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談一點所謂「系統性」問題的東西,希望可以透過一些例子,讓讀者可以明白,為何最近講系統性解法的,大多不知道自己在講什麼。
有知道狀況的人,指出這是整個民族性、群體性格造成,但他也很難知道具體的處理辦法。所以,我想要透過其他例子來提,有一個影響全國安全的例子,而且在幾年內就顯著改善。
這個例子就是酒駕。酒駕是個很好的案例,對大多數人來說,酒駕罰則提高是這些年的事情,記憶還很清楚,而且涉及的範圍也是群體,以及受影響的範圍相當廣泛,與這次的工安問題主要對象,也有較多重疊。拿這個來談比較有切身的感受。
有印象的讀者,應該還記得酒駕被重視,似乎是在前一段時間內,透過媒體大量放送,給了國民很高的存在意識,之後幾年不停修法,但初期提高罰則,一樣有擾民、害死底層等等說法,但這些年卻慢慢消失,酒駕造成的損害已經降低很多。偶爾出現的重大案例,之所以重大就是脫離當前的防範機制,屬於很難掌控到的極端值,而非普遍的現象。
所以,酒駕肇事為何在幾年內,A1、A2的案件數大幅下降?這絕對不是少數人所提,警察故意吃案養案,因為這不符事實,某些地方是可能如此,但要在統計上普遍吃案,說服不了人。
酒駕肇事率下降,我們可以歸納出幾個原則,可以看見的是
1. 重罰:從幾千調高到幾萬,超過酒測值還吊照。
2. 嚴查:新法施行後,警方有壓力處理,也不會隨意放過。
但,很少有人提到,系統性問題之所以消弭的原因,還有其他的
1. 心理壓力:人都要發現狀況會影響到自己,尤其是對家人,才會感到不行
2. 社會壓力:當身邊的人都告誡你不行,感受到明確的歧視眼光
我自己的經驗,在重罰新法施行的那兩年,遇到很多客戶的春酒與尾牙。剛施行的時候,常常還聽到很多藍領基層抱怨,被罰一次薪水都沒了,怨政府不給小老百姓活路。後來呢?漸漸聽到,彼此會告誡,不要因為喝了幾杯,貪圖方便就被重罰,被罰錢事小,萬一出事你家小孩怎麼辦?
後來普遍到不是重大聚會,平常中午吃飯,晚上下班跟同事小聚,喝了兩杯後想走,都會有沒喝的人說載回去,不要賭這一次。而且很明顯,群體的壓力提高不少,當一桌8個人有一半以上沒喝,或是要請同事載、叫計程車回家,剩下那1個很難堅持酒駕回家。
對警察的態度也是,一開始都是抱怨埋怨,後來慢慢講法也變了,從鴿子只會在餐廳外抓,都不抓大的只抓小的,那些大飯店外的怎麼都不去查?變成,警方也有壓力啦,那麼多酒駕出事,繼續出狀況他們也不好過日。最後轉變為,你不要酒駕就不會被抓了啦,酒駕不好不要這樣,我找人帶你回去。
我不敢說全國都這樣,但至少待過的地方,氣氛就是如此。社會壓力不是只有同事,家人也是這樣,以前在業界看過有老公不敢喝,因為喝酒回家會被老婆罵,如果是開(騎)車回去會被打,聽過當場罵說你想要老娘守寡門都沒,撞死就帶小孩改嫁,超難聽。後來的氣氛演變到,小孩國中的會回家跟喝酒的老爸說很不留情面的話,小學的會講萬一爸爸死掉怎麼辦。
酒駕畢竟是一種「大家都覺得不好的事情」,自己本身就有壓力,當社會壓力不分職場家庭,是全面性的壓迫過來,你不想改都不行。
各位還記得,重罰嚴查後還是有酒駕肇事,造成家庭破碎的案例吧?不是後來又有連帶責任,賣酒的店家也要負責?這真的是不出數月,連店家都有社會責任,覺得看到客人喝茫了就不能讓他開,主動叫車或叫附近的警察來處理。
我想講的是,工安這種事情,你只想嚴罰勤查,設立超廣泛的監視系統,或是常設人力監控,很不實際。以工程貨車來說,我自己看到的狀況,有些縣市首長會為了業績,逼警察去找麻煩,而且真的是找麻煩,明明沒事就是要塞張單給司機。
現在還在平衡狀態,收支還可以接受,多數人討生活而已,不想跟警察嗆這個。但如果直接嚴查重罰任何違規,狀況會如何?保證不會跟酒駕一樣,而是變成虛應故事,大家造假資料,比誰會作弊。
因為期望值差太多,你罰到一個程度,只是讓大量業者不幹,司機不開了,問題只是轉嫁到缺工,必然變成違法司機跟外勞增加。簡稱,原本還在制度內管控的,變成全部都制度外,你為了表面安全,造成的是更不安全的結果。
這也是有人認為提高票價,跟公司化去對付工會與冗員的理由,但這是手段,本質上沒有在社會上造成普遍意識,形成不了社會壓力,是沒有用的。藍領勞工,遠遠比中產階級更重視群體關係,這點我看過很多大學生都不明白,堅持這些都是虛的。
這幾天,各位應該看到很多想要徹底解決問題的人,提出的方案到最後,自己都覺得不會被遵守。也就是有用的方法沒辦法推,能推的辦法沒有用,你以為有效益的,都是在打破平衡,造成另一個更不穩定的狀態。
要解決,得要全面性的,不僅僅是法規上的制定,還要從教育體系著手,讓整代人的安全思維改變,最重要的是形成一種社會壓力,連小孩都覺得老爸蓋工程沒有安全設施是混蛋!!!
