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牌的集體創傷與療癒】🥈
每逢奧運,這項研究就會被再度提起:心理學家們找了眾多受試者,觀看奧運前三名選手領獎時的表情,並評分他們笑容中的喜悅程度;可想而知,金牌選手的笑容最燦爛鮮明,但喜悅並非依名次遞減,銅牌選手僅次於冠軍,最不快樂的則是銀牌選手。
其實這也不難理解,銅牌因為不會和一二名放在同一基準上,他傾向進行心理的「#向下比較」,和沒有獎牌的第四名相比,感覺真是萬幸;但銀牌則不得不做「#向上比較」,和冠軍寶座失之交臂抵消了得獎的愉悅,甚至,會感到悲憤痛苦。
老朋友們應該都聽我提過,小時候演講比賽得了第二的故事:我回家不吃不喝,關在房間大哭一整天,還對前來關心的媽媽吼著:「第二名跟最後一名有什麼不一樣!?」
我們都知道兩者很不一樣,但 #內在感受和外界事實本來就沒有絕對相關,當你「認定」第二名代表自己很糟糕,那感覺真等同於輸了全世界。
小戴的這面銀牌,引發了台灣人「我不夠好」的 #集體創傷,有人開始檢討,「他那球應該怎麼打」、「他哪部分還要加強」;有人邊看邊哭,看似為了球賽落淚,實則共感了我們最深層的恐懼。
昨夜奪銀的畫面,看得出小戴的扼腕和難過,因此媒體也翻出2018年印尼亞運的受訪畫面,當記者問道:「你不想向全世界證明,你能拿一個大賽冠軍,來證明自己世界第一的寶座是實至名歸嗎?」
小戴帥氣回應:「這需要證明嗎?」
就是這句話,讓我全身震撼,#戴資穎讓得第二名變成一件集體療癒的事;我猜,小戴明白,名次及獎牌,僅是他「投入」熱愛之事後的附加價值,不是他非得要「拼命」達成的目標,有沒有名次和獎牌,都不會減損他的 #內在動機。
這,就是 #自我價值感充足 的最佳示範,無論小戴未來決定再戰還是退休,都不是僅僅為了金牌或世人的眼光,而是遵從內心的決定。
或許,唯有體驗過第二名(甚至各種失敗、沒得名)的人,才有機會培養真實且穩定的內在價值,畢竟得金牌、成功這種外在價值到來的時候,你光開心就飽了,不太需要向內探索和修煉,所以,失敗和低潮永遠是成長的最佳契機!
之前分享過的《內在獲勝》作者說:「輸,是留給贏家的禮物」,#我們無需證明給誰看,#也無需幹掉誰才能滿意自己,就算「失敗」,也絲毫不損我們存有本身的價值,更說明了你已贏過不敢投入的自己。
我相信,#外界境遇若沒有你的允許,#並無法撼動你的內在價值,鑰匙一直都握在你的手裡。
---------------------------------------
想聆聽昕理師的線上課程
《#人類內在揚升的關鍵時刻》💜
https://www.bcccourse.com/online/CoursePage.aspx......
---------------------------------------
想閱讀《#活出你的原廠設定》歡慶八刷💙
博客來|https://reurl.cc/4gkbqR
註:照片取自網路。
Respect戴資穎/ Tai Tzu Ying💪🏻
也無需幹掉誰 在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贏,就能快樂了嗎?】#贈書🎉
我曾是一個「非贏不可」的孩子。
國中時某次演講比賽,得了第二名,我不但一點都不開心,還把自己鎖在房間裡不吃不喝痛哭一整天,甚至對前來關心我的媽媽大吼:「第二名跟最後一名有什麼不一樣!?」
聽起來非常荒謬,對吧?而且,當我真的贏得第一名,愉悅的心情也維持不到一天,就會再次被恐懼的念頭攫取:「下次沒有贏怎麼辦?」「如果下次輸了,不就代表之前的贏都是假的…」,這份想贏的心,非但沒有讓我享受到贏的快感,還導致我患有不符合年齡的胃潰瘍。
《#內在獲勝》的作者皮帕.葛蘭琪分享了她獨到的見解,上述的這種贏叫做「淺贏」,你會得到獎盃、你會實現目標,但你永遠不會感到滿足,也不會和誰建立更深厚的情誼,到頭來,就算你擁有再高的名聲地位,再多的物質金錢,你依然不快樂。
這也相當符合我所接觸到的個案們,很多都是客觀條件上優秀、美麗、富有、成功的人士,但他們的共通點就是「覺得自己不夠好」。
這種對「不夠好」的恐懼深刻地撼動每個人最基本的需求—安全感。#因為當我們認定自己不夠好,#我們就有可能不被愛、#被他人拋棄,進而你過度「努力」,瘋狂地想「贏」,為的就是證明自己夠好。
可是,你我都曉得,哪有誰能當永遠的冠軍呢?因此這份恐懼更像是永夜一般,用無垠地黑暗籠罩、控制著我們。
很少人思考過,恐懼到底來自哪裡?為什麼我們都覺得自己不夠好?
