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隆捷運
#基隆人 來聊聊
#河谷廊帶
基隆市的通勤族不限基隆市民,未來要看規劃的整個大台北區跟周邊鄰近城市的互通便利性。
從基隆上車到台北的人沿路都有人上車,並不是只從基隆站上車,都是四散的,很大一部分是到內湖上班,在台北的運輸系統也是會遇到轉乘。
離峰時間運量少,就忽略尖峰時間運量極為不夠,這還是需要解決。
現在的鐵路就算班次增加,也還是無法改善現況,此次捷運一通三增加的疏散跟改變交通習慣,都是台鐵無法做到的。
雖然少子化,但人口集中化聚集到大台北周邊,周邊若飽和,產業外溢,也是會到基隆,這就是基隆河谷廊帶發展策略規劃,建構基隆河谷沿岸新都市治理模式、智慧交通對策、產業轉型方向及策略,包含「北五堵國際研發新鎮」、 「智慧低碳運具使用」等策略規劃。
交通運輸改善提高基隆市港區-河谷廊帶-大台北地區之軌道運輸班次密集度及便利性,除提高聯外交通便利性外,亦可作為串聯本市相關政策計畫之交通旅運工具。
整體運輸不要只看基隆,要看整個大台北地區的人口擴散,都會發展一環,因為雙北升格,基隆被遺忘後,城市的發展跟預算都大不如雙北,現在的運輸計畫都是要當初遺忘的東台北這塊,要快點跟上都市規劃。升格到國家戰略目標,一日生活圈,那就不只是投資效益跟運輸量的問題了。
高鐵要不要延伸宜蘭,跟高鐵要不要到基隆很有關係,這樣台鐵的運能就會釋出,會替代東部線,這樣區間車就不需要讓自強號,這樣基隆的運輸就會疏散。
基隆捷運算大台北城市內運輸的一環,是城市內運輸,而台鐵是城市對城市,所以不衝突。
基隆多點對多點的運輸,就可以互相整合,那就會讓城市擴張,用整合交通刺激旅客需求。
基隆市空間發展計畫包含「三大分區、四條空間發展軸」:
#三大次分區:海灣發展地區
1.海灣發展地區:基隆港及周邊市區之都市發展用地
利用港口所引入之人流、金流、貨物流等資源,配合航運經濟引導郵輪、貨運、海事金融、高端商業、文化創意及海洋科技產業活動進駐,並可研議與港務公司合作於港區周邊設置免稅區,增進遊客駐足於本市時間及提高所帶來之經濟效益。
2.河谷廊帶發展地區:基隆河谷廊帶內都市發展用地透過本區工業、倉儲機能及區位上可連結新北市與臺北市地理優勢,並配合基隆輕軌建設之契機,審慎檢討廊帶土地使用計畫,得研議檢討為產業型分區, 如:北五堵國際研發新鎮,並規範合宜土地使用強度及管制,輔以完善交通、社福、居住等機能,強化本市發展動能,作為本市產業及居住支援場域。
3.生態資源保護區:非屬上述地區之非都市發展用地及非都市土地應以生態友善為基礎,加強天然棲地保育、維護山林河川生態廊道,打造一環境友善之場域。
#四條空間發展軸:市港共生U軸、產業發展S軸、觀光遊憩M軸、生態綠肺W軸。
1.市港共生U軸:火車站、港區周邊環境改造與開放空間串聯,縫合並鏈結市港空間發展機能。
2.產業發展S軸:連結港區貨櫃物流、大武崙工業區、河谷工業廊帶,建構本市產業廊帶。
3.觀光遊憩M軸:運用北海岸觀光廊帶、漁村休閒體驗觀光並配合郵輪母港優勢,塑造濱海遊憩軸。
4.生態綠肺W軸:轉化基隆多山坡地之劣勢,以獨特海港山城視覺層次,塑造水綠生態景觀環境。
圖片簡報來自:https://urban.klcg.gov.tw/tw/Subject/ThemesService?TSerNo=0F00032E
北北基大整合:https://youtu.be/wCuhuWQw8SM
北五堵國際研發新鎮 計畫 在 陳薇仲 基隆市議員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臨時會報告事項第三案|缺乏雙向溝通的基隆輕軌】
