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儀式感把將就的日子過成講究的生活
即使一個人 也要對自己的生活負責~不放鬆、不懶惰;儀式感也許是每天自己手沖一杯咖啡、也許是買鮮花點綴家居、也許是點一顆自己喜愛的香味蠟燭…….. 你可能會認為,這不就是生活日常嗎?算甚麼儀式感?當我們平心靜氣,以享受的心情來實踐它,你會發現平常的日子就會變得更有趣。
生活中的儀式感不是矯情,而是一種積極向上、豁達樂觀的生活態度,讓人相信自己配得起更好的一切。
#Angie粉絲專屬折扣~
購買SUVARN香氛全系列產品
➡️ https://www.520used.com/collections/suvarn
不限消費金額,凡結帳輸入優惠碼「 angie 」 #即享85折優惠!
🎁Angie優惠碼加碼浪漫好禮🎁
#七夕情人節限定:
購買SUVARN精油香氛大豆蠟燭贈粉紅水晶捕夢網旋轉台+滅燭鈴
(情人節限定活動即日起至8/20)
#獻給Angie粉絲的情人禮❤️
#新一代SUVARN精油香氛大豆蠟燭全面升級附防塵蓋
同時也有2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281的網紅Rena れな,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𝐈𝐧𝐬𝐭𝐚𝐠𝐫𝐚𝐦 : https://www.instagram.com/rena_079/ 村上春樹說:「儀式感是件重要的事情」。 什麼是儀式感?把將就的日子,過成講究的生活。 / 今年剛好大學畢業,所有課程都已結束。 工作的場所也因為疫情的關係關閉了。 在家的時間突然間變多了,雖然長期待在...
儀式感把將就的日子過成講究的生活 在 料理女王 陸巧因 Mana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 疫情宅在家也要維持生活的儀式感!把將就的日子過成講究的生活,讓我們更珍惜日常的點滴!
今天想來點異國風情!翻出冰箱的食材,再拿出疫情前在美國香料市場買的義大利麵香料,晚餐就來一份「香料鮮蝦肉丸天使細麵」
——— 食材 ———
適量天使細麵
蒜頭切片
蝦仁🍤
鹽巴
肉丸:絞肉、青江菜末、蝦仁切碎、鹽巴、白胡椒、米酒、太白粉
香料(可以用義大利綜合香料取代)
——— 做法 ———
1、天使細麵煮一分鐘(麵條可參照包裝袋指示)撈起備用。
2、熱鍋加適量油,蝦仁擦乾水入鍋煎至斷生取出備用。
3、原鍋加適量油炒香蒜片,加適量煮麵水,放入天使細麵、鹽巴與香料拌勻,捲起盛盤帶一些汁。
4、肉丸食材全部打在一起出筋後,中油半煎炸至熟,取出吸油。
5、麵條旁放上蝦仁與肉丸,再灑上香料就是充滿儀式感的「香料鮮蝦肉丸天使細麵」
🔜 我是一個愛吃愛寫文章的護理師,投入餐飲產業至今約14年的時間,著迷於美食、鍾情於料理,對於食材有異常執著的熱情與理念🤗
💁🏻♀️我是料理女王,一個在餐飲路上築夢的女子
#料理女王 #料理女王陸巧因mana #料理 #食材故事 #食材 #料理知識 #美食部落客 #護理師 #主廚 #創業 #創業家 #女性起業家 #女性経営者 #醫師娘 #料理 #肉丸 #防疫 #防疫日常 #儀式感
儀式感把將就的日子過成講究的生活 在 偽學術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認真聽】#我們的生活為什麼需要儀式感? | 李長潔 🙏
.
「#儀式感」這個詞彙,最近好像很紅(其實已經紅一陣子了),勵志書籍、雞湯文章、化妝品廣告、家電用品文宣,都要強調給自己的生活一個「儀式感」。到底這個概念是怎麼來的?又是怎麼被流行與操作的?儀式感帶給當代社會與當代人們甚麼樣的啟發、功能與批判呢?今天我們就來談:#為何我們需要儀式感?
.
