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贏,就能快樂了嗎?】#贈書🎉
我曾是一個「非贏不可」的孩子。
國中時某次演講比賽,得了第二名,我不但一點都不開心,還把自己鎖在房間裡不吃不喝痛哭一整天,甚至對前來關心我的媽媽大吼:「第二名跟最後一名有什麼不一樣!?」
聽起來非常荒謬,對吧?而且,當我真的贏得第一名,愉悅的心情也維持不到一天,就會再次被恐懼的念頭攫取:「下次沒有贏怎麼辦?」「如果下次輸了,不就代表之前的贏都是假的…」,這份想贏的心,非但沒有讓我享受到贏的快感,還導致我患有不符合年齡的胃潰瘍。
《#內在獲勝》的作者皮帕.葛蘭琪分享了她獨到的見解,上述的這種贏叫做「淺贏」,你會得到獎盃、你會實現目標,但你永遠不會感到滿足,也不會和誰建立更深厚的情誼,到頭來,就算你擁有再高的名聲地位,再多的物質金錢,你依然不快樂。
這也相當符合我所接觸到的個案們,很多都是客觀條件上優秀、美麗、富有、成功的人士,但他們的共通點就是「覺得自己不夠好」。
這種對「不夠好」的恐懼深刻地撼動每個人最基本的需求—安全感。#因為當我們認定自己不夠好,#我們就有可能不被愛、#被他人拋棄,進而你過度「努力」,瘋狂地想「贏」,為的就是證明自己夠好。
可是,你我都曉得,哪有誰能當永遠的冠軍呢?因此這份恐懼更像是永夜一般,用無垠地黑暗籠罩、控制著我們。
很少人思考過,恐懼到底來自哪裡?為什麼我們都覺得自己不夠好?
其實,擔心自己不夠好並非來自我們的「原廠設定」,你不會看見剛出生的嬰兒覺得自己很醜、討厭身上的肥肉或懊惱於比別的嬰兒笨…,這種自我厭惡及和他人拼輸贏的心態,是後天被植入的設定。
這世界的制度與規則,大多都在助長「我不夠好」的恐懼;例如「考試排名」絕對會讓所有人都不夠好,因為,就算從國小到高中都是第一名的學生,在考上台大之後依舊得面對人外有人的痛苦。
#夠好是一種感覺,#而非任何物質或情境,#所以努力是沒用的,甚至你越努力,感到不足的情緒越強烈。
我們當前的社會、學校、公司卻都沒有幫助我們練習「夠好」的感覺,沒有培養我們的同理心、不重視人際連結、低估心理健康的重要性…(抑或這些同理心、人際與心理的學習,目的都變成獲得物質上的成功)。
如果你人生的目的只有物質或實際的獲得(例如名聲地位),幸福真的會變成零和遊戲,他贏了就代表你輸了,這就是為何我們多多少少在滑臉書時覺得不愉快,感到嫉妒與自我厭惡。
但真正能滿足我們的是「#深贏」。那是一種在面對真實自我恐懼、看見自己的本質(即是存有與體驗)之後,為自我實現或發揮天賦所形成的欲望,而不是因為害怕被拋棄而產生的需求。
#你無需證明給誰看,#也無需幹掉誰,所以就算失敗,那也無損我們存有本身的價值,甚至你會感謝失敗帶來的獨特體悟!
我很喜歡作者說的:「輸,是留給贏家的禮物。」這本書將顛覆你對輸贏的看法,也將療癒我們被恐懼戳地千瘡百孔的心,光是翻開這本書、承認自己害怕、說出自己的恐懼,就已開始從恐懼手中拿回力量。
深深地祝福你,深深地贏。
----------------------------------------
#抽書三步驟🎁
1.追蹤本粉絲頁、及按讚此貼文
2.tag一位好友,並留言:「@___,無論輸贏,我都喜愛這個自己~」
3.公開分享此篇貼文
4/24(六)晚上7點截止,
9點左右公告一位得獎昕粉名單~
感謝 潮浪 Waves 提供
----------------------------------------
《#活出你的原廠設定》 七刷熱讀中
博客來|https://reurl.cc/4gkbqR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24萬的網紅啟點文化,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線上課程】《過好人生學》~除了熱情,你更需要知道的事 讓你建立迎向未來的思維與能力! 課程連結:https://pse.is/H8JXH 第一講免費試聽:https://youtu.be/-EHOn0UxMys 【哈克獨門心法工作坊】~穿越迷霧,懂一個人真正的樣子~2019/10/19開課 課程...
