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要我們有根 ◎蓉子
在寒冷的冬天 惡劣的氣候裏
翠綠的葉子片片枯萎
正似溫馨的友情一一離去
我親愛的手足 不要傷悲
縱使葉子們都落盡
最後就剩了我們自己──
那光潔的樹身 仍舊
吾人擁有最真實的存在
──只要我們有根
只要我們有根
縱然沒有一片葉子遮身
仍舊是一株頂天立地的樹
就讓我們調整那立姿
在風雨裏站得更穩
堅忍地度過這凜冽寒冬
是的,只要我們有根
明春 明春來時
我們又會枝繁葉茂 宛如新生
--
◎ 作者簡介:
蓉子(1928年5月4日-),原名王蓉芷,江蘇省揚州人。因生長在基督教家庭中,又嗜讀中國古詩,因此詩風受到基督教聖詩與中國詩的影響。蓉子為藍星詩社重要成員,主持後期《藍星詩頁》及《藍星一九六四》的編輯工作。代表作品為《青鳥集》、《橫笛與豎琴的晌午》、《天堂鳥》等。(改寫自wiki)
--
◎ 小編 Y 賞析
第一週的主題是與讀者一起回顧當年「國立編譯館」的詩選週,雖然「國立編譯館」這個名稱在2011年正式併入國家教育研究院後,就算正式走入歷史了。年輕一輩的讀者或許對這個「國家圖書編譯機構」的來頭十分陌生,但你的父母輩肯定非常不陌生。因為長達四十多年的時間,國立編譯館都是中華民國各級中、小學教科書的唯一供應者。在1999年訂立一綱多本的政策方向後,才正式開啟了解嚴後的台灣教育改革運動。畢竟即使不論選文如何,掌握編選課本的權力本身,就是一種奪取歷史話語權的政治性展現。
即使具備了這樣的背景認知,我們仍然能回首過去,從這些當時選錄的詩看到許多時代有趣的蛛絲馬跡。如果將〈只要我們有根〉一詩略過時代與作者不看,很容易乍看之下誤以為這是一首帶有明確民族性(我親愛的手足)的鄉土詩,或至少是一種非常本土情懷的想像。從這點看來,也許能夠窺探藉由文字與寫作者的認知,感受到想像共同體的細微差異與更迭。蓉子寫的這首〈只要我們有根〉最早刊載於原載1979年8月23日的《聯副》報刊上,那我們自然就能透過這個時空背景聯想到:詩中的「凜冽寒冬」並不是一種對節氣的感嘆,更非目前的政治局勢,而是在當時社會極重要的歷史事件:中(中華民國)美斷交。
因此,從某種層面而言,我們可以說蓉子這首〈只要我們有根〉非但不是鄉土詩,甚至還可以說是一首試圖談論外交(挫折的)詩:「縱使葉子們都落盡/最後就剩了我們自己──」但蓉子最後仍然以「只要有根」作為激勵,並以一種溫情婉約的(中華)民族呼告,淡化了其他「正似溫馨的友情」之外更深的政治脈絡。蓉子多數的詩都帶有中華文化的儒家面貌,並且包含了一種明確的規訓、教化精神,從她大多數的書中,都可以看到此類中國文化/中國民族性的內蘊。而這首詩也在1986年被收入當時的國中國文第三冊。
如今,我們所期待「枝繁葉茂 宛如新生」的韌芽,大抵也早就不是當時的蓉子在那樣的時代環境所想像與認同的「根」了。但四十年後的現在,我們仍能回顧這些曾經在島上所發生的事件、文學、認同,然後繼續思考下一步明春或許會在哪裡。
--
美術編輯:佳郁
圖片來源:自繪
--
https://cendalirit.blogspot.com/2021/01/20210106.html
#每天為你讀一首詩 #國語課本詩選 #國立編譯館 #蓉子 #只要我們有根 #中美斷交
台灣教育改革2021 在 守護台灣教育平台- Home | Facebook 的推薦與評價
成立於2021年的守護台灣教育平台,以致力教育資訊公開、建立政策對話與溝通平台、促進教育公共化為宗旨,關心各類教育事件、提出改革建議。希望通過本次專案,讓更多人 ... ... <看更多>
台灣教育改革2021 在 失敗的台灣教育改革! - YouTube 的推薦與評價
失敗的 台灣教育改革 ! ... 2021 Annual Meeting: HHS Health IT Activities to Advance SDOH Data Use & Interop for Health Equity.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