其實,擔心自己不夠好並非來自我們的「原廠設定」,你不會看見剛出生的嬰兒覺得自己很醜、討厭身上的肥肉或懊惱於比別的嬰兒笨…,這種自我厭惡及和他人拼輸贏的心態,是後天被植入的設定。
這世界的制度與規則,大多都在助長「我不夠好」的恐懼;例如「考試排名」絕對會讓所有人都不夠好,因為,就算從國小到高中都是第一名的學生,在考上台大之後依舊得面對人外有人的痛苦。
#夠好是一種感覺,#而非任何物質或情境,#所以努力是沒用的,甚至你越努力,感到不足的情緒越強烈。
我們當前的社會、學校、公司卻都沒有幫助我們練習「夠好」的感覺,沒有培養我們的同理心、不重視人際連結、低估心理健康的重要性…(抑或這些同理心、人際與心理的學習,目的都變成獲得物質上的成功)。
如果你人生的目的只有物質或實際的獲得(例如名聲地位),幸福真的會變成零和遊戲,他贏了就代表你輸了,這就是為何我們多多少少在滑臉書時覺得不愉快,感到嫉妒與自我厭惡。
但真正能滿足我們的是「#深贏」。那是一種在面對真實自我恐懼、看見自己的本質(即是存有與體驗)之後,為自我實現或發揮天賦所形成的欲望,而不是因為害怕被拋棄而產生的需求。
#你無需證明給誰看,#也無需幹掉誰,所以就算失敗,那也無損我們存有本身的價值,甚至你會感謝失敗帶來的獨特體悟!
我很喜歡作者說的:「輸,是留給贏家的禮物。」這本書將顛覆你對輸贏的看法,也將療癒我們被恐懼戳地千瘡百孔的心,光是翻開這本書、承認自己害怕、說出自己的恐懼,就已開始從恐懼手中拿回力量。
深深地祝福你,深深地贏。
----------------------------------------
#抽書三步驟🎁
1.追蹤本粉絲頁、及按讚此貼文
2.tag一位好友,並留言:「@___,無論輸贏,我都喜愛這個自己~」
3.公開分享此篇貼文
4/24(六)晚上7點截止,
9點左右公告一位得獎昕粉名單~
感謝 潮浪 Waves 提供
----------------------------------------
《#活出你的原廠設定》 七刷熱讀中
博客來|https://reurl.cc/4gkbqR
也無需幹掉誰 在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贈書直播_為什麼當我們努力獲得成功後,卻不一定會感到幸福?
.
有種恐懼叫勝利,害怕從此不再贏,所以有些人成功了依然不快樂。這本書將幫助你內在先勝利,才能勇敢面對外在的壓力。
——鄭俊德( 閱讀人 主編)
🌟為什麼當我們努力獲得成功後,卻不一定會感到幸福?
🌟在工作及生活力求表現、拚命付出,為什麼仍會感到疲累而空洞?
🌟以為攀上顛峰就完成了夢想,為什麼隨之而來的卻是更多焦慮?
🌟為什麼有些人即便失敗卻仍感到充實滿足?