基隆輕軌的議題延燒至今,基隆市議會也要求市府針對此重大建設進行說明。要我一句話總節輕軌的問題──#這是缺乏雙向溝通的輕軌政策,而且地方政府到主事的中央政府都該盡快負起責任。
以下整理我發言的重點,再次針對 #輕軌政策目標不明、#通勤族的需求調查缺乏 以及 #輕軌政策溝通的重大缺失,提出我的質疑,也要求市政府應該代表基隆市民,向規畫單位交通部鐵道局明確要求落實使用者需求並納入意見,完善政策。
#基隆輕軌到底要解決什麼問題
根據鐵道局「基隆南港間通勤軌道建設計畫」可行性研究報告與8月7日提供的綜合規劃階段說明資料中,輕軌計畫目標基本上預計包含:「強化基隆軌道服務」、「增強台鐵東部幹線運輸能力」、「配合基隆河谷廊帶產業發展及促進觀光發展」、「減少轉乘及提供優質公共運具」。
首先,北五堵國際研發新鎮還在規劃中,我們完全無法評估TOD(Transit-oriented development)對基隆河谷廊帶帶來的是土地增值?還是真的有「實際」經濟增長的效益?而輕軌真的能提升「東部鐵路運量」?花東鐵路運量的問題,除了七堵到樹林間列車排擠問題外,還有八堵到蘇澳間沿途多個車站無法待避、北迴線遭遇時速只有一般列車一半的台鐵金雞母貨運列車擋路 以及花東沒有全面雙軌化等瓶頸。
輕軌政策到底要優先滿足什麼目標,是東部的交通運輸需求或是基隆的通勤需求?是促進觀光還是改善基隆市民的通勤經驗?回到計畫的名稱,「基隆南港間通勤軌道建設計畫」,基隆輕軌主要任務是強化通勤服務與「減少轉乘」。為什麼基隆輕軌不能以通勤需求為優先考量?
#台鐵不進基隆真的沒有其他選項嗎?
現在市民們最生氣也最不能接受的,是原本能夠從基隆站一班車通勤到松山、臺北、板橋、樹林等南港以南的地區,現在不僅輕軌終點無法確定是否能夠延伸到三鐵共構的南港站,甚至台鐵不進基隆站,有些市民本來不用轉乘的通勤路線,因為台鐵可能得讓路台鐵,變成要轉乘兩到三種運具、拉長通勤時間。
但是,台鐵不進基隆真的是唯一選項嗎?在鐵道局的可行性評估研究報告第四章中,針對方案二(基隆隆南港間臺鐵路路線四軌化),研究單位在列車分流、路線運能、列車容量等各方面,都提出了維持台鐵進基隆站仍可以符合目標運能的解決方法,並寫到可視實際營運需求來調整。那麼,台鐵不進基隆,真的只能是唯一選項嗎?市府是不是有必要針對可行性研究報告的內容,和中央政府進行討論,同時向民眾說明?
#重大政策溝通的大缺失
上週我和邱顯智委員在立法院召開記者會的時候,就指出交通部在輕軌政策上和民眾溝通上極度缺乏,中央召開了這麼多次會,沒有一次跟民眾相關,沒有一次是和民眾面對面溝通。連網路上完整公開資料都沒辦法做到。
在可行性研究階段,所謂的意見蒐集是進行問卷調查,但問卷中僅籠統的以「是否往返基隆台北」詢問通勤族的搭乘目的,完全無法辨認出填答者的通勤起訖點和轉乘狀況,更無法辨認通勤目的地為南港以南的需求占比,甚至有引導式的問答讓填答者在幾乎沒有清楚鐵道計畫、政策揭露的狀態下支持輕軌。根本看不出受這次輕軌政策影響的主體怎麼認知輕軌這個政策、會怎麼被影響,甚至也無法得知他們的需求。
根據我們跟鐵道局索取的資料,從2019年12月25日到今年5月14日,也就是綜合規劃的階段,鐵道局在政策溝通是做「輿情探勘」,探勘什麼?看新聞、看臉書、看網路論壇,交通部沒有真的和基隆市民溝通。然而,作為基隆市民的代表、了解基隆市民需求的基隆市政府,真的有把基隆市民的想法和意見傳達給中央嗎?基隆市政府參與中央召集的會議達13次,在這13次會議中,基隆市政府有向中央反應市民的想法嗎?為什麼不早一點,從可行性評估的階段、甚至從前瞻計畫尚未核定的階段,就代表這些受影響的市民要求交通部進行詳實的意見收集和調查?
