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dcast EP.98 《#學得更好》六個幫你「學得更好」的學習步驟
問你一個問題:「一個人的一生當中,最重要的能力是什麼?」你的答案是什麼?英國知名教育顧問、同時也是心智圖的發明人東尼.博贊(Tony Buzan)他的回答是:「學習『如何學習』是一個人的一生當中最重要的能力。」掌握學習方式的人,更容易達成生活中各種領域的進步。
部落格文章 https://readingoutpost.com/learn-better/
Podcast 用聽的 https://readingoutpost.soci.vip/
.
#這本書在說什麼?
.
《Learn Better 學得更好》的作者是美國教育研究專家烏瑞克‧鮑澤(Ulrich Boser),他年幼時雖然被診斷為 「學習遲緩兒」,但是他在掌握「如何學習」的技巧之後,成績開始大幅進步。作者自己本身,可說是這本書的最佳代言人,他對學習的熱忱在這本書中表露無遺。
我很喜歡作者把學習的方法,拆解成各種具體的步驟,搭配許多真實的研究案例和成果,顛覆了許多我們習以為常的舊學習方法。例如有效的學習應該是「主動參與式學習」、「經常回顧與反思」、「懂得尋找類比與關聯」…等。
這些看似簡單易懂的方法背後,作者會詳細說明使用的原因與時機。書中給出明確的執行步驟,讓無論何種資質或程度的人,都有機會採取書中的方式,循序漸進掌握學習的奧妙。閱讀的過程中,我跟著作者的步調,時而對自己提出問題,時而闔上書本反思自己的學習歷程。
這篇文章我除了用心智圖整理這本書的精華之外,也回顧我自己經營部落格的「學習寫作之旅」,與這些學習步驟有哪些相關性,試著讓自己朝向學得更好、寫得更好的方向邁進。
.
#如何學得更好的6個步驟
.
在我回顧自己學習寫作的歷程之前,我想先用一張「心智圖」來展現這本書提到的學習步驟與技巧,誠如作者說:「心智圖可以幫助我們思考和發現內在關係」。這些學習步驟之間,彼此互相有關聯;學習就是一場「心智活動」。
1. 尋找價值:如果不想學,就不可能學得會。想要精通,就必須把自己打算學習的知識和技能視為有價值的。學習就是理解某樣事物的「意義」。
2. 設定目標:在精通某項技能的早期階段,「聚焦」是關鍵。我們必須弄清楚自己想要學的究竟是什麼,並且設定具體可達成的目標。
3. 提升能力:某些形式的練習可以讓你比其他人取得更好的成績。在這個學習階段,我們必須磨練自身「技能」,採取專門步驟來提升表現。
4. 延伸知識和技能:我們要在掌握基礎之後,「實際運用」自己知道的一切。要充實自己的知識與技能,創造出更有意義的理解形式。
5. 形成關連:要試著把自己掌握的所有知識結合在一起。我們不想只是知道某個細節或步驟,而是要知道該細節或步驟如何與其他事物「互動」。
6. 回顧與反思:在學習過程中,我們容易犯錯、太過自信,所以必須重新審視自己知道的知識和技能,重新思考自己的理解,「從學習中學習」。
.
#我如何學習寫作?
.
回顧作者在書中提到的學習步驟,讓我很驚訝的是,竟然跟自己「學習寫作的歷程」十分相似。理工科出身的我,選擇踏入科技業就職,寫作對我而言,就像是異次元的東西想都不敢想。但是漸漸地接觸到很多有趣的人、觀察到很多厲害的傢伙,發覺自己思想的淺薄與無知,便開始投入閱讀的懷抱。
只是,無奈記憶力和理解力畢竟不是超人等級,發現要把所學紮紮實實記錄下來,才能稍微加深那麼點印象。所以開始試著寫一些手抄筆記,然後在讀到《自由書寫術》這本書的寫作方法之後,被作者的觀念說服:「自由書寫、公開發表、接受回饋」,也因此開啟了我的寫作之旅。
很慶幸的是,我也發現自己採取的方法,跟《學得更好》書中的學習步驟有許多契合之處。以下我會將書中提到的6個學習步驟,搭配自己的寫作歷程,做個回顧與整理,也給有心投入寫作的朋友們一個案例參考。
.
1.#尋找價值
.
回想我剛開始寫作的時候,並沒有考慮太多,技巧不夠?文辭不夠美?管它的,「寫,寫就對了」。我除了在讀完《恆毅力》之後寫下的「目標階層」練習之外,主要是我時時記得三個核心價值,讓自己堅持不懈地寫下去。
首先是「動機」:而立之年才愛上閱讀的我,發現閱讀對我帶來莫大的改變,以及思想上的啟發,因此起心動念想透過自己棉薄之力,盡可能地把我從閱讀體會到的美好,透過文字傳達出去。架設閱讀前哨站部落格則是讓這個理念更容易傳達。
接著是寫作對我的「意義」:我把每一次的寫作,每一篇文章,視為一次的「自我成長」。無論是思想上的,或者是觀念上的,閱讀不同書籍帶來不同的體悟,進而改變自己的舊觀點、整合成新的觀點。
最後是「社群效應」:無論於職場、生活上,我期許自己成為一個值得追隨的領導人,我對於一個好的領導人的定義,就是「能夠影響多少的人」,因此選擇公開發表自己的寫作。除了帶來社群的交流,得到不同的回饋與意見,還見到許多網友表示受到我的文章鼓舞,讓我更樂於持續書寫。
「人要在自己所學的事物和自身生活經歷之間建立連結,而尋找價值是做到這一點的方法,促使人們思索:「這對我來說為什麼重要?」
.
2.#設定目標
.
對於我自己的寫作目標,起初並沒有硬性規定自己的發文頻率,剛開始在Medium寫作平台發表的時候,有一搭沒一搭的,頻率平均是2週一篇而且不太規律。後來我改變策略,想要堅守我從《如何閱讀一本書》這本書中學到最棒的一課:「唯有自律才能帶來自由」。
我開始強迫自己每個星期要發表一篇文章,即使平日工作再忙,如果不幸平日沒有寫完,拖稿到週五、週六仍然要挑燈夜戰,完成對自己的許下的承諾。因此我深刻體會到,當我保持平日的自律,才能享有假日的自由(ps. 其實就算如期發文,我還是會把假日拿來閱讀和寫更多東西)。
短年期的目標,是希望這兩年內,能夠完成100篇文章的發表,目前已經踏過一半,朝著目標穩定前進中。我自己的感想是,設定目標除了要「可達成」之外,最好還能多一些「挑戰性」與「強迫性」,畢竟,我們都知道自己有多麼懶,對吧?
