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物時令課】宰牲節的雞肉香料飯
世大運結束,濃濃的異國風情也不退散,本週末是伊斯蘭教宰牲節,星期五開始,台北清真寺外攤販兜售雞肉香料飯、牛肉咖哩、中東沙拉、鷹嘴豆泥⋯⋯,貪吃的助教逛了一遭,最後大包小包離去~
打開雞肉香料飯便當。醃過的雞肉沒有肉腥味,稍鹹的調味配著粒粒分明的香料飯,飯中還有甜甜的蔓越梅解膩。配菜是新鮮小黃瓜與胡瓜泡菜,鹹-香-甜-酸的滋味,相較平時吃慣的乾麵青菜扁平味道,讓人不禁OS:「這是立體的一餐哪,我的舌頭各面都用到啦~」
宰牲節(Eid al-Adha)是伊斯蘭最大節日之一,是為推崇先知易卜拉欣對神的虔誠:當年真主安拉為了考驗易卜拉欣,請他殺掉兒子獻祭,正當易卜拉欣手起刀將落,真主馬上將他兒子變成一頭羊(登愣),保全他們父子平安。
這故事的大義是要教徒對信仰有信心和忠誠,期許晚輩對長輩孝敬順從,滿符合儒家文化「忠孝」定義,於是華人教徒也就順勢將之名為「忠孝節」。
每到這天,全球13億穆斯林朋友會聚集祈禱並宰殺牛羊駱駝,然而獻祭完的肉不是自己帶回家開趴就好,必須分做三等份,一份給貧困需要的人,一份給親友,最後才留給自己家人。
小助教在中午穿過騎樓的普渡人潮覓食後,得到一頓難得的異國風午餐。
或許因為節日後肉品過剩(?),這週末他們舉辦美食展,從土耳其烤肉羊肉串到沙威瑪都有,根本是以美食展為名的BBQ大會才對⋯⋯
#清真寺真的沒有工商我
總之小助教燃起了熊熊的民族料理魂,所以熱烈跟各位分享以上消息~~
#好啦中東家常烤肉我來了
#小助教正正
#人家的官方頁面
https://ppt.cc/fUBCNx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5萬的網紅港。故 kongguhk,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人稱滿Sir的跆拳道教練張滿榮身形魁梧,聲如洪鐘,他說是由小到大的跆拳道訓練令他自立,「無人睇到出我係孻仔」,指自己在因緣際會下,認識很多不同的特殊教育需要(SEN)學生,想到成長階段的自己,「我細個成日畀人鬧,因為我成日郁嚟郁去,我都唔知點解」,滿Sir接受訪問時也要抱着令自己定下來,「所以我對S...
小助教正正 在 食物課 Foodie Studies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食物家政課】奶奶與鹹魚
奶奶喜歡吃鹹魚。其實不只鹹魚,鹹肉也愛,鹹香腸也不錯,去麵攤還會跟老闆說,她那碗要鹹一點。
於是家人香港出差回來,便識相買了一塊港式鹹魚給奶奶做伴手。那塊銀白色、覆著白霉的臭魚片,被她小心翼翼用報紙包入冰箱,從此忘記,直到某天才突然想起,用絞肉和蔥花一起做了鹹魚蒸肉。
