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釐清:溺愛、規則與陪伴】
#11月親子工作坊課程資訊 https://www.accupass.com/go/familly6
在家庭中主要照護孩子的父母,肯定都有相同的困境:我該如何照護孩子,讓孩子有「被愛」的感受,卻不是「溺愛」,該如何讓孩子在「愛的滋養中」學習到「規則」,又如何不落入規則中的「呆板教條」的困境,而走向「陪伴」孩子的真諦。
基本上,上述的觀念狀似相互牽扯與矛盾,所以實行起來有諸多困境,因為依照底下的路徑,我們不難看出矛盾點在何處!
「溺愛」=「被愛」。
「被愛」=「陪伴」。
所以,
「陪伴」=「溺愛」
然而,
「溺愛」=「不獨立」
所以,
「陪伴」=「不獨立」????
這不是我們想要的結果呀!究竟該怎麼做,才能避開「不獨立」這樣的結局導向?
讓我們把關鍵字分解,我們也許就能探索出蛛絲馬跡。
「溺愛」:愛孩子的極致表現,眼裡沒有真正是非對錯,舉凡讓孩子不開心或哭泣的所有原因,都是錯的,例如:孩子跌倒,是地板的錯。孩子搶別人的玩具,是別人太過小氣的錯。孩子飯前不洗手,哭鬧,是大人太兇的過錯。孩子牙齒壞了,不肯看牙醫,順從孩子的情緒,責怪父母太過殘忍,逼孩子面對恐懼。
「規則」:孩子跌倒,是孩子自己的行為作致(奔跑或不小心),所以孩子自己要承擔疼痛,這是孩子的責任。孩子搶他人玩具,孩子行為越舉,沒有禮貌,沒有規範,不懂你我之分,所以為了讓孩子理解,於是親自搶了孩子最心愛的玩具,以示讓孩子感受一下他人的感覺,甚至要孩子為自己的行為對他人道歉,才能表示孩子已經知道真意。孩子飯前不洗手,哭鬧,為了讓規則內化,於是懲罰孩子不洗手就不能吃飯,即便孩子哭,也絕不妥協。孩子牙齒壞了,為了健康著想,也為了治療,於是將孩子五花大綁。
從「溺愛」到「規則」的示範,我們不難發現,這兩者的表現,是個極端值,如果能中和這兩者,那該有多好?
但想要中和這兩種的表現,該怎麼作?
其實不難,只要在「規則」的範疇下,以「陪伴」的語言作穿針引線,那便能趨近。換句話說,以「陪伴」代替「溺愛」,並且以「愛」來鬆動「規則」的不可撼動地位(規則是可以鬆動的),可以隨著孩子的需求而調整,但大方向不變,那麼我們就能創造出既有「規則」,又具有「陪伴」的環境給孩子。
舉個案例。
上週,我帶三歲的一一去看牙,過程中,一一堅持不肯修補已經鑽好的兩個破洞,怎麼勸說,怎麼陪伴,都無法撼動他的固執。於是我退讓了。那是我第二次退讓,我從他的固執中敗下陣來。
母子兩就這樣,手牽手離開診所。
朋友知道後,立刻問我:「這樣好嗎?這樣對嗎?」
其實我知道他要問的是:「蛀牙不補,讓孩子逃脫,這樣是好的教養孩子的方法嗎?不會養成以後孩子害怕就逃避的慣性嗎?」
其實在這個事件上,我有幾個考量:1.孩子真的太小,無法克服恐懼是理所當然。2.蛀牙暫時不會危急生命,還能讓一一藉由受苦的體驗,去修正他的決定。3.我並不因他不治療牙齒,而放棄導正他潔牙、保護牙齒的觀念。
在上述的考量下,我決定在當下對一一治療牙齒的節奏上,緩一緩。
因此,在這件事上,我的「規則」並沒有改變,我只是放寬了規則執行的時間,將治療時間挪後而已,因此我的態度,我的語境,規則仍在,但我的姿態,是貼近孩子的恐懼,理解他的恐懼,陪伴他的恐懼,因此我們從診所退下,是為了陪伴孩子的恐懼,允許孩子用更多的時間來調整狀態來面對恐懼,而不是以被逼迫的方式面對恐懼。
我尤記得我離開診間前,我回頭問一一說:
「你門牙有兩個洞,那是醫生阿姨為了把蛀牙蟲挖出來,所以鑽出來的,你確定你真的不補起來嗎?」
一一回答:「不補。」
我說:「現在補牙阿姨說不會痛!但是回家以後可能會因為沒補牙,牙齒會慢慢痛起來,你真的不補嗎?」
一一回答:「不要。」