這樣,不然家庭沒有壓力,社會沒有歧視性的觀感,很難促使普遍性的行為改變。
酒駕肇事可以短期內改善,畢竟是一種大家都不認同的行為,而且實際上只有損害,沒有生產力。
更重要的是,並沒有一種利益團體,很硬核的可以替酒駕辯護。
但是工安不是,工程是有利益團體,法規的嚴罰很容易轉嫁,而且受傷的都是最底層以及最守法的。嚴格說工程是需要合理利潤,不然沒人要幹,而提高工程價格,真的就可以讓老闆把利益發下去?這也不一定。再說一次,這不是酒駕,處罰人都是負責者,工安上的問題,往往是背後造成第一線違法者,在法律上可能是無責的。
你只是處罰到想要過日子的小老百姓,而他的技能、職涯轉換能力很低,不開車不做工,真的沒有其他可以養家的辦法。最後就是逼他們違法營業,造成更多無法管控的漏洞,或是乾脆讓業主找本就違法的,然後弄成靠行制度,把責任切割到個人。
當然,你問我怎樣在教育中改變,我會想到一大堆課程問題,但總是有辦法處理。但這種社會壓力的形成,會花很久時間,酒駕可以在一兩年內形成共識,我要再說一次,不是只因為「沒人覺得酒駕是好事」,而是已經進化到多數人都放棄「大家覺得喝點小酒,短程開車回家『有什麼關係』」。
這不僅僅是要教育中慢慢代入,宣傳要成形到鋪天蓋地,造成實質的社群壓力。
更重要的是,酒駕的處罰對象與責任關係很明確,你要推責任說是老闆要你去應酬,叫計程車回家總不是老闆說不准。
但工安呢?很難處理,因為直接碰到的就是生計,抬高價格要涓滴到最小包,狀況可能跟我們想的不一樣。更何況,台鐵還是國家機關(連國營事業都不算),對公務員的標準怎麼處理,都牽連更多人。
所以要改變「只是這一下下有什麼關係」的思維,沒有那麼簡單。要造成社會壓力說的容易,能夠確實的提高在「那個業界內」的壓力,又是另一回事。
所謂系統問題難解理由就是這樣,這背後扯下去的利益團體,還會牽涉到政治層面。因為,工程安全要直接聯繫到一般人的生活,真的距離很遠很遠,除非你就是直接受影響的,其他只是買最終產品的人,都傾向把成本轉嫁出去。間接處理責任,就是俗稱的政治問題,而政治要處理好就是民眾要去監督,不能什麼事情都透過政客,不然政客一定挑最小路徑走,選一個容易連任選上的辦法。
每一個國家的人都貪圖小利,沒有那種某國家都有大智慧的事,整體的素質提升,指的是透過教育、宣傳機制,花幾十年的時間,把各種安全意識刻在身體習慣上,而且社會壓力促使你不敢違背。
成本不能只看錢,而要連當事人的社群壓力、文化習慣都算進去。而要改變公務體系跟一般人的思維,得要專職的團隊在崗位上十多年,堅持特定的方法去執行,不能因為短期的失誤撤換。這在政治上是不可能的,也是為何有人認為,起碼要先公司化再說的理由。這總是一條路,不然現在就像是十幾個齒輪兩兩卡住,根本不可能動。
這樣下去執行幾十年,等我們要進棺材後再回頭看,就會發現進步非常多,而那個時候的年輕世代,會去關注其他覺得更嚴重的事情。
這就是進步。
家庭崗位歧視例子 在 PrideLab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今日有d忙 . 所以呢單新聞睇到個陣
#其實好意外 MTR居然即日已經office hour回應
當然大部份人都係唔滿意呀
#日後咪即係等下次 咁今次點先?