從Google Trend的關鍵字分析來看,在繁體中文世界中,近藤麻理惠《#怦然心動的人生整理魔法》2011年的書籍出版,與2019年Netflix的實境節目播出,符合「儀式」與「儀式感」兩個關鍵字的增長。在日本反而沒有這樣的關鍵字搜尋趨勢。而從百度指數的關鍵字分析來看,台灣與中國在「儀式感」一詞的數據趨勢上更加類似,大致上是從2018年開始至今,儀式感被開始被強調。
.
從數據上的顯現可推論,一方面因為《怦然心動的人生整理魔法》文本的流行,帶動台灣大眾對生活儀式感的關注,另一方面,2018年起中國對於儀式感的論述也大幅的上升。其中包含了各種媒體文本的傳頌引用,大眾讀物書籍的出版,商業廣告與商品的運作。當然,從結構化理論的角度來看,這也是源自於高度(晚期)資本主義現代生活的盈充,「儀式感」成為一種現代人對峙社會結構的方式。
.
📌#今天的內容有
.
▶ 為甚麼要儀式感?
▶ 「儀式感」變成流行語
▶ 儀式理論的解釋
▶ 流行文化中所談到的「儀式感」
▶ 儀式感的商品邏輯:販售儀式
▶ 邁向幸福還是渴望幸福
.
📣#firstory 聽這裡 :https://open.firstory.me/story/ckf4zhovx5c2n0854a0pggzk8?ref=android
.
📣#spotify 聽這裡:https://open.spotify.com/episode/3yqb4436c1xX1cqEZEi0zW?si=r0-NQm1GQQ2tqTY1buSwpQ
.
💻#FB 完整論述看這裡:https://www.facebook.com/208541192666847/posts/1570123626508590/
.
.
\\\\\ 完整論述 \\\\\
.
▓ #儀式的起源
.
不過當我們朗朗上口儀式感,你有想過那「儀式」(ritual)是甚麼嗎?在法國社會學家Émile Durkheim(1912)的《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中表示,宗教很明顯是一種「社會性的事物」,其由信仰和儀式兩個範疇組成,並且將世界化分成相互對立的兩類:神聖事物和凡俗事物,兩者的區隔透過禁忌維持。Durkheim認為,信仰是觀點(opinion)的表達,存在於表徵(representations)之中,並且表達了神聖、凡俗事物之間的性質與關係;而儀式產生於行為方式,並且規定在神聖事物前如何行事。簡單來說,信仰與儀式就好比於思維與行為。
.
所以儀式就是一個連結「神聖」與「世俗」的行為方式。可是為甚麼我們要連結這兩者呢?人類學家Victor Turner(1969)在《#儀式過程》中解釋,經過儀式過程的三個階段:分隔(separation)、閾限(liminal)、回歸(return),人們就可以從百般無聊的日常世俗,經歷特殊體驗、曖昧模糊的非常神聖,最後再重新連繫現實。這樣的儀式性過程,重整人類的社會結構與生活秩序,獲得意義上的舒放圓滿。
.
▓ #當代流行文化中的儀式感
.
不知道從哪裡開始發展出來的,網路的文案定義,「儀式感」是源自於《#小王子》故事裡所說道:「儀式感就是使某一天與其他日子不同,使某一片刻與其他時刻不同」。從前面人類學的討論來看,這個定義的確沒問題,但《小王子》絕對不是源起,應該只是個「宣傳」。
.
從大眾流行讀物來看,李思圓《生活需要儀式感》(2018)告訴讀者,生活細節的留意與經營,可以讓每日生活回到關注自己的感受當中,打造一個屬於自己的特殊時空。高瑞灃的《儀式感:把將就的日子過成講究的生活》(2018)也是強調「思考生活,了解自己」,進而重塑人生價值與意義。前兩者算是一種儀式觀點的生活應用,並且著重在美學與心理學的關聯性上。
.
Theresa Cheung的《儀式的力量:成功人士的日常──個個都有自己的一套標準動作》(2018)就比較神奇一點,他把儀式感與成功關係在一起,「成功人士都在做的標準動作,天天如此」。提供些達到成功人生的步驟。總體而言,「儀式感」論述告訴當代的人們,應該追求幸福快樂的主體,應該拒絕潦草的生活秩序,並且將傳統意義上宗教生活中的儀式方法,轉向注重個人生活的「#體驗」。那是一種在宗教匱乏年代裡的世俗信仰。
.
