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類:非類固醇消炎止痛藥 (nonsteroidal antiinflammatory drugs,NSAIDs)
NSAID作用機轉為抑制cyclooxygenase (COX),使花生四烯酸 (arachidonic acid) 無法代謝成前列腺素 (prostaglandins)達到止痛、消炎效果。
COX又分成兩種形式:
COX-1 : 可維持腸胃道、血小板、腎臟功能
COX-2 : 在組織受傷時才被誘發的,主要促使prostacyclin (PGI2)的生成
PGI2會誘導發炎反應而導致疼痛、腫脹及不適感。
一般常見的NSAID會同時阻斷COX-1及COX-2,阻斷COX-1會破壞腸胃道黏膜以及影響腎臟血流並且會抑制thromboxane A2(TXA2) 長期使用導致傷胃傷腎以及出血等副作用,阻斷COX-2則會減少PGI2的生成,減少發炎物質的產生達到消炎止痛的作用,但也會促使血小板凝集,而導致心肌梗塞、心絞痛、缺血性中風等心血管方面副作用的增加。
說了那麼多,那常見的NSAIDS 藥物之間又有什麼差別呢? 主要的差別在於對COX -1 /COX-2阻斷的比例,對COX-2選擇性越高,也就越不會阻斷COX-1,也較不會有傷胃及出血的副作用。
以下是常見NSAIDS藥物的介紹
1 Aspirin
Aspirin和其他同類藥物不同的地方在於他是唯一不可逆的抑制血小板凝結長達4-7天的藥物(低劑量下就有效果),也因此在心血管用藥上佔有一席之地(目前因腸胃道副作用明顯已少用於消炎止痛) 。
2 Diclofenac
有證據說明Diclofenac能抑制Lipoxygnase pathway,減少leukotrienes的形成,另一方面抑制phospholipase A2的作用,這些額外的作用也解釋了為何Diclofenac是強度很高的NSAID之一,他的止痛效力是Indomethacin的六倍,另一方面Diclofenac 相較於選擇性COX-2 inhibitor,在高劑量 (每日150毫克),可能會增加心肌梗塞、中風或可能致死栓塞事件的風險,此風險會隨著使用的劑量和時間上升而增加
3 Ibuprofen (很多人去日本會買的EVE主要成分)
Ibuprofen 在NSAID中腸胃道副作用方面風險是較低的,在退燒方面較為安全有效(美國FDA僅核准ibuprofen有此適應症)
4 Indomethacin
Indomethacin是一個非常強效的COX inhibitor,抗發炎效果幾乎是NSAID中最強的,但是它的副作用也比較多(心血管,腸胃道) ,目前主要用於急性痛風的治療
5 ketorolac
ketorolac是NSAID 中止痛效力最強的藥物,30mg的ketorolac約等於10mg morphine(嗎啡) ,也是目前急診室用量最大的止痛藥
6 Celecoxib
celecoxib 含有磺胺類結構,磺胺類藥物過敏的人不能使用,做為一個選擇性COX-2抑制劑,celecoxib有較少的腸胃道副作用,值得注意的是像celecoxib有-coxib字尾或者像piroxicam,meloxicam 有-xicam結尾的藥物有較長的半衰期因此也較適合用於長期慢性疼痛的病人(OA,RA)
使用NSAID藥物的時候必須考慮到病人本身的背景,有些病人不適合使用NSAID藥物,像是懷孕的婦女,使用抗凝血劑治療的病患,對aspirin或任何NSAID有過敏反應,胃潰瘍的病人等等。
但是我們也不需要過度妖魔化止痛藥,當用則用,止痛藥一般建議在疼痛剛開始時就服用,越晚服用效果可能越差,甚至要加重劑量才有效果,遵循醫生,藥師的指示下服用,才是正確使用止痛藥的原則。
piroxicam藥物 在 小小藥罐子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藥罐子藥房事件簿】Piroxicam事件(後篇)
〈同藥同廠唔同樣?咩玩法?〉
上一章,藥罐子曾經提到一個婆婆前來藥房打算配一支消炎止痛藥膏。雖然還是同成分、同藥廠,不過藥房偏偏只有另一款「同藥不同樣」的藥膏。
實際上,當藥罐子拿這支消炎止痛藥膏出來後,便將這兩支藥膏上下並排,然後一邊指著這兩支藥膏的成分名、藥廠名,一邊慢慢跟這個婆婆解釋道:
「放心!看……這兩支藥膏的成分其實一模一樣,甚至連藥廠都一模一樣,所以這只是藥廠的第二款包裝而已……」
奈何這個婆婆還是一臉疑惑,只是低頭凝視著這兩支藥膏,看來這個婆婆已經陷入混亂狀態吧?
