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變,我們攜手向前
#建立健康均衡飲食觀念
#長期推廣食育維護市民健康
#後疫情時代照顧在地農民
宛蓉9日進行市政總質詢,一開始先呼應高雄更名一百年,邁邁市長在臉書期許高雄的一段話;「高雄正在改變,一百天是一個起點,是一個逗點,我們不會停下腳步,就像高雄不會停止進步」,宛蓉認為値得高雄人引以為傲,首創全台縣市成立「每周一蔬食日納入環境維護自治條例」呼應聯合國環境永續發展目標,與世界接軌不能停滯不前,宛容邀邁邁市長一起為高雄寫下新的歷史與故事。
宛蓉十幾年來一直力推健康蔬食飲食觀念,如何翻轉健康飲食思維,康健雜誌2020年城市調查,高雄市總排名第三(台北市第一、台中市第二),根據衛福部統計,高雄市男性十大常見癌症發生率第一名為大腸癌,十五歲以上的市民有三高症狀的比例也很高,宛蓉認為瓶瓶罐罐還不如健康飲食習慣。要預防大腸癌有很多的方式,其中最重要的是三餐都要吃蔬果,每天至少七種不同顏色蔬果,另外特別要關心大林蒲居民健康,當地有很多民眾砷濃度太高影響健康,衛生局長表示目前沒有針對砷濃度過高的民眾實施藥物治療。宛蓉曾多次要求多吃健康的蔬果來代謝掉身體的毒素,這些食育觀念衛生局是否有在做宣導?為了鄉親身體健康遷村期程應盡速完成不能再拖延。
宛蓉建議市府,如果要把健康城市排名由第三往上提升,就必須針對健康城市調查的六項缺失進行改善,市府應有專責單位辦理,並由研考會考核。這部份邁邁市長也答應宛蓉會擔任召集人並組織各局處結合產、官、學、民間組織機構等多方面協作,建立共同夥伴關係來落實10項健康蔬食專案。
宛蓉所提案的每周一蔬食日也已修訂擴大範圍把在高雄市的機關學校、國營事業及工業園區等全納入,但問題是自治條例立意良善,但五年來一直停留宣導階段,也沒有進入落實階段,宛蓉建議要有獎勵辦法表揚優良成效單位。另外垃圾回收車的政令宣導不妨改播「周一蔬食健康日,邀請市民作伙來,節能減碳顧地球」,還有公務人員誤餐應採蔬食低碳餐來供應,市府應起帶頭作用,至於各級學校及公營事業、各工業園區也應該給予表揚。
宛蓉也推舉國外的例子:英國知名主廚奥利佛於2005年發起「給我好食」,希望喚起家長,政府與社會學校飲食嚴重偏差的重視;英國首相強生為了促進國民健康也投入約台幣730億元進行宣導蔬食的重要性,芬蘭規定士兵每周吃二餐的蔬食,義大利也打造蔬食校園,聯合國去年在氣候變化委員會報告中也提醒大家少吃肉,多蔬食是可以減緩並因應氣候變遷的主要環保方法之一,蔬果攝取不足也容易造成疾病的發生。
宛蓉要求,地瓜葉應該成為高雄市「市菜」,在香港它是長壽菜,日本保健食品,在美國它是航天食品;宛蓉發現學校的營養午餐廚餘過多,並非學生不愛吃,而是食物沒有吸引力,市府應該辦理營養師及工廚藝研習,以提高學生的食慾。宛蓉同時建議市府善用退休公教人員投入志工服務,運用既有志工服務、獎勵辦法、時間銀行、發揮效能的志工服務推動政策。
另外後疫情時代高雄市政府對策如何?宛蓉要求拼轉型創新飲食拓展,永續食農、促進蔬食產業轉型含加工與製造的蔬食餐飲服務至轄內公務機關、國營事業、工業園區,為當地農產食品公司提供技術指導,以協助其加速調適後疫情時代的情勢照顧在地農民。
#改變,我們攜手向前
#翻轉高雄建立健康均衡飲食觀念
#長期推廣食育維護市民健康
#後疫情時代照顧在地農民
國外永續發展例子 在 城市山人 Mountain Urbanite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越演越烈的「peak-bagging」?泛談百岳這塊金字招牌】
長久以來,臺灣山友的主要目標都是「登頂」,尤其是以百岳為目標的收集活動,國外稱為「peak bagging」。著名的例子有日本百名山、七頂峰、14座8,000公尺山峰等。
百岳的靈感來源正是百名山。從英文「bag」的動詞來推敲,不難發現有收入袋中和捕獲(獵物)的含意,或許還比較偏向後者的征服意涵。
傳統的登山者大致上不喜歡這類活動,主要是因為這會讓人們只求結果,而不重視體驗的過程。也就是說若只是將目光對準山頂,我們或許會錯失路途上許多值得注意的事物,也只會挑最多人走、最省力的成熟路徑上去,失去了前輩們探索與發現的精神。
但也有人認為山是大家的,我們想怎麼走就怎麼走,而且完成目標也很快樂不是嗎?來爬山無非是為了休閒與健康,本來不該有太大的冒險成分,對我們的要求也太多了吧!
