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學員練習影片觀察到一個關於 TDD 的有趣現象】
極速開發的課後練習作業,雖說重點是放在極速開發要學習的技巧與刻意練習的模型,但開發的方式、順序也是刻意安排成類似 TDD 的進行方式,來讓生產力最大化(TDD 本來就是幫助開發的,不是幫助測試的)
我從2位第一次上我課的學員(當然就是 #極速開發,代表他們沒上過#單元測試 跟 #TDD與持續重構),雖然他們是照著示範影片、上課教學用 TDD 在寫整個 tennis 的過程,但從他們執行測試的時間點就可以發現:
「他是用測試來驗證 production code 的正確性」,即使他先寫了測試,也不先執行,沒有看到紅燈,每次都等到 production code 寫完了,應該要綠燈時,才執行測試。
而其他上過 TDD 課的同學 ,或是上過單元測試的同學,知道測試是用來描述情境,如果現在「加入的這個情境是新的需求或需求異動,代表目前 production code 還不支援這個情境,執行測試跑出的紅燈,就是等等 production code 要完成的 #目標」
test-frist 從來都只是 TDD 其中一個小小的衍生產物,而不是全貌。TDD, 測試驅動開發 從來都是一種開發方法,而不是測試方法。
總有些人老愛把 TDD 拿來跟測試相提並論,就總是喜歡把 test-first 當作靶子打,覺得違反人性跟直覺,覺得先寫測試在很多情況下是浪費時間或是不 work,可能拿來跟一堆測試的方法論相提並論,或總是只拿回歸測試的效益來當作 TDD 的整體。抑或是陷入 isolation unit test 與 integration test (其實就是非 isolation 等級、有實際依賴的自動測試)之爭。
```
註:TDD 事實上是可以不是單元測試等級的。
```
要比較正確看待 TDD 的角度,首先要知道它是幫助開發的、它是一種開發方式(當然不是唯一一種,甚至也不會是最好的一種,因為根本沒有最好,只有剛好)
接著要了解 TDD 可能用 IPO 模型還比較貼切,input-process-output,在你開發任何功能之前,你總要先想過這件事。而先想這件事,才是 TDD 的最基本精神。
接著是怎麼把你想好的東西,變成可執行的 spec,我們只是用測試程式來「描述」你腦袋中的「IPO模型」,把 process 的過程當作一個黑箱子。
而這個 IPO 模型在結合成「使用情境」,就會帶來「高易用性 API 的好處」,只有在一開始就先想好怎麼給別人用,最後才會好用。所謂的一開始想好,指的不是預先設計一堆 class,而是 input/output 想清楚期待(一般會結合實例化需求,搭配 Given/When/Then 的 gherkin style 來把前置條件、資料、前提想好,當發生什麼事,應該是怎樣的結果),然後描述它。在紅燈定義清楚目標,綠燈完成 input/output 關係且沒弄壞前面的所有情境後,來針對 process 進行重構(事實上 Kent Beck 的 TDD by Example 更多是用 refactor 來 #完成 process。
```
註:所謂的 output 不一定只有回傳值,包含外部依賴狀態、資料的改變,甚至顆粒度小一點,針對物件導向設計的話,物件內部狀態的改變也算,只是物件內部狀態改變,驗證點要嘛是拿得到內部狀態,要嘛就是要驗證物件哪個行為會因這個內部狀態而有所不同。
```
## 戰 TDD 之前該先做好的功課
要戰 TDD,是不是至少要把 Kent Beck 的 TDD by Example 看完?