很遺憾的,鹹魚經過電鍋的蒸煮後,更臭了。白飯和鹹魚同鍋蒸,於是那出淤泥卻染了的白飯也帶有魚臭,讓十點才加班回來的家人又餓又害怕下箸。鹹魚肉餅又很鹹,奶奶每餐只吃一點點,吃不完就擺冰箱,連放一個禮拜後,冰箱所有子民都染上他的氣息。
可能就像國文課本所說「海畔有逐臭之夫」,奶奶就是海邊那個喜歡臭的怪人,對一塊舶來的臭魚自有一股旁人不瞭的深情。
一直到工作後,趁著連假去香港,在郊區附近的小攤子,吃了一盤鹹魚雞粒炒飯,雞肉嫩,美生菜也甜絲絲的,也有鹹香的海鮮滋味,但一點也不臭。想說可能是家人之前買錯?但在郊區街市找到手作鹹魚攤,向圖中婆婆買了一塊,一樣是鹹鹹霉霉臭臭,用衣服包裹偷渡回來時,那些衣服都很汗顏。
原來鹹魚吃之前,得先用開水沖掉灰塵和霉,擦乾後再以油煎到黃脆,挑掉刺以後,再和炒飯、青菜、絞肉合奏;如作家焦桐〈論炒飯〉這樣描述:
「⋯⋯魚的鹹味表現為一種腐香,剛蒸的時候,滿室揮之不去的臭氣,經過去骨、油泡,下鍋之後卻瞬間化腐朽為神奇,異香誘人饞涎,像一則鼓舞人心的勵志故事。不僅炒飯,這種鹹魚像極了睿智的幕僚,能力超強卻從不功高震主,從不強出頭,安安分分扮演著最佳配角,搭配什麼就香什麼──炒青菜,使青菜雍容華貴;蒸鮮魚,使鮮味充滿了戲劇性張力;若用來煨肉,會使一塊平庸的肉,有了不俗的氣質…… 」
奶奶的鹹魚並未化腐朽為神奇,而自始至終維持臭意,其實只是沒有炸過而已。這也合理,因為原籍蘇州的奶奶不會做粵菜很正常。下回,餐桌上的鹹魚蒸肉,應該會脫胎換骨,從異臭變奇香(吧)。
#結果失敗了還是臭
#全家變海畔逐臭之夫
#海畔的卡夫卡
#小助教正正
小助教正正 在 食物課 Foodie Studies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食物生物課】小卷堪吃直須吃 莫待變成大透抽(認真)
「我比較喜歡再小一點的⋯⋯」瘦子乾媽瞇起眼睛說。
「這樣的長度,不能叫小卷了啦」瘦子叔叔一隻手撐著下巴,眨一眨他明亮的眼睛。
這裡是宜蘭海邊,一間沒有招牌的店面。週末下午本是鄉下店家休息看電視的時間,年輕老闆和妻女卻忙進忙出,因為沒半小時又有一桌客人進來,問老闆今天有什麼魚。
場景回到餐桌,瘦子乾媽撿的幾尾不小的小卷,已經與薑絲清燙裝盤,筆直飽滿如玉米筍,咬下是淡淡的甜味,有嚼頭又不會咬不動,連奶奶都默默吃了一尾半。
瘦子叔叔看幾個天龍人吃完都瞳孔放大,笑笑解釋,現在的確是小卷季節末尾,因此體型稍大。「從現在到十月都有,小卷、中卷、透抽,都是同一種的」或可統稱為「鎖管」,他們的生命週期約為一年,出生兩三個月是小卷,七個月就能長到體長30公分的透抽,交配產卵後,則像鮭魚一樣步向死亡。
我們一桌五人,把雞啊菜啊魚每盤都清空,其中還有一位是老人家。瘦子乾媽說,雞是老闆媽媽養的,菜也是她種的,老闆只是動手幫忙「加工」而已;一家海邊小店實踐產地到餐桌的理念,所有食材主廚都能親自挑選把關,這有多少天龍餐廳做得到,那又怎麼會不好吃呢啊啊~~
.