#使用者意見納入政策的機制到底在哪裡
輕軌政策的主體應該是基隆通勤族與市民,但市民卻是最後看新聞才知道輕軌已經進展到這個接近最後階段,在幾乎沒有辦法大幅度調整、沒有轉圜餘地的時刻,才知道自己的每日生活和環境可能會被嚴重影響。
我從2017年還沒有擔任議員的時候就一再舉的例子、一再提醒,甚至還法國Toulouse三號地鐵線開發的案例——Toulouse為了興建全長23公里的地鐵線,在法國國立公共辯論委員會(CNDP)的主持下,建置了提供開發案資訊的專屬網站、舉辦超過八十場公民參與討論的實體會議,討論「地鐵線需不需要蓋」、「此案是否能回應既有的交通問題」、「此案對城市發展與居民的影響」,以及「同樣的預算是否有其他效益更大的選項」等讓居民更了解政策要解決的問題,並將居民的意見蒐集納入政策,讓政策更完善。
2017年那時,市長還透過媒體告訴大家「輕軌沒有問題,有問題的是人與人的心靈溝通工程」。三年過去了,不要說公民參與的討論會議了,基隆輕軌從可行性評估到現在綜合規劃階段已經要走到期末了,卻連一場公開說明會,都不曾召開過。
即便短時間內無法做到像法國這樣的公民討論,至少,也要在資訊公開跟規劃說明上有積極的作為。既然市長認為溝通很重要,那真的請市府要盡快亡羊補牢,我不希望最後基隆的市民只能在最終規劃結果後,得到一場一場「法定」的說明會,說明會只是單向的說明,有沒有更積極的做法,去促進資訊揭露並在還沒有定案前將大家的需求納入考量?
我強烈要求市府必須在走到最終方案前,和交通部合作,以多元的管道將輕軌的資訊清楚說明,並認真蒐集受影響族群和通勤族需求,如此,才能得到市長口中的「更好的方案」。
北五堵國際研發新鎮 計畫 在 陳薇仲 基隆市議員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關心縣市國土計畫北部場|基隆市國土計畫持續監督🌳】
國土計畫為什麼重要?[詳細說明放在留言]在2016年國土計畫法實施、2018年公告全國國土計畫後,國土計畫將成為指導都市計畫和非都市計畫土地的土地利用、保育等國土發展目標。但全國國土計畫將彈性交由各地縣市政府,由各地方就各地狀況制定各縣市國土計畫,因此,在未來城鄉發展與國土保育上,各縣市國土計畫就成為最重要的戰場,也是我們時代力量中央到地方首要的監督目標!
昨天(7月16日),很感謝時代力量黨團、陳椒華委員辦公室主辦「關心縣市國土計畫北部場」,我和時代力量的夥伴們——邱顯智委員、新北市黨部主委葉甄宜、桃園市議員簡智翔、新竹市議員林彥甫、廖子齊、新竹縣議員連郁婷和苗栗縣議員曾玟學都有到場。我也特別感謝基隆關心環境與國土發展的基隆市議員王醒之、基隆市鳥會在我們的邀請之下也一同參與討論。
因基隆市國土計畫影響基隆市國土保育與人口、產業發展目標之設定,我的團隊把國土計畫草案和國土計畫規劃技術報告都看了好幾遍,不論是在議會報告事項提案討論、和都發處私下請教以及參與公聽會討論,我們都花了非常多時間研究和請益,希望基隆市的國土保育與產業發展能達成平衡,真正來落實基隆市國土計畫中的「韌性城市、永續發展」目標。
雖然基隆市國土計畫已經在6月底的時候通過內政部審議,這一次座談會,我也特別利用機會再次中央機關以及基隆市府都市發展處國土計畫科來討論幾項議題,文章比較長,也請大家耐心閱讀、一起來關心。國土計畫之後,還有各功能分區劃設,我們也會持續監督基隆市國土利用的發展!