要戰 TDD,請不要拿它跟測試方法論來比,那只是一下就被人看破手腳。因為它是個開發方法論。
要戰 TDD,請不要把它的好處只限縮在跟回歸測試、自動測試的比較,因為那只是它的衍生好處,當你試過在白海報紙上 TDD 就懂,TDD 是在釐清你的思緒的同時,又可以以終為始,確保你在 production code 的每一個動作都是為了滿足某個期待的情境。
要戰 TDD,請不要去把 單元測試、整合測試捲進來,那是測試的顆粒度,那是測試的分類,TDD 從來都不是只能限於單元測試。
要戰 TDD,請不要在那邊戰他是 bottom-up ,是直接從程式/class 的角度出發,事實上 TDD 既不是 bottom-up, 也不是 top-down, (書裡面就有講這件事咩),實務上的 TDD 結合倫敦派(GOOS)跟芝加哥派(Classic TDD),會更像 Outside-In 的進行方式,先定義好驗收情境,接著從最外部(也就是使用者看得到的部份)一路把依賴往另一邊的系統邊界推,直到推到系統以外的依賴資源(persistence 或 external API/service)
```
註: ATDD by Example 中 ATDD by Example, Kent Beck 寫的序最後的一段話。
Kent Beck:
「就像我曾說過的,TDD的一個缺點是,它可能會退化為一種用來滿足開發人員需求的編程技能。某些開發人員從更廣泛的角度來看待TDD,輕易在他們測試的不同抽象級別間跳躍。然而在ATDD中不存在歧義,這是一種加強與非編程人員溝通的技術。我們之間良好的協作關係,以及作為這種關係基礎的溝通,能夠使軟件開發更有效率。採用ATDD是向著溝通更清晰這個目標邁進的重要一步,而此書是一本全面又平易近人的入門讀物。」
```
要戰 TDD,請不要只關注在 test-frist,因為他只是用 test 來幫助你 think-first,不要邊寫邊想。然後不要過份依賴或相信你腦袋的能力,把你想好的東西具體化出來,最好可以被直接執行,最好除了你以外每個人執行出來的結果都會一樣(不管是對的,還是錯的)
要戰 TDD, 請不要把論點放在見樹不見林,如果你有看 TDD by Example 的 Part 1, Part 2 那兩個加起來共 24 個章節,就知道一開始就得把當下想到的全貌紀錄在一個「紙本」的 backlog (所謂的紙本,只是要講這並不依賴於任何工具)
而這個需求輪廓的全貌,會隨著你逐漸完成一部分一部分的情境,設計逐漸浮現後,而隨時跟著增減調整。
但不代表 TDD 就是先想到一個測試案例,就直接先幹下去了,那根本是亂搞。
以上這些,都還不是在列 TDD 的好處,而是針對那些從來沒搞懂 TDD 但又愛戰 TDD 的人一點提醒,你戰的很可能是「你誤解的 TDD」。
TDD 還有許多實務上的用途,列上我在譯者序中的一小段:
>> 測試驅動開發(Test-Driven Development, TDD)!一種以測試為開發輔助、以測試來描述需求情境、以測試來當作目標、以測試來表達期望、以測試來驗證疑問、以測試來實驗學習、以測試來溝通協作、以測試來協助設計高易用性 API 的「開發方法」。
譯者序有開放給大家看,請見:https://tdd.best/book/tdd-by-example/
拜託,要戰之前去看一下祖師爺 Kent Beck 對 TDD 的原始見解:https://www.tenlong.com.tw/products/9789864345618?list_name=srh
如果你想正確的使用 TDD 來幫助你在實務上產生許多的價值,帶來許多的好處,尤其是需求釐清、持續重構、小步快跑的部份,最好理解的培訓課就在這:https://tdd.best/courses/classic-tdd-by-example-video-training/
最後我想講一段話:
TDD 從來都不該被導入到團隊中,但它是一種很好的自我鍛鍊與學習的方式,也是一種能用很低的成本來帶來很多好處的開發方法(見下方註腳),然而它也不是適用所有的情況,但它可以讓『完美』變成一個動詞,而非不變的形容詞。
```
註:
Kent Beck 在 DHH 靠腰:《TDD is Dead》 之後寫的一篇反串文:《RIP TDD》
https://www.facebook.com/notes/1063422864115918/
我幾年前的簡易翻譯,通常也是 TDD 可以幫助你解決的問題,如下:
- Over-engineering (過度設計)
- API feedback (改善API的設計與可用性)
- Logic errors (想的跟寫的不一樣,寫的跟需求不一樣)
- Documentation (寫跟維護文件是痛苦的)
- Feeling overwhelmed (找不到切入點)
- Separate interface from implementation thinking (抽象設計)