確認好一一的心意,我就堅定的帶著他離開診所。
回家以後,我們還是認真刷牙,在能對話的時間裡,我欣賞他願意躺上診療台,讓醫生鑽出兩個洞,這是需要非常大的勇氣呢!我也明白告訴他,我知道他會害怕,但仍舊希望他能忍受害怕,儘早把牙洞補起來才好,因為我說:「牙齒有洞沒補,疼起來,會非常的痛,我不想你受到更大的傷害呀。」
我的原則,我的關心,我的陪伴,都在對話與日常姿態中展現著。
一一雖然仍舊不願意看牙,但我知道,他明白著我的擔憂都源自於愛。而這份愛,是以他想要的樣子在進行著,並不是假借以愛為名,進行的恐嚇、脅迫等手段,也並不是一眛的「溺愛」。
在這樣的陪伴下,孩子明白,只有他自己能承擔起牙齒的責任,但過程他並不孤單,他會一直有我的陪伴。
就在昨天,一一告訴我,他想去看牙了,但這一次,他指定要醫生叔叔幫他看牙,不要醫生阿姨。
我不知道這是不是又是一次曇花一現的勇敢,但至少是一一提出來的,這是值得大人為他欣賞的勇氣呀。
#講座資訊
#從依附到擺盪的重要 https://www.accupass.com/go/familly7
#改變孩子的五大方法 https://www.accupass.com/go/familly8
#工作坊課程總表 https://ez2o.com/54ZfT
#課表
1. 一秒讀懂孩子的情緒(非語言訊息):理解冰山理論
2. 三步驟解決親子&手足衝突:薩提爾模式的應對姿態
3. 五分鐘學會親子對話引導術:一致性的溝通姿態
4. 教養最終極的核心:建立孩子自我價值
【一日工作坊】
1. 台北場:2018/11/18(日)https://www.accupass.com/go/familly6
2. 高雄場:2018/12/29(六)https://www.accupass.com/go/familly5
【親子講座】(台北/2hr)
1. 早場:11/11「從依附關係到擺盪的重要」 https://www.accupass.com/go/familly7
2. 午場:11/11「改變孩子的五大方法」https://www.accupass.com/go/familly8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3,660的網紅程威銓.海苔熊,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焦慮依戀*的人常常問我,他們逃避依戀**的伴侶,腦袋到底在想什麼? 老實說,我不是通靈少男,我也不知道。不過,倒是可以節錄幾個「焦逃配」朋友Couple的對話。.「我已經給他很多空間了,多到我都懷疑我們到底算不算在一起了......」焦慮依戀A說。.「為什麼有事都不跟我說?我們可以一起分擔阿!他不說...
從依附到擺盪的重要 在 李儀婷的薩提爾教養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釐清:溺愛、規則與陪伴】
#11月親子工作坊課程資訊 https://www.accupass.com/go/familly6
在家庭中主要照護孩子的父母,肯定都有相同的困境:我該如何照護孩子,讓孩子有「被愛」的感受,卻不是「溺愛」,該如何讓孩子在「愛的滋養中」學習到「規則」,又如何不落入規則中的「呆板教條」的困境,而走向「陪伴」孩子的真諦。
基本上,上述的觀念狀似相互牽扯與矛盾,所以實行起來有諸多困境,因為依照底下的路徑,我們不難看出矛盾點在何處!
「溺愛」=「被愛」。
「被愛」=「陪伴」。
所以,
「陪伴」=「溺愛」
然而,
「溺愛」=「不獨立」
所以,
「陪伴」=「不獨立」????
這不是我們想要的結果呀!究竟該怎麼做,才能避開「不獨立」這樣的結局導向?