既然如此,當初藥廠為什麼還要這樣做呢?
藥罐子曾經說過這可能是一種商業策略。
對,藥廠同時往往可能會做幾款「同藥不同樣」的藥出來(俗稱「Packing」),目的在增加這種藥的多樣性,一來避免惡性競爭,二來開拓更多銷售渠道,建立更多營商據點,增加自己的整體市場佔有率。
舉例說,同一種藥,這款是專門供應給醫生的(俗稱「醫生裝」);那款則是專門供應給藥房的(俗稱「藥房裝」),上帝歸上帝,凱撒歸凱撒,同理,醫生歸醫生,藥房歸藥房,總之你賣你的藥,我賣我的藥,彼此井水不犯河水,便不會爆發減價戰,愈鬥愈平,最後鬥到這種藥無利可圖,自然便能夠減少出現惡性競爭的機會,在相當程度上,便能夠保障對方的銷路,維持對方的利潤,從而鼓勵對方繼續推銷這種藥。不然的話,在一般的情況下,要是賺了等於沒賺,賣了等於白賣,換是你,你會主動賣這些藥嗎?
再說,如果不能換貨、退貨的話,情況只會雪上加霜:賣得到,未必會賺錢;賣不到,肯定會賠本,換是你,你會冒這個險嗎?
唔……答案其實是「會」……
嗄?
對,有時候,藥廠只做一款「同藥又同樣」的藥出來,不過就算明知沒多少錢賺,藥房還是可能會進貨。
一般而言,主要有以下兩個情況:
一、專利藥
既然是專利藥,只要未過專利期,這種藥便「只此一家,別無分店。」
既然是「只此一家」,自然應該「只此一款」,避免「同藥不同樣」,避免用藥者誤以為是冒牌貨而不敢服藥。
當然,既然是「別無分店」那不論有沒有錢賺,只要有人問、有人找,藥房還是可能會進貨。
二、廣告貨
除此之外,如果是一些街知巷聞的「廣告貨」的話,藥廠同樣應該「只此一款」,避免「同藥不同樣」。
為什麼?
因為「廣告貨」的目的本來便是希望人家按圖索驥,認樣不認藥,不然的話,賣廣告,做什麼?難道這款賣一款廣告?那款又賣另一款廣告嗎?
當然,既然是暢銷貨,自然較少會出現滯銷的風險。
所以不論有沒有錢賺,藥房一般還是可能會存入這些「廣告貨」看門口,招徠顧客。
最後,不難理解,「同藥不同樣」這策略有一個很大的前提,便是用藥者並不清楚自己手上的藥到底是什麼,不然的話,要是用藥者能夠「認藥不認樣」,清楚知道兩種藥根本「同藥不同樣」,試問這策略還會行得通嗎?
這就是說,如果大家能夠認識手上的藥物的話,這策略根本行不通。
話說回來,這個婆婆就是因為「同藥不同樣」所以拒絕配藥……
所以,唉……看來藥物教育還有漫漫長路……
💊💊💊💊💊💊💊
IG➡️小小藥罐子 @pegashadraymak
piroxicam藥物 在 小小藥罐子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藥罐子藥房事件簿】Piroxicam事件(前篇)
〈同藥同廠唔同樣?咩玩法?〉
最近上午時分,一個婆婆案發當日穿著一身褪色便服,左手提著一個皺巴巴的紅色膠袋,緩緩步進藥房打算配藥。
甫進藥房後不久,這個婆婆便從這個膠袋裡拿出一個扁扁平平的藥物包裝盒出來做樣品並問藥房有沒有這種藥。
首先藥罐子強調市面上實在有太多藥「撞樣」,所以還請大家最好帶藥名來配藥,避免藥房「點錯相」。
不過說到藥名,香港主要是以英文為主的,所以與其擔心自己抄漏、抄錯,倒不如連抄都不要抄,直接拿實物前來配藥,例如藥物的包裝盒、說明書、藥袋……什麼都可以,總之只要有這種藥的藥名,便可以了。
這方面,這個婆婆絕對是一個不錯的榜樣,非常值得大家借鏡。
哦,原來是Piroxicam這種消炎止痛藥膏。
插播一下:
在藥理上,Piroxicam是一種非類固醇消炎止痛藥(Non-steroidal Anti-inflammatory Drugs, NSAIDs),主要透過抑制體內分布在發炎組織的環氧化酶-2(Cyclo-oxygenase-2, COX-2),減少花生四烯酸(Arachidonic Acid)的代謝,從而抑制前列腺素(Prostaglandin, PG)的產生,減低因為前列腺素而誘發的炎性反應,從而達到消炎止痛的效果。
唔……理論上,藥房倒是有同成分的藥膏,而且還是同一間藥廠,問題一般不大。
不過實際上……
「咦?是不是弄錯?我不是要這種藥膏喎……」
嗄?不是嘛?明明是同成分、同藥廠,怎麼不會是這種藥膏呢?