以下是我針對基隆市國土計畫提出三個議題,也一併呈現基隆市府和內政部的回應
🌳#針對基隆市國土計畫 #薇仲提出三個議題
一、#基隆河谷廊帶
基隆河谷廊帶即使在基隆河治理計畫完成後,仍然是高洪災潛勢地區,目前沿岸解除禁建禁令,在國土計畫中河谷廊帶是重點產業發展的區域,市府是否有更具體的目標和做法,協助如北五堵國際研發新鎮在進行開發的同時,不更加重環境成本?各局處間,要如何合作、分工,透過哪些政策手段和規範制定來提升此區域的氣候變遷調適規劃與防洪韌性?而除了要依照《水利法》實施逕流分攤丶出流管制,市府如何加強土地使用管理、擬訂土地開發與管制的規範來降低淹水風險?
二、#山坡地保育
基隆市的丘陵地佔了全市土地的94%,其中坡度30%至40%佔14.3%、坡度40%至55%佔19.6%,佔全市土地面積達33.9%,另外都市計畫區內坡度介於30%至55%之土地,則約有700公頃劃為都市發展用地,佔都市計畫區土地9%。山坡地過度開發的情形很嚴重,許多山坡地都是超限利用的狀態,對於國土保育和富裕環境敏感區都是嚴峻的挑戰。在目前的國土計畫中,針對山坡地保育,有提出「未來應該檢討現行坡地開發機制,增加坡地開發成本以降低國土保安維持及公共建設成本支出」,並在草案中納入坡度大於55%的公有地,若屬都市發展用地不宜建築,要檢討變更為保護區,提高周遭地區的安全性跟坡地穩定性。將來要如何與山坡地主管機關合作,開發規範調整的方向為何?國土計畫將如何指導未來都市計畫的訂定與檢討?
三、#協和電廠填海造陸
針對協和電廠填海造陸案,幾乎是個欠缺民眾溝通、嚴重破壞產業、海洋生態及景觀,且完全 #沒有提出替代方案、甚至都還沒有通過環評的「重大建設」。然而,本市國土計畫為了這個「重大建設」在環境敏感區(水產動植物繁殖保育區)、原本是非都市計畫範圍內的海洋中,劃設了部分填海造陸用的城鄉2-3用地。
國土計畫法第24條規定,部分使用許可不得變更國土功能分區、分類,且填海造地案件限於城鄉發展地區申請,並要符合海岸及海域之規劃。為了要讓協和以後可以直接來申請填海造陸案件,我們就事先在國土計畫中把它的用地畫成城鄉發展地區,這樣的做法真的合宜嗎?
就正因為是重大建設案件,在開發單位根本沒提出替代方案、環評都尚未通過的階段,甚至填海造陸範圍都還不甚明確的狀態下,國土計畫就先配合劃設來填海造陸用地,這樣真的有符合「保育國土、復育環境敏感區」的國土計畫精神嗎?這完全就是先射箭再畫靶的作法,我們想知道規劃單位的回應。
➡#基隆市都發處國土科回應
1. 河谷廊帶和北五堵國際研發新鎮:目前由都市計畫變更計畫,土地使用管制會回應韌性城市。另外也正在和新北市討論來整體規劃配置公共設施,以因應氣候變遷。
2. 山坡地超限利用檢討:國土計畫會明確指導都市計畫,但目前尚未實施,目前市府已經有在做上位空間指導,兩者整併後會開始實施。
3. 協和電廠改建填海造陸:當然是認為如果有更好的替代方案,最好不要做。因為是中央能源政策,地方政府也覺得很為難。目前台電也下開始進行都市計畫變更程序,已經在市府正邊審查,也要求做到生態的補償措施,目前覺得不夠完善、無法回應地方民意,應該要請台電應該積極回應。在都市計畫審查機制,市府這個月有行文營建署針對填海造地審議機制,目前還沒出來。
➡#內政部營建署綜合計畫組長林秉勳回應協和填海造陸和審查機制
協和電廠填海造陸部分為因為有部分在都市計畫土地,部分為非都市計畫土地,無法全部劃成城鄉發展1,所以劃成城鄉發展2-3。
其實填海造地在非都市計畫土地有專篇的審查機制,相對比較嚴謹、嚴格一點,但都市計畫部分沒有補上來,國家有兩套審議制度很奇怪,建議都市計畫可以走這套審議機制。一個國家,應該要有一致性或是至少相當的審查機制會比較好。目前,我們做成的決議是中央國土主管機關再洽都市計畫主管機關,也就是營建署內部,去做建議。目前都市計畫機關他們正在思考,會再請他們到國土計畫審議會報告。
至於陳議員提到的生態的部分、衝擊的彌補,就是規劃跟審議過程要去注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