讓我們把關鍵字分解,我們也許就能探索出蛛絲馬跡。
「溺愛」:愛孩子的極致表現,眼裡沒有真正是非對錯,舉凡讓孩子不開心或哭泣的所有原因,都是錯的,例如:孩子跌倒,是地板的錯。孩子搶別人的玩具,是別人太過小氣的錯。孩子飯前不洗手,哭鬧,是大人太兇的過錯。孩子牙齒壞了,不肯看牙醫,順從孩子的情緒,責怪父母太過殘忍,逼孩子面對恐懼。
「規則」:孩子跌倒,是孩子自己的行為作致(奔跑或不小心),所以孩子自己要承擔疼痛,這是孩子的責任。孩子搶他人玩具,孩子行為越舉,沒有禮貌,沒有規範,不懂你我之分,所以為了讓孩子理解,於是親自搶了孩子最心愛的玩具,以示讓孩子感受一下他人的感覺,甚至要孩子為自己的行為對他人道歉,才能表示孩子已經知道真意。孩子飯前不洗手,哭鬧,為了讓規則內化,於是懲罰孩子不洗手就不能吃飯,即便孩子哭,也絕不妥協。孩子牙齒壞了,為了健康著想,也為了治療,於是將孩子五花大綁。
從「溺愛」到「規則」的示範,我們不難發現,這兩者的表現,是個極端值,如果能中和這兩者,那該有多好?
但想要中和這兩種的表現,該怎麼作?
其實不難,只要在「規則」的範疇下,以「陪伴」的語言作穿針引線,那便能趨近。換句話說,以「陪伴」代替「溺愛」,並且以「愛」來鬆動「規則」的不可撼動地位(規則是可以鬆動的),可以隨著孩子的需求而調整,但大方向不變,那麼我們就能創造出既有「規則」,又具有「陪伴」的環境給孩子。
舉個案例。
上週,我帶三歲的一一去看牙,過程中,一一堅持不肯修補已經鑽好的兩個破洞,怎麼勸說,怎麼陪伴,都無法撼動他的固執。於是我退讓了。那是我第二次退讓,我從他的固執中敗下陣來。
母子兩就這樣,手牽手離開診所。
朋友知道後,立刻問我:「這樣好嗎?這樣對嗎?」
其實我知道他要問的是:「蛀牙不補,讓孩子逃脫,這樣是好的教養孩子的方法嗎?不會養成以後孩子害怕就逃避的慣性嗎?」
其實在這個事件上,我有幾個考量:1.孩子真的太小,無法克服恐懼是理所當然。2.蛀牙暫時不會危急生命,還能讓一一藉由受苦的體驗,去修正他的決定。3.我並不因他不治療牙齒,而放棄導正他潔牙、保護牙齒的觀念。
在上述的考量下,我決定在當下對一一治療牙齒的節奏上,緩一緩。
因此,在這件事上,我的「規則」並沒有改變,我只是放寬了規則執行的時間,將治療時間挪後而已,因此我的態度,我的語境,規則仍在,但我的姿態,是貼近孩子的恐懼,理解他的恐懼,陪伴他的恐懼,因此我們從診所退下,是為了陪伴孩子的恐懼,允許孩子用更多的時間來調整狀態來面對恐懼,而不是以被逼迫的方式面對恐懼。
我尤記得我離開診間前,我回頭問一一說:
「你門牙有兩個洞,那是醫生阿姨為了把蛀牙蟲挖出來,所以鑽出來的,你確定你真的不補起來嗎?」
一一回答:「不補。」
我說:「現在補牙阿姨說不會痛!但是回家以後可能會因為沒補牙,牙齒會慢慢痛起來,你真的不補嗎?」
一一回答:「不要。」
確認好一一的心意,我就堅定的帶著他離開診所。
回家以後,我們還是認真刷牙,在能對話的時間裡,我欣賞他願意躺上診療台,讓醫生鑽出兩個洞,這是需要非常大的勇氣呢!我也明白告訴他,我知道他會害怕,但仍舊希望他能忍受害怕,儘早把牙洞補起來才好,因為我說:「牙齒有洞沒補,疼起來,會非常的痛,我不想你受到更大的傷害呀。」
我的原則,我的關心,我的陪伴,都在對話與日常姿態中展現著。
一一雖然仍舊不願意看牙,但我知道,他明白著我的擔憂都源自於愛。而這份愛,是以他想要的樣子在進行著,並不是假借以愛為名,進行的恐嚇、脅迫等手段,也並不是一眛的「溺愛」。
在這樣的陪伴下,孩子明白,只有他自己能承擔起牙齒的責任,但過程他並不孤單,他會一直有我的陪伴。
就在昨天,一一告訴我,他想去看牙了,但這一次,他指定要醫生叔叔幫他看牙,不要醫生阿姨。
我不知道這是不是又是一次曇花一現的勇敢,但至少是一一提出來的,這是值得大人為他欣賞的勇氣呀。
