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否常對另一半、子女脫口說出「因為我在乎你、愛你,所以……」?
#諮商心理師 #陳亭亘 指出:假使你跟我一樣很習慣言語暴力,那麼我們可能更習慣在人際溝通時採用「只有『我』的標準」的語言,讓「想幫助對方」的心意變成「想控制對方」的行為,加深了彼此之間的裂痕……
#你說的是愛還是傷害 >> https://bit.ly/37LoQwV
◆【出版絮語/一本獻給每個在言語暴力裡長大的小大人的療癒之書】
→我之所以寫下這本書,是因為我是一個語言上非常暴力的人
#陳亭亘 https://www.facebook.com/julia.chen.792/posts/4645678545443483
#今周刊出版 #非暴力溝通
暖心推薦——#林文蔚 #朱剛勇 #李志強 #黃天豪 #鄭俊德 #鄺麗君 #蘇益賢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790的網紅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本集主題:「練習不快樂?!:不快樂是一種本能,快樂是一種選擇」介紹 訪問作者:蘇益賢 內容簡介: 😢什麼?為什麼要練習不快樂? 😂活著已經夠辛苦啦,這本書到底想做什麼? 其實,真正的快樂常藏在我們意想不到的地方。 我們總是認真地尋找快樂, 卻忘了問...
蘇益賢 在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養身不忘重心 #身心互相影響
#老毛病通常都有心理的根源
.
某次與朋友聊天,他提到最近感覺自己的睡眠品質不是太好,想聽聽我的想法。我問道:「你是觀察到什麼狀況,所以覺得自己睡眠品質不好啊?」
「是這樣的,前陣子X公司不是出了穿戴型手錶嗎?我覺得很實用,就去買了一個來戴。發現裡面有偵測睡眠品質的功能,我就開始天天帶著它睡覺,起床的時候順便檢查一下自己睡得怎樣。但它顯示我睡得不好,寫說『熟睡期』的時間,佔的百分比很少。」朋友一邊回想一邊說著。
「喔喔,所以是穿戴型裝置告訴你的囉?」
「是啊!」
「不過,我好奇,在你最近的生活中,像工作、家庭,有發生什麼讓你感覺有壓力的事嗎?」
「壓力呀,我想想⋯⋯好像還好欸,工作很穩定,家裡也沒特別有什麼狀況。」
後來,稍微仔細檢視他的狀況之後,我發現他的白天生活確實沒特別的改變,但他的「夜間生活」確發生了非常微妙的變化。這個變化是:他戴著穿戴型裝置睡覺,並且因為內心下意識知道自己的睡眠正在被評估、檢視,而開始擔心自己睡不好。
「擔心」雖然只是一種存在於內心的感覺,但卻真的影響了他的睡眠。在睡前,他時常不自覺地胡思亂想,一邊想著,「我在胡思亂想的時候」會不會被穿戴型裝置「紀錄」起來,這樣我的「好眠分數」會受影響嗎?
.
類似這樣的狀況,在現代生活中愈來愈常見了。我們有著許多厲害、先進的生理評估與測量技術,但卻時常忽視了心理因素在健康與疾病議題中扮演的角色。
心理學家研究發現,「身」與「心」之間不是獨立的存在。日有所思的想法、信念、思考,乃至於情緒,其實都會透過各種機制,影響著人們的身體狀態。好比,安慰劑效應、A型人格(個性急躁、不耐煩、有敵意這些性格特質,已被證實與心血管疾病有明顯關聯)等例,皆是「身心互相影響」的最佳例證。
按理說,完整的健康,是兼顧人的生理、心理與社會三個層面。不過,仔細檢視當代社會之後,不難發現多數人對於健康的想像,仍是偏重於「身」的照顧,更多於對「心」的關照。
在這本書中,作者從他還是一個孩子、一名學生、一位受訓醫師的不同記憶裡娓娓道來,這種忽視「心」的社會氛圍、醫療模式,是如何影響到我們的健康。以及,這種不平衡的關注,又會如何影響到患者所接受的照護。
對於身心健康、疾病與文化等醫療社會議題有興趣的讀者,千萬別錯過本書。當然,從事各種醫療服務的專業,也都能從本書中找到許多提醒,幫助我們重新找回助人的初衷。
作為一位對於「心」的瞭解,多於「身」的臨床心理師,也期待不久之後,在每一個關注不同「身」的醫療場域,都能有「心」的專業加入,補足「心」知識與能量,讓「身心平衡」的完整照護,能助益每一位病人。
.