#小助教正正
#山裡人喜歡吃海鮮
#和熱炒店天差地遠
小助教正正 在 港。故 kongguhk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人稱滿Sir的跆拳道教練張滿榮身形魁梧,聲如洪鐘,他說是由小到大的跆拳道訓練令他自立,「無人睇到出我係孻仔」,指自己在因緣際會下,認識很多不同的特殊教育需要(SEN)學生,想到成長階段的自己,「我細個成日畀人鬧,因為我成日郁嚟郁去,我都唔知點解」,滿Sir接受訪問時也要抱着令自己定下來,「所以我對SEN小朋友係好接受,因為我覺得你哋都係同我差唔多。」
滿Sir有招SEN學生,當中有獨立成班的,也有一些表現較佳的與正常同學一起接受融合教育,他說SEN同學在外面的場地等上堂的時候,外界的眼光或是職員對他們的態度令自己不滿意,因此就特意租了一個單位,專門給他們上堂。
滿Sir的教室面積不大,他卻說是教導SEN同學的理想地方,因為對他們而言,是出面的地方太大,「佢哋空間感比較差,去一啲較為空曠嘅地方,佢哋會好興奮」,因此小小的空間反而可以學生更集中地學習。
另外,滿Sir也希望教室給同學們家的感覺,因此就把自己的團體及地方稱為「道場」,「道場以前嘅古仔就係師傅屋企,前舖後居」,他又指SEN同學接納一件事是要很長時間,但當他們接納的時候,就會很認定那地方,「我最想呢度係同學仔嘅屋企,有咩事返嚟,我要陪住佢哋成長,有咩我就會喺佢哋身邊,我覺得我哋係一家人,雖然少見,最重要返屋企。」
「我希望真係宣揚,其實他們無咩嘢,但只係要多啲包容。」滿Sir為教導SEN學生報讀一些相關教育課程,指自閉症、過度活躍症及專注力不足等並非一些「傾向」,而是腦部出現差異的病,「希望社會大眾明白佢哋,唔係佢哋唔想做好,或者唔想聽你講,真係先天問題令佢哋接收唔到呢啲訊息。」
他指SEN學生行為在常人眼中怪異,其實並無惡意,「可能我哋見到你嘴角污糟咗,我會提醒你,但佢哋會睇點污糟,佢哋嘅思維有啲唔同,佢哋會睇你嘴角有啲咩,反而會研究呢啲嘢,就會靠得你好近」,滿Sir形容SEN學生是率直,指自己教了他們多年,很少見他們打人,「只要大家有啲包容、有啲忍耐,其實佢哋都唔係太特別。」
儘管與常人有不同地方,滿Sir也是找到SEN學生的優點,「佢哋學習可以好好,但只係有無方法,所以要畀佢哋機會,特別係自閉症,佢哋大部分記憶力都好好。」
他以自己患自閉症的學生作例,「好似Calvin sir,佢一星期可以記8套拳,但係我未教過佢,我叫佢自己睇片,呢啲就係佢嘅優勢。自閉症(患者)溝通能力一般,但套拳畀到佢空間,佢自己學完、我教完佢,佢自己自修,呢個係最適合佢哋」,滿Sir認為若學生學得不好,教導的要負最大責任,「就係要諗方法令佢得。」
滿Sir希望透過跆拳道,給予平時少動SEN學生運動的機會,也讓溝通能力一般的他們可與不同人交流。在課堂上,滿Sir除了教導學生跆拳道技巧,也訓練他們的領導才能,「每個同學都有機會做領袖,可能要帶拉筋、要帶新同學做每一個任務,呢個係慢慢建立佢哋嘅自信。」
他更聘請部分表現優異的SEN學生做自己課堂的助教,「我覺得係心靈嘅認同,佢哋覺得自己係有能力嘅,可以去做到助教。」滿Sir指特殊助教能力沒有問題,「喺心入面佢哋知道要做咩,同佢講一次,佢可能會唔記得,但講咗十次佢記咗入腦,佢個engine就開咗,佢就用佢嘅方法不斷去做」,助教也令自己不用擔心,「佢哋唔會遲到,因為佢哋好緊張自己嘅時間,佢哋對時間觀念好執着。」
滿Sir更指SEN助教有些地方更比自己做得好,「因為佢哋讀特殊學校,由細到大都會接觸唔同類型嘅同學仔,佢哋嘅溝通方法比我更加優勝」,滿Sir指自己曾教了一個幼稚園高班的小朋友打一套拳兩年,對方都未學識,但成為助教的Calvin sir則教那小朋友慢慢做,「慢嘅程度係你忍唔到」,打套拳打了很久,整堂也只是打到兩次,但那小朋友下課前懂了一大半,「我就明白我唔係最清楚佢哋嗰個」,指對學員而言,有人真真正正了解自己才是對整件事最好。
對SEN學生的能力,滿Sir充滿認同,指他們在不同範疇的能力都可以很高,但因為欠缺了溝通的技巧,令他們缺乏機會發展,「我不想佢哋只係做太基層嘅工作」,指自己作為僱主,幫他們解決到不擅長的東西,叫他們做一些擅長的東西,他們就可以在社會立足。
「佢哋嘅潛能係估唔到,個個潛能真係好唔同。」滿Sir希望不斷找到SEN學生不同的優點再發酵,令他們得到很大的自信,「我最希望就係帶佢哋出人群,話畀人知佢哋係得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