.
此間巨大的鴻溝,其實不難理解。
無論是奉登山為志業的專業人士,或是擁有充足時間投入其中的業餘愛好者,都不會視百岳為艱鉅的挑戰,反而一些冷門偏遠的山頭、路線和特殊興趣點才是他們心目中較有價值的目的地。反之,大眾可能感受不到、也不在乎名單的「侷限性」,因為大部分社會人士從事活動的時間本來就有限,每一場山旅都可說是一場對個人很有意義的冒險。
一位老經驗的嚮導看著新手隊員連下個小地形都艱難萬分,慢得像是蝸牛一樣,可能會在心裡暗笑。然而對於這位新手隊員而言,眼前的一切可都充滿著未知與挑戰哪!
.
平心而論,一開始這類名單對推廣有很大的助益 (尤其主要型態是無技術要求的純健行活動的話)。但隨著名氣增加,名單也可視為一種抽象的熱門景點,長久下來勢必促成觀光化和商業化。
看看喜馬拉雅山脈,從一個出產傳奇探險家、登山家的最後邊疆,成為了大眾一擲千金只求登頂的冒險觀光市場;再看看臺灣的百岳,從日本學者和測量隊初探,到登山界前輩和原住民協作咬牙負重、披荊斬棘的探勘樂園,再成為大眾付錢給商業團即可大幅降低完成難度的羨人成就,本質上並沒有太大的不同。
登山健行活動發展至斯,沒有什麼對錯可言,只是我們要特別注意商業化扮演的「引流」(註:原先稱大水管有點誤導 )角色,是不是真的遵守了永續精神。
國外的商業管理體制之所以存在,原因之一就是知道商業是和大眾接軌的橋樑,客戶可能不見得具有良好的環保意識,所以才要積極防範引流作用造成環境破壞,保障其他訪客享受原始環境的權益。
.
至於收集百岳造成的周末連假「尖峰時刻」,則是另一個問題了,之後我再來探討一下。
國外永續發展例子 在 城市山人 Mountain Urbanite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山域政策學習筆記】#1
最近都在為了專文大量閱讀國外資料,有時候會得到一些啟發,隨筆記錄下來。
1. 落後的遊憩規劃
國家公園系統的始祖──美國,從一開始建立體制的時候就說:國家公園的任務是要兼顧生態保護和國民育樂,而且不能因為育樂而破壞環境,必須要有永續精神。臺灣的《國家公園法》承襲了同一套體制,但規劃上對於遊憩使用的想像,還停留在離道路近的地方,例如國家公園裡的遊客中心、露營區、旅館等等,並沒有延伸到登山健行活動上面。
換言之,目前的體制並非為了野外地區的活動設計,所以衍生了許多問題。
.
2. 體制跟不上環境改變
早年(戒嚴時期)深入野地的登山人口還沒這麼多,主因是各各都需要透過社團申請入山,故深山的遊憩機會有限。岳界前輩的物資皆自行打理,覺得能入山就夠好了,除了因山難而生的避難型山屋外,並不會積極向政府要求更好的服務或設施。然而隨著高嚮證制度廢除和山林解禁,登山活動參與者從社團轉向大眾,人次逐年上漲,這一方面逐漸有了呼聲,但長期受到忽視的體制面卻無法有所應對。
.