#講座資訊
#從依附到擺盪的重要 https://www.accupass.com/go/familly7
#改變孩子的五大方法 https://www.accupass.com/go/familly8
#工作坊課程總表 https://ez2o.com/54ZfT
#課表
1. 一秒讀懂孩子的情緒(非語言訊息):理解冰山理論
2. 三步驟解決親子&手足衝突:薩提爾模式的應對姿態
3. 五分鐘學會親子對話引導術:一致性的溝通姿態
4. 教養最終極的核心:建立孩子自我價值
【一日工作坊】
1. 台北場:2018/11/18(日)https://www.accupass.com/go/familly6
2. 高雄場:2018/12/29(六)https://www.accupass.com/go/familly5
【親子講座】(台北/2hr)
1. 早場:11/11「從依附關係到擺盪的重要」 https://www.accupass.com/go/familly7
2. 午場:11/11「改變孩子的五大方法」https://www.accupass.com/go/familly8
從依附到擺盪的重要 在 李儀婷的薩提爾教養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時光老人與毛線球】
#11月親子工作坊課程資訊 https://www.accupass.com/go/familly6
前些日子,陪三三讀英文,寫回家作業時,她突然想念起過去無憂無慮的日子,她有些羨慕弟弟妹妹都能自由自在的玩耍,於是逕自抱怨起現在的生活。
三三:我好討厭這種每天都要寫作業,每天都要上學,每天都要趕功課,每天都要念英文,我好想回到五歲時候,可以無憂無慮,想幹嘛就幹嘛喔!
我淺笑:這還真是沒辦法,你的五歲已經過去了,媽媽的五歲也過去了,我們都回不了過去了呢。
三三:我也知道回不去了,但是我真不想面對這些煩人的功課,更不想面對考試,既然回不了過去,那我要祈禱時間過快一點,這樣就可以趕快擺脫痛苦了。
我笑著回:時間走快一點,也會有長大後的痛苦得面對呢!像媽媽,雖然不用再讀書寫功課了,但是出了社會,也有出社會的困境要面對,每個年齡都有不一樣的難題,其實難題沒有那麼難,就像現在攤在你面前的這些難題,只要靜下心來耐心面對,一題一題耐心寫下去,總是會度過難關的。
三三看著我,突然豁然開朗了起來,她有感而發說:
「媽媽,我知道了,這就像那個「時光老人」和「毛線球」的故事。」
三三開始述說起她在閱讀課外書時,看到的一則故事。
故事是這樣的─────
從前從前,有一個小男孩,家裡是開雜貨店的,有一天,爸爸請小男孩幫忙搬貨物,把雜貨從外頭搬進倉庫裡。
小男孩對於搬貨物,感到非常的痛苦與厭惡,因為這樣一來他就損失出門玩耍的時間。小男孩真心希望自己快快長大,這樣就可以狠狠擺脫眼前「搬貨」令人討厭的時間了。
這時,有一個「時光老人」出現了,時光老人說可以實現小男孩的願望,給了小男孩一個「時間毛線球」,老人告訴男孩,想要時間快轉,可以拉拉毛球的毛線,只要一拉,時間就會快轉,如此一來就可以跨越眼前令人痛苦或厭煩的時光了。
小男孩很高興的接下了「毛線球」這個禮物。
時光老人告訴男孩,每拉一下毛線球,時光會飛快的過去,代表男孩也會飛快的長大。男孩點頭,表示他知道了。
時光老人離去前,叮嚀男孩,當毛線球被拉完的時候,代表男孩的生命也到了盡頭,所以「毛線球」千萬要小心使用。
老人走了,男孩毫不猶豫的拉起「毛線球」。
毛線球滾動,男孩長大了,避開了令他痛苦的「搬貨」時光,但長大以後的考試、功課壓力,也迎面而來。男孩只要一感到痛苦,就去拉毛線球,每拉一次,男孩就飛快長大,漸漸的,男孩不再是男孩,而是個出社會的男人。