書中提到一個特別的名詞叫做「後設認知」,白話文是「思考自己如何思考」。作者發現,時常觀察自己如何思考的學習者,成效會來得更好。在寫作的過程中,則需要讓自己去評估自身的論點,思考自己的想法,想清楚自己想傳達出什麼樣的訊息,無論是給未來的自己,或是讀者。
「寫作活動是整理思路的有效方法,因為在組織句子和段落時,我們經常會問自己一些重要的後設認知問題:誰會讀這篇文章?他們會了解我的意思嗎?我需要解釋那些東西?」
.
3.#提升能力
.
一開始在練習寫作的時候,並沒有什麼特別能力可言。我採取實驗性質的方式,第一個是對自己提出問題,有點自問自答的意味;第二個是重新排列組合閱讀之後的書中重點,再用自己的話說出來。書中提到,面對失敗,是逐漸提升能力的好方法,這一點我倒是很在行。
我試著用不同的文體和架構,去寫每一篇讀書筆記,同樣抱持「實驗」心態,去觀察哪種文體比較獲得讀者青睞,哪種架構容易獲得迴響。發表這麼多篇文章以來,自然有熱烈回響的文章,以及許多無人問津的文章。
我認為,面對失敗的態度,就是把它當成一場實驗,更重要的是要從中學到東西。實驗至今,我倒沒有特別想定型在哪種文體,反而更廣泛地嘗試和衝撞,探索更有趣的寫作方式。畢竟,不要把獲得關注當成寫作的唯一目標,最重要是莫忘初衷,隨時堅守上面的三個核心價值。
最後是《刻意練習》這本書也同樣說過的,得到意見回饋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尤其能夠幫助自己進行修正、改善,我也很感謝對我的文章進行回饋與交流的讀者,不但讓我有更多收穫,有些建議也讓我耳目一新。
也歡迎你在我的文章留言,或者私訊表達對我寫過文章的看法,你的回饋是我持續進步的最好養分。
告訴自己不要擔心犯錯,要把焦點放在改進上,把錯誤當成習得一點知識或技能的機會。
.
4.#延伸知識和技能
.
我使用的三種手法,跟書中所說的不謀而合。第一種是我喜歡在文章裡「問自己問題」,然後試著用最棒的方式回答。有時候需要回顧書籍本身,有時候要前後參照,有時候甚至得Google或找維基百科,才能有更完整的觀念可以回答自己的問題。每一次的提問,都是一次學習與進步的機會。
第二種是「教別人」,我很認同教學相長,可以快速提升自己的能力,尤其是當我們讀完一個新的概念,若要達到可以教別人的程度,則必須讓自己有更深刻的理解才辦的到,這時候,就是提升自己技能的好時機。
第三種是「親身實踐」,我自己最有感的是,採取了屬於自己的「晨間寫作習慣」,讓我每天都能擠出一些時間投入寫作。而這個晨間習慣,後來我也把《起床後的黃金1小時》這本書的讀後心得整理成很受歡迎的晨間習慣分享文,裡面詳細列舉我自己起床後的習慣,也持續使用至今。
「教別人」就是一種知識應用:透過講授某一主題,我們提供了自己對這個概念的理解,我們用自己的話清楚說明重點,提升自己的專業知識。
.
5.#形成關連
.
把寫作跟自己形成關聯的方法,我採取的第一種,是我喜歡把閱讀一本書的所學所聞,拿來「跟自身的經驗和想法做對照」,讀的過程經常問自己「這本書跟我有什麼關係?」或者「我想從書裡學到什麼?」
因此,我在寫作的過程中,就喜歡問自己諸如此類的問題,透過與自己產生關聯,讓寫作的內容更個人化,更能帶來反思與回顧的效果,偶爾還能迸出嶄新的思緒與想法。
第二種是把自己所學給「視覺化」,舉我寫過的《與成功有約: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這篇閱讀筆記為例,在文章裡我把作者講的七個成功習慣,重新組構成由內而外的四個面向,再用「信任」串穿每個元素,畫出一幅示意圖代表我對這本書的理解。
最後,我習慣一邊寫作,一邊回想的過程中,去挖掘以前讀過的書目,跟目前讀的書或者寫作的內容,有何種關聯?做法很容易,首先回想那些書籍跟我在寫的東西,有什麼「相同」?再來回想有什麼「差異」?
透過這樣的模式,可以建立許多觀點的連結,我在《最低的水果摘完之後》這邊閱讀心得就用過類似的方法,來對書中我感興趣的議題,進行自我辯證與論述。
「投入學習時,要了解其中的關係、弄清楚因果、看見類比事物與相似之處。學習的目的是改變我們如何去思考某個事實或概念,也就是學會一套思考系統。」
.
6.#回顧與反思
.
我自己閱讀書籍之後,為了寫閱讀筆記或讀後感,會去「回顧」內容主題的其他相關資料。也就是同一個主題,我會盡可能多涉略幾本不同的書。
例如在學習投資理財的領域,我鑽研被動式的指數化投資策略,在廣泛地閱讀了不同切入角度的書籍之後,重新讀過一遍最愛的投資經典《投資金律》,才寫下這篇獲得不錯迴響的投資文章〈真希望20歲就懂,投資理財最常見10個問題〉。
除了回顧之外,更重要的是透過寫作,讓我得以很專注地「反思」。像是我在寫《世界並不仁慈,但也不會虧待你》閱讀筆記的時候,起初因為書中內容比較雞湯,讓我的思緒有點兒卡關。
但是,我強迫自己學股神巴菲特的合夥人查理.蒙格所說的:「反過來想,總是反過來想」,不去思考成功的大道理,反而去思考該如何避免錯誤,寫成〈遠離幸福人生的7個建議〉這篇心得。
回顧與反思是一種思維習慣,溫故而知新,才是推動知識更新、反覆運算的終極法則。
.
#後記:#學習是為了超越昨天的自己
.