#講個故仔你聽呀
話說 MTR 2016年搞過1個 Youth Connect 有撥款計劃
當時我哋寫咗1個關於支援LGBT+ Youth嘅計劃書
去到Phase 3 即係MTR內部批審
再下一個phase 就會係公眾投票
#據可靠消息人士透露
當時評判當中有人提出支持LGBT係極具社會爭議呀
仲用小童群益會2014年有份搞Pinkdot被投訴事件做例子
佢哋話係計劃好有意思嘅 不過都係就此止步啦
#連睇公眾票投反應嘅機會都得唔到
到咗2019年 MTR識得用彩虹站做背景 #真係6色同志彩虹
用社交平台第1次直接講佢哋支持多元共融
事實上MTR係過去都有贊助過燈箱位俾香港同志遊行
慈善廣告位MTR一定知 而佢批咗唔止一年
#好過當年城巴 #想俾足錢租巴士都唔接單 #擺明歧視
#直人一小步攣人一大步
如果每1進步都要等3年 同志幾時先等到平等嘅一天
#平機會嘅調查已經話支持立法反性傾向歧視係過七成人
唔好再行咁慢啦 同志平權都應該 #Go速Go更遠
唔係發生呢件事
大家都唔知今時今日MTR可以大大聲講撐同志
咁個廣告係CX嘅 . 都下咗架 . 唔通MTR跪住叫人落返咩
同樣係香港運輸龍頭企業,點解要等下次嘅廣告安排呢 ?
MTR一樣可以係品牌推廣加入LGBT+ 元素
唔止贊助同志遊行燈箱位 仲可以以企業隊伍參與
#都好似未見過CX行Pride #爬佢頭啦 #出嚟啦鐵仔
#最後間廣告公司敏感度咁低
#需唔需要安排返多元共融培訓急補習下呢
#我哋有企業分享經驗咖
可以睇睇吖
https://www.pridelab.hk/diversityworkshop/
我哋留意到最近一則帶有多元訊息嘅航空公司廣告,引起到廣大市民及網民關注,希望藉呢個平台向大家講返公司喺多元化、同埋共融方面嘅原則。港鐵公司致力喺業務各方面實行平等機會原則,支持多元化,亦致力防止任何形式包括種族、性別、殘疾、年齡、性傾向、家庭崗位或任何其他因素嘅歧視。
港鐵網絡內的廣告是由廣告代理公司承辦,廣告代理公司會按本身的指引處理客戶的申請。而今次受關注嘅廣告係由其中一間廣告代理公司承辦嘅。
我哋明白到公眾對於廣告安排嘅關注,亦已即時與廣告公司溝通,要求日後作相關考慮嘅時候,應該充份顧及港鐵公司對平等機會及多元化嘅承諾。
We note recent public concern over the advertising campaign of an airline. MTR Corporation is unequivocally committed to equal opportunities in all aspects of its business and supports diversity. It does not tolerate any form of discrimination on the grounds of race, gender, disability, age, sexual orientation, family status or any other factor.
Advertising bookings for the MTR network have been contracted out to advertising sales agencies. Advertising sales agencies would handle applications by advertisers in accordance with their guidelines. The concerned advertisement was handled by one of the advertising sales agencies.
The Corporation understands the public’s concern on the matter. We have immediately communicated with the advertising sales agency and have requested the agency to fully consider the Corporation’s commitment to equal opportunities and diversity when it considers advertisements in the future.