「而非任何物質或情境」的推薦目錄:
- 關於而非任何物質或情境 在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 關於而非任何物質或情境 在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 關於而非任何物質或情境 在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 關於而非任何物質或情境 在 啟點文化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 關於而非任何物質或情境 在 感恩分享- [佛法的修煉]三十四<知>續接下來的經文談到“智身 ... 的評價
- 關於而非任何物質或情境 在 贈書直播_為什麼當我們努力獲得成功後,卻不一定會感到幸福? 的評價
- 關於而非任何物質或情境 在 血往哪裡流?【LIS科學史】(哈維-血液循環)【下】 的評價
- 關於而非任何物質或情境 在 臺灣學術倫理教育資源中心台灣學術倫理教育資訊中心題庫答案 ... 的評價
- 關於而非任何物質或情境 在 《廣告友善內容規範》 - YouTube說明 的評價
而非任何物質或情境 在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贈書直播_為什麼當我們努力獲得成功後,卻不一定會感到幸福?
.
有種恐懼叫勝利,害怕從此不再贏,所以有些人成功了依然不快樂。這本書將幫助你內在先勝利,才能勇敢面對外在的壓力。
——鄭俊德( 閱讀人 主編)
🌟為什麼當我們努力獲得成功後,卻不一定會感到幸福?
🌟在工作及生活力求表現、拚命付出,為什麼仍會感到疲累而空洞?
🌟以為攀上顛峰就完成了夢想,為什麼隨之而來的卻是更多焦慮?
🌟為什麼有些人即便失敗卻仍感到充實滿足?
唯有生活裡獲得真正的平靜,才能深刻感到生命是多麼美好。如果心裡總有事困擾糾結,即便和他人相處,氣氛也依然是不開心的。
體育心理學博士及文化教練皮帕.葛蘭琪擁有輔導 #體壇選手 及 #企業菁英 等近二十年諮商經驗。
她發現有些共同關鍵字在許多案例裡一再出現:#孤單寂寞、#不滿、#能力不足。
她發現問題都出在 #恐懼:
因為害怕自己不夠好而成為完美主義、擔憂落後於人而變得焦慮苛刻。
恐懼可分成兩種類型。
第一種是腎上腺素引發的震顫,這種恐懼你一定體會過,它讓你驚慌失措、突然喘不過氣來。這種情況好發於危機或高壓力時刻,例如求職面試、演講或球類競賽的罰球之前。
我稱此為「瞬間」恐懼。
但是這本書大部分內容處理的是另一種恐懼的類型,這種恐懼正在主導你的生活、替你做出選擇,使你無時不刻感到空虛、不滿足。
我稱這種恐懼為「不夠好」恐懼。
《內在獲勝》這本書旨在使你擺脫每天困擾你的恐懼,同時試著將你從恐懼的幫兇──嫉妒心、疏離感、完美主義、羞恥感和苛責之中解放出來。
…
《內在獲勝》這本書告訴了我們,如何從這樣的恐懼泥沼中穿越,最後找回屬於自己的自信。而這種找回,是一種不需要靠擊敗別人、從競爭中獲勝、或贏得獎盃的 #淺層獲勝,而是真的與自己同在,與他人共贏,自重自信的 #深層獲勝。
我特別喜歡書中把贏分成「淺層獲勝」和「深層獲勝」的描述,因為我自己就是受困於「淺層式競爭」的現代人,尤其跟我年齡相仿的台灣小孩,從小到大幾乎都有被考試分數定義個人價值的記憶,而分數又必須透過競爭排名才有相對高低,因此即使已經畢業許久,擺脫了答案卡與2B鉛筆,每到一個新環境,還是下意識地在心中風風火火地列榜單,衡量自己在團體中是可以抬著頭走路,還是低眉順眼地做事。我們外表是大人,內心還是那個失去了分數和競爭就無法定義自己價值的孩子。
這樣只看得見「淺層獲勝」的恐懼,需要的不是盲目地變強和更多競爭,而是回頭,直視恐懼,拆解分析──就像我們終於有力量在冰水中游泳,或是深呼吸,勇敢直視那個黑暗中的影子,恐懼對我們的深刻影響才有機會瓦解。
摘錄自推薦序 / 柚子甜剝心事
…
這個世界的制度與規則,大多都在助長「我不夠好」的恐懼;例如「考試排名」絕對會讓所有人都不夠好,因為,就算從國小到高中都是第一名的學生,在考上台大之後依舊得面對人外有人的痛苦。
#夠好 是一種感覺,而非任何物質或情境,所以 #努力 是沒用的,甚至你越努力,感到不足的情緒越強烈。我們當前的社會、學校、公司卻都沒有幫助我們練習「夠好」的感覺,沒有培養我們的同理心、不重視人際連結、低估心理健康的重要性⋯⋯(或是這些同理心、人際與心理的學習,目的都變成獲得物質上的成功),如果你人生的目的只有物質或實際的獲得(例如名聲地位),幸福真的會變成零和遊戲,他贏了就代表你輸了,這就是為何我們多多少少在滑臉書時覺得不愉快,感到嫉妒與自我厭惡。
但真正能滿足我們的是 #深層獲勝。那是一種在面對真實自我恐懼、看見自己的本質(即是存有與體驗)之後,為自我實現或發揮天賦所形成的欲望,而不是因為害怕被拋棄而產生的需求。你無需證明給誰看,也無需幹掉誰,所以就算失敗,那也無損我們存有本身的價值,甚至你會感謝失敗帶來的獨特體悟!
