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讀《毋甘願的電影史:曾經臺灣有個好萊塢》。很欣賞此書整理台語電影的用心,然而某些史觀、對電影史的論說上,我還是不太認同的。這幾天大概也會再發帖談談。
然而讀到中間,讀到邵氏《梁山伯與祝英台》橫掃台灣票房之事,看到下引的有趣討論:一部賣座影片,如何被正反兩方面論說,一方如何將《梁祝》與「本國電影發展」作連結、而另一邊則從藝術及其他角度提出異議。讀起來可似曾相識?電影不會因為大眾喜愛就能逃開公眾的審視。而評論形式以至工業背景,當年的評論者「姿態」可謂更加銳利。
另一方面,我所想的是「評論」之載體。《梁祝》當時的「論戰」(姑且稱之),都是在報章雜誌中發生。《毋》書中時有提到台語片缺乏關注,亦因為台語電影工業的可見度不大——因為真正的台語書寫、又或是以本省文化本位作報導宣傳的媒體,在當時國民黨戒嚴時代的台灣根本絕無僅有。各大國語(外省)報章自然更加關心國府本位的消息。
然而時至今日,如影友謂已經進入一個「一人一平台」的世代,即使是租網域等等都是相對容易負擔的。作為一個「評論」者,挑戰除了在於組織觀點,也在選擇平台。自平台最自主但要極用心經營;寄居(有酬或無酬)平台又要慎選文章定位;不以文字,尚可錄音拍片,更似是將來趨勢。
但我自己覺得評論之為創作,都是創作者自身的存在與聲音,一如其他媒介的創作。為甚麼要寫、為甚麼要表達、為甚麼要如此上心捍衛自己的觀點?因為,我們都想被聽見、我們都想自己的聲音有人認同。既然如此,何不更努力與異見碰撞,令自己被看見/被聽見?
引文如下:
//《梁祝》上映,在這場「中西文化論戰」與李敖對陣的徐復觀和薩孟武等兩位學者,就先後投書頌揚《梁祝》。徐復觀寫道,《梁祝》「『起用』了民間故事,並把民間的黃梅調融入到裡面去,已是中國藝術的一大發現」,這表示「中國電影,快從『上海衖堂文化』中、『香港騎樓文化』中解放出來,以面向故國山河的本來面目」;薩孟武更引用多位大學教授的評語背書,表示自己雖然「中國電影只看過三次」,仍頌揚「本片是中國第一部好電影」。薩孟武說,他和他知識界的友人們認為,《梁祝》之所以能轟動臺北,「大率因為我們居留臺灣之人尚有強烈的民族意義,不以外國月亮比中國月亮圓的緣故。」
⋯⋯
不過,翻閱當年報導,這種一味頌揚的論調,其實也引來不少反彈。《徵信新聞》就有社論談到,「人們為了想念故園景物,為了重溫美麗的記憶而熱愛這張片子,這一份感情是神聖的。但我們因熱愛自己的風物,而賦予它以溢美的評價則大可不必。」影評人黃仁更尖銳地回應徐復觀:有關戲曲形式的電影,「在臺語片中早已不新鮮,其中也有不乏使人流淚而頗賣錢的片子。只是臺語片所花的資本不及《梁祝》的二十分之一。」他同意《梁祝》電影的賣座「正是民族意識的最高表現」,但觀眾因偏愛而不計較,「並不等於片子的成就十全十美。」黃仁批評《梁祝》毫無電影感,看《梁祝》好比是在「看銀幕上的地方戲」,更嚴詞質問:「當各國影業多已進步到高度運用映像藝術的今日,我們卻退回舞臺去,算是電影藝術的進步嗎?」
此外,也有人投書指出《梁祝》的輿論評價兩極,自己「不知是因所抱的希望過高,還是心理欠敏感?想不到直等片子完了,竟未被激動出淚來,看看左右也未見什麼人擦眼淚的」,認為「《梁祝》一片,在國片中確是水準以上之作,不過就電影藝術論,絕不如某名教授認為的那樣,竟是壓倒世界一切名片的『冠軍王片』」,暗貶投書影評的薩孟武先生,「如要形諸文字,又非真正的行家,還是以去寫社會學科的論文為宜,千萬不要將這件事也扯到中西文化論戰上去了。」//
(圖為《梁山伯與祝英台》在港公映時於《華僑日報》之全版廣告。根據《毋》書引《聯合報》當時報導,《梁祝》在港賣座不理想,令邵氏一度考慮改變製片方針,直至在台灣大賣。)
#映畫札記
#電影書 #毋甘願的電影史 #曾經臺灣有個好萊塢
#台語片 #台灣電影
#梁山伯與祝英台
#電影評論 #評論
中西文化論戰 在 張顯耀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揮別2018也向一生尊崇的長輩、大師、摯友、同事…道珍重再見!
記得小時候看過一部漫畫書,「銀河列車」講述著一輛行駛在銀河系各星球間星際列車,上下乘客的故事,歷史、人生也有如列車不斷駛向前方,但各人有不同的終點,上了列車也總有下車的一天,有人離座後就被遺忘,有人下車後,仍受到列車上同行者的懷念與追思...
2018歲末最後一天,顯耀滿懷感傷,回顧在這一年「下車」一生尊崇的長輩、大師、摯友、同事,追憶他們在人世間留下的遺憾與貢獻,讓仍在列車上的我們,撫今追昔,思索前人…..
