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人拿到心情會大好的 #報紙廣告!
#大人物
同時也有3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250的網紅偽學術,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儀式感」這個詞彙,最近好像很紅(其實已經紅一陣子了),勵志書籍、雞湯文章、化妝品廣告、家電用品文宣,都要強調給自己的生活一個「儀式感」。到底這個概念是怎麼來的?又是怎麼被流行與操作的?儀式感帶給當代社會與當代人們甚麼樣的啟發、功能與批判呢?今天我們就來談:#為何我們需要儀式感? . 從Googl...
「傳統媒體式微」的推薦目錄:
- 關於傳統媒體式微 在 大人物 - 創意生活設計好物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 關於傳統媒體式微 在 大人物 - 創意生活設計好物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 關於傳統媒體式微 在 新聞主播 陳海茵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 關於傳統媒體式微 在 偽學術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 關於傳統媒體式微 在 Pin Cheng Ji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 關於傳統媒體式微 在 報導者 The Reporter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 關於傳統媒體式微 在 或許傳統媒體扮演的多是資訊與知識的傳遞與挖掘,但網路的 ... 的評價
- 關於傳統媒體式微 在 內容製作傳統媒體YouTube 表一 的評價
- 關於傳統媒體式微 在 台灣媒體是怎麼爛掉的?七分鐘看懂媒體亂象五大關鍵!【記者 ... 的評價
傳統媒體式微 在 大人物 - 創意生活設計好物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或許你很久沒買過報紙了,但日本讀賣新聞與出道30年紀念的 #彩虹樂團 合作 #創意報紙廣告 真的讓人想收藏啊!
#大人物
傳統媒體式微 在 新聞主播 陳海茵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主播們的聚會,聊的話題聚焦 #中天撤照、#傳統媒體式微 等八卦話題~㊙️㊙️㊙️
早從今年2月壹週刊結束營運、6月聯合晚報停刊、11月 #中天新聞撤照!平面報紙、雜誌默默停刊、或是轉型數位化,已成為不可逆的趨勢。甚至有些網路頻道或網紅、KOL的收視率、觸及率,比電視台還更高!😱😱😱
很多以前在電視台的主播、記者同事紛紛轉入 #網路媒體,都覺得新鮮有趣,不用整天被關在會議室裏開冗長、#朝令夕改的編採會,加上很自由、不用連髮型、服裝、鞋子都要被管!真的後悔太晚轉 #新媒體 了啦!😝😝😝
隨著5G應用開展,#數位媒體 未來將更重要,我們這群 #資深媒體人 與所有閱聽大眾,可說是正在見證媒體環境的改變~💪💪💪
#PrestigeTaiwan
#40Under40 主播 薛宇珊
#最帥男主播 郭岱軒、#陳勝鴻
服裝👉 La Parisienne Boutique
傳統媒體式微 在 偽學術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儀式感」這個詞彙,最近好像很紅(其實已經紅一陣子了),勵志書籍、雞湯文章、化妝品廣告、家電用品文宣,都要強調給自己的生活一個「儀式感」。到底這個概念是怎麼來的?又是怎麼被流行與操作的?儀式感帶給當代社會與當代人們甚麼樣的啟發、功能與批判呢?今天我們就來談:#為何我們需要儀式感?
.
從Google Trend的關鍵字分析來看,在繁體中文世界中,近藤麻理惠《#怦然心動的人生整理魔法》2011年的書籍出版,與2019年Netflix的實境節目播出,符合「儀式」與「儀式感」兩個關鍵字的增長。在日本反而沒有這樣的關鍵字搜尋趨勢。而從百度指數的關鍵字分析來看,台灣與中國在「儀式感」一詞的數據趨勢上更加類似,大致上是從2018年開始至今,儀式感被開始被強調。
.
從數據上的顯現可推論,一方面因為《怦然心動的人生整理魔法》文本的流行,帶動台灣大眾對生活儀式感的關注,另一方面,2018年起中國對於儀式感的論述也大幅的上升。其中包含了各種媒體文本的傳頌引用,大眾讀物書籍的出版,商業廣告與商品的運作。當然,從結構化理論的角度來看,這也是源自於高度(晚期)資本主義現代生活的盈充,「儀式感」成為一種現代人對峙社會結構的方式。
.
📌#今天的內容有
.
▶ 為甚麼要儀式感?
▶ 「儀式感」變成流行語
▶ 儀式理論的解釋
▶ 流行文化中所談到的「儀式感」
▶ 儀式感的商品邏輯:販售儀式
▶ 邁向幸福還是渴望幸福
.
📣#firstory 聽這裡 :https://open.firstory.me/story/ckf4zhovx5c2n0854a0pggzk8?ref=android
.