這到底是藥罐子弄錯?還是這個婆婆弄錯?
唔……正確答案是「兩個都沒有錯」。
這話怎麼解?
對,藥房的確有這款消炎止痛膏,而且同成分、同藥廠,所以是相同;不過牌子、外觀偏偏就是截然不同,所以又是不同。
簡單說,這只是觀點與角度的問題而已。
當然,各位看倌可能會說:
「嗄!藥廠喜歡搞一搞新意思,轉一轉牌子、換一換包裝,保持一下新鮮感,不行嗎?」
對!的確不排除這個可能。
不過根據經驗,如果沒有特別原因的話,一間藥廠大多不會貿然轉名換包裝。
為什麼?
其實不論性別、年齡,連同讀藥前的藥罐子在內,大部分的用藥者大多「好色不好德(《世說新語.賢媛》)」,以貌取人,往往只會認名認樣不認藥,不是嗎?
看,有時候,大家在公立醫院、診所覆診領藥的時候,就算是相同的藥,只要今次跟上次的外觀稍有不同,藥物標籤往往可能會補上一句「此藥換了新裝,但成分一樣」,避免用藥者誤以為是不同的藥而不敢服藥。
所以根據常理,一間藥廠不會隨便跟自己的藥「改名」、「整容」。
除非……
藥廠故意這樣做!
說到這裡,大家可能會感到奇怪:
「咦?藥罐子,明明是同一種藥,為什麼要刻意弄兩個款出來呢?這不是沒事找事做嗎?」
唔……藥罐子想這可能是一種商業策略,目的在迎合一些用藥者的心態吧?
看!這個婆婆便是一個活生生的例子。人們一般大多只會認名認樣不認藥,反過來,如果只有一款的話,如同將所有雞蛋放在同一個籃子裡一樣,便可能會出現以下兩個情況:
第一,滯銷,賣不出去,沒錢賺。
第二,暢銷,不過別高興得太早,所謂「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老子.五十八章》)」,上帝要你滅亡,必先讓你瘋狂,這未必是一件好事。
嗄?為什麼?
唔……試想如果一種藥真的成為暢銷貨的話,供應商固然有條件愈賣愈貴,不過零售商卻只會愈鬥愈爛,愈賣愈平,便會愈來愈沒錢賺,自然便會愈來愈沒誘因推銷這種藥。
所以如果是「暢銷貨達以上,廣告貨未滿」的話,簡單說,還是需要靠零售商這張嘴推銷,總需要給這張嘴一口飯吃吧?
於是藥廠便可能會故意做幾款「同藥不同樣」的藥出來並分給不同的零售商,例如A給A款、B給B款……如此類推,俗稱「分區」,避免惡性競爭,平衡雙方利益。
所以這兩支藥膏便如同雙胞胎一樣,同一對父母(藥廠)、同一組基因(成分),偏偏就是有兩個不同的身分。
這就是說,這不是「一人分飾兩角」,而是根本就是兩個人,所以各自擁有一個屬於自己的身分證號碼。
簡單說,這兩支藥膏的藥物註冊編號還是不同的。
最後,風險向來是一個主觀的觀念。同一件事,有人覺得高風險,有人覺得低風險,因人而異,這就是說,有人還是會將所有雞蛋放在同一個籃子裡的,不、不、不,應該是將所有藥物放在同一個包裝裡,例如「廣告貨」。
不過要是每一個用藥者都能夠「認藥不認樣」,誰會故意弄幾款「同藥不同樣」的藥出來呢?
唉……看來藥物教育還有漫漫長路……
💊💊💊💊💊💊💊
IG➡️小小藥罐子 @pegashadraymak
piroxicam藥物 在 外用止痛藥也有副作用|蘋果新聞網 的推薦與評價
主成份大多是非類固醇抗發炎藥,含有Piroxicam、Indomethacin、Diclofenac sodium、Ketoprofen等其中任一種,對於運動傷害例如拉傷或落枕等,有止痛的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