摘錄自推薦序 / 蘇予昕諮商心理師-活出你的原廠設定
.
今天要討論的重點主要有兩點:
■ 成功能讓我們得到幸福嗎?
■ 用恐懼為動力的副作用是什麼?
.
討論書籍:
《#內在獲勝》
別再假裝堅強,讓心理學博士告訴你如何破除恐懼迷思,找回幸福的驅動力
博客來:https://reurl.cc/4y8LoX
誠品線上:https://reurl.cc/Q7DYe0
TAAZE讀冊生活:https://reurl.cc/4y8LrV
金石堂:https://reurl.cc/6ykKdk
MOMO購物網:https://reurl.cc/nnXmqv
讀書共和國:https://reurl.cc/DvDrrO
作者: 皮帕.葛蘭琪
@潮浪 Waves
https://www.facebook.com/wavesbooks
直播時間:
4/15(四)晚上9點半
.
在直播下方留言會贈書,請記得分享直播到個人臉書版面,並設成公開。出版社會以官方粉絲團抽三位留言分享並公開的朋友贈書、寄送(不包含國外地區),三天後由出版社在直播影片下方留言公布贈書名單。
而非任何物質或情境 在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贈書直播預告_為什麼當我們努力獲得成功後,卻不一定會感到幸福?
.
有種恐懼叫勝利,害怕從此不再贏,所以有些人成功了依然不快樂。這本書將幫助你內在先勝利,才能勇敢面對外在的壓力。
——鄭俊德(閱讀人 主編)
🌟為什麼當我們努力獲得成功後,卻不一定會感到幸福?
🌟在工作及生活力求表現、拚命付出,為什麼仍會感到疲累而空洞?
🌟以為攀上顛峰就完成了夢想,為什麼隨之而來的卻是更多焦慮?
🌟為什麼有些人即便失敗卻仍感到充實滿足?