我原本認為,「閱讀是最好的學習」。但是,經過這一年來的持續寫作,我才發現,「寫作是更好的學習」。我期許自己透過閱讀增進自己對事物的理解,透過寫作則深化了些理解,甚至產生新的洞見。這種讀寫之間相輔相成的效果,也讓我時時處於思緒活躍的狀態。
我很喜歡的知名導演昆汀.塔倫提諾隨時隨地都在看電影,當一個記者問他是如何成為電影專家的時候,他無奈地大笑而且似乎被問題激怒了,說道:「如果你放棄了生活中所有的東西,只專注於一件事,而你最好把它搞透徹一點。」
從第一篇公開文章〈雙11購物節買書分享〉,一路走到現在,專注於學習一件事情,何嘗不是如此。無數個絞盡腦汁的早晨與夜晚,努力地挖掘腦中的思緒,涉略自己原本不懂的事情,每一字一句都讓我感覺往前走了那麼一點。
雖然,與許多博覽群書、下筆如有神的前輩比起來,我仍像個學徒般剛開始摸索著,但每當我回答自己的這個提問,心中又再次充滿了堅定:「你有沒有比昨天的自己,又更進步了一些?」
同時也有25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6萬的網紅The Hope,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每天努力工作、面對生活中各種挑戰各個擊破 但怎麼好像還是離成功人生很遙遠? 認真過生活的你好像差一點就要成為人生勝利組了 到底最後那一步要怎麼走? 幫自己倒杯最好喝的咖啡,一起聽 Peter & Juny 聊聊 - 美國心理學博士 安琪拉‧達克沃斯著作 亞馬遜最佳商管書「恆毅力:人生成...
恆毅力 在 Alexander Wang 王梓沅英文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謝謝努力向學的你們
這位年輕大姊的工作和妳我手上那隻Apple 手機緊密相關。即便工作的高壓和長工時,她從全方位口說一路上到恆毅力一直到現在商業寫作,就是那群已經上完所有課敲碗(ㄅㄧ)我再出新課的學生之一。
看到台灣還是有一群這樣的妳們,就覺得安心,也是我最喜歡的教師節禮物。
恆毅力 在 老ㄙㄨ的教育隨想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這次親師座談會,我花了一些時間和家長們談論疫情對這個世代的影響。
雖然先前因疫情大爆發,讓我們被迫停課待在家中學習,但卻也讓這個世代徹底翻轉了學習的方式。
在這段期間,我們看見擁有自律力與自學力的孩子,反而能在資源豐富的數位學習環境之中,幾乎是飛躍式的成長。
--------------------------------------
我在親師座談會中,我舉了幾個例子:
前一屆班上,我有一位因考試成績不佳被列入學習扶助名單內的學生,然而他在這些數位學習平台的輔助下,展現極高的恆毅力。他總是把均一教育平台上的每個習題,全都做到精熟;在考試前也善用PaGamO進行複習......
他一步一腳印的前進,考出的成績不但愈來愈出色,到了六年級下學期,這男孩屢屢考出好成績,還考進全班前五名,把全班同學都嚇壞了......
第二個例子,是在暑假期間,我每天都開均一習題讓小蘇姑娘複習。剛好朋友的小孩也是五升六,於是我在這個小小的線上家教班,每天開2-3個習題給這兩位孩子練習。
剛開始他們都做得哇哇叫,原因是他們早就忘光光五年級學過什麼。
但隨著時間的推進,暑假快結束時,朋友說她很感謝我,因為她的孩子現在「每天做完數學習題都有一種爽的感覺」。而升六年級後,一開學就遇到學力檢測中,孩子竟然覺得考題超簡單,感謝自己暑假有認真複習,現在也對數學十分有成就感......
第三個例子,是親師座談會的當天晚上,剛畢業學生開心的敲我,他說第一次數學小考他考了100分!這孩子過往一向很認真算均一習題,因此在那兩年內他累積相當精實的數學基本能力。
不過他對英文有些擔心,因為他沒有像其他同學有去補習英文。我馬上把這些平台上的英文課資源連結全丟給他,我對他說,老師對他的自學力有信心。
--------------------------------------
在親師座談會中,我和家長們溝通:孩子的學習不應該只是被界定在考卷上的分數。
很多孩子在段考前,都在安親班或爸媽的強力督促,被快速填進許多知識,因而獲得漂亮的分數。但隨著時間一久,很多強記的內容都忘光光。這也是為什麼孩子再面對過去所學,會感到十分茫然的原因。
然而學習是逐步累積的,若沒有確實弄懂,在下一個學習階段裡,只會更覺得困難,逐漸失去信心,最終只能從學習中逃走。
孩子的學習,應該是要著重於過程與動機。我們該協助孩子在過程中,一步一腳印的累積許多基本能力,並小心呵護著孩子的學習動機。而這些數位學習平台,正是孩子可以善用的學習好伙伴。
如此,孩子的學習才會真正走得長遠,才能讓在諸多的學習困境中,仍然有勇氣向前邁進。
恆毅力 在 The Hope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每天努力工作、面對生活中各種挑戰各個擊破 但怎麼好像還是離成功人生很遙遠?
認真過生活的你好像差一點就要成為人生勝利組了
到底最後那一步要怎麼走?
幫自己倒杯最好喝的咖啡,一起聽 Peter & Juny 聊聊 - 美國心理學博士 安琪拉‧達克沃斯著作 亞馬遜最佳商管書「恆毅力:人生成功的究極能力」 練習培養恆毅力、打造更好的自己!
Spotify Podcast: https://reurl.cc/YOvDVl
Apple Podcasts: https://reurl.cc/6aZGvZ
☆第一次收看Hope頻道/線上Hope主日嗎?
歡迎你填寫表單,讓我們更多認識你:http://thehope.co/connectonline
☆如果你需要代禱,歡迎填寫表單,讓我們和你一起禱告:http://thehope.co/connectonline
☆如果你已經決定接受耶穌:http://thehope.co/connectonline
☆支持The Hope的事工,一起成為城市的盼望:
http://thehope.co/give
【The Hope】
The Hope 是一個對神、對人、以及生命充滿熱忱的教會。我們的存在是為了要接觸人群, 帶領他們與耶穌有更深的關係。
【與我們保持聯繫】
●The Hope Website: http://thehope.co/
●The Hope Facebook: https://www.facebook.com/insideTheHope
●The Hope Instagram: https://www.instagram.com/thehope.co/
恆毅力 在 天下雜誌video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自我對話,可以是我們的最佳教練,讓我們超水準演出;
但它也可能是讓人崩潰的惡魔,打趴自信、拖垮表現。◢
你可能沒注意到,每天,我們對話最頻繁的對象,就是自己!
我們在心裡用超快的語速,重播昨晚的大吵、焦慮談判的下一步、預演明天的報告。這個在我們腦中不斷來回的自我對話,誰也聽不見看不到,卻牢牢的主宰我們的思緒,深深影響我們的表現、人際關係與生活品質。
★亞馬遜每月選書+編輯推薦|Next Big Idea Club年度選書|授權25種語言版本
★《華盛頓郵報》《紐約客》《衛報》《哈佛商業評論》等好評報導
★心理學重量級作者《恆毅力》達克沃斯、《心態致勝》杜維克、《擁抱B選項》格蘭特、《安靜,就是力量》坎恩一致強推
《強大內心的自我對話習慣》作者伊森‧克洛斯(Ethan Kross)博士是密西根大學情緒與自制力實驗室主持人,作為頂尖心理學家,他在書中結合科學證據加上真實案例,解釋內在對話會如何影響我們的健康、工作,與人際關係,並提供我們克服小對話,發揮最佳實力的方法。
在書中你可以學到:
-壓力超大時,如何靠自我對話集中注意力?