家庭崗位歧視例子 在 孟買春秋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蔣萬安在電視中公開對於蔡總統所提的「四個必須」表達肯定,並反對習近平所說的「九二共識、一國兩制」。我認為這是一個政治上很務實的作法,而且只要他是認真的、不是只是為了贏得選票的話,那這也是對臺灣前途好的作法。我認為關切臺灣長遠前途的人們,這幾天在為小英鼓掌的同時,也應給蔣萬安掌聲。
面對強大且極權的中國,所有希望臺灣能長遠不被中國統治的人們,都要思考一個問題:我們該如何凝聚最大公約數國民的一切力量?對此,我的看法如下。
不管大家各自政治立場為何,臺灣長年以來的基本事實有二。第一,在大型尤其全國性選舉中,越是站穩中間立場,愈可能(雖不保證)能贏得選戰。
第二,臺灣長年的民意光譜中,大致上可以分成幾個區塊。台獨派中包括緩獨與急獨,緩獨應佔多數;中華民國派包括所謂華獨,是指以中華民國之名永遠維持現狀,另外也包括一部分人,會在武力威脅或經濟利誘下同意緩統;最後則是國族認同上的急統。這幾大區塊間當然會因一些因素有小流動,但長年來的民意調查數字顯示,台獨加華獨是民意的主流,尤其是緩獨加上華獨佔最大區塊,也就是說,只要不被中國統治,無論國名為何,其實是臺灣民意主流。
這是選戰中需要注意的核心事實,維持臺灣的獨立自主現況,與經濟上過得好(包括經濟大餅分配上不能太差),始終是選戰的最大兩個軸線。哪一派能掌握這個現實並務實調整路線,勝出的機率就會大增。
以上是選戰策略上的考慮,固然很重要,但我真正終極關切的,是臺灣內部是否真的能形成堅強的「臺灣共識」,以面對外來的挑戰。對此,我想用以下的例子,請獨派與中華民國派兩邊的人,都好好想一想。
大家在各種背景上與國家認同上都有不同,這是事實,但經過70年的共同生活,我們其實已經交織在一起,在生活、各類利益、各類苦難、共同命運上。我記得1990年我在當兵時,軍中高中低階志願役軍官幾乎清一色是中華民國派(我承認我沒有做民意調查,但這很容易看得出來)。這一群人可能不太願意為台獨名義而戰(我猜,但我不希望是如此),但實際上,他們是實際用生命保衛臺灣的人,例如尤其是高風險的飛行員,很多人是真的奉獻了自己的生命。其他很多人則是奉獻了自己的青春,在金馬或各地長期駐守,無法享受正常的家庭生活。今天的國軍中,可能國家認同的比例有些變化,可能應有部分是獨派了,但無論如何,所有人都是用實際行動在保衛國家。臺灣所有人都應該感謝這些為國奉獻的人們。
同時,為國奉獻的還包括在各類工作崗位上的人。綠營在起家時,支持群中包括相當比例的工人、農民與中下階層,他們當然也以各種途徑為國貢獻,而且這一群人在工作與社會中所受的身體傷害與各類有形無形不公待遇(例如臺灣國語一直到今天還被歧視),其辛苦同樣不下於軍旅生涯。例如,他們所可以得到的退休年金,是非常低的。而時至今日,他們還是綠營的重要支持群嗎?可能已經不像以前那麼明顯了,至少在這次高雄選戰中已經看得出來。但無論如何,這一群人也是為國奉獻的人,同樣值得得到掌聲與更正義的對待。
我們可以把每一個子族群都舉出來,細細分析他們的貢獻。到最終,我們會發現其實根本分不出誰的貢獻比較大,誰的苦比較多,因為我們每個人都夾雜了很多不同的從族群到各類社經文化背景的身份。唯一的例外或許是原住民,長期以來備受歧視壓迫,到了今日,又因各種原因成了從軍比例最高的族群。原住民很倒楣,本來與世無爭地生活在臺灣,卻無端被捲入從國共內戰到今日台海對峙的紛爭中,但歷史的諷刺是,原住民今天竟然成為捍衛臺灣的中堅力量之一,所有的臺灣人都應該感謝他們。而在選舉中,原住民至少在投票行為上,是堅定的藍營支持者,但他們卻也是各種「統一」思想的最大受害者。
說了這些例子,只是想告訴所有人,不管我們在政治上是哪一派,我們已經分不清彼此了,真的就是命運共同體。而這也意味著,只要守住臺灣獨立自主的底線,獨派與中華民國派兩邊的人,都應該要互相包容,而不是忙著網內互打。
而這要從哪裡開始做起呢?可以從公開支持對手好的作法開始。蔣萬安願意公開支持小英對的作法,我認為大家也應該給蔣萬安掌聲。同樣的,若韓國瑜真的能信守承諾,把高雄的經濟帶好(只要不是用政治上犧牲主權的手段),當他兌現承諾時,我很樂意公開讚美他,雖然我曾經嚴厲批評他選戰中某些不妥的說法。任何一個政治人物,不管是獨派或中華民國派,只要她/他堅持維護主權,同時又能把棘手的內政問題處理好,那都值得得到最大的掌聲。因為,這些都是臺灣存在的最大後盾,而我們每個人都會是受益者。
家庭崗位歧視例子 在 家庭崗位歧視條例 - YouTube 的推薦與評價
根據 家庭崗位歧視 條例,在一些活動範疇內(包括僱傭) 基於家庭崗位而歧視他人, ... 舉例來說,㆒個照顧父親、配偶、領養兒子或岳母的人具有家庭崗位, ... ... <看更多>
家庭崗位歧視例子 在 【勞工權益知多少】家庭崗位歧視 - Facebook 的推薦與評價
(勞工法例及有關個案諮詢:36525888) 直接 歧視 是指在相同或無重大分別的情況下,任何人給予具有 家庭崗位 或某 家庭崗位 的人的待遇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