- Agreement (確保已修正問題的證據)
- Anxiety (改東壞西的擔心受怕)
```
很久沒對 TDD 發表這種長篇大論了,因為不理解、不想理解、不同角度理解的人居多,能真的到各自的塔上用不同角度來看原義,以及實務上用它來幫助解決的問題有哪些的人,真的太少。
大部分人只想針對這個詞彙來攻訐以博得流量跟吸引目光,而不是想著「我可以用它來幫助我什麼」
問題跟需求是中性的,解決問題跟滿足需求的手段與方式有千萬種,不會只有一種,也不會有所謂的對錯,多點角度去了解不同的方法、方式,然後融會貫通,發揮綜效,在實務上用最少的成本與風險來產生最大的價值,這才是真正的目標。
導入敏捷不該是目標,導入 TDD 也不該是目標,目標永遠都是在實務上產生價值、解決問題、滿足需求。
logic翻譯 在 浩爾譯世界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Sonny老師雙語學堂:
英文寫作4大弱點!你都有嗎?】
好文轉載自:Sonny老師的翻譯&教學札記
Sonny老師的寫作經典指南
https://hahow.in/cr/sonny-eng-writing1
這週Sonny老師
到了新營高中教授寫作微課程
提及了台灣學生
普遍會有的英文寫作 4 大弱點
分享給大家!
要寫出好英文,必須謹記:
1. topic sentence ✔️
段落中的主題句 (topic sentence)
要盡量 #具體明確 (specific)
避免籠統模糊 (general) 的敘述
例如:
In this essay, I want to talk about something very important.
這個句子
讀者無法馬上看出寫作重點
就是不好的主題句
反之
It requires certain characteristics to be a competitive CEO.
這個句子明確指出
要談的是「強大 CEO 的特質」
就是比較好的主題句
2. logic 💬
必須跳脫中文式敘述邏輯
明確點出 #句子間的邏輯關係
例如:
I got bad grades. My dad was really angry.
(我考得很爛。我爸很生氣。)
是中文式的敘述邏輯
英文必須說成
My dad was enraged when he saw my grades.
明確點出「考爛」和「爸氣 (?)」
兩件事之間的邏輯關係
才能讓英美人士讀懂
3. collocation 👫🏻
學習英文和記憶單字時
盡量以 #搭配詞 而非單詞為單位
例如:
看到 hone(磨練)
我們可以留意
hone my English skills(磨練我的英文技巧)
看到 boost(提振)
我們可以留意 boost our economy(提振我們的經濟)
這樣一來
才不會腦子裡都是零碎的單字
要寫作時不知如何搭配,功虧一簣
4. redundancy ✂️
#有意識地揪出冗詞 並刪除
我改過不少同學的作文
會出現這樣的句子:
My girlfriend greets me with an unexpected surprise.
Those who join the club today will receive a free gift.
那個···
surprise 如果不是 unexpected(未預期的)
就不叫 surprise 了吧 XD
然後禮物本來就是免費的啊!
我們長期養成的寫作習慣
讓我們忍不住
就想加一堆形容詞和副詞
(比較有安全感?)
但其實很多都是可以省略的!
因此在寫完文章時
建議檢查一下
每個字詞是否有存在的必要
能刪減的就盡量刪減
才能寫出簡潔有力的英文
-
想知道更多寫作秘訣?
Sonny老師特別針對台灣學生
研擬出了英文寫作心法
不藏私課程這裡看
>> https://hahow.in/cr/sonny-eng-writing1
你覺得哪個弱點最難克服呢?
開放分享討論!
logic翻譯 在 Ying C. 一匙甜點舀巴黎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OKAPI column / 博客來OKAPI 專欄] 《看圖學甜點:烘焙技巧自學全書》/ Le grand manuel du pâtissier (for English, please click “see more”)
🍰《Le grand manuel du pâtissier》是我的第一本法文甜點食譜書,當時一直對書中用可愛的「#infographics 資訊化圖表」呈現甜點元素、切面、重要手勢技巧的插畫和簡明的分類與解說風格愛不釋手。#用剖面圖完整呈現元素與結構,#是法式甜點人們搜集資料與創作時必備工具,更隱含了法式甜點與「建築」之間密不可分的關係。
本書也第一次讓我燃起了希望能自己翻譯食譜書、推薦給台灣讀者的念頭,可以說是我的啟蒙讀物也不為過。點連結來一起仔細欣賞好書吧!