男人結婚生子了,日子並不順遂,在他感到痛苦時,他總是輕易的拉一拉毛線球,再度轉動時光的輪軸,很快的,他的孩子長大,他的父母老死,而他繼承了那家雜貨店。
現在,他是個很老的老人了,他守著雜貨店,鎮日的做著「搬貨」的工作。雖然他做的事和許多年前小時候的他做的事一模一樣,但心境不一樣了,他不但不討厭「搬貨」了,反而還有點珍惜這樣的工作,那代表他還活著,還能做點事,這是很棒的事呀。
老人感嘆過去自己太揮霍時光,總是一遇到不如意就任意拉著毛線球,他感覺自己都還沒開始展開生活,就變老了,真是太令人感傷了。
老人珍惜著眼前的時光,即使遇到比過去更痛苦的事,他都不曾再去拉過那僅存不多的毛線球了。他決定要好好的品嚐生命,即使要歷經痛苦,也是生命寶貴的風景。
老人珍惜著眼前當下的每一分秒,第一次感覺,自己還活著,就是一份最幸福的禮物。
三三分享完「時光老人」故事之後,對著我笑了。
三三沈靜下來,專注而努力的投入眼前的課業,那安靜而堅定的側臉,使我動容。
我訝異三三的體會,訝異她感知的連結,訝異透過閱讀改變自己面對痛苦的方式。
我深深體會著,孩子的學習,都有著自己的節奏,而我只需在一旁欣賞著她獨特的資源。
#講座資訊
#從依附到擺盪的重要 https://www.accupass.com/go/familly7
#改變孩子的五大方法 https://www.accupass.com/go/familly8
#工作坊課程總表 https://ez2o.com/54ZfT
#課表
1. 一秒讀懂孩子的情緒(非語言訊息):理解冰山理論
2. 三步驟解決親子&手足衝突:薩提爾模式的應對姿態
3. 五分鐘學會親子對話引導術:一致性的溝通姿態
4. 教養最終極的核心:建立孩子自我價值
【一日工作坊】
1. 台北場:2018/11/18(日)https://www.accupass.com/go/familly6
2. 高雄場:2018/12/29(六)https://www.accupass.com/go/familly5
【親子講座】(台北/2hr)
1. 早場:11/11「從依附關係到擺盪的重要」 https://www.accupass.com/go/familly7
2. 午場:11/11「改變孩子的五大方法」https://www.accupass.com/go/familly8
從依附到擺盪的重要 在 程威銓.海苔熊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焦慮依戀*的人常常問我,他們逃避依戀**的伴侶,腦袋到底在想什麼?
老實說,我不是通靈少男,我也不知道。不過,倒是可以節錄幾個「焦逃配」朋友Couple的對話。.「我已經給他很多空間了,多到我都懷疑我們到底算不算在一起了......」焦慮依戀A說。.「為什麼有事都不跟我說?我們可以一起分擔阿!他不說我怎麼會知道?都要我用猜的......」焦慮依戀B說。「跟我在一起6年了,為什麼都不說『我愛你』?三個字而已,有這麼難嗎?」焦慮依戀C說。.「他一直不跟我做愛,是不是不愛我?」焦慮依戀D說。.———————.「他說的很多空間,就是一天一通電話,而且睡前要講20分鐘,你說誇不誇張?」逃避依戀A說,我也覺得誇張,不過一般人不覺得。.「跟他講沒有用阿,事情就是要處理阿、怪一個一個打,告訴他只是把是情變更複雜......」逃避依戀B說,分享有什麼用?處理事情比較重要!.「我就有『三個字』障礙阿!一定要用說的嗎?難道我的表現、在乎,他還看不出來嗎?」逃避依戀C說,很明顯的他連那三個字像佛地魔一樣不敢說。.「他越是逼我,我就越不想跟他做愛。我不喜歡被控制的感覺,好像要做,才能證明我們愛一樣。」逃避依戀 D說,老實說感情變穩定之後,他反而沒那麼想做了。他知道這不是新鮮感下降,但他也不曉得是什麼原因⋯⋯.那麼,該怎麼辦呢?