▓ #資本主義下的儀式感
.
有趣的是,從2018年開始,伴隨著大量的儀式感討論,強調「儀式感」的商品也突然增長。「護甲儀式感」、「護膚儀式感」、「汽車體設計儀式感」、「果汁機儀式感」,甚麼都可以有儀式感。宗教儀式的神聖性功能,因個人主義化的世俗趨勢,被吸收到商品的設計與資本主義的邏輯中,說服人們只要經過日常消費,就能獲得聖靈充滿。
.
在商品的設計中,儀式感被視為一個綜合的體驗系統。儀式感是在儀式活動中,形成的對形態、色彩、結構、材質、節奏、秩序、氣味、流程等綜合性的感官體驗,並且強調其給人帶來的愉悅、神聖、莊重、敬畏的情感。身體的經驗透過商品的細膩參與過程,招回在理性世界中被抹平的自己。
.
在這個晚期資本主義的社會中,傳統宗教信仰式微,世俗化、個人主義化的精神興起,那些渴望在來世獲得救贖的宗教信念已然緩不濟急,「儀式感」所宣傳的私人化、看得見的、當下在世、立馬解決人的精神困境的目的,反映著我們的新興信仰(丁仁傑,2001)。弔詭的是,不正是現代資本主義社會將我們推入這個牢籠嗎?
.
儀式感的挪用,同時反映了我們這個時代的渴望與失望、解藥與毒藥。
|
跟我討論儀式感設計的品牌就是 For Twenty 敏弱肌專業保養 😁
|
#參考文獻
.
1. Durkheim, É. (1912). Les formes élémentaires de la vie religieuse: le système totémique en Australie (Vol. 4). Alcan.
2. Turner, V. (1969). The ritual process: Structure and anti-structure. Routledge.
3. 丁仁傑. (2001). 當代台灣社會中的宗教浮現: 以社會分化過程為焦點所做的初步考察. 台灣社會研究季刊, (41), 205-270.
儀式感把將就的日子過成講究的生活 在 Rena れな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𝐈𝐧𝐬𝐭𝐚𝐠𝐫𝐚𝐦 : https://www.instagram.com/rena_079/
村上春樹說:「儀式感是件重要的事情」。
什麼是儀式感?把將就的日子,過成講究的生活。
/
今年剛好大學畢業,所有課程都已結束。
工作的場所也因為疫情的關係關閉了。
在家的時間突然間變多了,雖然長期待在一個小空間會使人鬱悶,但反過來,我們可以好好規劃這段時間,去享受它、嘗試它、紀錄它,因此我的第一支Vlog就這樣誕生了(*ฅ́˘ฅ̀*)♡︎
/
謝謝很多正在為台灣防疫努力的醫護人員及所有人們,作為一個一般人,能做的事情就是減少出門、戴好口罩、好好待在家。
/
一起利用生活中的平凡瑣碎小事,創造出幸福的感覺吧!希望大家都能有個充實的防疫生活!
·
·
今年は大学を卒業したので、授業は全部終わって、仕事もコロナの影響で休みになった。
今台湾はコロナ警戒レベル3になって、厳しい状態であまり外に出ない方がいいので、家にいる時間が増えた。
少しでも気分転換したいので、たくさん好きな事をしたり、やったことない事もやってみたいので、今の自粛生活を動画で記録したいと思いました!
