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蓁的空中鳳城最新進度報告
圖文:李雨蓁 Lí Ú-chin
甚麼!?電影院要重回鳳山了?不僅如此,還有青創空間?鳳山車站進度報告,讓我們繼續看下去~!
這段時間,有很多朋友提到目前的鳳山車站好像有點醜醜的,但其實這只是未來車站大樓的入口量體而已啦!鳳山車站新建大樓工程,「高雄鐵路地下化延伸鳳山計畫」的最後一哩路,斥資25億打造「空中鳳城」意象,在上個月1日開工,#預計2023年底完工啦!
日前我的夥伴們前往鳳山車站考察並聽取交通部進度報告,目前正進行新舊結構銜接處的飾板拆除作業,施工初期不影響旅客動線,仍可由大門進出。後續配合施工需求,將設置安全通道供旅客通行,並引導由南側側門進出。
#未來車站大樓的規劃是甚麼呢?
A棟大樓(往屏東方向)除了一樓車站大廳外,二樓以上規劃百貨商場及青創空間,協助發展文創產業;而B棟大樓(往高雄方向)則是規劃電影院及電影聚落空間,要讓電影產業重新回到鳳山。
自從東亞戲院熄燈後,鳳山人要看電影都得往市區去,很期待未來的電影院能順利在車站營運規劃中被落實,讓車站機能加入市民需要的服務模式,讓開發以 #就業機會在地化 為考量,讓藝文建設所帶來的表演藝術產業在地化並和體感經濟與文化資本輸出結合。
規劃團隊九典曾在地方說明會時強調「在地產業、市民空間」的「空中鳳城」,在空間設定上從「百貨商場」導向,走向「地方產業」導向,希望透過在地創業團隊、傳統百工百貨、以及 #電影產業的進入,#扶植鳳山在地產業,也 #降低招商的門檻。
而受歡迎的車站,除了具有一定的結構特色外,如何與周邊環境相融也是重要的課題。以車站為核心,透由便利的轉乘與接駁的機能,連結相對密集的商業區與外圍的住宅區,並依據環境發展出自然空間。
鳳山車站前有曹公圳流過,往南延伸到捷運鳳山站,再到市區內的運動公園。往東即是鳳山溪和大東公園,往西則是廣大的衛武營都會公園。車站北邊不遠,則是熱帶園藝試驗分所。
因此,工程興建的同時,鳳山車站該有什麼機能以及如何串連現有的交通網,都應該被廣泛討論,不是只著眼於把「單一工程」蓋完,而不考慮綜合發展。鳳山未來幾個軌道系統(台鐵捷運化,捷運橘線,捷運黃線)如何 #做好轉乘規劃,搭配自行車與公車提供市民健全的轉乘系統,將會是我們未來關心的重點。
過去我們常看到,周邊人行步道和公車轉乘做不好的輕軌,以及使用動線不良的共構商場,只有外殼但租不出去的車站大樓等,都是沒有考量使用者需求的結果,除了轉乘的重要性之外,先前我們也曾跟台鐵呼籲過,在執行上,台鐵應擺脫僵化的「包租公」思維,給予進駐團隊更多彈性和資源,以及 #引入專業規劃與商場管理能力,以求雙贏互利,在大樓興建的同時也將是我們持續觀察的項目。
鳳山車站新建大樓的目標,不只是鐵路地下化後的「城市縫合」,而更應該著重在大眾運輸導向(TOD)下的城市區域發展、生活機能與消費型態的重整,若能在前期就將周邊轉乘規劃與健全有創意的商業模式做良好的規劃,將會是鳳山車站如何成為翻轉鳳山新核心的重點,未來,我會和高雄好過日 繼續一起追蹤~!
#報告完畢
#終於要有電影院了我好興奮R
以車站開發縫合人的動線 在 高雄好過日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左營車站城 成不成? 區域發展篇】
在上回討論車站轉乘動線後,我們今天要討論的是左營車站城此計畫的區域整合意義,好過日提出的「#左營智能車站城」與陳其邁 Chen Chi-Mai 候選人提出的「#左營大車站」計畫,實質上有很多類似處,但我們屬意「車站城」而非「大車站」的原因,一是強調「車站即城市」的小範圍整合、二是強調「以車站建構城市」的大範圍串連。
其實,其邁提出的左營大車站從車站延伸到至楠梓加工區,其範圍已經超越一般站區開發,在區域內南北、東西大概都有3~4個捷運站跨度,因此,已無法以一般站區再開發的執行模式來看了!