本文為《其實,問題出在心理受傷了》一書之推薦序,由蘇益賢心理師撰寫。
▫️▫️▫️▫️▫️▫️▫️▫️
📖 《其實,問題出在心理受傷了:心理如何治癒身體,英國皇家醫學會精神科醫師的身心安頓之道》,本書作者艾勒斯特‧桑豪斯(Alastair Santhouse)畢業於劍橋大學,目前是倫敦蓋氏醫院及莫茲利醫院的精神科顧問醫師。2013年至17年期間,擔任英國皇家精神科醫學院照會精神科副主任,2016年擔任英國皇家醫學會精神醫學分會主席。臨床工作側重於身體和心理健康的交集。
.
◼️翻翻紙本書 https://reurl.cc/WXERlx
◼️讀讀電子書 https://reurl.cc/ARg4Gd
蘇益賢 在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當小說人物遇上精神分析
#佛洛依德也來寫書評
#幻覺與夢 #威廉煙森 #格拉底瓦
.
許久之前,我接到一個來自某文學雜誌的邀請。在信裡,他們附上了一本台灣作者原創的小說,邀請我在閱讀之後,試著以心理學的角度來剖析小說主角的心理狀態。
.
這樣的任務在臨床心理學中稱為「個案概念化」(case formulation / conceptualiation),其實是臨床心理師在每次與個案進行諮商晤談的過程,都會不斷進行、調整的。我心想,這應該難不倒我,便接下了任務。
.
儘管,閱讀小說本身是充滿樂趣的。但真要以心理學家的視角來檢視一部小說,並且從劇情發展、文字細節裡頭穿針引線,把一個其實並不存在的小說人物,活生生地用心理學架構刻畫出來,著實比我想的還要困難。所幸,雖然花了比自己預期還久的時間,但仍平安地交出了文稿。
.
在那次書寫的經驗裡,我意識到這種對故事人物進行分析的歷程,其實與精神分析理論中的一種防衛機轉(defense mechanism),「投射」(projection)十分相似。
.
傳統精神分析裡頭是這樣解釋投射的:「一個人將自己內心存有的,那不符合道德規範或社會認可的慾念加諸在他人身上,藉以減少自己因擁有此慾念而產生的焦慮」。近代我們在使用投射這個概念時,也廣泛地指稱「一個人以自己的想法,去推測他人或外物」為投射。
.
分析小說主角的過程,其實就是一種我的投射。我發現自己內心對於人性、人的本質、人類行為背後動力的觀點,透過主角的際遇而被勾了出來。為了說明清楚這個人為什麼會這樣選擇、這樣行動,我對於「人的理論」因而有機會被攤開來看見與理解。
.
事後,我拿到該期雜誌,發現原來除了我之外,同一本小說也被交到不同領域的專家手裡,進行同樣歷程的分析。一篇篇以不同專業、不同觀點出發的分析,各異其趣,但也都不失深度,提供了讀者認識同一個(虛擬)人物的各種觀點。
.
在商周編輯邀我閱讀這本書時,我想起了這一段回憶,並驚訝地發現,原來我們現在在做的實驗,佛洛依德早在一九〇七年就在進行了。熟悉精神分析發展歷史的讀者或許不會意外,其實不只是佛洛依德,許多精神分析師都對「文學作品」有著十足興趣。到底,作者為何寫下這樣的作品,其動機為何?為何作品能讓讀者深受感動?諸如這類提問,其實都能用不同精神分析的概念來加以延伸討論。有興趣的讀者可進一步搜尋如認同作用(identification )、昇華作用(Sublimation)、壓抑(suppression)等相關資料來閱讀。
.
雖然,精神分析本身並非我的專業工作取向,但在看過小說文本,搭配著佛洛依德對於故事主角的分析後,我也重溫了過往曾學過關於精神分析的種種,關於夢境、壓抑、幻想、精神錯亂、人生而有之性趨力等等。透過佛洛依德對於主角的觀察與分析,我們也得以用另一種方式來更認識精神分析。
.
目前在華人繁體書籍中,關於佛洛依德的相關書目,幾乎都是以理論闡述或真實案例分析的經典為主。前者如《夢的解析》、《性學三論》、《精神分析引論》、《圖騰與禁忌》等;後者代表則如《小漢斯》、《狼人》、《鼠人》、《朵拉》、《史瑞伯》等。
.
本書既非純粹的理論闡述,使用的案例也並非來自臨床個案,而是另一個作者筆下的小說人物,這種「精神分析架構」與「文學作品裡頭人物」進行「對談」的結構實屬特別。本書其實也是佛洛依德第一次以這種形式來書寫的代表作。此書籍的引進,亦補足了當代認識佛洛依德、理解精神分析的另外一種取逕。
.