-如何用抽離式自我對話取代以「我」為中心的對話,轉換觀點與情緒。
-如何有建設性地幫助別人克服小對話,而不會共同掉入負面情緒的陷阱?
-能幫助孩子克服小對話、又不會傷到孩子自尊的好用方法。
-了解環境對小對話的影響,打造最能恢復情緒、充電注意力的生活環境。
-職業選手的賽前儀式真的有用?如何自己設計專屬儀式,緩解緊張焦慮。
馬上買來看》》
Momo https://bit.ly/3p3w6fz
誠品 https://bit.ly/34txmz4
金石堂 https://bit.ly/3vDBwQH
博客來 https://bit.ly/3fA5m3d
=================================
更多精采內容請見:
◆天下讀者俱樂部FB:https://www.facebook.com/cwbookclub/
◆天下讀者俱樂部IG:https://www.instagram.com/bookcw1/
◆天下雜誌:http://www.cw.com.tw
◆天下雜誌video:http://www.cw.com.tw/video
◆天下雜誌網路書店:https://shop.cwbook.com.tw/
◆我讀網:http://books.cw.com.tw/
恆毅力 在 天下雜誌video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自我對話,可以是我們的最佳教練,讓我們超水準演出;
但它也可能是讓人崩潰的惡魔,打趴自信、拖垮表現。◢
你可能沒注意到,每天,我們對話最頻繁的對象,就是自己!
我們在心裡用超快的語速,重播昨晚的大吵、焦慮談判的下一步、預演明天的報告。這個在我們腦中不斷來回的自我對話,誰也聽不見看不到,卻牢牢的主宰我們的思緒,深深影響我們的表現、人際關係與生活品質。
★亞馬遜每月選書+編輯推薦|Next Big Idea Club年度選書|授權25種語言版本
★《華盛頓郵報》《紐約客》《衛報》《哈佛商業評論》等好評報導
★心理學重量級作者《恆毅力》達克沃斯、《心態致勝》杜維克、《擁抱B選項》格蘭特、《安靜,就是力量》坎恩一致強推
《強大內心的自我對話習慣》作者伊森‧克洛斯(Ethan Kross)博士是密西根大學情緒與自制力實驗室主持人,作為頂尖心理學家,他在書中結合科學證據加上真實案例,解釋內在對話會如何影響我們的健康、工作,與人際關係,並提供我們克服小對話,發揮最佳實力的方法。
在書中你可以學到:
-壓力超大時,如何靠自我對話集中注意力?
-如何用抽離式自我對話取代以「我」為中心的對話,轉換觀點與情緒。
-如何有建設性地幫助別人克服小對話,而不會共同掉入負面情緒的陷阱?
-能幫助孩子克服小對話、又不會傷到孩子自尊的好用方法。
-了解環境對小對話的影響,打造最能恢復情緒、充電注意力的生活環境。
-職業選手的賽前儀式真的有用?如何自己設計專屬儀式,緩解緊張焦慮。
新書上市,立即了解》》https://bit.ly/3uE3uL7
=================================
更多精采內容請見:
◆天下讀者俱樂部FB:https://www.facebook.com/cwbookclub/
◆天下讀者俱樂部IG:https://www.instagram.com/bookcw1/
◆天下雜誌:http://www.cw.com.tw
◆天下雜誌video:http://www.cw.com.tw/video
◆天下雜誌網路書店:https://shop.cwbook.com.tw/
◆我讀網:http://books.cw.com.tw/
恆毅力 在 【James 讀It】恆毅力-人生成功的究極能力 - Facebook 的推薦與評價
成功,是因為灌注熱情。卓越,是因為堅持不懈。 是你的 恆毅力 ,而非運氣,讓妳發揮極致、成就精彩人生。 在Angela Duckworth 博士的這本著作中, ... ... <看更多>
恆毅力 在 [心得] 恆毅力- 看板book - 批踢踢實業坊 的推薦與評價
這篇心得竟然花了我七個小時寫,打破自己的記錄了,真的很有成就感。
**************************************
今年我新接任的後母班,有位在家自學的學生,一整個學期下來,只有和
家長用LINE聯絡過服務學習和流感疫苖的相關事宜,不曾見過面。側面從學生
的身上,知道這孩子有著學習障疑,無法在一般的教育體制中適應。直到期末
開IEP會議,我才看過家長和孩子。一進入會議室,孩子手上拿著一本小說,滿
臉笑容地跟我打招呼:「老師好!」我聽媽媽描述才知道,這孩子有著嚴重的書
寫障礙、語言障礙和閱讀障礙…
看完了「刻意練習」和「忍耐力」,接續著「恆毅力」一書,有種相見恨晚
的感覺,不論是我自己的成長過程、二十年的教學歷程所見,或是這孩子的成長
過程,似乎都替恆毅力一書下了註解。
忍耐力談的是冷卻現在、加熱未來,或者說延遲享樂的能力;恆毅力談的是
夢想、熱情與堅持的能力;而刻意練習談的是在堅持中如何追求進步。
**************************************
有潛力不代表能發揮潛力
西點軍校的招生程序,採計了高中成續和學術能力測驗(SAT)或美國大學入學
考試(ACT),並且需獲得眾議員、參議員或總統的推薦,而且得在跑步、伏地挺身
、仰臥起坐、引導向上等項目都獲得佳績。每年14000位高三生申請,只有4000人
獲得必要的推薦,其中又只有2500人達到嚴格的體能標準,最後卻只有1200人獲得
錄取。這些人中龍鳳,最後卻有1/5輟學,且主要集中在第一個夏天的「野獸營」。
然而,心理學家發現,入學的錄取總分,無法可靠地預測誰能完成野獸營的訓練。
