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就讀幼稚園到國中,爸媽不斷帶我到各地的心理治療診所,他們認為我有 #社交障礙,理由是當時的我 #不敢和長輩問好。「為什麼就是不能當個有禮貌的小孩?」不僅代表父母對孩子的期望落空,也是孩子成長過程中的夢魘。
直到19歲,我才發現自己其實沒有病,只是比其他人安靜且慢熟。我開始接納這樣的自己,也開始和他人這樣介紹自己。我不再逼迫自己和某些人一樣,可以行雲流水地進行口語表達,因此轉而尋找其他的表達方式,並從中建立自我價值⋯⋯
https://bit.ly/3qt5Rjp
同時也有8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9萬的網紅滄瀾教主,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本集來賓:陳韻如諮商心理師、彭湘鈞臨床心理師 臉書可搜尋:陳韻如諮商心理師-生命的韌力與療癒 陳心理師有在長青木心理諮商所、力人心理治療所、向陽身心診所服務哦! 本集訪談很榮幸邀請到 #陳韻如諮商心理師、以及 #彭湘鈞臨床心理師 來跟大家分享心理師的養成過程、執業心路歷程、以及跟 #精神科醫師 ...
心理治療診所 在 DJ JoJo桑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親親摸寧星期四自我對話時間
要特別感謝南投縣臨床心理師公會
整合不同的人才一起參與重要的心理健康議題。
南投縣 衛生福利部草屯療養院
朱宜蓁 臨床心理師
少年維特的煩惱?—淺談兒童青少年憂鬱症
「小朋友已經出手打了家人,還會砸毁家裡的東西⋯我一直叫朋友帶孩子去看身心科,但是我的朋友一直拒絕這提議,他說他的保險員跟他說一旦小朋友有就診的話就會有記錄,將來他要買保險的話,保險公司會拒絕⋯」
「我家孩子目前國三,大約半年前開始他有了討厭父母,厭恨父母的想法,也許是累積下來的關係,以至於昨晚他有了要殺了我們的念頭,聽到他跟他舅舅說,我心裡除了難過外也不知該怎麼辦,我又該如何幫助我的孩子…」
有兩位聽眾不約而同的提到孩子的情緒問題(包含對父母滿懷敵意的言論、多次打人與摔東西的暴力行為);另外,也提到了對身心科汙名化的擔憂:擔心就醫後,可能讓孩子被貼上汙名的標籤而在學校受到異樣眼光,那到底該如何做才能幫助孩子呢?
#失序的孩子
孩子向舅舅說「討厭父母,厭恨父母、想要殺父母」的想法,我相信聽到當下一定非常經震驚、沮喪、甚至可能相當自責;然而,孩子想表達的,或許並非字面上的這麼可怕,更可能是強烈的想要讓我們了解他心中和您們溝通失敗的挫敗、無助感!我們不如先放下對自己、對孩子的責備,以開放、不批評的態度,聽聽孩子究竟想要跟我們說什麼,才更有機會真的了解孩子的困難、您們與孩子互動上的困境,並且改善您們和孩子的關係。
#兒童青少年憂鬱症
在青少年時期,經歷身體、生理的轉變,又再加上人際、課業壓力的增加,時常造成情緒的動盪,而這個階段也是憂鬱症的好發時期,相關統計資料顯示每7位青少年就有1位有憂鬱症的傾向。雖然情緒問題在青少年時期是相當普遍的,但是也容易會被誤解為懶散、脾氣很差、叛逆期等而延誤了就醫。因此要如何區辨孩子只是青少年的騷動不安,還是有達到憂鬱症的程度呢?
