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鐵再次罷工...(罷工時間:9/2-9/7)
如果不確定自己預定的班次有沒有受影響,可以查查看這個網站,裡面有所以DB最新資訊,還包含各種突發狀況。也附上即將受影響的RB車種,也要注意S Bahn也有部分受影響喔。
詳細資訊連結,我放在留言區。
PS. 感謝J熱情提供
同時也有4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1萬的網紅鐵道事務所,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00:00 Intro 00:41 柏林的軌道系統 01:42 二戰之後 04:04 柏林圍牆建成 07:42 柏林圍牆倒塌 08:56 Ending 創作CC授權:https://imgur.com/iIUjlTQ •••🌙•••🌙•••🌙•••🌙•••🌙•••🌙•••🌙•••🌙•••🌙•••...
s-bahn 在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前十名的機場我都很想念!以前(其實就一兩年前而已)我是沒多久(大概平均一個月)就可以踏進這些機場一次啊⋯⋯
————————
以下文字轉發自
https://www.facebook.com/202708986418557/posts/4330819660274115/
一年一度SKYTRAX航空評鑑,全球最佳機場排名出爐,在疫情肆虐下的航空產業,機場業務和2020年之前大不相同,今年排名出來的結果和我心中的前十名差不多,雖然順序有些不同,榜單貼給大家,十個幾場再分別和大家簡單介紹:
1.卡達杜哈機場DOH
2.日本東京羽田機場HND
3.新加坡樟宜機場SIN
4.韓國仁川機場ICN
5.日本東京成田機場NRT
6.德國慕尼黑機場MUC
7.瑞士蘇黎世機場ZRH
8.英國倫敦希斯洛機場LHR
9.日本大阪關西機場KIX
10.香港赤臘角機場HKG
另外幾個值得注意的排名:
17.土耳其新伊斯坦堡機場IST (先前名次102,同時獲得最佳進步獎)
37.台灣桃園機場(去年18今年37.....嗯.....實至名歸)
杜哈機場不用說,整套機場擺明是為了卡達航空而設,出入境轉機動線清楚分明,自動步道和電車穿梭,更猛的是,如果轉機時間太短,地勤會視情況『帶整批轉機乘客開小門』,秒轉下一個登機門。
日本的三個機場不用說,國人最熟悉也最愛,這幾年為了轉機乘客設置的動線也清楚快速,日本服務深得國人喜愛,也通過SKYTRAX的評鑑(嗯......well......!)
仁川機場除了第一航站和衛星航站,前年開的第二航站整個令人驚艷,保留給大韓航空和天合聯盟會員航空使用(華航也是),展現科技,設計,貼心的各種設備,動線清楚分明,餐飲區價位與市區幾乎同價,還有專為轉機乘客設計的免費休息區域和付費淋浴設備,除了大拇指,還是大拇指。私心認為排名可以比羽田還高一些。
慕尼黑機場算是可以在歐洲趾高氣昂的現代與效率的機場。主要2個航站,土航與其他非星空聯盟在第一航站,德航主航站與其他星空聯盟都在第二航站。有S BAHN直接抵達市區,挑高,光線,動線清楚,很難迷路。團體巴士的抵達與離開停車場簡單清楚,上下車方便,退稅順利,比起雜亂的法蘭克福第一航站,拜託,如果選擇德航,盡量選慕尼黑轉機。FRA唯一的好處只有離市中心近,搭計程車方便而已。
蘇黎世機場也是一個無敵友善機場,火車站與機場共構,瑞航2.5個航站(他們用Check in 1, 2, 3來區分),Check In 1保留給瑞士航空獨用,Check In 2則是其他航空公司,Check In 3(那個0.5個航站)和蘇黎世機場車站共構,搭火車一出來馬上可以辦理報到。三個區都是步行區域可達,Check In 2稍微混雜一點之外,Check In 1整個寬敞舒適,瑞士人算是歐洲工作超級有效率的,每次進出蘇黎世機場,不管自由行還是帶團,都很順暢。
(想想變態的戴高樂,菜市場般混雜的法蘭克福,蘇黎世機場整個就是太優秀了!)
希斯洛第二航站,女王航站也非常優秀,寰宇一家主要會員在第3航站,英航在第5航站,T3看起來雖然有點年紀,但動線也算清楚。希斯洛要說缺點,應該只有他的退稅流程,每個航站的做法都有點不同,而且很愛一站式(蓋章+領錢都在同窗口),好處是減少一點麻煩,缺點是排隊真的排到天荒地老。
香港機場依然是我心目中熟悉又喜歡的機場,不用比!沒有前三名真的很奇怪~
新加坡機場雖然大受好評,但是如果在T1和T2之間互轉,或者只在T3之間轉乘,那都非常好。但是要卡到T2/T3互轉的話,電車和走路的動線其實也很累人。新加坡地勤SATS真的要看運氣。新航轉機的機場消費招待券希望未來還可以繼續推廣,多一點在機場消費的動機。
伊斯坦堡機場換到新的地方之後,整個機場不管轉機或出入境動線,真的無敵大進步,缺點當然就是太大了。
桃園機場,哎.......問題絕對不是表面這樣看到的而已!
