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0年前的歷史為何需要和解?《牡丹社事件 靈魂的去向》的探問與反思】
透過近日播畢的《斯卡羅》,我們窺見19世紀末南台灣的各方勢力關係,並非單一事件脈絡可以道盡,1871年的牡丹社事件亦是如此。
多數人印象中的起因是,排灣族人殺了因海難流落異地的琉球宮古島人,3年後,當時日本明治天皇政府以保護本國人民為名,攻向台灣南端的原住民部落。然而歷史課本沒說清楚的是,排灣族人初時曾以熱食、頭目家屋照顧來者,後方因誤解而釀殺戮;而當時的琉球仍為獨立王朝,日本藉由牡丹社事件,逐步消減琉球王國的主權,1879年正式置琉球為沖繩縣;而清朝政府則興建恆春城,進一步積極管理這片「化外之地」。
《牡丹社事件 靈魂的去向》作者平野久美子往返台灣與沖繩,訪談加害者、被害者、援助者的後裔,爬梳文獻與口述歷史後,試圖還原始末脈絡與各方視角,建立立體的對話空間。
歷史悲劇背後是傷痕、是難題,直至2005年排灣族人造訪宮古島、承認先民錯誤,兩端開始善的交流循環。然而,認錯、寬恕、和解,這些行動對於當代的意義究竟是什麼?曾著有《沒有名字的人》一書的馬卡道族青年陳以箴閱讀之時不斷省思,最終,如何從歷史命運中自由,是我輩無可迴避的課題……https://bit.ly/3zQz8aw
★豐富知識,深度觀察,#贊助報導者:http://bit.ly/2Ef3Xfh
#牡丹社事件 #排灣族 #日本 #沖繩 #琉球 #報導者 游擊文化
同時也有8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29萬的網紅布萊克薛薛,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一次看夠原住民族所有的家屋 一次帶大家體驗不同族的傳統! 暑假不知道要去哪的話 大家快來這裡玩~ 台灣原住民族文化園區👉https://www.facebook.com/tacp.tw/ #布萊克薛薛 #薛薛 #薛薛出遊去 ❤️阿嘟主義👉https://bit.ly/2Udw2cW ❤️薛薛T...
原住民 家屋 在 故事:寫給所有人的歷史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研之有物】
過去的刻板印象中,早期原住民族群因為沒有「文字」而被認為封閉與無知,但從考古研究中,我們可以發現事實並非如此!
即使這些人位居深山中,但從居住瑯嶠原住民遺址的出土文物告訴我們,早在 13-15 世紀,排灣族家屋就已經出現福建的青瓷、白瓷;到我們熟悉的明清以後,中國製的閩粵陶瓷器,更是成了部落的日常用品,甚至發現過江戶時代的日本銅錢呢!
「研之有物」專訪中研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郭素秋 副研究員,運用「舊社考古學」研究方法,要讓過去常成為「被書寫者」的臺灣原住民,讓沒有文字的人發聲。
#羅妹號事件 #南岬之盟 #斯卡羅 #卓杞篤 #李仙得 #牡丹社事件
原住民 家屋 在 百工裡的人類學家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近年來各種參與式的藝術創作與策展行動,不僅使得我們將關注的焦點從產出成品的本身移往作品共創過程的設計與思考,也讓我們思考藝術創作者與策展人對於自身角色與合作對象權力關係的反思與實踐策略。我們來透過 典藏 ARTouch.com 龔卓軍老師這篇文章的梳理,從藝術家陳豪毅在舊名麻荖漏的台東成功進行的「Malacecay阿美傳統家屋構築」計畫發展脈絡,看到藝術家生命經歷與地方生活交織的深刻意涵。
--------
其實,許多當代的繪畫、雕塑、公共藝術、社會參與藝術的直擊人心,可能並不是因為它們的「創作論述」撼動人心,而是因為它們以嶄新的形式,敲打到觀眾的感性內核與生命黯黑之處。藝術家陳豪毅(Akac Orat)在今年暑假蓋好的那幢沒有創作論述的家屋,就是這樣的一個例子。
...陳豪毅的創作路徑,或許因為位於成功鎮和平國小老師和當代原民的身分,使得他在畢業後展開了非常不同的創作與策展路徑。從2014年開始,卑南族與阿美族混血的陳豪毅,已經以「沒有作品的藝術」這樣的跨教育理念,來創製國小藝文實驗課程,並且把三民國小和平分校百分之七十以上是海岸阿美血統的小朋友視為創作的藝術家,參與在這樣的實驗課程裡。譬如「宇宙課程」,就是把東海岸最常見的星空、八大行星、外星人,甚至是隕石、星座與隕石坑問題,都轉化為陶作、裝置與讓學生「學習如何提問與創作」的起點。他引導學生拍攝介紹八大行星的影片、挖隕石坑、露天坑燒隕石,同時透過蒐集柴燒木材的勞動過程,讓這一連串的創作行動,打開學生探索各種身體能力與材質對應變化的過程。最後,在畢業典禮的那一天,「和平呼叫宇宙星」計畫引導下的整個典禮,小朋友們播放這些自創影片,以及最重要的是也播放一百多部NG的探索片段,讓持續一天一夜的坑燒隕石過程和歌唱,成為學生身體記憶與材質探索的成果。「在這個過程裡面,我們用玩樂的方式學習,讓小朋友們快樂探索,讓他們的身體去記憶。原住民跟一般的漢人不一樣,他們是用身體去感受,他必須要流汗、跑來跑去,他們喜歡把自己的指甲弄得很髒。」(註3)包括藝術家陳豪毅本人,雖然過去學習的是陶藝,但這也是他第一次進行野地的坑燒法。因此,即便是對老師的角色而言,也需要「學習如何去學習」(learning to learn),這正是人類學家Tim Ingold所謂的「探究的藝術」(Art of Inquirying)。(註4)」
..