更何況,此區域因為史地特性,不論是產業,人文環境都非常錯綜複雜,呈現鑲嵌式地景。例如葉高華教授就指出一個很有趣的現象,雖然左營投票行為上是高雄最藍的區,但傳統上最綠的地方也位在左營,就在臨近眷村的左營舊部落。2010年前,綠營的得票率跨越一條路可以差到70%以上!而以產業而言,從半導體封裝,到老市場的攤販,差異也很大,也代表著老住民與新移入居民甚至移工的不同城市想像與需求。
因此,其邁主動提這個案,其實才是真正的「縫合城市」,希望能透過區域整合,讓不同特性的人群間,流動與交流也變廣,具有相當正面的意義。
接下來,我們就要看幾個發展重心:
1. #生態復育產業創新
在高鐵北側,五輕遷廠後用地,可以依照污染程度與整治計畫,規劃為生態保留地進行綠化復育、工業史蹟保留地、產業園區用地、和最外圍的社宅文教用地等,在研發機能部分,可引進國家級「材料科技學院」,引進周邊北高雄大學走廊的城區部、研修設施與實驗室,讓產學更密切結合,並透過高鐵連結中研院台南院區、透過紅線連結高科大(海洋校區),透過右昌線連結高雄大學。另外台鐵可在金屬中心周邊設通勤站,服務金屬中心與五輕生態園區。
相關的規劃,過去高雄在地已經有許多討論,包含借鏡魯爾區舊工業設施的改造、新產業的引進等。期望新市府與中央密切配合,重生這塊土地。
整體發展的概念,將是透過左營轉運機能的強化、學研設施的設立、居住娛樂等支援設施的引進,讓人與人以車站為核心交流、休憩、居住,創造人才更願意移居的生活圈。甚至打破學校與學校間,企業與企業間的隔閡,以地理範圍的拉近,創造出區域優勢產業的創新生態系,成為北高雄成長的主要動能。
2. #舊城蓮潭人文地景
前天,小編才打臉某位身為中國國民的阿姨,對於「蓮池潭三十年不變」這樣活在過去的老人想法。今天我們要進一步強調,蓮潭與舊城創造出的文化空間,會是左營車站城最具吸引力的人文地景。
舊城是過去高雄發展的核心,隨著文化部「見城計畫」的投入,200年前舊城的全貌可以一一浮現,當然,早先先人在此築城,正式看上此處位於柴山與半屏山缺口,又比鄰蓮潭,西望海洋,是戰略要地,因此興築石城。2個世紀以來,舊城外形成了「城下町」,也就是左營舊部落,但隨著海軍基地的建設與日本、中國政權統治,也帶來了不同的軍事和文化遺跡。這段歷史就可看出清國、日本、中國三個政權在台灣的軍政部署,其實有著很豐富的故事。
而蓮潭自然不用小編再多說,還有進步得更完善的空間,透過從車站區跨越台17線的天空步道系統,還有公車的串連,加上此區文化設施的修建,包含見城館、更遠的眷村文化園區與傳統藝術中心,都能帶給遊客多重文化的豐富的體驗。
3. #賽事舞台運動基地
世運主場館落成已經十年,其間舉辦過許多大型活動,對面更有左訓中心,是台灣設施最完整的體育園區。然而,主場館的活動除演唱會外,大多使用率(入場人數)仍低,而左訓也非市民可使用之設施。改善辦法,並不是「再申請一次大型賽事」可以解決,而是採取鼓勵職業與半職業聯賽(足球),爭取專業性國際巡迴賽事(如田徑),重新劃分與配置場館空間(特別是場館商業空間非賽事時間的規劃,包含餐廳、展示設施等),強化周邊公園之休憩與運動設施,並爭取宏南新村的保存活化,以與運動園區連成一氣。
在此軸線一帶,會有遠期路網中的「右昌線」經過,相對其他路線而言,右昌線服務區域人口增長速度較快,且沒有路線重疊問題,在確定系統之前,可以先強化公車營運,才能擴大車站城的服務範圍。
我們上週談過,左營車站城計畫中的軌道路網,也有如輕軌延伸這樣與既有路線重疊度高的規劃,這些都需檢討。在新市長當選後,重點是需要以左營站區的基礎建設與軌道路網為骨幹,往外連接周邊站點,做好周邊站區各自的子計劃與功能分區,把產業、住宅用地和交通及車站共構商業機能等共同考量,真正實現TOD的精神。這是個龐大的計畫,我們期望新市長能以此為契機,一舉改變左楠!