事實上,回到本書甫出版的一九〇七年,佛洛依德也期待能透過這種形式的論述,讓更多民眾有機會接觸到精神分析。時間來到二十一世紀,相信對精神分析、應用心理分析感興趣的專業讀者、一般大眾,乃至於正在就讀心理、文學相關科系的學生來說,本書也一樣能提供我們各種不同的啟發。
.
文/蘇益賢(臨床心理師,「心理師想跟你說」臉書粉專共同創辦人,初色心理治療所副所長)
.
讀讀本書 👉 https://reurl.cc/1ojqX9
蘇益賢 在 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本集主題:「練習不快樂?!:不快樂是一種本能,快樂是一種選擇」介紹
訪問作者:蘇益賢
內容簡介:
😢什麼?為什麼要練習不快樂?
😂活著已經夠辛苦啦,這本書到底想做什麼?
其實,真正的快樂常藏在我們意想不到的地方。
我們總是認真地尋找快樂,
卻忘了問問自己,這些方法有效嗎?
為什麼認真之後,快樂壞掉了、痛苦更苦了?
本書將陪伴大家一起重新思考快樂/不快樂這件事。
喜劇演員卓别林說:「如果用特寫鏡頭看生活,生活就是一場悲劇;如果用長鏡頭看生活,生活就是一場喜劇。」
生命的本質,像是一塊塊馬賽克拼貼,每一塊都有自己的顏色與質地。一塊塊馬賽克,慢慢組合拼湊,構成了整個人生。
偶爾,我們會忘記這件事,誤把「某塊馬賽克」當成整個人生。中樂透時,我們想著「這輩子發了」;生大病時,我們喟嘆「這輩子完了」。
像這樣,我們常把「片刻」當成「永恆」。一直用著卓別林所說的「特寫鏡頭」過日子,用一塊小小的馬賽克來定義自己的一生。
時間會陪我們走過很多很多路,給我們一些智慧。有天,我們會突然回首,而時間會提醒我們把鏡頭拉遠一點,把「整幅人生的畫」都看進去。
〈你在煩惱什麼〉的歌詞最後,青峰說:「片刻組成永恆。」一刻一刻,有苦有悲、有喜有樂,不用懼怕,也無須執著。大大小小的人間悲喜劇,慢慢拼貼而成的那幅畫,其實才是人生,才是永恆。——蘇益賢
作者簡介:蘇益賢
諮商是我的工作;書寫與演講是我的興趣。
和不同人交換一點想法和故事,是讓我滿足的事。
藉由心理學讓更多人能過上自己真正想要的生活,是我覺得最重要的事。
蘇益賢臨床心理師,政大心理所諮商與臨床心理學碩士、創新與創造力研究中心創意學分學程畢。
現任初色心理治療所專任臨床心理師、新竹市生命線員工協助中心特約講座、社團法人中華民國工業安全衛生協會講師、中華民國臨床心理師公會全國聯合會公共關係暨政策委員會委員、美國情境行為科學協會專業會員。
經歷:教育部特殊教育團隊兼任臨床心理師、佛光大學心理系兼任講師、教育部未來想像與創意人才培育計畫領航子計畫研發長、政大創新與創造力研究中心創意實驗室研發長。
專長為成人與青少年心理治療、情緒困擾之心理治療(憂鬱、躁鬱、焦慮、強迫、憤怒等)、親密關係、人際議題、自我/意義與價值觀探索、企業員工協助諮詢、接納與承諾治療。
除臨床工作外,亦擅長透過講座、工作坊等形式推廣心理學知識;執業後陸續獲邀至各大企業、大專院校、國高中與公部門等單位擔任講座。
著有《練習不快樂?!》(時報文化)、《練習不壓抑》(時報文化)、《奶油融化了》(雄獅美術),譯有《走出苦難,擁抱人生:接受與承諾治療自助手冊》(合譯,張老師出版)。
蘇益賢 在 你壓抑到快爆炸嗎?蘇益賢臨床心理師教你如何不壓抑 - 媽媽經 的推薦與評價
人與人的相處,不管是親子關係、婆媳關係、工作職場、夫妻關係、同儕關係…等,總會有不順心或瀕臨爆炸邊緣的時刻。 你知道自己正在壓抑情緒嗎? ... <看更多>
蘇益賢 在 心理師想跟你說 的推薦與評價
我們是丁郁芙、蘇益賢臨床心理師。致力於推廣易懂、實用且有科學基礎的心理學給更多人知道。如有合作需求,歡迎來信、來訊討論。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