邀請您一起觀察孩子,若孩子超過兩個禮拜以上,多半時間都呈現出悶悶不樂、易怒、低落的情緒;廣泛性的對生活各類事務都感到無聊、缺乏興趣;可能伴隨著睡眠困擾(包含,睡不著、早醒、淺眠、睡眠容易中斷);食慾也受到影響,不是食慾不振就是飲食過量;對未來感到絕望;對學校課業的專注變得困難,經常性的成績下滑;經常流淚哭泣;低自尊;缺乏精力,整日疲累嗜睡;甚至有想自傷、自殺、傷害別人的想法或行為。
若您發現孩子有數項這些表現,這就有很高的可能性是憂鬱症的表現,則建議您帶孩子到醫院、社區精神科診所、社區心理治療所就醫,進一步接受藥物、心理治療或是親職諮詢。
#換一副眼鏡來看身心科就醫
孩子開始出現情緒失控會打人、摔東西的行為,相信媽媽一定感到非常焦急、擔心,然而擔心孩子被貼標籤的想法似乎是個強大的阻礙,讓我們無法放心帶孩子就醫。
您是如何想像的呢?老師可能會用異樣眼光看待孩子?差別待遇?霸凌孩子?而事實上,帶孩子到身心科就醫,除了能夠讓我們更精確地知道孩子的狀況,讓孩子和您有藥物、心理治療或是其他專業人員輔助,評估的結果更能夠讓老師正確的知道孩子的困難點,也為孩子在學校提供更適切的資源協助呢!若您還是真的有疑慮,也建議家長可以到社區中的心理治療診所自費諮詢喔!
#聽眾來函
若你目前遇上的難題,有 #親子問題、 #憂鬱心情、 #職場轉換困難、 #家庭衝突等等,你可以先寫下你目前遇到的類型,再細述你想要透過第三者觀點去被解套的難題,以臉書私訊方式,傳到DJ JoJo桑臉書粉絲團,我們將會把聽眾的難題,請心理師來試著回答。
當然阿啾要強調,任何的回覆,不見得能立馬見效,宛如特效藥一般解決你手邊難題,但至少可以提供另一層面的角度,讓你多一個看事情的角度可選擇。
心理治療診所 在 DJ JoJo桑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親親摸寧星期四自我對話時間
要特別感謝南投縣臨床心理師公會
整合不同的人才一起參與重要的心理健康議題。
南投縣 衛生福利部草屯療養院
朱宜蓁 臨床心理師
少年維特的煩惱?—淺談兒童青少年憂鬱症
「小朋友已經出手打了家人,還會砸毁家裡的東西⋯我一直叫朋友帶孩子去看身心科,但是我的朋友一直拒絕這提議,他說他的保險員跟他說一旦小朋友有就診的話就會有記錄,將來他要買保險的話,保險公司會拒絕⋯」
「我家孩子目前國三,大約半年前開始他有了討厭父母,厭恨父母的想法,也許是累積下來的關係,以至於昨晚他有了要殺了我們的念頭,聽到他跟他舅舅說,我心裡除了難過外也不知該怎麼辦,我又該如何幫助我的孩子…」
有兩位聽眾不約而同的提到孩子的情緒問題(包含對父母滿懷敵意的言論、多次打人與摔東西的暴力行為);另外,也提到了對身心科汙名化的擔憂:擔心就醫後,可能讓孩子被貼上汙名的標籤而在學校受到異樣眼光,那到底該如何做才能幫助孩子呢?
#失序的孩子
孩子向舅舅說「討厭父母,厭恨父母、想要殺父母」的想法,我相信聽到當下一定非常經震驚、沮喪、甚至可能相當自責;然而,孩子想表達的,或許並非字面上的這麼可怕,更可能是強烈的想要讓我們了解他心中和您們溝通失敗的挫敗、無助感!我們不如先放下對自己、對孩子的責備,以開放、不批評的態度,聽聽孩子究竟想要跟我們說什麼,才更有機會真的了解孩子的困難、您們與孩子互動上的困境,並且改善您們和孩子的關係。
#兒童青少年憂鬱症
在青少年時期,經歷身體、生理的轉變,又再加上人際、課業壓力的增加,時常造成情緒的動盪,而這個階段也是憂鬱症的好發時期,相關統計資料顯示每7位青少年就有1位有憂鬱症的傾向。雖然情緒問題在青少年時期是相當普遍的,但是也容易會被誤解為懶散、脾氣很差、叛逆期等而延誤了就醫。因此要如何區辨孩子只是青少年的騷動不安,還是有達到憂鬱症的程度呢?