*****
“Le grand manuel du pâtissier” is my very first French pastry recipe book written in French language. The cute infographics and illustrations of the ingredients, dimensions, gestures and techniques really amazed me. It was from then I have internalised the building blocks and logic of French pastries, thanks to the categorisation of components in the book and all the cross-dimension illustrations of those wonderful cakes. Reading it you’ll clearly get the idea why Marie-Antoine Carême claimed that “les beaux arts sont à nombre de cinq, à savoir: la peinture, la sculpture, la poésie, la musique et l’architecture, laquelle a pour branche principale la pâtisserie”. ("The fine arts are five in number: painting, sculpture, poetry, music, architecture — whose main branch is confectionery.”)
Click on the following link to have a closer look into this wonderful book!
#yingsbookreviews #legrandmanueldupatissier #yingc #booksokapi 積木生活實驗室
logic翻譯 在 Layoutlm v2 github - Fetta Di Torta 的推薦與評價
這個可以翻譯成“倒… ... 0 Adversarial Augmentation Policy Search for Domain and Cross-Lingual Generalization in Reading Comprehension Logic-Guided Data ... ... <看更多>
logic翻譯 在 [翻譯] 能否幫忙翻譯數位邏輯的英文謝謝- 看板logic 的推薦與評價
Active-LOW: An output of a logic circuit that is LOW when activated,
or an input that needs to be LOW to be activated.
Adjacent Cell: Cells within a Karnaugh map that border each other
on one side or the top or bottom of the cell.
AND-OR-INVERT (AOI) Gate: An integrated circuit containing combinational
logic consisting of several AND gates feeding
into an OR gate and then an inverter. It is used
to implement logic equations in the SOP format.
Boolean Reduction: An algebraic technique that follows specific rules to
convert a Boolean equation into a simpler form.
Cell: Each box within a Karnaugh map. Each cell corresponds to a particular
combination of input variable logic levels.
Combinational Logic: Logic circuits formed by combining several of the basic
logic gates to form a more complex function.
De Morgan,s Theorem: A Boolean law used for equation reduction that allows
the user to convert an equation having an inversion bar
over several variables into an equivalent equation
having inversion bars over single variables only.
Do not Care: A variable appearing in a truth table or timing waveform that
will have no effect on the final output regardless of the logic
level of the variable. Therefore, do not-care variables can be
ignored.
Equivalent Circuit: A simplified version of a logic circuit that can be used
to perform the exact logic function of the original
complex circuit.
Inversion Bubbles: The bubble (or circle) can appear at the input or output
of a logic gate. It indicates inversion (1 becomes 0;
0 becomes 1).
Karnaugh Map: A two-dimensional table of Boolean output levels used as a tool
to perform a systematic reduction of complex logic circuits into
simplified equivalent circuits.
Product-of-Sums (POS) Form: A Boolean equation in the form of a group of ORed
variables ANDed with another group of ORed
variables (e.q., X = (A + /B + C)(B + D)(/A + /C)).
Redundancy: Once all filled-in cells in a Karnaugh map are contained within
a circle, the final simplified equation can be written. Drawing
another circle around a different group of cells is needless
(redundant).
Sum-of-Products (SOP) Form: A Boolean equation in the form of a group of ANDed
variables ORed with another group of ANDed
variables (e.q., X = ABC + /BDE +/A/D).
Universal Gates: The NOR and NAND logic gates are sometimes called universal
gates because any of the other logic gates can be formed from
them. Wraparound: The left and fight cells and the top and
bottom cells of a Karnaugh map are actually adjacent to each
other by means of the wraparound feature.
麻煩各位大大幫我翻一下....試過用翻譯軟體,但是它都照字面翻
有些專業名詞它都亂翻,小弟英文太差,看不懂....麻煩各位了
謝謝
我已經有在英文版po了 但是怕不懂數位邏輯的人看不懂
所以來邏輯版popo看 幫個忙 謝謝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203.203.88.165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