以車站開發縫合人的動線 在 劉崇顯 科技思維x在地青年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新竹大車站系列首部曲─鐵路立體化的困境】
新竹大車站計畫的「可行性研究」在今年獲行政院核定通過,並獲得次階段「綜合規劃」的補助,相關的預算案在上周議會通過後也讓市民朋友紛紛開始關注此計畫,其中可以觀察到民眾最大宗的意見與疑問是「為什麼不高架化或地下化」、「蓋大車站有甚麼用」以及「會不會變蚊子館」,因此,在接下來我會針對這些方向推出「三篇系列文」淺談大車站計畫,期許透過不同角度的來讓大家更加瞭解後,進一步去思考什麼樣的政策對於新竹的城市發展來說是最為需要,首先來談談「#為什麼不高架化或地下化」。
◎#台灣鐵路立體化的困境
對於鐵路升級促進城市發展的政策想像,台灣民眾最有感也最直接的認知便是「鐵路立體化」,無論是將軌道高架化或地下化都能直接消除市區平交道,往來鐵路兩側更加容易又能額外增加沿線土地的利用空間,這讓鐵路立體化被視為「先進城市」象徵,除了已經完成鐵路地下化的台北與高雄,還有「桃園、台南」與「彰化、嘉義」都分別在進行鐵路地下化與高架化的規劃中,但鐵路立體化真的是萬靈丹嗎?
針對鐵路立體化促進城市發展,其實已有多位專家學者表達這並不是一個很有效益的方式,軌道界中論專業而最被眾人所知的蘇昭旭老師也早在2013年就提到,鐵路立體化對於政府來說是「不做沒交代、做了會後悔」的政策,綜合學界各方的意見可歸因成以下幾點:
❶花大錢解決小問題
小問題指的就是平交道的交通安全,最有效率解決安全問題的方式應為設置「立體交叉道路」如地下道或陸橋,空間不足以設置立體交叉的平交道則應以「科技偵測車輛」來避免事故,在市區道路大多已採立體交叉來跨越鐵路的前提下,動輒 #花數百億來消除少數幾個平交道,再加上後續增加約為3至5倍的營運與維護成本,在財政紀律日漸受到重視的現今已不合時宜。
❷台鐵營運效能不增反減
在立體化後鐵路營運效能降低的原因主要有兩個,其一為「通勤車站增加」,這讓區間車在市區路段的平均行駛時間增加約10分鐘,單一列車行駛越久則代表路線容量下降,單位時間得以通過的班次也會減少,另一個原因為「調度機廠遷移」,因為立體化工程需讓原先車站周圍的貨運、軍運、機廠及調車場等設施配合遷移至他處,車站內容許配置的股道數也會因立體化後縮減的空間而減少,進而使得列車調度彈性降低與增班行駛的困難。
❸縫合都市發展的迷思
這是各縣市提案立體化時宣稱的主要效益,然而從立體化鐵路營運最久的台北市來看,鐵路沿線除了減少噪音與周邊土地增值外,建物無論是使用機能或是改建都沒有大規模的變化,最顯著的機能改變反而是「車站開發」,例如在板橋車站的環球購物中心開幕後,台鐵在營收上開始有比起「票箱收入」更大幅的「權利金收入」,因車站開發後的商業人潮也外溢到車站周圍帶動商圈繁榮,進而在後續的幾十年至今帶動全台灣的車站開發,在立體化架構下的車站開發之站體在平面,而平面鐵路的站體則是用「高架跨站平台」(如斗六、花蓮站)。
簡而言之,縫合都市發展的關鍵在於 #以車站開發縫合人的動線,鐵路立體化能讓車輛更便利通過鐵道,但對鐵路二側都市發展沒有顯著影響,然而車站開發卻會因立體化工程延宕十幾年,進而使台灣都市發展核心的車站周邊機能遲遲無法提升。
◎#新竹鐵路立體化的困境
新竹市過往無論是鐵路地下化或高架化都有做過規劃,然而地下化的經費實在太高所以從來沒有進入實質討論階段,高架化經費雖為地下化的一半且可行性相對高一些,但同樣也百億起跳且依舊有基於前項討論內容歸納出的幾點困難:
❶花大錢解決小問題
目前鄰近新竹市區的平交道僅有三處(下圖1),且這三處也不是往返前後站的主要幹道,其餘一般道路皆已用 #立體化的方式跨越鐵道沒有與列車衝突(下圖2),雖有支持論點會認為高架化能消除道路高架橋與地下道,可以更順暢的通過鐵道交通更方便,但這其實是「挖東牆、補西牆」,因為 #立體道路還有另一個重要的功能為交通分流,例如「東大高架橋」連接北大路與光復路、「公道五陸橋」連接經國路與公道五、「東光陸橋」連接民族路與東光路、「振興陸橋」連接林森路與食品路、「松嶺陸橋」連接中山路與崧嶺路,若拆除立體道路代表平面道路的路口會有更多車流,往返前後站的車輛也皆需經過中華路口讓市區交通更加壅擠,整體而言,鐵路高架化對於新竹市區交通改善的效益不高。