3. 國家公園的經營方式
美國的國家公園和我們不同,財源除了聯邦政府給的預算之外,還有自己經營事業的所得 (臺灣的國家公園幾乎是100%用納稅人的錢在運營),所以國民或觀光客對他們來說是客人,客人不來,園方的財政就會捉襟見肘。
正是因為如此,美國管理單位非常重視園區訪客的體驗,而且在先期規劃期間一定會吸納民間的意見;臺灣的話,國家公園和林務局的事業體制不甚成熟,且缺乏財務上的壓力(但中央砍預算的時候就會怨了),所以不會也無法把遊客當成收入來源。
少了這個動機,再加上不友善的國土規劃和環團壓力,主動改善服務與設施的機會始終有限,更別說是讓公民參與決策流程了。
當然,這也可以理解成美國人會相當積極地發揮國家公園的育樂用途,過去確實破壞了不少自然資源,然而在荒野法出現和國際環保意識抬頭後,基本上是沒太多開發的機會了。
.
4. 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老美的體制是長期發展與修正的結果,我們現在碰到的狀況,也就是人類活動產生的排遺、垃圾、野生動物習性改變、人潮擁擠的社會科學、商業與非商業的分配問題等,他們當年一樣都不缺,現在也有些還在努力,所以臺灣其實正在走別人走過的路。往好的方面想,只要政府願意站在巨人的肩膀上,這些問題都可以預防並解決。
.
5. 針對遊憩使用的國土規劃
最根本的解決方法,跟一些有識之士想的相同,就是要重新檢視國土規劃。國家公園和林務局的管理範圍內,除了生態保護跟林業等原有功能以外,勢必要酌情向國民育樂的另一端靠攏,邊走邊求平衡。
可能會有人質疑這會破壞環境,但按照現狀下去,秘境一個個淪陷、熱門路線的公共資源競爭問題和環境問題層出不窮,其實不管理才是破壞環境。
.
6. 未來展望
一旦好的框架建立完成 (甚至不只是山域,還有水域),舉個例子,我們一般民眾和國際觀光客就可以像是去加拿大、美國、紐西蘭、冰島等觀光大國一樣,從政府或民間組職的索引網站上找到提供不同服務的業者,各各有名有姓有電話有網站可供參考。
想去嘉明湖?想在林道上騎越野自行車?想去溯溪、溪降?我們不用在網路上摸索答案或打聽風評,擔心這個業者的服務品質如何了,因為所有業者皆和管理單位有契約關係,裡面明訂了業者對客戶和環境應盡的責任,甚至還能引進品質認證標章和評分系統,讓他們必須要認真看待自己的商譽,不然被吊銷執業證照就糗了。這是未來山域觀光的理想狀況。
.
7. 荒野依然是荒野
在意荒野和環境的人們也不必擔心,因為體制是兼容並蓄的設計。國土規劃改革並不是獨厚觀光,事實上只是挑選適合的路線/地點來修改規劃,例如已經名聲在外的玉山、雪山、嘉明湖、小溪營地、眠月線、奇萊南華、北大武等等。杳無人跡的荒野依然會保持原狀(包含連步道都沒有的那種),山域極大部分仍是保持不變,禁止人為開發和利用,只是會嚴格管控人次罷了。
-----
照片來自美國的拱門國家公園(Arches National Park),也是我未來想去的地方之一。希望我們的山域政策跟肺炎疫情一樣,都有撥雲見日的一日。
國外永續發展例子 在 荷蘭最年輕、最綠的永續典範城市—阿梅爾 - CSRone 的相關結果
[重點摘要]荷蘭的阿梅爾市(Almere City) 40年前填海而生,依循著環境與經濟共生共榮的永續發展政策,阿梅爾市在40年後即使站在氣候變遷衝擊的最前線, ... ... <看更多>
國外永續發展例子 在 生態城市:瑞典SeKom生態自治市 - 環境資訊中心 的相關結果
用國外的例子來看,13世紀的倫敦堪稱是歐洲數一數二的大都市,實際狀況 ... 1990末期一連串的國際性會議,永續發展的三腳凳概念被提出來作為一種哲學 ... ... <看更多>
國外永續發展例子 在 傲視紐約、舊金山等觀光大城!美國「永續都市」冠軍波特蘭 的相關結果
大面積綠化不愧宜居城市之美譽. 除了便利的公共交通系統外,市區內還散落著許多綠化公園,其中還出了個國際知名的治水案例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