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讓我打個書】
《看得見的符號》推薦序(轉自博客來網站)
林志明/台北教育大學 藝術與造形設計系 教授
一般來說,為翻譯書籍作審閱工作常是一項有點辛苦甚至痛苦的工作。但這次審閱《看得見的符號》這本書的中譯稿件,卻是帶來不少樂趣,所以我很樂意提筆為這本書寫篇推薦序文。
除了譯者和編輯都帶著相當嚴謹的態度在對待翻譯工作,使我省去不少力氣,可以相當程度地專注在較為專業的學術問題上,這次審閱工作中的主要樂趣是來自原書精采之處。它的優點很多,讀者可以在閱讀過程中慢慢發現,以下我主要提出兩點:
首先,這本書在理論架構上一開始是以符號學理論做為基礎,並將之應用在視覺傳達或是平面設計的部門。它基本上是以一本教科書的樣式在書寫的。因此每一章都具有理論鋪陳、實例解說、習題這三個部份。教科書的寫作模式雖然著重簡明實用,但一成不變的模式,又加上要符合傳承知識的目的,有時會變得缺乏創意甚而陷入沉悶無聊的境地。很幸運地,在這本《看得見的符號》中,這些問題都得以避免。在理論解說方面,本書相當言簡意賅,但也不致於過度簡化,基本上是用很簡潔的話語來加以說明,不逃避問題的複雜性,但又不會過度瑣碎。然而書中最精采的部份乃是來自其所舉例證部份:這些例證有許多來自實際發生的設計及藝術案例,計多甚至出自名家之手(有一部份則是作者自己的作品,包括每章章節數字的造形變化),而且每一件所對應的理論觀念都清楚地標示。於是,讀者閱讀這本書的過程,除了學習,還有欣賞作品,並更進一步地理解符號學理論可以如何地被用來解說它們的樂趣。原來只是覺得有趣、吸睛或具創意的藝術與設計作品,其背後的符號構成原理、溝通方式架構得以受到沒有逃避的清楚解析,這是一種兼具知識和審美的快感。
接著,如前面說過的,教科書因為其傳承知識的功能,基本上是不容許有太多個人創意和立場。它著重的是綜合包容及實例解說。然而仔細閱讀本書之後,人們仍然會發現作者有他著重的方向,而這些論點的提出,雖然仍不能說是原創,卻給予本書一個鮮明的個性。這一論點和符號的社會地位特別有關,它在第五章論「正式和非官方語言」時即開始鋪陳,中間經過第六章談象徵活動的創造性,而到了第七章談「垃圾與文化」時最為昂揚高調。透過圾垃理論(rubbish theory)的引入,作者讓我們理解,符號雖然有社會地位,但這地位卻不是一成不變的。能夠把社會視為垃圾的事物及符號重新檢視,以創造性的方式加以利用,使其地位由垃圾轉變為持久事物(durable)正是藝術家和設計者共同享有的「神奇之舉」。更擴大來說,如同書中所引英國人類學家瑪俐.道格拉斯(Dame Mary Douglas)所指出的,每一個社會都會產生其所排除的事物,然而這些被系統所排除而成為剩餘者,正是具反照系統本身邏輯的批判力量所在。能以神奇之舉將符號本身加以反轉,因而除了是創造性的舉動之外,也成為一種具有顛覆性和批判性力量的社會手勢。
也就是在這個地方,作者開始大量引述現、當代藝術作品,並且使得藝術和設計能相互滙流,而讓原書名副題「視覺藝術的符號學導論」也有了完整和充實的意義。
#我絕對不會承認我是因為看到第二段第一行所以才想轉
#作品被認可的時候總是很開心
#編輯大大真的很優秀喔
#大家快去買辣
作品被認可的時候總是很開心 在 學術倫理解答,臺灣學術倫理教育資源中心台灣 ... - GitHub Gist 的推薦與評價
3, 小綠除了是快樂國小的老師,也是開心大學研究所的學生,其指導教授黃老師為進行 ... 3, 身為研究計畫主持人,對於研究資料管理的做法,下列何種行為較不被認可? ... <看更多>
作品被認可的時候總是很開心 在 心象工作室 - Facebook 的推薦與評價
最驚喜的是,我們是在主持人唱名的時候才知道自己榮獲了特別獎(!)。 ... 我們雖然常常忙到搞不清楚狀況,但是知道用心與努力總是沒錯的。 ... 很開心都完成!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