以上小小經驗提供分享
s-bahn 在 高雄好過日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林園線延伸線地下化:效益須審慎思考!】
林園延伸線今晚召開說明會,市府提出「#全線地下化方案」,希望在2022年9月動工,工期7年。好過日過去就有論述,林園延伸線絕非捷運二期路網的「優先路線」,甚至在自償率上排不上路網前10,會被拉到優先計畫,原因在於:1. #補償小港林園居民長期受工業污染之害 2. #作為延伸屏東的優先路廊。
然而,捷運林園線規劃近十年,財報一直慘不忍睹,也因此計畫根本無法通過,上一版2018年的評估中有兩種計畫:
#高架輕軌捷運案
經費198.33億元,預估2041年運量11,360人次。經濟效益(綜合效益/興建+營運重置成本)1.09倍,營運收支(營運收入/營運成本)0.47。
#紅線捷運地下轉高架延伸案
經費454.99億元,預估2041年運量13,500人次。也就是增加250億元成本只換來2000人次運量,因次益本比掉到0.47倍,營運收支比掉到0.33。
也就是說,林園延伸線「20年後」的輸送密度,大約是紅線「目前」的1/4,比「目前」輕軌一階還低,相當於BRT的運送量改以捷運系統興建,完全不符合邏輯。不要說收回建造成本,光是開門營業,林園延伸線每年就會淨損3~4億元以上(營運成本以紅橘線1/4估計),這會立刻吃掉目前紅橘線營運的盈餘,讓高捷從每年賺錢變成負債。
但有趣的是,本次經過修改過後:
#紅線捷運地下化延伸案
經費537.11億元,預估2041年日運量40,000人次,經濟效益1.24倍,營運收支比1.01,自償率25.1%。
效益大幅改善,甚至營運收支也打平,然而卻是建立在日運量「大增為3倍」,且自償性經費達135.27億元的前提上。
試問,一條站點、速度、車廂幾乎都不變的捷運系統,預估日運量為何會大幅上升? 原因可能在於捷運局「樂觀估計」沿線聯開效益,並估計新建園區利用捷運比例高,但以林園人口不過7萬多人,且開發密度低的狀況,此處土地聯開的吸引力,遠遠不及黃線等市區路線。同樣是捷運站聯開,廠商當然寧願去投標市區站點,林園線周邊聯開恐不斷流標。再者,若市府將招商精力都放在林園,相對稀釋市區軌道TOD發展的力道,反而對於軌道路網的建設是負面影響。
林園線未來延伸東港與大鵬灣,雖採高架興建,然而沿線居住人口不到紅線市區段1/10,仍是屏東縣財政巨大負擔,恐排擠高屏未來十年投資於其他重大建設之經費,影響城市命運甚巨!
這已經不是「中央支持建造經費」可以解決的了,捷運路網往郊區一再延伸而不增加市區路網覆蓋率,將拖垮捷運公司財政,最糟狀況下,高雄捷運將必須挹注大量公務預算營運。
我們當然認為林園應有良好的大眾運輸系統,但以林園東港延伸線的定位來說,較接近「#郊區通勤鐵路」,如法國RER(Réseau Express Régional)、德國S-bahn,或日本常見傳統鐵路與地鐵系統直通運轉模式。在市區固然為地下化,但郊區則以平面或高架為主,並簡化車站、拉大站距、加快車速,以達郊區居民快速抵達市區的需求,而非在郊區也如市區地下化密集設站。
而若市府要增加市政投資,改善長期被忽視的林園生活環境,以當地人口與生活圈特性而言,與其大量投資於地鐵,不如改為通勤鐵路興建,減少站點,省下成本配合主要車站站場共構,提供更多社宅、運動中心、公托公幼、長照、圖書館等更多元服務。
市府在地下化必要性中,以沿海路有高壓電塔、未來國七路廊、地下有管線等理由,因而必須地下化,此理由也難稱充分。例如總電塔遷移費用為2.8億,遠比高架改地下每公里增加的20億元來得少,而且以有國七路廊為理由,未來興建國七高架橋時,還不是要遷移電塔? 再者,因為地下有管線所以潛盾隧道要埋更深,那就直接保持高架,和國七部分墩柱共構就好。工程上均有解決方式,但捷運局選擇價昂者,考量難稱完整。
我們擔心的是,最新報告中,存在為了迎合計畫而調整數字之痕跡(營運收支比從0.33變成剛好1.01),更令人擔憂落入紅橘線興建初始運量預估過於樂觀之陷阱中。
懇請市府回歸專業,以務實態度,尋找以合理經費興建林園延伸線之最佳方案!