海基會前董事長江丙坤
海基會前董事長江丙坤出身農家,對工作充滿熱情與幹勁,也贏得「拚命三郎」的雅號,在國家經濟規劃制定上貢獻良多,也是兩岸重啟對話交流的重要推手。
在2008年馬英九當選總統之前,那段時期是兩岸關係,非常黯淡、危機的時刻,當時江董事長與顯耀一直在兩岸之間尋求,取得互信基礎,江董事長在此期間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尤其在溝通兩岸的政治互信九二共識著力甚深,也因,在此期間江董事長努力建立的人脈與關係,在2008年江董事長接任海基會董事長之後,得以立即啟動兩岸兩會的重新對話與溝通,及後續兩岸23項協議中19項協議的簽訂與生效,江董事長厥功至偉,之後顯耀有幸到海基會服務,顯耀也深深體會到海基會所有同仁對江董事長的敬佩與信服!
對兩岸交流的貢獻,除了典範辜振甫董事長之後,江丙坤董事長絕對是接棒接的最好的人!
裕隆集團董事長嚴凱泰
凱泰兄今年辭世時才54歲,對外總是一身筆挺西裝,給人風流倜儻翩翩公子的第一印象,但骨子裡卻是位苦幹實幹意志堅強的實業家、慈善家,在位居裕隆集團董事長,旗下事業有裕隆汽車、中華汽車工業、嘉裕西服、裕隆恐龍籃球隊、台元女子籃球隊,卻一生念茲在茲不忘父親嚴慶齡、母親吳舜文的遺願「為中華民國的汽車工業裝上輪子」。在坐擁台灣二大汽車品牌生產、銷售權之下,依然堅持建構中華民國首個汽車自有品牌「納智捷」(Luxgen),是嚴凱泰人生中最重要的戰役,他也曾說「我把生命跟納智捷畫上等號」。
他的英年早逝,讓顯耀痛失一位摯友,也讓台灣少了一位具有遠見觀瞻的實業家、慈善家!
台灣第一才子李敖
李敖大師是作家、歷史學者、風靡兩岸的電視名嘴,也是顯耀在立法院的同事,與李敖大師同在立法院時,他無黨無派堅持做自己,在立法院各委員會,立法院院會質詢官員時,總讓被質詢的官員無不戰戰兢兢、小心翼翼,深怕被這位台灣第一才子李敖,痛宰至體無完膚顏面盡失,李敖在立法院總給人「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的深刻印象。也因為他的獨來獨往在立法委員中,朋友不多,顯耀是少有能與他坐下來,暢談古今時事聊天談地的朋友。而他的一生在歷史上絕對可說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他一生出版過百本禁書堪稱「世界第一禁書作家」,也是中華民國史上得票數最低的總統候選人。李敖一生也可用「反」字形容:反蔣、反日、反美、反傳統、反台獨、反國民黨、反民進黨;也一生都在「戰」:中西文化論戰、筆戰、選戰、官司戰。喜歡他的人罵他狂、笑他顛,但他被笑、被罵反而更是快意恩仇!
他最讓顯耀敬佩的是,在1997年李敖為抵制日本政府藉亞洲婦女基金會來台與慰安婦私了之舉,公開發起義賣,拍賣自己收藏的字畫古董,包括胡適送的書法作品等來義助臺灣慰安婦,總共義賣新台幣3800萬元,轟動一時。並曾捐新台幣一百萬元給高金素梅,支持她去聯合國總部抗議,要求日本承認二次大戰日軍暴行。而他的著作《北京法源寺》顯耀也來回抱讀多遍,報載獲諾貝爾文學獎提名但未獲獎,顯耀也扼腕不已!
在2018年歲末之時,回想在這一年中辭世,一生尊崇的長輩、大師、摯友、同事,江丙坤董事長、凱泰兄、李敖大師、金庸大師、羅慧夫院長、四公子沈君山校長、胡佛大師、永遠的孫越叔叔公益大使、二月河大師、體育主播傅達仁、國際物理大師霍金,他們的辭世,國家、世界痛失英才,顯耀痛失亦師亦友,民國107年、2018年在數小時後即將過去成為歷史,他們步下列車,給在列車上的我們一生的懷念,一生的受用!
中西文化論戰 在 《觀察》雜誌The Observer - 追思捍衛民族主義的胡秋原 的推薦與評價
1962年胡秋原先生鑒於「中西文化論戰」中,對方無禮的態度,而自己又無一刊物回答,遂想出一本雜誌。胡先生立法院的同事陸京士委員素來對胡先生敬重,想為他出資辦一刊物 ... ... <看更多>
中西文化論戰 在 中西文化相同之處在PTT/Dcard完整相關資訊 - 小文青生活 的推薦與評價
2012-09-09 中西方文化相似之处有哪些; 2013-05-03 中美 ...東西文化論戰-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Wikipedia這時候,章士釗、陳嘉異等人積極宣揚中西文化的調和,引起 ... ... <看更多>
中西文化論戰 在 leeao/文化论战丹火录.md at master - GitHub 的推薦與評價
这次1962年的中西文化论战,真正在思想“趋向”方面指路的文献,只是胡适的《科学发展所需要的社会改革》和李敖的《给谈中西文化的人看看病》。其他的大量文字,有的是这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