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前的文章加了今年的新感觸再次分享給大家 ☺️
經過疫情,我們應該學習到的智慧:『身體篇』
相信經過這波疫情洗禮沒有人再輕忽身體健康的重要性,而真正的身體健康應該照顧到哪些面向呢?回歸原點,其實好好吃飯、好好睡覺、好好運動就是王道啊!👍
1.) 好好吃飯:覺察自己為何而吃、吃了什麼、還有身體的感受與反饋。
間單的說,其實就是正念飲食,把吃飯當作重要的儀式,當作在忙碌的生活中與自己連結的小小當下,也當作感謝我們每天還能好好吃飯的感恩練習。盡量選擇原形食物,甚至學習自己下廚做簡單的餐食,學習分辨情緒對飲食的影響,觀察食物對每天身心帶來的影響,並且在每次進食時心存感謝,說起來簡單也不簡單,小小的改變就能對身體帶來不可小覷的影響,也能避免情緒性進食帶來的種種負面作用呢!今年我破紀錄連續下廚兩個月,看到自己的進化真的是很療癒的過程啊~ ☺️
2.) 好好睡覺:重新學習好好睡覺這件事,把它當作每天生活中最重要的大事。
2017年台灣睡眠醫學學會最新調查顯示,不到十個人就有一個人長期失眠,且女性比例較高。長時間使用手機等電子產品、社群媒體焦慮、以及環境壓力或是其他現代文明疾病的交互影響,失眠毫無疑問的已然成為一種全球流行病。
英國生理科學家沃克博士在 “為什麼要睡覺” 一書指出,缺乏足夠時間與高品質深度睡眠的人體,會造成全面性的老化、免疫力大幅下降、生育能力低落、大腦功能銳減,同時大幅提升了癌症、心血管疾病、失智、憂鬱等各種疾病的機率。更重要的觀念是:睡好睡滿不是一個選項,而是我們生存的必須品,也是人類慢老與減少抱病壽命的關鍵!而善用各種瑜珈的身心覺察與呼吸練習真的會對睡眠大有幫助啊~
好睡的資訊大家可以參考博士的演講 👇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5MuIMqhT8DM
3.) 好好運動:覺察覺察再覺察,每個人需要想要的都不一樣。
運動可以是娛樂,也可以是精準的調教身體選擇性的必需品,也可以從人體每天必須的呼吸與步態開始建立起,如果目的是健康,過與不及都不是最好的選擇,觀察自己的狀態,練習覺察身心的變化,才能給身體當下最適合的,每天可能都不一樣,更重要的,找到自已喜歡也能持續的方式,建立居家運動的儀式感,就能真正把運動習慣建立起來,享受樂趣、持續不間斷、保持動中覺察,向專業學習,都是對不同運動階段的人來說很重要的原則喔!☺️
透過好好吃飯、好好睡覺、好好運動的練習,我們就能增加身體的選擇性與韌性,提升人體的自癒能力,心理與靈性當然也會進入正向循環跟著一起越來越被提升而更健康了!
#beyourowngoddess #betheinspiration 🦋
#bethecgangeyouwant #livethelifeyouwant
#慢老 #身心療癒 #壓力管理 #正念 #好睡 #感恩 #防疫
台灣生理女性科學家 在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211國際女性科學日
#科學界還很性別不平等
#推動制度化改革
今天是除夕,也是國際女性科學日!2021年,我們一起 #牛轉歧視 #平權前行!