唯有生活裡獲得真正的平靜,才能深刻感到生命是多麼美好。如果心裡總有事困擾糾結,即便和他人相處,氣氛也依然是不開心的。
體育心理學博士及文化教練皮帕.葛蘭琪擁有輔導 #體壇選手 及 #企業菁英 等近二十年諮商經驗。
她發現有些共同關鍵字在許多案例裡一再出現:#孤單寂寞、#不滿、#能力不足。
她發現問題都出在 #恐懼:
因為害怕自己不夠好而成為完美主義、擔憂落後於人而變得焦慮苛刻。
恐懼可分成兩種類型。
第一種是腎上腺素引發的震顫,這種恐懼你一定體會過,它讓你驚慌失措、突然喘不過氣來。這種情況好發於危機或高壓力時刻,例如求職面試、演講或球類競賽的罰球之前。
我稱此為「瞬間」恐懼。
但是這本書大部分內容處理的是另一種恐懼的類型,這種恐懼正在主導你的生活、替你做出選擇,使你無時不刻感到空虛、不滿足。
我稱這種恐懼為「不夠好」恐懼。
《內在獲勝》這本書旨在使你擺脫每天困擾你的恐懼,同時試著將你從恐懼的幫兇──嫉妒心、疏離感、完美主義、羞恥感和苛責之中解放出來。
…
《內在獲勝》這本書告訴了我們,如何從這樣的恐懼泥沼中穿越,最後找回屬於自己的自信。而這種找回,是一種不需要靠擊敗別人、從競爭中獲勝、或贏得獎盃的 #淺層獲勝,而是真的與自己同在,與他人共贏,自重自信的 #深層獲勝。
我特別喜歡書中把贏分成「淺層獲勝」和「深層獲勝」的描述,因為我自己就是受困於「淺層式競爭」的現代人,尤其跟我年齡相仿的台灣小孩,從小到大幾乎都有被考試分數定義個人價值的記憶,而分數又必須透過競爭排名才有相對高低,因此即使已經畢業許久,擺脫了答案卡與2B鉛筆,每到一個新環境,還是下意識地在心中風風火火地列榜單,衡量自己在團體中是可以抬著頭走路,還是低眉順眼地做事。我們外表是大人,內心還是那個失去了分數和競爭就無法定義自己價值的孩子。
這樣只看得見「淺層獲勝」的恐懼,需要的不是盲目地變強和更多競爭,而是回頭,直視恐懼,拆解分析──就像我們終於有力量在冰水中游泳,或是深呼吸,勇敢直視那個黑暗中的影子,恐懼對我們的深刻影響才有機會瓦解。
摘自推薦序 / 柚子甜剝心事
…
這個世界的制度與規則,大多都在助長「我不夠好」的恐懼;例如「考試排名」絕對會讓所有人都不夠好,因為,就算從國小到高中都是第一名的學生,在考上台大之後依舊得面對人外有人的痛苦。
#夠好 是一種感覺,而非任何物質或情境,所以 #努力 是沒用的,甚至你越努力,感到不足的情緒越強烈。我們當前的社會、學校、公司卻都沒有幫助我們練習「夠好」的感覺,沒有培養我們的同理心、不重視人際連結、低估心理健康的重要性⋯⋯(或是這些同理心、人際與心理的學習,目的都變成獲得物質上的成功),如果你人生的目的只有物質或實際的獲得(例如名聲地位),幸福真的會變成零和遊戲,他贏了就代表你輸了,這就是為何我們多多少少在滑臉書時覺得不愉快,感到嫉妒與自我厭惡。
但真正能滿足我們的是 #深層獲勝。那是一種在面對真實自我恐懼、看見自己的本質(即是存有與體驗)之後,為自我實現或發揮天賦所形成的欲望,而不是因為害怕被拋棄而產生的需求。你無需證明給誰看,也無需幹掉誰,所以就算失敗,那也無損我們存有本身的價值,甚至你會感謝失敗帶來的獨特體悟!
摘錄自推薦序 / 蘇予昕諮商心理師-活出你的原廠設定
.
今天要討論的重點主要有兩點:
■ 成功能讓我們得到幸福嗎?
■ 用恐懼為動力的副作用是什麼?
.
討論書籍:
《#內在獲勝》
別再假裝堅強,讓心理學博士告訴你如何破除恐懼迷思,找回幸福的驅動力
博客來:https://reurl.cc/4y8LoX
誠品線上:https://reurl.cc/Q7DYe0
TAAZE讀冊生活:https://reurl.cc/4y8LrV
金石堂:https://reurl.cc/6ykKdk
MOMO購物網:https://reurl.cc/nnXmqv
讀書共和國:https://reurl.cc/DvDrrO
作者: 皮帕.葛蘭琪
@潮浪 Waves
https://www.facebook.com/wavesbooks
歡迎參與贈書直播
https://fb.watch/4U2up7eXqV/
.
在直播下方留言會贈書,請記得分享直播到個人臉書版面,並設成公開。出版社會以官方粉絲團抽三位留言分享並公開的朋友贈書、寄送(不包含國外地區),三天後由出版社在直播影片下方留言公布贈書名單。
而非任何物質或情境 在 啟點文化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線上課程】《過好人生學》~除了熱情,你更需要知道的事
讓你建立迎向未來的思維與能力!
課程連結:https://pse.is/H8JXH
第一講免費試聽:https://youtu.be/-EHOn0UxMys
【哈克獨門心法工作坊】~穿越迷霧,懂一個人真正的樣子~2019/10/19開課
課程連結:https://www.koob.com.tw/contents/4022
【12/2 開課!】《人際回應力-看懂情緒,輕鬆對談》~第21期
一個人的命運,是回應力的總和!