📣#spotify 聽這裡:https://open.spotify.com/episode/3yqb4436c1xX1cqEZEi0zW?si=r0-NQm1GQQ2tqTY1buSwpQ
.
💻#FB 完整論述看這裡:https://www.facebook.com/208541192666847/posts/1570123626508590/
.
.
\\\\\ 完整論述 \\\\\
.
▓ #儀式的起源
.
不過當我們朗朗上口儀式感,你有想過那「儀式」(ritual)是甚麼嗎?在法國社會學家Émile Durkheim(1912)的《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中表示,宗教很明顯是一種「社會性的事物」,其由信仰和儀式兩個範疇組成,並且將世界化分成相互對立的兩類:神聖事物和凡俗事物,兩者的區隔透過禁忌維持。Durkheim認為,信仰是觀點(opinion)的表達,存在於表徵(representations)之中,並且表達了神聖、凡俗事物之間的性質與關係;而儀式產生於行為方式,並且規定在神聖事物前如何行事。簡單來說,信仰與儀式就好比於思維與行為。
.
所以儀式就是一個連結「神聖」與「世俗」的行為方式。可是為甚麼我們要連結這兩者呢?人類學家Victor Turner(1969)在《#儀式過程》中解釋,經過儀式過程的三個階段:分隔(separation)、閾限(liminal)、回歸(return),人們就可以從百般無聊的日常世俗,經歷特殊體驗、曖昧模糊的非常神聖,最後再重新連繫現實。這樣的儀式性過程,重整人類的社會結構與生活秩序,獲得意義上的舒放圓滿。
.
▓ #當代流行文化中的儀式感
.
不知道從哪裡開始發展出來的,網路的文案定義,「儀式感」是源自於《#小王子》故事裡所說道:「儀式感就是使某一天與其他日子不同,使某一片刻與其他時刻不同」。從前面人類學的討論來看,這個定義的確沒問題,但《小王子》絕對不是源起,應該只是個「宣傳」。
.
從大眾流行讀物來看,李思圓《生活需要儀式感》(2018)告訴讀者,生活細節的留意與經營,可以讓每日生活回到關注自己的感受當中,打造一個屬於自己的特殊時空。高瑞灃的《儀式感:把將就的日子過成講究的生活》(2018)也是強調「思考生活,了解自己」,進而重塑人生價值與意義。前兩者算是一種儀式觀點的生活應用,並且著重在美學與心理學的關聯性上。
.
Theresa Cheung的《儀式的力量:成功人士的日常──個個都有自己的一套標準動作》(2018)就比較神奇一點,他把儀式感與成功關係在一起,「成功人士都在做的標準動作,天天如此」。提供些達到成功人生的步驟。總體而言,「儀式感」論述告訴當代的人們,應該追求幸福快樂的主體,應該拒絕潦草的生活秩序,並且將傳統意義上宗教生活中的儀式方法,轉向注重個人生活的「#體驗」。那是一種在宗教匱乏年代裡的世俗信仰。
.
▓ #資本主義下的儀式感
.
有趣的是,從2018年開始,伴隨著大量的儀式感討論,強調「儀式感」的商品也突然增長。「護甲儀式感」、「護膚儀式感」、「汽車體設計儀式感」、「果汁機儀式感」,甚麼都可以有儀式感。宗教儀式的神聖性功能,因個人主義化的世俗趨勢,被吸收到商品的設計與資本主義的邏輯中,說服人們只要經過日常消費,就能獲得聖靈充滿。
.
在商品的設計中,儀式感被視為一個綜合的體驗系統。儀式感是在儀式活動中,形成的對形態、色彩、結構、材質、節奏、秩序、氣味、流程等綜合性的感官體驗,並且強調其給人帶來的愉悅、神聖、莊重、敬畏的情感。身體的經驗透過商品的細膩參與過程,招回在理性世界中被抹平的自己。
.
在這個晚期資本主義的社會中,傳統宗教信仰式微,世俗化、個人主義化的精神興起,那些渴望在來世獲得救贖的宗教信念已然緩不濟急,「儀式感」所宣傳的私人化、看得見的、當下在世、立馬解決人的精神困境的目的,反映著我們的新興信仰(丁仁傑,2001)。弔詭的是,不正是現代資本主義社會將我們推入這個牢籠嗎?
.
儀式感的挪用,同時反映了我們這個時代的渴望與失望、解藥與毒藥。
|
跟我討論儀式感設計的品牌就是 For Twenty 敏弱肌專業保養 😁
|
#參考文獻
.