邀請您一起觀察孩子,若孩子超過兩個禮拜以上,多半時間都呈現出悶悶不樂、易怒、低落的情緒;廣泛性的對生活各類事務都感到無聊、缺乏興趣;可能伴隨著睡眠困擾(包含,睡不著、早醒、淺眠、睡眠容易中斷);食慾也受到影響,不是食慾不振就是飲食過量;對未來感到絕望;對學校課業的專注變得困難,經常性的成績下滑;經常流淚哭泣;低自尊;缺乏精力,整日疲累嗜睡;甚至有想自傷、自殺、傷害別人的想法或行為。
若您發現孩子有數項這些表現,這就有很高的可能性是憂鬱症的表現,則建議您帶孩子到醫院、社區精神科診所、社區心理治療所就醫,進一步接受藥物、心理治療或是親職諮詢。
#換一副眼鏡來看身心科就醫
孩子開始出現情緒失控會打人、摔東西的行為,相信媽媽一定感到非常焦急、擔心,然而擔心孩子被貼標籤的想法似乎是個強大的阻礙,讓我們無法放心帶孩子就醫。
您是如何想像的呢?老師可能會用異樣眼光看待孩子?差別待遇?霸凌孩子?而事實上,帶孩子到身心科就醫,除了能夠讓我們更精確地知道孩子的狀況,讓孩子和您有藥物、心理治療或是其他專業人員輔助,評估的結果更能夠讓老師正確的知道孩子的困難點,也為孩子在學校提供更適切的資源協助呢!若您還是真的有疑慮,也建議家長可以到社區中的心理治療診所自費諮詢喔!
#聽眾來函
若你目前遇上的難題,有 #親子問題、 #憂鬱心情、 #職場轉換困難、 #家庭衝突等等,你可以先寫下你目前遇到的類型,再細述你想要透過第三者觀點去被解套的難題,以臉書私訊方式,傳到DJ JoJo桑臉書粉絲團,我們將會把聽眾的難題,請心理師來試著回答。
當然阿啾要強調,任何的回覆,不見得能立馬見效,宛如特效藥一般解決你手邊難題,但至少可以提供另一層面的角度,讓你多一個看事情的角度可選擇。
心理治療診所 在 滄瀾教主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本集來賓:陳韻如諮商心理師、彭湘鈞臨床心理師
臉書可搜尋:陳韻如諮商心理師-生命的韌力與療癒
陳心理師有在長青木心理諮商所、力人心理治療所、向陽身心診所服務哦!
本集訪談很榮幸邀請到 #陳韻如諮商心理師、以及 #彭湘鈞臨床心理師 來跟大家分享心理師的養成過程、執業心路歷程、以及跟 #精神科醫師 的不同之處。希望大家聽完這集,不要再隨口說出 #心理醫生 這種莫須有的職稱了XD
*更多醫學知識:
蒼藍鴿著作▶ https://ppt.cc/ffUrkx
方格子專題▶ https://vocus.cc/bluepigeonnn/introduce
Instagram▶ https://reurl.cc/ygvba8
Youtube▶ https://reurl.cc/gm6bb7
*支持蒼藍鴿產出Podcast:
https://pay.firstory.me/user/bluepigeon0810
*Firstory/Spotify/Google/Apple/SoundOn/KKBox 搜尋"蒼藍鴿的醫學通識"!
#蒼藍鴿 #Podcast #蒼藍鴿的醫學通識
#心理學 #健康 #保健 #精神科 #思覺失調
心理治療診所 在 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本集主題:「身心壓力多大,聽心跳頻率就知道:梁恆彰醫師四招處理自律神經失調造成的身心症狀」介紹
訪問作者:梁恆彰 醫師
內容簡介:
用智慧型手機或手錶的監測心率功能,測量睡覺前後、上班前後、
休息前後、壓力前後的心率,掌握身心壓力的平衡點!
第一本關於身心壓力的新觀念、新技巧,以臨床醫療實證直指:
心病從心藥治不好或更糟時,就更要從治癒身體病痛做起,
因為,你我熟知的心理或情緒問題,絕大多是生理因素造成!
行醫三十年之久的梁恆彰醫師醫治過無數病患:
成天唉聲嘆氣的長者、足不出戶的青壯年、抗癌成功卻憂鬱者,親友認為只是無病呻吟;
課業求好心切的好學生、愛運動陽光型男美女、事業有成創業者,竟轉瞬間身心崩潰了;
不由自主頻頻洗手、或摳指甲、或抓頭髮、或割腕等身心失控者,自殘到令人心疼……。
然而,當梁恆彰醫師聽聞與觀察他們的身心苦楚之後,
以厚實的醫學觀點與豐富的醫治經驗發現,
當他先調理好病患的身體疼痛與生理缺口之後,
幾乎所有人整個外觀煥然一新,心理狀態也都大大改觀!