s-bahn 在 鐵道事務所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00:00 Intro
00:41 柏林的軌道系統
01:42 二戰之後
04:04 柏林圍牆建成
07:42 柏林圍牆倒塌
08:56 Ending
創作CC授權:https://imgur.com/iIUjlTQ
•••🌙•••🌙•••🌙•••🌙•••🌙•••🌙•••🌙•••🌙•••🌙•••🌙•••
鐵道事務所 - Tetsudo Jimusho:https://www.facebook.com/TetsudoJimusho/
合作邀約:tetsudojimusho@gmail.com
#鐵道事務所 #海外鐵道 #鐵道事務所海外鐵道系列 #鐵道 #德國 #柏林 #柏林地鐵 #東德 #西德 #東柏林 #西柏林 #柏林圍牆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RCw_UHkA9mE/hqdefault.jpg)
s-bahn 在 果籽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活在柏林必睇地鐵交通全攻略 車站設計用來避輻射? (果籽 Appledaily)
不同顏色的港鐵車站,對很多遊客來說,是充滿香港特色的「打卡點」。不知道以下介紹這些位於柏林,色彩繽紛並歷史悠久的車站,又能否吸引大家前往一睹風采呢?這五個特色車站分別是:Fehrbelliner Platz、Jungfernheide、Siemensdamm、Paulsternstraße及Heidelberger Platz。
出外旅行,陌生的交通系統往往令人苦惱。作為德國的首都,柏林的公共交通網絡是怎樣的?柏林的鐵路與香港的有甚麼不同之處?今次我們對柏林的市區交通進行大解構,務求讓大家一目了然。
柏林主要的五種交通工具包括:類似火車的S-Bahn、主要於地底行駛的地鐵U-Bahn、輕軌電車、巴士及Benz出產的自行車(的士)。
果籽 :https://hk.adai.ly/appleseed
相關影片:
【住在工廈】工廈豪宅3000呎連客飯廳、睡房 設計師現身:只係家居feel嘅「工作室」 (果籽 Appledaily) (https://youtu.be/raFZXWKYEEo)
【大圍小店】$128碗麵被批「等執」 前四季酒店副主廚靠貴價料熬湯留住熟客 (果籽 Appledaily) (https://youtu.be/gzQz3Yr94hY)
【娛樂經典】18歲選港姐大熱倒灶輸俾謝寧 滿清貴族周海媚滿語名叫馬爾塔塔 20190515(壹週刊 Next) (https://youtu.be/codVOZ04c7w)
【搣時潘獨家回應】SM事件後首度現身 日日被性騷擾壓力爆煲:我已經承受唔到 20200731(壹週刊 Next)(https://youtu.be/5dFeQEJT7s0)
【灣仔燒味老字號】17歲做大廚 自立門戶35年 油雞酒味濃 老闆:好做嘅食物唔會好食(飲食男女 Appledaily) (https://youtu.be/svAF8pKszw0)
【深水埗兩餸飯】59歲大叔賣$32兩餸飯 月派100份送長者 由台灣派到香港:受過港人恩惠想回饋 (https://youtu.be/kyvNU86ntio)
【無懼打壓】 全城搶《蘋果》 (蘋果日報 Appledaily) (https://youtu.be/MAIMBRO-gMQ)
【頭條動新聞】 Ep.2 (蘋果日報 Appledaily) (https://youtu.be/KLRkTiWHrTY)
#地鐵交通全攻略 #果籽 #柏林 #德國 #StayHome #WithMe #跟我一樣 #宅在家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DvcmIPV5j40/hqdefault.jpg)
s-bahn 在 3Q陳柏惟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要讓體質健全,血路必得暢通。
我的選區,一直以來困於交通不便,我常常看到阿公載著小孩跟大車砂石車,一起奔馳在山頂路上,看得膽戰心驚。如果有一個好的鐵路、方便的公車、再加上bike轉運站,可以免去許多性命危險,對區域的發展、高齡化社會,或者是年輕人落地生根,都是非常好的。
所以,我特別關心台中山海環線鐵路的進度,也提出了四個要求:
一、 山手線並不需要強求全線立體化,在降低財政負擔下,提升服務機能,儘速消除地方與中央的歧見,造福市民的前題下,我覺得應先讓硬體落實「雙軌電化雙向環狀運行」。山海環線和東京等大都會的環狀線不同,許多位於「非建成區」,本質上更像法國 RER 或德國 S-bahn 的近郊通勤,串連衛星市鎮功能。部分區域其實可在維持雙線雙向電氣化運行下,進行「土建減量」,以部分用路堤代替高架橋等方式,在運輸容量不減,道路立體交會前提下,降低造價。
二、 與地方密切合作,設計車站周邊交通計畫時,檢討海線如大肚、龍井、烏日、清水等車站目前偏弱的轉運機能,以車站為核心規劃公車接駁。
三、 請交通部督促台中市府,在提交計畫裡,必須檢討周邊土地開發,引進商業服務、微型運動中心、社會住宅、公托與長照設施聚集,並設置在車站旁,鼓勵居民移入,創造出緊緻而便利的新型態都市。
四、 有關設站,建議交通部不一定只依當今人口來做考量,應該是將考慮 TOD 開發下,誘導人口分佈改變與重大建設投資,讓人口、產業與交通路網形成正向循環的誘導關係,讓民眾來使用,改變交通習慣。
除了民眾關心的交通,再來就是疫情了。
面對這樣的疫情未爆彈,以及未來任何災害或戰爭發生時(目前為準戰爭狀態),南來北往的國會與行政部門也該超前部署。
我知道目前行政院已經有進行相關的視訊會議,以及處理文件數位簽章的工作。但相關二級行政單位則是各自規劃,目前似乎並沒有所謂全國性相關中央行政機關的空間配置。
然而,針對戰爭時期(目前為準戰爭狀態)、天然災害發生等狀況發生,相關行政單位已無法在台北持續辦公時,我們該怎麼辦呢?
我必須重申,選前我提出「國會中遷、首都減壓」的政見,正是因為目前多數的行政機關集中於台北,就像人體的心臟大腦都集中在頭部,若北部疫情大爆發,整個國家可能會陷入停擺的危機。我希望行政單位也能開始著手研究 「行政分流、功能分散」的超前部署,相關經驗也可以作為未來首都機能重新分配的參考!利用這個時機,來思考一下備援首都的方向。
目前為止,行政政治經濟訊息等等的中心,都在台北。重新思考,台澎金馬的地理中心,其實是我們大肚溪附近,包括烏日、霧峰、南投。思量交通、區域平衡、分散風險等各層面,我們該考慮首都減壓立院先行這個計畫!
2010年開始,其實跨越黨派,各方都有提出過這個議題,但從2010年到現今,行政部門的回覆都是「再討論看看、再研究看看」,到現在也八年了。我認為,至少明白列出遷都遷國會的可行性評估。研究過去的討論結果,多是民意還沒有凝聚,但問題在於民眾根本不知道,遷移的好處跟壞處是什麼的時候,其實民眾根本無從選擇。
為什麼我這麼在意這件事?
因為國土均衡很重要!台灣很小,國土面積排名世界 140 左右;但台灣很強,經濟是世界前 25 強。你可能感覺不到,很重要的原因,可能在於長年的國土規劃與發展失衡。
這樣頭重腳輕的發展,就造成了房價高漲、對年輕人的雙重剝削。
在馬英九政府錯誤的金融與房地產政策下,熱錢集中於北部,讓台北房價一飛沖天。年輕人離鄉背景去台北,工作機會多但房價很貴。而中南部老家,雖然相對負擔得起,但缺乏發展機會。
解決北漂與高房價問題的方法,並不是只有稅負調整,更重要的是讓產業與工作機會移回中南部,讓青年人口移回中南部,同時在新發展區域做好計劃,控制房屋供給,提供社會住宅,杜絕熱錢炒作,從供需面媒合解決問題,實惠且衝擊小。
建設永續而均富的國家,就從國土均衡發展做起!
讓我們好好就「首都分流」、「災難應變」、「備援首都」,提出規劃,盤點北中南行政、立法等中央機關可使用空間,指揮系統(如遠端會議、公文系統與聯繫保密通訊管道)的緊急建立,人員的調度和任務分配模式。這不僅僅是因應疫情,更是為了永續經營!
#3Q陳柏惟 #中二立委 #台灣基進
===============================
◆ 訂閱3Q的Youtube → https://www.youtube.com/c/3QChen
◆ 追蹤3Q的FB → https://www.facebook.com/3Q.PehUi/
◆ 追蹤3Q的IG → wondachen
◆ 追蹤3Q的噗浪 → wondachen
◆ 追蹤3Q的推特 → https://twitter.com/wondafrog
===============================
◆ 台灣基進官網 → http://radicalwings.tw/
◆ 訂閱台灣基進官方Youtube → https://pros.is/L8GNN
◆ 追蹤台灣基進官方臉書 → https://www.facebook.com/radicalwings/
◆ 捐款支持台灣基進 → http://radicalwings.tw/support.php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2_hA2Qv2Emo/hqdefault.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