那麼,什麼才能可靠的預測指標?重要的是,面對超出現有技能的挑戰時的態
度,或者作者採用的書名「恆毅力」
書中羅列了各領域的研究:奧運選手、成功企業家、藝術家、新聞記者、作家
、科學家、教練、醫生、法律界領導者…有些特質只限於某些領域,但「恆毅力」
卻毫無懸念地貫穿了所有的領域。恆毅力以兩種方式呈現:一是過人的堅韌與努力
,二是他們打從心底認定,這是他們想做的。
真的與天份無關,努力加倍重要
作者從「拼字比賽」選手中進行研究,發現排名較高的選手,每天研讀的時間
較多,也參加較多次的拼字比賽。反而語文能力測驗的分數,並無法預測拼字比賽
的成績。作者自己擔任低收入住宅區擔任教師時也發現,有些學生的數學領悟力比
其他同學快,不需太多提示就能看出不同題目間相同的根本型態;而另一些孩子卻
得反覆教導,才能理解。然而在月考的表現,卻反而令他訝異:資質好的學生,考
得未必比較理想;反而每天乖乖上課、不鬼混、用心做筆記,認真發問的孩子,在
一再嘗試下,考出更好的成績。作者在書中舉了他自己一位學生,從數學檢定考不
及格,到成為航太公司的火箭科學家。
資質不保証成就。
作者在書中提出了一個有趣的公式:天分×努力=技能;技能×努力=成就
在公式中,努力更加重要,因為它被乘了兩次。
天才成為藉口
尼采說:「我們虛榮、自戀促成了對天才的崇拜。因為,只要把天才視為奇蹟
,我們就測有必要拿自己去跟天才相比,發現自己的不足…」
書中舉了陶藝家麥肯齊為例,他說:「最初一萬個陶器很難做,後來就愈來愈
容易了。」;也舉了小說家厄文為例,他說:「身為作家,我晚擅長的是重寫。」
獲葛來美獎的威爾史密斯說「我唯一與眾不同的是,我不怕死在跑步機上。」編劇
兼導演伍迪說:「人生中80%的成功是靠持續『上場』。」不努力,天份只不過是
尚未開發的潛力。
耐力,而非衝勁
恆毅力不只是非常努力而已,不只是對目標的投入很熱切,更重要的是長期不
變的投入,也就是對目標的堅持有多久。三分鐘的熱度很常見,持久的熱情則很罕
見。
獲普立滋國際報導獎的傑夫蓋托曼,從十八歲發現他熱愛東非,開始持續地往
此目標前進,透過擔任記者、寫作的方式,而達到了目標。他不是單純出去尋找熱
情,他是自己創造熱情。西雅圖海鴈隊教練卡羅對熱情的看法是:「你有人生哲學
嗎?」那是一種直指向你人生想獲得的終極目標,而不是「今天」或「今年」想要達
成什麼而已。棒球名人堂傳奇投手湯姆西佛說「投球決定了我的飲食、睡覺時間、
清醒時的種種活動,也決我不投球的候時如何生活。」對他們而言,熱情不只是很
在乎某件事,而是持久關注同樣的終極目標。
成功的人先決定「不做什麼」
巴菲特給他的私人機師達成夢想的三個步驟:
一、寫下二十個職業生涯的目標
二、圈出最重要的五個
三、無論如何,盡力避開沒選中的那二十個。
每個人的時間和精力都是有限的,想更接近你想要達到的目標,你得知道有些
目標,你得放棄。
基因×經驗
不論是「刻意練習」、「忍耐力」或是「恆毅力」,或這二十年來腦科學上的
發現,都不是要強調恆毅力或智能有多重要而已,更重要的是,每個人都有很大的
改變空間。
我在一場演講中,以二氧化碳濃度的些微變化,促成了大芻草演變成玉米,
來說明後天環境的重要性;作者則以荷蘭的平均身高演變、孿生子實驗,得到了一
個大概的數據:毅力的遺傳慌約37%,熱情則是20%。弗林效應解釋了「成就背後的
科學」,弗林認為籃球技巧在這一百年內的進步,是「社群乘數效應」的原因,正
如同這一百年來人類智商平均進步了15分一樣。
一代不如一代?
從美國的抽樣調查顯示,恆毅力隨著年齡增加而增加,最低的是二十幾歲的年
輕人,最高的是六十五歲以上的成人。一種解釋是:恆毅力呈現「反向的弗林效應」
。但更正確的解釋或許是:「恆毅力差異與世代無關,但與年紀有關。」隨著年齡
增長,我們會漸漸長期懷抱熱情和毅力的能力。
由內而外培養恆毅力
(一)興趣
2014年蓋洛普民調顯示,超過三分之二的人表示自己對工作不太投入,甚至有
24%是「積極與工作保持距離」,只有13%的人是投入工作。何以在強調尋找你的熱
情多年後,顯示的結果卻是如此?
作者認為,熱情不是從天而降,不是找尋到的,而是「培養」的。
奧運游泳金牌蓋恩斯在錄取游泳隊前,考過美式足球、棒球、籃球、高爾夫、
網球校隊,而他一直以為他會被田徑隊錄取;獲得詹姆斯比爾德大獎的名廚馬克維
特利,原本是想當音樂家;名廚茱莉亞柴爾德曾想當小說家,並說自己從小對「料
理毫無興趣」,沒想到花了四十年才找到真正的熱情所在。
Fleeting interest in everything ,no career direction。
(事事有興趣,生涯無志向。)
心理學家史瓦滋認為,很多人無法發展出認真的職業興趣,是因為抱持不切實
際的期望。就像戀愛,你不可能找到各方面都很美好的對象。你得在專注在你最在
意的地方,捨棄其他。另一個原因是,很多事情的微妙及令人滿足之處,是堅持投
入一段夠長的時間,摸索後才能感受的到。
熱情是一輩子的深耕。工作的熱情來自於一點點的發展,加上大量的培育發展
,以及一輩子的深度耕耘。培養興趣需要時間和精力,也需要紀律和犧牲。當從「
玩」入門,長期刻意練習,他們不只發現自己喜歡的事物發展成興趣,這也會讓他
們學會繼續強化興趣。這不禁讓我想到前陣子我發給班上學生看的文章「練習的意
義」…我自己在演講時也常以自身練習重訓的經驗下結論:「你舉得愈重,你就想
舉更重。」
對初學者來說,新奇是從未遇過的事物;對專家來說,新奇是細微的差異變化。
正如同羅丹說的:「這世界不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專家透過長期的訓練,培
養了看見細微差異之間的美。
(二)練習