⊙打破身心科治療盲點,為心病找解藥!
尋求解藥是人類本能,端看是否能對症下藥!面對壓力與情緒困擾時,人們會產生尋找解藥的慾望與行為,但是當遇到壓力嚴重的情形又無法自己解決時,許多人就會求助於心理諮詢或藥物的協助,然而這兩種方法都有著無法根治的盲點。
盲點1:心理治療多糾結於過去與現在的情境找元兇
盲點2:精神科治療常陷入藥物的副作用與戒斷症狀
站在醫療現場第一線的作者梁恆彰醫師,有著他人少見的婦科與麻醉科兩項專科。他以婦產科醫師問診時,對許多前來求診的女性病友坦言心理壓力很大,甚至嚴重到有自殘行為或有自殺念頭;同時,他也是麻醉專科醫師,基於對神經與生理學的運用,在面對手術前焦慮不安或身體疼痛問題的患者,在臨床上有他獨到的心得與見解。
梁恆彰醫師懂得傾聽患者身心痛楚的仁心仁術特質,始終想為病患解身體的痛,也解心理的苦。在行醫多年之後,感悟並觀察到:心理問題絕大多數根源於生理現象。
→原來身體笑了,心花也跟著開!
作者簡介:梁恆彰醫師
具有麻醉學與婦產科學的訓練與經歷,在30餘年的行醫中吸收各種醫理,從日常對症下藥的治療中逐步發展出無藥治療的醫術。獨到的針法對於疼痛與自律神經症狀的治療常有不藥而癒的效果,可以使患者減少藥物使用過度的種種問題,從而大大改善生命的品質。
˙ 學歷:台大醫學士
˙ 經歷:麻醉科專科醫師、 婦產科專科醫師、前台大、國泰、北醫醫師、前台大麻醉部、婦產部兼任主治醫師
˙ 現職:台大癌醫中心麻醉部兼任主治醫師、台大癌醫中心疼痛門診醫師、身新醫學診所院長
˙ 特殊專長:疼痛與身心症的非藥物治療法,包括:一般疼痛、神經痛、手術後疼痛、癌症疼痛、婦女疼痛、演奏與運動傷害後疼痛、自律神經失調,以及憂鬱、失眠、情緒、記憶、眼花、鼻塞、心悸、呼吸、腸胃、泌尿症狀、身心藥物戒斷
作者粉絲頁: 身新醫學診所
出版社粉絲頁: 新自然主義
請大家支持,我全部六個粉絲頁
李基銘主持人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lee
李基銘新聞報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happy
李基銘的影音頻道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video
漢聲廣播電台「fb新鮮事」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vhbn
漢聲廣播電台「快樂玩童軍」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scout
漢聲廣播電台「生活有意思」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life
心理治療診所 在 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遠離失眠與焦慮的惡性循環!
不吃藥也能好好睡。
透過練習,
重新認識自己,活化心靈,
用24週的時間帶你擺脫失眠,
回歸正常生活。
★剖析壓力,解決失眠困擾
12個面臨不同困境的案例故事,告訴你日常的壓力源有哪些?搭配不同的互動練習,一步一步從根本解決問題。
★五大向度練習,認識自己
透過心理、運動、活動、飲食、藝術創作,五大不同向度的練習方式,重新認識自己,調整心境與作息,給大腦快樂的暗示,解除你的壓力源。
★互動式治癒,激發新思維
透過設計好的題目與互動練習,激發你用不同的角度去看日常的變化,幫助你學會新的思考方式,讓過熱的腦袋降速,進入放鬆的狀態。
作者簡介:劉貞柏(阿柏醫師)
劉貞柏醫師現任柏樂診所院長,國立中央大學諮商中心兼任醫師,前台北榮總新竹分院主治醫師。曾在台北市立聯合醫院松德院區接受完整訓練,包括門診精神分析式心理治療及住院藥物暨認知行為治療訓練。推廣使用人文藝術創作媒材結合精神醫學、心理治療領域專業知識來提升靈性感知、豐富生命。著有《失眠關鍵50問》、《請問醫生,我的孩子有問題嗎?:精神科醫生教你聽懂孩子的內心話》等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