley/
發表文章490篇,總IF約5400點,對比我的21篇與95點,高下立判。
我算過,如果我一年發表10篇IF=5的高品質文章,100年後我可以達到這樣的水平。
你覺得我如果說我比他強,誰會買單?
不得不說,包含IF, H index,這些還真的是有其的公正性存在
不然為什麼IF=3X的Nature我發不上,而IF=1的某期刊我又不想發?
一個年輕的研究者蛻變成大牛的過程中,發表高品質文章是最直接的方式
大家可以由網路資料庫認識你與你的研究,而也可以幫你覓得一份好的offer
如果你什麼發表都沒有? 要如何說服別人你有本事? 我想是很難的。
放在國外也是一樣,別天真的相信外國人不在乎(歐洲人除外)
如果不在乎,那些Nature, Science, PNAS, 是哪些人在爽爽發阿?
美國的Funding除了一些工業界非常牛的大老,一樣是要靠文章去拿的
講近一點,如果你的發表很薄弱想去當博後,那些美國大牛實驗室看都不會看一眼的
這些寫在履歷中的發表,就是人家認識你最直接的方式,尤其對我們年輕學者來說。
這邊說個小故事,
我來日本後認識一個中國人才知道我們當時同時去應徵了一個美國大牛實驗室的博後
她是大阪大學博士,文章一作2篇;我是成大博士,一作文章當時是7-8篇,結果呢?
我拿到了而她失敗了,到現在她還在酸我說我放棄那機會很可惜。
當然,我也很看不慣文章亂掛名、灌水、甚至假數據。
這種"操作"IF與citation的確不是正當的思維,西方人的確是比較不齒的。
但真的不代表他們"不在乎"這些指標。
跟大學聯考一樣,這些指標不是完全準確,但卻是相對的公平
除了少數有特殊技能(專利)或少數系所外,IF與H index對大多數人還是公平的
大家科研做這麼多年都知道,就算灌水文,也需要時間去做與寫吧
發表不管點數高低,還是都有一定的困難度吧。
不過說真話,這些指標的確不應該跨領域去比較,譬如我做工程的發Nature是難上加難
但在同領域裡面,這些指標還是很重要的,包含在國外(歐洲我不確定)
有機會,研究做得好,就儘量多發表。
別酸葡萄的說這不重要那不重要,等文章不如人而吃悶虧時就真的很悶了。
STEPHEN in Japan
--
小砲‧攝心情
https://www.wretch.cc/blog/stephenho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133.30.124.195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