*⑅︎୨୧┈︎┈︎┈︎┈︎┈︎┈︎┈︎┈︎┈︎┈︎┈︎┈︎┈︎┈︎┈︎┈︎┈︎┈︎┈︎ ୨୧⑅︎*
影片中分享的小物:
◎舒適可愛的夏季[睡衣居家服]
◎日本開架品牌好用[化妝品]
◎負離子[蒸氣電棒捲]
◎美型[蒸氣掛燙機]
◎日本大人氣的[血色感小顏口罩]
◎大人的療癒童話[著色本]
◎北歐鄉村風[碎花玻璃杯]
·
·
動画で紹介した小物:
◎夏用の可愛い[パジャマ]
◎コスパが良い[化粧品]
◎マイナスイオン[スチームヘアアイロン]
◎おしゃれな[ハンディスチーマー]
◎大人気の[血色マスク]
◎大人の癒し[塗り絵]
◎花柄の[ガラスコップ]
*⑅︎୨୧┈︎┈︎┈︎┈︎┈︎┈︎┈︎┈︎┈︎┈︎┈︎┈︎┈︎┈︎┈︎┈︎┈︎┈︎┈︎ ୨୧⑅︎*
音樂: Sleigh ride、Shoreline、Have yourself a merry little christmas
音樂家: Rook1e
*⑅︎୨୧┈︎┈︎┈︎┈︎┈︎┈︎┈︎┈︎┈︎┈︎┈︎┈︎┈︎┈︎┈︎┈︎┈︎┈︎┈︎ ୨୧⑅︎*
#丁寧な暮らし #防疫生活 #vlog #日常vlog #好家在我在家 #防疫 #儀式感 #治癒系 #宅在家 #日常 #自粛生活 #日系
儀式感把將就的日子過成講究的生活 在 偽學術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儀式感」這個詞彙,最近好像很紅(其實已經紅一陣子了),勵志書籍、雞湯文章、化妝品廣告、家電用品文宣,都要強調給自己的生活一個「儀式感」。到底這個概念是怎麼來的?又是怎麼被流行與操作的?儀式感帶給當代社會與當代人們甚麼樣的啟發、功能與批判呢?今天我們就來談:#為何我們需要儀式感?
.
從Google Trend的關鍵字分析來看,在繁體中文世界中,近藤麻理惠《#怦然心動的人生整理魔法》2011年的書籍出版,與2019年Netflix的實境節目播出,符合「儀式」與「儀式感」兩個關鍵字的增長。在日本反而沒有這樣的關鍵字搜尋趨勢。而從百度指數的關鍵字分析來看,台灣與中國在「儀式感」一詞的數據趨勢上更加類似,大致上是從2018年開始至今,儀式感被開始被強調。
.
從數據上的顯現可推論,一方面因為《怦然心動的人生整理魔法》文本的流行,帶動台灣大眾對生活儀式感的關注,另一方面,2018年起中國對於儀式感的論述也大幅的上升。其中包含了各種媒體文本的傳頌引用,大眾讀物書籍的出版,商業廣告與商品的運作。當然,從結構化理論的角度來看,這也是源自於高度(晚期)資本主義現代生活的盈充,「儀式感」成為一種現代人對峙社會結構的方式。
.
📌#今天的內容有
.
▶ 為甚麼要儀式感?
▶ 「儀式感」變成流行語
▶ 儀式理論的解釋
▶ 流行文化中所談到的「儀式感」
▶ 儀式感的商品邏輯:販售儀式
▶ 邁向幸福還是渴望幸福
.
📣#firstory 聽這裡 :https://open.firstory.me/story/ckf4zhovx5c2n0854a0pggzk8?ref=android
.
📣#spotify 聽這裡:https://open.spotify.com/episode/3yqb4436c1xX1cqEZEi0zW?si=r0-NQm1GQQ2tqTY1buSwpQ
.
💻#FB 完整論述看這裡:https://www.facebook.com/208541192666847/posts/1570123626508590/
.
.
\\\\\ 完整論述 \\\\\
.
▓ #儀式的起源
.
不過當我們朗朗上口儀式感,你有想過那「儀式」(ritual)是甚麼嗎?在法國社會學家Émile Durkheim(1912)的《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中表示,宗教很明顯是一種「社會性的事物」,其由信仰和儀式兩個範疇組成,並且將世界化分成相互對立的兩類:神聖事物和凡俗事物,兩者的區隔透過禁忌維持。Durkheim認為,信仰是觀點(opinion)的表達,存在於表徵(representations)之中,並且表達了神聖、凡俗事物之間的性質與關係;而儀式產生於行為方式,並且規定在神聖事物前如何行事。簡單來說,信仰與儀式就好比於思維與行為。
.