唯有生活裡獲得真正的平靜,才能深刻感到生命是多麼美好。如果心裡總有事困擾糾結,即便和他人相處,氣氛也依然是不開心的。
體育心理學博士及文化教練皮帕.葛蘭琪擁有輔導 #體壇選手 及 #企業菁英 等近二十年諮商經驗。
她發現有些共同關鍵字在許多案例裡一再出現:#孤單寂寞、#不滿、#能力不足。
她發現問題都出在 #恐懼:
因為害怕自己不夠好而成為完美主義、擔憂落後於人而變得焦慮苛刻。
恐懼可分成兩種類型。
第一種是腎上腺素引發的震顫,這種恐懼你一定體會過,它讓你驚慌失措、突然喘不過氣來。這種情況好發於危機或高壓力時刻,例如求職面試、演講或球類競賽的罰球之前。
我稱此為「瞬間」恐懼。
但是這本書大部分內容處理的是另一種恐懼的類型,這種恐懼正在主導你的生活、替你做出選擇,使你無時不刻感到空虛、不滿足。
我稱這種恐懼為「不夠好」恐懼。
《內在獲勝》這本書旨在使你擺脫每天困擾你的恐懼,同時試著將你從恐懼的幫兇──嫉妒心、疏離感、完美主義、羞恥感和苛責之中解放出來。
…
《內在獲勝》這本書告訴了我們,如何從這樣的恐懼泥沼中穿越,最後找回屬於自己的自信。而這種找回,是一種不需要靠擊敗別人、從競爭中獲勝、或贏得獎盃的 #淺層獲勝,而是真的與自己同在,與他人共贏,自重自信的 #深層獲勝。
我特別喜歡書中把贏分成「淺層獲勝」和「深層獲勝」的描述,因為我自己就是受困於「淺層式競爭」的現代人,尤其跟我年齡相仿的台灣小孩,從小到大幾乎都有被考試分數定義個人價值的記憶,而分數又必須透過競爭排名才有相對高低,因此即使已經畢業許久,擺脫了答案卡與2B鉛筆,每到一個新環境,還是下意識地在心中風風火火地列榜單,衡量自己在團體中是可以抬著頭走路,還是低眉順眼地做事。我們外表是大人,內心還是那個失去了分數和競爭就無法定義自己價值的孩子。
這樣只看得見「淺層獲勝」的恐懼,需要的不是盲目地變強和更多競爭,而是回頭,直視恐懼,拆解分析──就像我們終於有力量在冰水中游泳,或是深呼吸,勇敢直視那個黑暗中的影子,恐懼對我們的深刻影響才有機會瓦解。
摘錄自推薦序 / 柚子甜剝心事
…
這個世界的制度與規則,大多都在助長「我不夠好」的恐懼;例如「考試排名」絕對會讓所有人都不夠好,因為,就算從國小到高中都是第一名的學生,在考上台大之後依舊得面對人外有人的痛苦。
#夠好 是一種感覺,而非任何物質或情境,所以 #努力 是沒用的,甚至你越努力,感到不足的情緒越強烈。我們當前的社會、學校、公司卻都沒有幫助我們練習「夠好」的感覺,沒有培養我們的同理心、不重視人際連結、低估心理健康的重要性⋯⋯(或是這些同理心、人際與心理的學習,目的都變成獲得物質上的成功),如果你人生的目的只有物質或實際的獲得(例如名聲地位),幸福真的會變成零和遊戲,他贏了就代表你輸了,這就是為何我們多多少少在滑臉書時覺得不愉快,感到嫉妒與自我厭惡。
但真正能滿足我們的是 #深層獲勝。那是一種在面對真實自我恐懼、看見自己的本質(即是存有與體驗)之後,為自我實現或發揮天賦所形成的欲望,而不是因為害怕被拋棄而產生的需求。你無需證明給誰看,也無需幹掉誰,所以就算失敗,那也無損我們存有本身的價值,甚至你會感謝失敗帶來的獨特體悟!
摘錄自推薦序 / 蘇予昕諮商心理師-活出你的原廠設定
.
今天要討論的重點主要有兩點:
■ 成功能讓我們得到幸福嗎?
■ 用恐懼為動力的副作用是什麼?
.
討論書籍:
《#內在獲勝》
別再假裝堅強,讓心理學博士告訴你如何破除恐懼迷思,找回幸福的驅動力
博客來:https://reurl.cc/4y8LoX
誠品線上:https://reurl.cc/Q7DYe0
TAAZE讀冊生活:https://reurl.cc/4y8LrV
金石堂:https://reurl.cc/6ykKdk
MOMO購物網:https://reurl.cc/nnXmqv
讀書共和國:https://reurl.cc/DvDrrO
作者: 皮帕.葛蘭琪
@潮浪 Waves
https://www.facebook.com/wavesbooks
直播時間:
4/15(四)晚上9點半
.
在直播下方留言會贈書,請記得分享直播到個人臉書版面,並設成公開。出版社會以官方粉絲團抽三位留言分享並公開的朋友贈書、寄送(不包含國外地區),三天後由出版社在直播影片下方留言公布贈書名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