在「異數」一書提及「一萬個小時的練習」後,此神奇的數字開始聞名全球。
但提出這研究的人艾瑞克森在「刻意練習」一書卻指出,單純的重複是沒有用的,投
入的品質更重要。訪問過許多超級成功人士的記者萊西說:「和自滿相反,那是一
種正面的心態,並不是對過去的表現感到不滿意,而是向前看,想要持續成長。」
艾瑞克森發現,成就較高者在十年內累積了約一萬個小時的練習時間,而成就
較低者累積的練習時數只有一半。但關鍵處不是專家累積的練習時數比較多,而是
專家的練習方式不同。專家的練習方法如下:
(1)設下挑戰目標,不看已經表現很好的部分,而是針對尚未突破的特定弱點。
(2)在沒人監督下自發地挑戰
(3)尋求意見回饋,且更感興趣他們哪裡做錯了。
(4)再做一次,一次,又一次,直到「不自覺地游刃有餘」。
(5)設立新的挑戰目標,重複1~4。
卓越見於平凡,卓越由多項個別能力組合,而每項能力都可訓練。此部分我真
心建議可以看「刻意練習」一書。
當然,即使是專家在刻意練習時,也會像經歷「小小的死亡」般的痛苦,但
「心流」的作者米哈里。奇克森米海卻認為,能進入「心流」狀況,是專家之所以
願意投入那麼多時間練習的原因。本書作者認為狂喜與痛苦並存,從我國羽球男單
一哥周天成今年給年輕選手的公開話,我也認同狂喜和痛苦的確是並存的。
(三)目的
熱情的來源之一是「興趣」,另一來源則是「造福他人的意向」。台大葉丙成
教授曾說,老師是全世界最棒的職業,此書的作者曾是麥肯錫的高階主管,卻自願
辭職到低收入區擔任老師,她也說老師是全世界最困難的工作。以世俗的眼光看,
這群人大概瘋了…
艾莉克絲檸檬擁基金會的發起人,或許是這群人中最瘋的。一歲診斷出神經母
細胞瘤,四歲開始擺攤賣檸檬汁,只為了替癌症研究募款。他九歲過世時,已經募
集了上億美元。
心理學家布隆姆認為,熱情的演變一般有三階段:
(1)早期:自我導向的興趣
(2)中期:學習自律的練習
(3)後期:努力和「他向目的」的結合
洛杉磯壁畫家高登在三十歲時被診斷出紅斑性狼瘡,開始對人生有了全新的觀
點,現在他努力創作,讓更多人有機會創作及體驗藝術。她說:「我做的一切都是
為了幫助更多人。」;知名的酒評家安東尼奧伽羅尼說:「品酒是我很想和他人分
享的熱情。」
亞里斯多德認為追求快樂有兩種方法:(一)與個人良善的內在精神和諧一致
(二)享樂。書中的「目的」一詞指的是前者,是和超越小我的外在世界緊緊相連,
是包含著利他導向的。
我們都渴望意義,而不只是週一到週五不斷循環地漸漸凋零,而任何職業都可
是工作、職業或是志業,端看你如何看待自己的工作。如同泥水匠的寓言故事中,
可以是在「砌磚」,也可以是「打建教堂」,當然也可以是「打造上帝的殿堂」。
這也乎應了前面蓋洛普民調的解決方案:轉變你的思維。
史丹福大學的發展心理學家比爾。戴蒙認為,這種超越自我的導向是可以培養
的,而重要的是,有人示範給你看,為了別人完成某件事情是有可能的。當自己在
充滿挫折和障礙而非常艱難,最終達到目的時體會到成就感,便會意識到自己可以
發揮影響力。
在我自己的教學課堂,我要求自己每一天都要分享一則小故事,也會不定期舉
辦演講,持續很多年了。曾經我也懷疑這樣壓縮到課堂時間,是否值得。上次段考
作文題目「一堂很有收獲的課」給了我明確的答案:超過半數的學生寫我的理化課
。我挑選一篇供參考。
(四)希望
希望有兩種。一種是預期明天會比今天更好。我們無需承受責任的重擔,讓事
情變好是宇宙的責任。但培養恆毅力需要的是另一種:不只單純相信明天會更好,
而是期待自己的努力能改變未來。我決心讓明天變得更好!
1964年的穿梭箱,告訴了我們「習得的無助」,絕望不是痛苦造成,而是自覺
無法掌控。賽里格在提出此理論後多年,開始積極探索它的反面:「習得的樂觀」
。當然,樂觀者成功的機率遠比悲觀者高上許多,因為樂觀者擁有成長思維,對他
們而言,持續想辦法改善環境,就更有機會找到解決方案,如同萊西訪問成功人士
得到的結論:「我不會從失望的角度思考,我認為每件事的發生都有值得學習的地
方。」而悲觀者擁有固定思維,將自己的失敗歸咎給普遍、永久性的原因,如天份。
人的思維從何而來?一部分可能是天生氣質,而另一大部分則是在來個人的成敗
經驗,以及週遭的人對那些成敗經驗的反應。幸而,思維是可以後天改變的!!
在忍耐力一書也多次被提及的KIPP(知識就是力量課程),幾乎所有人都來自低
收入家庭,面臨重重困難,但幾乎所有KIPP的人都從高中順利畢業,80%的人繼續升
上大學。差別來自於這兒的老師讚美努力,而非表揚天分,他們提醒學生「人生是
不斷地挑戰自我,學習做以前不會做的事情。」
社會運動人士詹姆斯。鮑德溫曾說:「孩子向來不擅長好好聽大人的話,但模
仿大人倒是很有一套。」身為一名老師,身為兩個小孩的家長,我感受特別深刻。
記得有一回我帶全家到宜蘭住宿,一大早我忘了將補給品放身上就出門參加挑
戰蘭陽100K。兩個小孩醒來後,女兒很擔心地跟媽媽說:「爸爸忘了帶糖果出門,
會不會騎不完比賽?」兒子馬上接口說:「不論多困難,爸爸一定會完成,就像他要
我克服很困難的數學一樣。」
想教導別人成長思維,身教永遠比言教重要。面對困難勇於接受挑戰,只因為
人有能力變得愈來愈好,永遠都還有機會再試一次。正如同尼采說的:「那些殺不
死我的東西,會讓我變得更強。」
你無法光用說的說服別人相信他們能夠克服難關,你得帶著他們突破難關!多年
來我接任後母班,總堅持著「基本」的要求:每天認真寫札記、背四個英文單字、四
個國文解釋。從一開始的哀鴻遍野,之後漸入佳境,慢慢地全班單字抽考都能滿分
,理化不及格人數從一半降到四個。記得一次帶他們去爬硬漢嶺,有女生體力不支,
在三分之一路程的弱者俱樂部吐了,她卻告訴我:「都已經到三分之一了,怎麼能
夠放棄?」最後,全班都登頂了。那天的台北盆地,真美!