陳豪毅在2011年畢業後回台東,開始在成功鎮上的和平國小服務,直至2018年辭職離開。這個期間,除了他開發出來的「宇宙課程」之外,手做築造計畫是他非常重視的教學手法。他引導小朋友蓋煙燻櫃、蝸牛室、樹屋、瞭望台、軌道車,讓學生在學校養蝸牛,爬上動手蓋的兩米高的瞭望台去瞭望。這些建築創作行動,一定會有採集材料的過程,去附近坡地採竹子,到海邊去採漂流木,「帶他們做時,反饋很好,小朋友可以很清楚地認知他們在做什麼,這種學習比閱讀書本好很多,而且有很多好玩的時刻。譬如撿漂流木時,我會讓小朋友坐在漂流木上,然後開車一路把漂流木拖上岸來。小朋友超開心的,會不時拉著我說:『老師再來再來,再去揀木頭。』燒隕石時,叫小朋友去撿木頭,平時沒有被注意的材料得到了他們充分的關注。蝸牛室建成之後,他們養出來的蝸牛超多的,而且從家裡一直帶來。」.
...
陳豪毅回憶起他剛到和平國小時,就受命做過一次傳統屋建造的完整記錄工作。於是,他開始更密集地找老人家探問房屋方位、柱子尺寸、空間規畫、材料採集等更為細節的問題。在細問之下,才發現麻荖漏部落其實有三間一百年以上的傳統屋,後來因為道路規畫的關係,一間在巷子深處,一間被包覆起來在樓房裡面。當然,這是傳統部落與家族不願提及、不想面對的一段歷史,因為信仰改宗而造成巨大的信念變遷,使得原本全部都是傳統屋的部落,目前也只剩下一些厲害的老人家,屬於陳豪毅的外公那一輩的老人家,曾經有看過造屋過程。但實際參與造屋又有完整記憶的,在部落裡幾乎已近完全絕跡。陳豪毅在調查過程中,直接去測量各種結構上的實體尺寸,看過這些隱藏在部落角落的三幢傳統屋之後,他不斷修正自己原本的設計圖,那張早先按照和平國小時的蓋屋記錄畫下來的設計圖,又開始了「圖表」的運動。
就此而言,有人或許會質疑本文作者:那麼今天任何一個建築師修復老屋或標下古蹟建築的修復標案,也可以算是當代藝術的創作行動嗎?對此,我可以提出的初步回應是:一位當代藝術與策展訓練背景的藝術家與策展人,可能沒有建築師執照,但正因為陳豪毅試圖建立的傳統屋,已經是一種瀕臨滅絕的築造過程與技巧,那麼,在幾乎超過半世紀已經沒有任何新建的海岸阿美家屋的斷裂建築史來看,是否我們可以透過具有當代藝術實踐背景的他的家屋創作,以人類學家詹姆斯.克里弗德(James Cilfford)的《復返:21世紀成為原住民》的當代觀點,看到一種嶄新的復返式、重新聯結歷史經驗式的家屋創作築造行動?」
(引用自:https://artouch.com/views/review/content-48356.html?fbclid=IwAR3DjUCR3l6bQ-P7fxAHcP6oZKD0n4l8xOuB1sci9EOCax1yOAD7so1xvHE)
原住民 家屋 在 布萊克薛薛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一次看夠原住民族所有的家屋
一次帶大家體驗不同族的傳統!