我最近慢慢開始認為 #需要改變的並不是依戀的形式而是呈現的行為方式 。就我的理解,逃避依戀往往比焦慮依戀更不容易改變,因為(相關研究請見[4-6]):.1.他們不一定知道自己是,因為持續的否認也可以過得還算不錯,反正不去碰就不會痛。.2.知道了也不一定會改變,搞得他們焦慮依戀的伴侶很痛苦(如果他們有穩定交往的伴侶的話)。.3.有些逃避依戀者在不同段的關係當中擺盪,搞得他們的曖昧對象很辛苦。.4.據我所知,心理學上面的操弄通常對焦慮依戀比較有效,對逃避依戀的效果幾乎很少。有一種說法是,裝睡的人是不會醒的——但根據1.,有些時候他們並沒有裝,而是根本不知道自己的狀況。.在萬念俱灰的情況下,岡田尊司在這本《孤獨的冷漠:逃避型依戀障礙的分析與修復》[1]的最後面,竟然出乎我意料之外的提出了具體的改變方法,並且我覺得應該是逃避依戀的人會願意嘗試的方式。.「不公平,為什麼都幫逃避依戀的人做PPT,卻沒有幫焦慮依戀的人想想辦法?」有人可能會這樣說,但施主啊,當你更了解逃避依戀,也更能減少感情裡面的循環衝突(焦慮依戀的人想知道如何跟逃避依戀的人相處、在一起請見[7])。.過往我所知道的研究,許多都是針對焦慮依戀的,因為他們比較容易被偵測和操作。所以,我很高興有一本書能夠專門針對逃避依戀詳細的說明,裡面從人際關係、愛情、甚至性愛都有涉獵,也歡迎大家一起來參與討論。.其實不論是焦慮或是逃避,藏在那個底下的都是一種對人際關係的不安,只是行為表現上面的不同而已[8]。也因為這樣,當我們能夠改變行為呈現的形式,甚至設定好一些只有兩人才懂的「密碼」,彼此的關係或許就能夠邁向下一個不同的日子。
開始囉!
--
*焦慮依戀(Anxious attachment):「我發現別人不樂意像我希望的那樣與我親密。我經常擔心自己的伴侶並不真愛我或不想與我在一起。我想與伴侶關係非常親密,而這有時會嚇跑別人」[5]。有很多不安,總是要伴侶一再保證愛、在意這段感情,總是想抓住對方,很怕被遺棄的人(儘管他們自己可能也不想要這樣)。
**逃避依戀(Avoidant attachment):「與別人親密令我感到有些不舒服;我發現自己難以完全信任他們、難以讓自己依賴他們。當別人與我太親密時我會緊張,別人想讓我更加親密,這使我感到不舒服」[5]。逃離親密,工作理性大於人際情緒,習慣跟伴侶保持距離,只要太過靠近就會想跑走的人。
***安全依戀(Secure attachment):「我發現與別人親密並不難,並能安心地依賴於別人和讓別人依賴我。我不擔心被別人拋棄,也不擔心別人與我關係太親密」[5]。
p.s. 矛盾型的朋友:前兩者的綜合又焦慮又逃避(Anxious-avoidant attachment)請別難過,其實這份ppt也有講到一半的你阿(自己說),想進一步了解矛盾依戀的朋友,歡迎右轉此篇[11]
Pic Credit :Gan Khoon Lay 、 Alex WaZa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ITs-q5zRX8w/hqdefault.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