麥爾設計了一個實驗:一群五週大老鼠(青春期)遭到電擊,如果牠們用前腳轉
動小輪子,就能停止電擊;另一群老鼠也受到同樣的電擊,但無法控制電擊的時間
。電擊五週後(老鼠成年了),兩組老鼠都遭到無法控制的電擊,結果發現:青春期
無法掌控電擊的老鼠,變得膽怯;青春期可掌控電擊的老鼠,長大後變得更大膽,
且似乎對習得的無助感免疫了。幼年期那些殺不死牠們的壓力,讓牠們一輩子變得
更堅強!
不禁讓我反思,當個直升機父母,幫孩子掃除路障,即使孩子的帳面上成績優
異,是否間接使他們成為「脆弱的完美者」呢?
學習懷抱希望的建議有三步驟:
(1)更新你對智力和天份的看法
(2)練習樂觀的自我對話
(3)尋求協助。
EDGE(增進研究生教育多元化)計劃的創立者數學家希爾維亞。博滋曼一再強
調:「解數學的能力其實是培養出來的,不要放棄!」深為曾經是放牛班,數學始
終不到二十分,卻念物理系的我,完全同意,只是我們得找到堅持下去的支柱。
由外而內培養恆毅力
(一)家庭教育
上次我在版上分享「幸運的科學」中,描述到我帶小孩念書的狀況,有網友很
激動地持反面意見。其實,嚴厲的愛是愛,放手飛的愛也是愛,因為你看到的很可
能都只是表象,重要的卻是完整的脈絡。
舊金山49人隊的傳奇四分衛,兩度獲選NFL最有價值球員史蒂夫。楊,他有一個
嚴格的父親,總是要他撐到底,他說:「爸媽給了我堅實的基礎,我希望每個人都
能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與培養。」。
「觀察家報」評選英國最好笑的諧星之一—法蘭崔絲卡,則是來自一個自由派
教養的家庭,從小罹患腦性麻痺,被醫生斷定永遠無法過正常的生活。他的父親告
訴她:「去追隨夢想吧,要是夢想無法實現,妳可以再重新思考。」法蘭崔絲卡說
:「我的努力和熱情都不是我自己的功勞,那些特質是家人給我的,他們對我百分
之百的支持和正面鼓勵。」
兩個截然不同的故事,我們從中學到什麼?作者認為:關愛與嚴格,不用二選一
,也不是彼此對立的選擇。史蒂夫的父母看起來很嚴厲,但他們也非常愛關孩子;
法蘭崔絲的父母充滿關愛,但他們也有嚴格的規矩。在四種教養方式:明智型、威
權型、放任型、忽略型。明智型同時兼具了嚴厲與支持。2001年心理學家賴瑞。史
坦伯格以會長身分對青少年研究協會建議:很多証據已經証實嚴厲又支持的教養型
態有許多好處,科學家應該把研究焦點轉到其他更棘手的問題。
而嚴厲、高要求和尊重的並存,造成的不只是孩子的模仿(imitation),而是效
法(emulation)。
在「忍耐力」一書中,沃爾特.米歇爾將一群小孩分成三組進行實驗,每組有一
個模範人員和數名小孩輪流擲球,並由模範人員引導孩子評估和獎勵自己的表現。
「嚴格標準」組中,模範人員對自己和孩子都同樣嚴格,只有達到很高的分數
才會拿籌碼獎賞自己,說些肯定自己的話;假如沒達到夠高的分數,就禁止自己拿
籌碼。模範人員對孩子也是如此引導。
「對模範嚴格,對孩子寬鬆」組,模範人員對自己採取嚴格標準,但對孩子寬
鬆,引導孩子在得分低時也獎勵自己。
「對模範寬鬆,對孩子嚴格」組,模範人員對自己寬鬆,但教導孩子拿到高分
時才能獎勵自己。
實驗中告訴參與的孩子,遊戲中獲得的籌碼可以換取禮物。情境參與完畢後,
模範人員離開現場,實驗人員偷偷觀察孩子在自由情境下,會如何取用籌碼。
「嚴格標準」組的孩子,在模範人員不在場時,仍然遵守得到高分才拿取籌碼
的標準,僅管這分數真的很難達成,且孩子很想得到獎勵。而當孩子們認為模範人
員很厲害時,效果會愈加顯著。
「對模範嚴格,對孩子寬鬆」組的孩子,即使看過模範人員對自己嚴格,但後
來自己玩時,卻全都採對自己寬鬆的標準。
「對模範寬鬆,對孩子嚴格」組,則有一半孩子對自己嚴格,另一半對自己寬
鬆。
在「恆毅力」一書,作者更直言:「若你想培養孩子的恆毅力,要先自問你對
自己的人生目標有多少熱情和恆毅力。」
除了家長,可以成為孩子恆毅力的榜樣,可能是家長、老師、教練或上司。科
第。高曼說:「即使不是家長,你也可以改變別人的一生,只要去關心,了解狀況
,你也可以發揮影響力。」
(二)課外活動
對許多人而言,課業是具挑戰性但枯燥的,和同儕玩樂是有趣但不具挑戰性的
,然而課外活動具可兼具有趣和挑戰性,是培養恆毅力的好場所。
我兒子喜歡騎腳踏車和打羽球,我常帶著他騎四十或六十公里,也每週固定請
教練教兒子和女兒打球;我女兒喜歡跳舞,我讓她加入學校舞蹈社,連續三年都參
加了市賽和全國性。每當我兒子在數學上想放棄,我就會告訴他,要像騎車一樣,
不到終點不輕易放棄;我女兒則告訴我,每天要忙課業和社團,很充實。她熱愛這
種充實的生活。這兩年我也陪著兩個小孩學會游泳,從一開始的抗拒到現在能來回
游很多趟,現在天氣熱時總吵要去游泳。
沃倫。威林罕是率先研究長期參與課外活動的科學家,他很清楚高中成績其實
很難預測未來成就,但有個特質很明顯:堅持到底。他說:「堅持到底是指在高中
有目的、持續也投入某種活動,而不是偶爾涉獵不同的領域。」而這項特質的預測
很驚人。投入何種領域並不重要,重要的是堅持到底,且有所進步。
蓋滋基金會贊助的研究也顯示,讀大學時參與課外活動多年的老師,畢業後擔
任教職時,比較可能堅持下去,而與他們的SAT、GPA或是面談者對他們的領導潛力
評分完全無關。(感謝我大學三年的羽毛球校隊生涯)
作者認為,在成長過程中對投入的事物堅持到底,同時需要恆毅力,也是在培
養恆毅力。而恆毅力會轉移,在課外活動中培養出來的精力、動力和堅持力,幾乎
都會成功轉移到其他事物上。
然而,參與課外活動需要的家長支持和經費支持,是否無形中成了比成績更嚴
重的貧富差距呢?