暑假不知道要去哪的話
大家快來這裡玩~
台灣原住民族文化園區👉https://www.facebook.com/tacp.tw/
#布萊克薛薛
#薛薛
#薛薛出遊去
❤️阿嘟主義👉https://bit.ly/2Udw2cW
❤️薛薛TALK👉http://bit.ly/2UiVJbg
❤️訂閱薛薛+按小鈴鐺👉https://bit.ly/2HKVYti
❤️薛薛一分鐘說故事👉https://ez2o.co/4JTFY
❤️薛薛炸廚房👉https://ez2o.co/3Jb98
❤️薛薛愛胡鬧👉https://ez2o.co/8JTYe
❤️Facebook👉https://ez2o.co/5JTxU
❤️IG👉https://www.instagram.com/k3okii/
原住民 家屋 在 高金素梅 吉娃斯 阿麗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重返舊筏灣 守護祖靈的傳承》
~高金素梅 2020.6.18
瑪家鄉舊筏灣,排灣族古老的發源地。
我第一次來到這裡,是2002年開始參選立法委員的時候。當年我一進到部落,就和今天一樣,先要跨過火堆、用部落的樹枝拍打身體,去除厄瘴,然後再喝下部落族人準備的泉水,戴上族人準備的花冠,成為部落族人的一份子。
這是排灣族人的禮數,對待客人既要隆重,也要有自家人的親切。
2002年我進入立法院之後不久,再一次回到舊筏灣。這次,我不再只是一位親如家人的貴客了,我正式成為排灣族的女兒,我的排灣族母親給我取名Muni。Muni,原來是150年前帶領排灣族人擴大領域的頭目,我排灣族的姊姊Zulje Zulje(蕭惠美)說,這位女頭目外表看似柔弱,其實內在卻有巨大的能量。我的母親看到了我身上這個相似的氣質,所以給我取名Muni。我衷心希望十八年來的部落實踐,沒有辜負當年母親的期望。
也在這一年,我協調民間資源,用石板在部落的山坡上舖建了一條步道。Zulje Zulje姊姊(蕭惠美)說,自從這個步道建成之後,部落就重新動了起來,有了新的活力,引起了更多的關注。
2009年八八風災,舊筏灣部落的聯外道路,都受到了土石流的侵襲,公共設施也被破壞。然而,在這個山谷部落裡,按照百步蛇祖靈模樣興建的石板屋,卻毫髮無傷,繼續守護著祂的後代。
族人們的石板屋雖然躲過了風災,卻逃不過歲月的打磨,部落裡的家屋很多都因為年久失修而損壞了,水源的問題也一直得不到徹底有效的解決,困擾著在部落土地上耕作的族人。
這次我回來部落,特別邀請了文化資產局的施局長和水土保持局台南分局的傅分局長,一起來勘查舊筏灣部落的現況。
兩位局長在聽取了Zulje Zulje姊姊(蕭惠美)的簡報之後,都同意針對部落當前的問題和需要,給予協助。舊筏灣損壞的石板屋將會得到修繕,部落將會建造蓄水池,解決用水和灌溉的問題。兩位局長的鼎力相助,我和族人都非常謝謝。
儘管這一天屋外很炎熱,赤腳走在石板屋裡,還是可以感到它特有的清涼。這個原住民獨有的建築,冬暖夏涼,在黝黑光滑的石板之間,屋頂的天窗把光陰打在地板上,用部落的時間節奏,計算著日夜和季節。屋樑的祖靈柱,長幼有序的空間,把排灣族的歷史和倫理安排的井井有條。
大武山,是排灣族人景仰的聖山,從山谷間仰望,這座大山的頂峰經常是雲霧繚繞。但我們來的這一天,天氣晴朗,聖山露出了全貌,部落的頭目在呼喚台上,對著聖山和祖靈報訊,回音繚繞山谷,好像山川和祖靈都為這次的重逢感
到欣慰。
聽著vuvu老人家的歌聲,我內心感到激動,也許當年Minu頭目巨大的能量也是這樣被召喚出來的吧!願祖靈與我同在,鞭策監督我,做好振興民族的工作!