❷不可取代的高架道路
除了第一點提到幾個陸橋外,新竹市境內的「台68快速道路」與「茄苳景觀大道」皆為 #永久性重要幹道 的設計 (下圖2),不可能因為鐵路高架化的工程而拆除,若要將軌道再架上去高過這兩座橋,在工程困難度的考量上不致可行且有可靠度的疑慮,若僅在這兩座橋之間施作高架軌道,也會有平面軌道銜接高架軌道之緩衝距離不足的疑慮。
❸台鐵營運效能不增反減
新竹車站南側有南新竹機務分駐所,北側則有貨運場站與六家內灣支線,為了要騰出空間給高架軌道,勢必面臨軌道配置及重要設施重新整體規劃甚至搬遷的問題,可以肯定的是基於前面討論的內容,列車調度彈性與營運效能都會因此而降低。
❹縫合都市發展的迷思
以新竹市的地理環境與城市發展紋理來看,台鐵行經新竹市核心區全長僅約3公里(北新竹站至中華林森路口),前站是包含巨城在內的舊城區商圈,後站則是因應清大、交大、工研院與竹科而成的新興聚落,比起其他城市的前後站已算是均衡發展,不過這也不代表新竹市不存在都市發展議題,鄰近車站周圍的東門城舊城區商圈因 #消費型態改變而逐漸沒落,這不僅值得關注更是前面討論過的重點,關鍵在「以車站開發縫合人的動線」,因此靠一整段鐵路立體化來縫合都市發展的動機就變得相對微弱。
◎#結論
最後總結一下基於鐵路立體化的困境,「大車站平台」相較之下還有其他以下幾點優勢(下圖3):
❶交通黑暗期較短
鐵路立體化的工期約需10年左右,大車站平台則約5年半,立體化施作期間需要另闢臨時軌來讓列車通過,這會大幅排擠到沿線周邊空間,且施工期間沿線也需要交通管制,至於大車站的工程會以「Rapittsu-0」的工法,在車站上方闢建一個臨時施工平台並在軌道上方施工,#降低許多對地面交通的影響。
❷建造成本較低
鐵路地下化經費粗估為280億,高架化則約為150億,至於大車站平台則約為66億,平均只需要鐵路立體化的三分之一左右,這也讓 #新竹輕軌在經費上有更高的可行性。
❸用地取得較容易
鐵路立體化沿線的土地產權公私都有相對複雜,且因為施作臨時軌也會牽扯大範圍的土地徵收與協調遷移,整體計畫進度又會拖得更長,而大車站平台的計畫範圍產權都在台鐵,只要 #公部門間達成共識就可以往前推動。
❸維護成本較低
根據交通部運輸研究所最新提出的「鐵路立體化建設對交通及都市發展之影響分析」報告,鐵路在立體化後的維修成本與營運成本大幅增加,車站營運成本增加1.9至8.2倍、路線維修成本增加2至10.8倍,立體化的路線基本上台鐵都是賠錢營運,至於大車站平台則因為鐵路結構變動不大所以維修成本沒有顯著增長,硬體更新後增加的車站營運成本也能夠靠「委外營運(OT)」的權利金來補貼,因此 #對於台鐵的財務負擔較輕。
從以上討論來看可以瞭解到市府棄「鐵路立體化」選擇「大車站平台」是個 #可以理解的決策,而這究竟是不是個 #正確的決策 呢?端看大車站包含「綜合規劃、工程細部設計、基地市地重劃、周邊都市計畫變更」等內容與工程執行是否完善,若沒做好自然也不是非蓋不可,接下來我會再以「蓋大車站有甚麼用」的方向近一步介紹大車站內容與功能性,未來每一個階段也會盡全力為市民朋友把關,讓活化都市發展的效益能夠真正落實。
--
延伸閱讀:
1. 蘇昭旭|鐵路高架與地下化的醒思
https://reurl.cc/b5VD4o
2. 鍾慧諭|鐵路立體化建設的迷失與真相
https://reurl.cc/20Yz4O
3. 鐵道立體化到底搞什麼「軌」?——本土味的搞軌都市主義
https://reurl.cc/X6GqX7
4. 軌道立體化之外:淺談新竹大車站計畫「跨站式平台」
https://eyesonplace.net/2020/02/21/13704/
以車站開發縫合人的動線 在 Mobile01: 首頁 的推薦與評價
Mobile01是台灣最大生活網站與論壇,報導範疇從汽車到手機,從機車到居家裝潢,還有相機、運動、時尚、房地產、投資、影音、電腦等領域,集合最多精彩開箱文與評測推薦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