1. Durkheim, É. (1912). Les formes élémentaires de la vie religieuse: le système totémique en Australie (Vol. 4). Alcan.
2. Turner, V. (1969). The ritual process: Structure and anti-structure. Routledge.
3. 丁仁傑. (2001). 當代台灣社會中的宗教浮現: 以社會分化過程為焦點所做的初步考察. 台灣社會研究季刊, (41), 205-270.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Klhu8vRB6xo/hqdefault.jpg)
傳統媒體式微 在 Pin Cheng Ji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品城記 #探店 #雞仔餅#小吃#傳統
這個是真的好吃。
上週我們前往江門,找到了一款幾乎“瀕臨滅絕”的花生餅。播出後有很多股東留言,希望我們能把花生餅上架商城,但由於產品本身以及物流方面的一些問題,我們實在是沒有辦法為大家安排,想吃的股東只能親身前往門店打卡了T.T。在傳統糕餅日漸式微的今天,仍然能聽見如此多支持傳統美食的聲音~作為本土美食媒體,我們也是相當高興的~雖然花生餅無法為大家安排,但其實廣東還有很多非常有特色的傳統餅點都值得一試~它們不僅味道吸引,背後鮮為人知的傳奇故事同樣相當吸引!就比如很多人從小吃到大的——【雞仔餅】。
店鋪:誠志餅家
地址:中山六路43號
營業時間:週一至週日 11:00-19:00
人均:50元
電話:18011985095
口味:4.13 環境:3.69 服務:3.74
BGM:
1.雷柏熹 - 龍蝦炒飯.mp3
2.Hanjo Gaebler - Dancing on the Roof.mp3
3.Hanjo Gaebler - Electric Counter.mp3
4.Hanjo Gaebler - Inspector Stupid.mp3
5.V.A. - In Deserted House.mp3
6.謝明祥 - 初夏雨後.mp3
走,帶你去找好吃的!
我們的夢想,是吃遍世界上每一座城市的美食!
吃遍給廣州,再吃遍全世界!
傳統中華美食,西餐,網紅美食,平民小吃!
只要是好吃的,我們絕不放過!
想要GET更多好吃的食物,跟著我們就對了!歡迎訂閱【https://www.youtube.com/channel/UC5IZoMHDRHV9j7MYMGNO_Ug?sub_confirmation=1】
你的城市哪裡好吃哪裡好玩?全在我們的原創視頻裡!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9EBXCUqkGrQ/hqdefault.jpg)
傳統媒體式微 在 報導者 The Reporter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辦桌文化,隨著農業社會走向工業時代,都市發展所造成的空間零碎化以及消費型態的轉變影響了民眾請宴方式與觀念,再加上921大地震造成全台死傷慘重、食安風暴、政府增設相關衛生法條以及飯店餐廳如雨後春筍般的設立,諸多因素成為了辦桌最大的殺手,更加速文化的式微。如今很多人對於這項文化多半帶著「俗氣、不衛生」等刻板印象,否定職人們的專業價值,但傳統也不願被時代淘汰,辦桌文化仍不斷走向精緻化路線,努力轉型。
攝影/張凱婷
■完整報導:https://www.twreporter.org/a/photo-workshop-roadside-banquet-culture
──────
《報導者》是台灣第一個由公益基金會成立的網路媒體,秉持深度、開放、非營利的精神,致力於公共領域調查報導,共同打造多元進步的社會與媒體環境。
官方網站:https://bit.ly/3rTeR1V
粉絲專頁:https://bit.ly/37jjGYD
Instagram:https://bit.ly/3rWFQJV
★用行動支持報導者:https://bit.ly/3ylK401
#報導者 #在地影像扎根計畫 #攝影工作坊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zNDbwf7g6Gc/hqdefault.jpg)
傳統媒體式微 在 內容製作傳統媒體YouTube 表一 的推薦與評價
面對參與式傳媒環境(人人可以當記者、導演、社會監察員、行銷員、作者、博客…) 新任務:培育反思傳媒使用者(同時是具批判能力的傳媒消費者及負責任的傳媒製作人). ... <看更多>
傳統媒體式微 在 台灣媒體是怎麼爛掉的?七分鐘看懂媒體亂象五大關鍵!【記者 ... 的推薦與評價
![影片讀取中](/images/youtube.png)
時間軸:00:00 影片開始00:32 市場小頻道多,媒體惡性競爭搶眼球01:29 商業模式崩壞! 傳統媒體 成夕陽產業02:59 新聞置入「怎麼賣」?03:55 勞動條件與 ... ... <看更多>
傳統媒體式微 在 或許傳統媒體扮演的多是資訊與知識的傳遞與挖掘,但網路的 ... 的推薦與評價
或許傳統媒體扮演的多是資訊與知識的傳遞與挖掘,但網路的互動與多元更像是一個社群大腦或是像一個社會意識體組合,技術與系統理論上不只是可以協助這些思考的交流,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