所以儀式就是一個連結「神聖」與「世俗」的行為方式。可是為甚麼我們要連結這兩者呢?人類學家Victor Turner(1969)在《#儀式過程》中解釋,經過儀式過程的三個階段:分隔(separation)、閾限(liminal)、回歸(return),人們就可以從百般無聊的日常世俗,經歷特殊體驗、曖昧模糊的非常神聖,最後再重新連繫現實。這樣的儀式性過程,重整人類的社會結構與生活秩序,獲得意義上的舒放圓滿。
.
▓ #當代流行文化中的儀式感
.
不知道從哪裡開始發展出來的,網路的文案定義,「儀式感」是源自於《#小王子》故事裡所說道:「儀式感就是使某一天與其他日子不同,使某一片刻與其他時刻不同」。從前面人類學的討論來看,這個定義的確沒問題,但《小王子》絕對不是源起,應該只是個「宣傳」。
.
從大眾流行讀物來看,李思圓《生活需要儀式感》(2018)告訴讀者,生活細節的留意與經營,可以讓每日生活回到關注自己的感受當中,打造一個屬於自己的特殊時空。高瑞灃的《儀式感:把將就的日子過成講究的生活》(2018)也是強調「思考生活,了解自己」,進而重塑人生價值與意義。前兩者算是一種儀式觀點的生活應用,並且著重在美學與心理學的關聯性上。
.
Theresa Cheung的《儀式的力量:成功人士的日常──個個都有自己的一套標準動作》(2018)就比較神奇一點,他把儀式感與成功關係在一起,「成功人士都在做的標準動作,天天如此」。提供些達到成功人生的步驟。總體而言,「儀式感」論述告訴當代的人們,應該追求幸福快樂的主體,應該拒絕潦草的生活秩序,並且將傳統意義上宗教生活中的儀式方法,轉向注重個人生活的「#體驗」。那是一種在宗教匱乏年代裡的世俗信仰。
.
▓ #資本主義下的儀式感
.
有趣的是,從2018年開始,伴隨著大量的儀式感討論,強調「儀式感」的商品也突然增長。「護甲儀式感」、「護膚儀式感」、「汽車體設計儀式感」、「果汁機儀式感」,甚麼都可以有儀式感。宗教儀式的神聖性功能,因個人主義化的世俗趨勢,被吸收到商品的設計與資本主義的邏輯中,說服人們只要經過日常消費,就能獲得聖靈充滿。
.
在商品的設計中,儀式感被視為一個綜合的體驗系統。儀式感是在儀式活動中,形成的對形態、色彩、結構、材質、節奏、秩序、氣味、流程等綜合性的感官體驗,並且強調其給人帶來的愉悅、神聖、莊重、敬畏的情感。身體的經驗透過商品的細膩參與過程,招回在理性世界中被抹平的自己。
.
在這個晚期資本主義的社會中,傳統宗教信仰式微,世俗化、個人主義化的精神興起,那些渴望在來世獲得救贖的宗教信念已然緩不濟急,「儀式感」所宣傳的私人化、看得見的、當下在世、立馬解決人的精神困境的目的,反映著我們的新興信仰(丁仁傑,2001)。弔詭的是,不正是現代資本主義社會將我們推入這個牢籠嗎?
.
儀式感的挪用,同時反映了我們這個時代的渴望與失望、解藥與毒藥。
|
跟我討論儀式感設計的品牌就是 For Twenty 敏弱肌專業保養 😁
|
#參考文獻
.
1. Durkheim, É. (1912). Les formes élémentaires de la vie religieuse: le système totémique en Australie (Vol. 4). Alcan.
2. Turner, V. (1969). The ritual process: Structure and anti-structure. Routledge.
3. 丁仁傑. (2001). 當代台灣社會中的宗教浮現: 以社會分化過程為焦點所做的初步考察. 台灣社會研究季刊, (41), 205-270.
儀式感把將就的日子過成講究的生活 在 KM說書會書名:儀式感:把將就的日子過成講究的生活 的推薦與評價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