作者提供了家庭困難任務方式:
(1)每個人都得自選一項任務
(2)你需對任務進行刻意練習
(3)至少一季不能隨意放棄
(4)之後進階到至少維持兩年以上
休士頓大學的心理學家羅伯。艾森伯格從老鼠實驗中發現:一開始被迫學習困
難事情的老鼠,遇到第二個困難任務時,展現的活力和耐力較多。或者你可以稱它
:習得的勤奮。與「終結糖漿課程」一書說的相呼應:不具挑戰性的目標,不叫目
標。
(三)組織文化
網路上有部影片,大家可以找來看「優秀的人為什麼不合群」,一針見血卻
又發人省思。
海鷹隊的總教練卡羅說:「培養恆毅力正是海鷹隊的文化。」研究優秀游泳選
手的錢布利斯認為:「想要成為卓越的游泳好手,真正的作法是加入卓越的團隊。」
正如同芬蘭精神Sisu,代表的是一種團體中永不放棄的精神。
安森。鐸蘭斯是女子足球史上贏球記錄最多的教練,他說:「天分人皆有之,
你投入多少心力去開發天分,才是衡量卓越程度的最後關鍵。」而他認為他們戰績
優異的關鍵在於他們的文化。那是有尊重的嚴格要求,不是平庸的核心價值、光說
不練;是發展模式的領導,而發消耗模式。當每個夥伴都是榜樣,你就會自然而然
變成那樣。
優秀的教練們不把比賽想成誰輸誰贏,而把對手看常是淬練自己的人。競爭
不是戰勝別人,而是卓越。他們強調提早到場,強勢收場。為何強勢收場很重要?因
為強勢開場很容易,到強勢收場代表的是自始自終每分每秒都全神貫注。
多令我嚮往的團隊!
重新定義天賦
如果你所謂的天賦是指輕鬆就成為卓越,那世界上沒這樣的人;若你所謂的天
賦是透過培養恆毅力和刻意練習成為卓越,那人人都有這樣的潛力。
但作者也強調,性格三面向
(1)向省,包含恆毅力和自制力
(2)人際:包含善良和情緒管理
(3)智慧:包含好奇心與智慧。
恆毅力絕對不是唯一重要,甚至不是最重要的。作者說,若只能擇其一,他希
望他的小孩有善良。我無法同意她更多了。
如果你書能看到結尾,或者我的文章能看到結尾,或許我們可以重新再思考,
什麼叫失敗?麥克阿瑟天才獎得主塔納哈西。科茨說:「失敗也許是我所有作品中
最重要的元素。」從失敗看到成功,離恆毅力就不遠了。
**************************************
我和孩子打了招呼後,媽媽告訴我九十歲的阿公,每天帶著孩子去游泳游泳,
已經可以一次游2~3公里。
「你有幫自己計時嗎?」我問孩子。
「沒有耶~我就只有記錄總長度。」
「或許你可以買一支錶,幫自己記錄每一趟來回花的時間,你可以愈游愈好。」
我如此告訴他,然後跟他分享了我自學游泳的故事。
「好,我來試試看。」
媽媽告訴我,孩子很喜歡跑馬拉松,假日爸爸都會陪著他繞著石門水庫,爸爸
騎單車陪著小孩子跑,他也常常參加十公里的比賽。(未滿十四歲,只能參加十公
里)
「石門水庫旁邊有一條羅馬公路,從上角板山旁的路切過去,從羅浮到馬武督
,風景很美,你們有去過嗎?」他搖搖頭,然後我們聊起了跑步和騎車的趣事。
媽媽還告訴我,他們讓小孩去學圍棋,去年剛升段,而且他們堅持讓孩子參加
困難度比較高的全國獎金賽。
「我們希望孩子的升段,是具有挑戰的實力的,而不只是升段而已。」媽媽這
樣告訴我。
她告訴我,他們讓孩子利用時間去木柵動物園當志工。
「那你們有行前訓練嗎?」我問他。
「什麼叫行前訓練?」他不懂,解釋後他很開心地跟我說:「有啊,我們有訓
練…」跟我分享著他在動物園當志工時的點滴。
媽媽告訴我,他接受語言治療,五年來從不間斷,語言治療師告訴他,已經達
到可以畢業的程度。講到此段時,媽媽臉上流露著一股驕傲。她們真的值得這股驕
傲,因為孩子和我對談的流暢,讓我絲毫感覺不出他的語言礙障。
「我們買了一台單眼相機給他,讓他自己拍各種照片,做了PPT簡報,讓訪視委
員來時,由他自己講解自己的學習歷程。我們還帶著他看文茜周報,爸爸帶著他從
國際金融的角度看;姐姐現在要升大學,也會帶著他用英文的方式教他唷。」媽媽
詳細地跟我介紹他在家學習的情況,學生就靜靜地看著自己手上的書。
「你現在在看的是什麼書呢?」我看了看他手上的書。
「老師,這是一本跟投資有關的小說唷~很好看,我已經看到第三集了。」他興
奮地跟我分享著。
「我們還有請海洋大學副教授教他畫畫,她是我們的朋友。」媽媽說。
「那他有參加過比賽嗎?」輔導老師問。
「沒有耶。」
「那如果有比賽,不知道你們願不願意參加呢?」
媽媽看著孩子,孩子想了想說:「好哇!」堆了滿臉的笑容。
離開前,媽媽對著我說:「老師看起來好年輕(重點!!),而且他很喜歡老師呢,
今天跟老師講了很多話。」
「你們真的很棒,很棒!」我對他比了比大拇指。
在他們身上,我看見了整個家庭的支持、嚴格的要求、愛與包容、接納與面對
挑戰,永不放棄的正向信念,能克服了孩子身上的障礙,著實令我動容。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114.24.115.217 (臺灣)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book/M.1579184268.A.89A.html
不過這只是按照我知道這書而購買的順序,如果問我的意見
我會認為從忍耐力>>恆毅力>>刻意練習,我的想法如下
忍耐力一書談的是適度延遲享樂,以取得更大益處的能力
不只包含在某領域的成功,而是包含健康、退休理財規劃、專業成就、婚姻關係
人際關係…屬於人生比較全面觀的指南
恆毅力一書則聚焦在某領域的長期專注以獲取成就,從內而外,討論個人可以如
何為自己培養恆毅力;由外而內,討論身為家長、老師或教練,可以如何替自己
子女、學生或隊員建立恆毅力
而刻意練習則是更聚焦在追求進步的策略與方法
以上供你參考
或者將這經驗,便成推動運動傷害防護的觀念給年輕人,也是好事一件呢
※ 編輯: licklabium (114.24.133.36 臺灣), 01/22/2020 07:57:51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