課程資訊:http://www.koob.com.tw/contents/157
更多學員心得分享:http://goo.gl/Guc6V6
【線上課程】《時間駕訓班》~
學會提升效率,擺脫瞎忙人生,做自己時間的主人
課程連結:https://pse.is/DDDHB
第一講免費試聽:https://youtu.be/flfm52T6lE8
【線上課程】《人際斷捨離》~
讓你留下怦然心動的關係,活出輕盈自在的人生!
課程連結:https://pse.is/E5MW5
第一講免費試聽:https://youtu.be/YyLvd1cNcDw
歡迎加入「啟點文化Line@」:https://line.me/R/ti/p/%40teb0498p
線上課程【不用開口,就讓你擁有人際好感】
啟動人際溝通的關鍵影響力 https://goo.gl/v3ojdo
桌遊【人際維基】~一玩就懂得別人的在乎:https://goo.gl/Ej4hjQ
到蝦皮購買【人際維基】:https://goo.gl/ASruqR
=============================
以下為本段內容文稿:
在我們的人生當中,幾乎無時無刻都要做很多的決定。
小事情嘛,像是「我到底要不要這時候起床,還是我要賴床一下?」; 大事情嘛,「我要不要結婚?」、「我工作的選擇」,或者是「我要不要創業」…等等這一類的喔。
然而呢,當你在面對自己做決定的時候,你是怎麼做的?你有按照具體的思維、具體事物的回饋,來當作是自己做決定的標準;還是你做很多決定,都是「憑感覺」?
「憑感覺」做決定,我想這是很多人的習慣;然而也正因為我們一直都有這個習慣,所以你會發現,你的「決策品質」是不穩定的。
倒過來想你就知道,如果你的決策品質很穩定,那麼你現在應該做出一個,你很想要的好人生才對。
如果結論是沒有的話,那很有可能就是,我們在面對生活裡大大小小的決定,可能喔,都沒有一個很好的思維方向,或者是一個很恰當的判斷模式。
於是在這種狀況底下,我們就只能依賴「感覺」。怎麼說呢?我舉個例子吧!
你想像喔,你是史上第一個試著要烤麵包的人。但是呢,你不能真正的去烤麵包,你也看不到最終的食譜。
當然了!你可以隨心所欲的去調整成分,跟其他的變數;但如果你這輩子沒有烤過麵包,也沒有吃過成品,你怎麼知道什麼是可行、什麼是不可行的?
麵粉和水的比例,應該是3:1,還是2:1呢?如果你加了鹽、油,或者是酵母,或者是加進動物的糞便,那會發生什麼事呢?
在烤之前,你應該要讓麵團發酵嗎?如果要,要放多久、要發多久?放在什麼樣的環境底下、要考多久?要不要蓋起來、火又要多大?
其實當你聽完這樣的描述,你會發現一個人根本不可能,在沒有反饋的狀況底下,去學會任何事;他更不可能在沒有反饋的狀況底下,能夠幫自己做的每一個決定,去評估它可能的影響,和後續的效果。
你可以想像一下喔,那些剛開始嘗試作品做出來的麵包,會有多恐怖啊!但是如果沒有任何的反饋,你就沒有任何成功的機會,你永遠會犯同樣的錯誤。
所以呢,現在還有一個很重要的關鍵就在於,如果你想要過一個更好的人生,你的人生就不可避免要做很多決定。
然而你在做任何決定之前,你有把相關的經驗,去建立起自己的「反饋機制嗎」?比如說吧,如果你要決定是否創業?
那麼你在這之前,如果沒有創業經驗,那麼有沒有一些可以拆分出來的經驗;比如說財務的經驗、比如說業務的經驗、比如說產品研發的經驗?
這些經驗它給你的反饋、它給你的結果是好的,還是不好的?如果是好的,它可以證明,可能你在某方面是有能力的;但如果是不好的呢?