2015年,諾貝爾生理學/醫學獎得主Tim Hunt公開說:「實驗室僱用女孩有三個麻煩:你會愛上她們,她們會愛上你,以及你批評她們時她們會哭。」他甚至坦承自己是沙文主義者,支持實驗室應該只有單一性別,男性女性分開做研究。
2019年,世界首張黑洞照片功臣女科學家Katie Bouman遭網友圍剿,說另一位男性科學家Andrew Chael才是真正的幕後英雄。後來Chael自己跳出來澄清,表示許多網用挪用他的名字和照片來滿足自己的性別偏見,還說:「身為出櫃的男同志科學家,其實我也是科學、技術、工程及數學(STEM)領域中被統計學忽略的那群人。」他由衷希望Bouman的事蹟能激勵更多女性投身電波天文學領域。
2019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報告指出,全世界只有29.3%的科學家為女性;亞太地區更低,只有23.9%。而台灣,總體研發人力只有26.72%為女性,STEM領域的大學專任教師更只有15.5%為女性。
科學界的性別不平等,直到近年,沒有消散。
這從聯合國2015年「還需要」(或是直到2015年「才想到」?)訂定「國際女性科學日(International Day of Women and Girls in Science)」可看出來。211女科日用意在鼓勵更多女性投入STEM(Science, Technology, Engineering, and Mathematics)領域、爭取參與科學相關工作的權利。
科學界的性別不平等,早已有專家研究指出,是後天社會、家庭、學校環境的影響下的結果。從學習過程中的性別刻板印象,到社會對女性生產及家庭照顧的期待;科技與工程領域的女性比例,隨著大學、碩士、博士、研究機構或業界這一路走來,比例漸漸下滑,不斷從研究領域流失,這個現象稱為科技女性的 #管漏現象。
根據科技部統計,2018年我國高教部門研發人力中,女性研究人數已佔36%,但同年女性計畫主持人占比只有25%。對此科技部「性別平等推動計畫(108至111年)」設定的績效目標僅為每年成長不到0.2%,需要再50年才能達到目前女性占比的36%。
科技部還有「鼓勵女性從事科學及技術研究專案計畫」,但是2018、2019年審定率偏低,2019年申請件數開始減少;2020年還引發女學者組織反彈,指出計畫執行方式及申請限制,難以實質協助女性科研發展,還會造成貼女性負面標籤的效果。
進到立法院後,我非常關心這個議題,跟科技部、教育部多次質詢與討論。(可參考 https://reurl.cc/R6OzND 、 https://reurl.cc/8y5jkM )
很高興,科技部的 #林敏聰次長 也非常關心這個議題,上個月來我辦公室報告與討論,目前規劃的協助女性科技研究人員的各項方案,以下舉例其中幾項:
-對於因生產或育嬰假之女性計畫主持人,研議友善補助機制,例如生產前6個月到小孩3歲前多核給1位博士級研究助理。(但是我要提醒,男性主持人也可能會請育嬰假,這個補助,不應該只針對女性。)
-遴選學門召集人及複審委員,應考量學術專業及性別衡平。
-科技部及所屬擔位增設公共教保服務場域。
其中,我認為有一個重大的變革,是科技部和所屬的4大學術司,將成立女性工作小組,這個平台,會類似企業端推行已久的「女性導師制度」,能夠協助女性科學研究人才彼此間的輔導、傳承、分享及交流,針對科研生涯共同的生命經驗,發展更適切的需求與協助方案。
科學界的性別不平等,到現在還存在,是我們必須面對的事實。
在 #女性科學日 的這一天,邀請各位女性科學家或是瞭解這個議題的大家,跟我分享妳在從事科學研究這條路上,曾經遭遇過的困境、不平等或歧視經驗(當然,如果有美好的經驗,也很歡迎)。
我會持續和科技部一起推動 #讓女性科研人才留在職場,能夠堵住漏水的水管 #停止女性人才流失 的各項政策方案。
------
想問問大家,講到耳熟能詳的女性科學家,你會想到誰?
是不是瑪里‧居禮?(就是「居禮夫人」,看,連這名字都充滿性別刻板印象,台灣在2018年國教院才將她的譯名正名。)
她已經是一世紀以前的人物,之所以還是今日大部分人唯一記得的女科學家名字,原因無他,就是因為在學術研究頂峰的女科學家太過稀有,以至於諾貝爾物理獎長達120年只出過4位女性得獎者。
------
今天也是除夕,是闔家團聚的歡樂時刻,在關心晚輩求學方向時,請記得別用性別刻板印象,限制了他們的選擇哦!
#牛轉歧視
#台灣更好
台灣生理女性科學家 在 巫師地理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北美 #美國社會 #美國族群 #美國產業
NASA 台裔美國太空人 🇺🇸🇹🇼
根據NASA資料,林其兒生於台灣台北市,於2009年獲選為太空人,他曾在太空中待了141天,兩度執行太空漫步,即艙外活動。
47歲的林其兒擁有生物學學士學位、心血管生理學碩士學位及醫學博士學位,在成為太空人之前,他曾是支援太空梭及太空站任務的外科醫師。
NASA希望於明年啟動第一次「阿提米絲」任務,但不載人,任務目的是測試名為「太空發射系統」(Space Launch System)的巨型火箭及太空人未來要搭乘的獵戶座太空船(Orion)。
「阿提米絲」首次載人任務預定於2023年執行,這次任務將掠過月球,不會降落。
再下一次任務稱為「阿提米絲3號」(Artemis 3),這次就會登上月表,地點可能會在月球南極附近,科學家先前發現這一帶的隕石坑有冰凍水,對此深感興趣。
布萊登斯坦數度提到,「阿提米絲3號」任務將把「下一位男性太空人和第一位女性太空人」送上月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