原住民 家屋 在 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本集主題: #國立臺灣博物館 #臺灣原住民展
這次要再一次帶著聽眾朋友去逛博物館,邀請到館方解說員 #陳信鈞 來為大家介紹臺灣原住民展。
臺灣是西太平洋上的一個蕞爾小島,具備優越的地理位置及自然條件,人類早在數萬年前就已分批相繼移入,並在這塊土地上生息,開啟了史前文化的發展契機。
南島語族先民在冰河期後,又飄洋過海而來,成為原住民的祖先。
第一區
本區介紹臺灣在進入歷史時期以前,從舊石器時代到鐵器時代重要的史前文化。內容包括距今二、三萬年前,臺灣目前所知最早的化石人類:「左鎮人」,西部新石器時代各階段的文化遺物,東部新石器時代文化,特別是晚期「卑南文化」的墓葬與陪葬品,以及以十三行文化為代表的鐵器時代的文化內容。
第二區
本區共有11個展示主題,分別是:平埔族群文化、泰雅族、布農族、賽夏族、鄒族、排灣族、魯凱族、卑南族、阿美族、雅美族、邵族。
平埔族群
分布在臺灣東北部、西部的原住民族群,與漢人經過數百年的接觸,目前多已失去其固有文化與語言,而在臺灣的漢人卻也融入了相當成份的平埔族群血統。本區展出平埔族群中位於東北部的噶瑪蘭族、中部的巴宰族、與南部西拉雅族等三族重要的文化特色。
泰雅族
分布在臺灣中、北部等八縣境內內山區,地區遼闊,為臺灣原住民中第二大族。該族主要的物質文化特色為編織及紋面,其中貝珠衣尤為特出,而紋面則被視為是成年必要的象徵。
布農族
主要分布在臺灣中部山區,而以南投縣為中心,為臺灣原住民中第四大族。該族居住在約一千至兩千公尺左右的山區,傳統以山田墾燒與狩獵為主要的生產方式,男性衣服以皮製為主。臺灣原住民沒有文字,布農族卻發展出獨特的「祭事曆板」以記載年中的農耕祭典時序。
賽夏族
分布在新竹與苗栗兩縣,分為男群與北群,是臺灣原住民中人口較少的族群。該族在物質文化受泰雅族影響較巨,特別是服飾和紋面方面。矮靈祭為該族最盛大的祭典,也是其信仰之特色。
鄒族
分布在南投、嘉義與高雄縣境內,分為南鄒與北鄒,目前人口約有七千餘人。該族為山居族群,以狩獵為主,輔以燒墾農業。鄒族為父系氏族社會,各氏族有自己的獵場與漁場,大的部落則有男子會所。
排灣族
主要分布在屏東、高雄與臺東縣境內,是臺灣原住民中第三大族。該族在物質文化上以石板屋、陶壺、琉璃珠、青銅刀與雕刻而著名,發展出獨特的藝術傳統,也反映出階級制度的社會體制與對祖靈、靈蛇的信仰。
魯凱族
分布在臺灣南部的屏東縣霧臺鄉、高雄縣茂林鄉與臺東縣卑南鄉境內。該族亦為一階級性社會,著重貴族的家名與家系,因而發展出獨特的服飾與家屋雕刻。物質文化上亦以石板屋、陶壺、琉璃珠、與雕刻工藝而著稱。
卑南族
分布在臺東縣卑南鄉與台東市一帶,分為卑南與知本兩群。該族男子11至13歲舉行刺猴儀式,進入少年會所接受訓練,19至20歲舉行成年禮,這種年齡制度與會所組織,是卑南族立足台東平原的基石。
阿美族
主要分布在臺灣東部,花蓮、臺東與屏東一帶,是臺灣原住民人口最多的一族。該族為母系社會,行招贅婚,但男子成年後均納入年齡組織,奠定長幼有序的社會體制。物質文化上則以女性的製陶為特色。
雅美族
居住在臺灣東南方的蘭嶼島上,現今人口約三千餘人,是臺灣原住民唯一不居住於臺灣本島的族群。該族為典型的捕魚民族,精雕彩飾的拼板漁船,木雕、製陶與金銀工藝為其物質文化特色。該族稱「人」為達悟,所以近年來有有改稱為「達悟族」。
邵族
居住在南投縣魚池鄉日月潭畔,人口約兩百八十多人,是臺灣原住民人口最少的一族。傳統生產方式有農耕、狩獵、漁撈與採集。因為近日月潭之便,故發展出如「浮嶼誘魚」等多種獨特的捕魚方式與「獨木舟」等湖上交通工具。
「臺灣的原住民族」常設展區,目前展示的現生臺灣的原住民族,概分為原來的法定「原住民」九族及「平埔族群」三族,但由於原住民正名運動後,政府頒定新增為十六族,該館常設展區將配合時代的脈動,局部更新展示的內容及規劃。
請大家支持,我全部六個粉絲頁
李基銘主持人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lee
李基銘的亂亂分享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happy
李基銘的影音頻道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video
漢聲廣播電台「fb新鮮事」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vhbn
漢聲廣播電台「快樂玩童軍」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scout
漢聲廣播電台「生活有意思」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lif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