比如說,你的業務能力很差,那麼你可能要創業的時候,你就要找到一個能夠跟你搭配做業務的人。
然而就算你過去有非常多創業成功的經驗,這可以視為你在「創業」這件事,有很多的反饋;它也不保證在下一次的創業,就一定能成功。
下一次創業,可能又是一個全新的局面。你還是要很警醒的、很小心的,針對你的每一個嘗試、每做的一個動作,它會為你帶來什麼樣的結果,去做反覆的評估跟測試。
簡單來說喔,就是「做決定」這件事,千萬不能用「感覺」;它不是你喜歡不喜歡、想不想要,而去做的任何事情。
它是要你能夠透過每一個小行為、每一個決定之後帶來的結果,去做仔細、詳細的評估跟歸因。
其實喔,在相對簡單的情境底下,比如說剛剛說的烤麵包,它蒐集反饋是很容易的;可是當你面對的問題越複雜,要得到好的反饋就越難。
然而我遇過很多人,也因為事情變得複雜了、反饋變得困難了,於是他就放棄這件事。
他安慰自己說,我的決策模式叫做「返璞歸真」、我正在follow my heart、傾聽我內心的聲音…;但是事實上呢,他根本沒有做一些必要的功課。
所以自然而然,如果他的決定帶給他好的成果,這也沒有辦法去累積,他在決策這方面的「正向經驗值」。
然而如果他的決定,帶給他不好的結果。那在我們的心裡避免「認知失調」,這樣的作用底下,很有可能就會把這不好的結果,歸因成運氣不好,而不是自己決策模式有問題。
所以你聽出來了沒有?其實做任何決定,靠「感覺」是一件很恐佈的事。
甚至於更恐怖的一點是,當你憑著感覺做決定,卻還得到好的結果,這才是恐怖中的恐怖!怎麼說呢?
因為當你用感覺來做決策的這個時候,基本上就是在賭博。我聽過一句話喔,這一句話說:「上帝如果要毀滅一個人,就讓他第一次進賭場就賺錢。」
你想想看,「好運」這種事情、「憑感覺」這種事情,它能夠一而再、再而三的複製嗎?
甚至於也因為剛開始的時候,就是憑感覺;所以幾乎你不可能從錯誤當中,去學到任何事情。try and error這件事,是不會發生在你的身上的。
所以希望你這邊,開始建立起一個心態,就是「不要怕犯錯」。其實一旦你害怕犯錯,要麼你就是連試都不會去試。
要麼就是你可能會憑著自己的感覺,去做很多任性妄為的事;而不是有意識的去選擇一些變向,去測試、去修正,透過這個過程,而學會什麼叫做「做決定」。
希望透過今天的分享,你能夠開始體會到,不管是任何事情的學習、任何技能的學習,甚至於是自己人生的實踐;它的關鍵就是要得到「反饋」。
如果沒有反饋,你幾乎不可能學到任何事情。然而這背後需要的,就是你的「勇敢」。
希望今天的分享,能夠帶給你一些啟發與幫助,我是凱宇。
如果你喜歡我製作的內容,請在影片裡按個喜歡,並且訂閱我們的頻道。別忘了訂閱旁邊的小鈴鐺,按下去;這樣子你就不會錯過我們所製作的內容。
然而如果你對於啟點文化的商品,或課程有興趣的話,如同今天所提到的「做決定的能力」;它是我們在人生裡要能夠活得圓滿、活出你想要的樣子,一個很重要的關鍵能力。
在我的【過好人生學】這一門線上課程裡,你即將會學到完整的到底面對人生,要怎麼樣做決定的思維,還有具體可行的做法。
關於【過好人生學】的相關內容,在我們的影片說明裡都有連結;我很期待,能夠在線上跟你一起學習、一起前進,一起過出你想要的好人生。謝謝你的收聽,我們再會。
而非任何物質或情境 在 贈書直播_為什麼當我們努力獲得成功後,卻不一定會感到幸福? 的推薦與評價
夠好是一種感覺, 而非任何物質或情境 ,所以#努力 是沒用的,甚至你越努力,感到不足的情緒越強烈。我 們當前的社會、學校、公司卻都沒有幫助我們 ... ... <看更多>
而非任何物質或情境 在 血往哪裡流?【LIS科學史】(哈維-血液循環)【下】 的推薦與評價
關於人體中流淌的血液,從古至今有無數的猜測而最後的答案又是如何呢? ... 不得將LIS的影片內容進行改作,禁止混剪製作衍生內容或是以 任何 方式修改。 ... <看更多>
而非任何物質或情境 在 感恩分享- [佛法的修煉]三十四<知>續接下來的經文談到“智身 ... 的推薦與評價
「出離」“離相”是不進入“相”中,也就是不進入任何“情境”中。 ... “知”「法身平等相、不壞相、隨時隨俗假名差別相、眾生非眾生法差別相、佛法聖僧法差別相」。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