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3台Yaris的錢買GR Yaris是傻子嗎?
再次試駕GR Yaris有感 By 政義總編
影片連結:https://youtu.be/Mn8iSBdSF-0
這個大雨滂沱的場景很熟悉,去年差不多這個時候我開著全新Focus ST跑了大半段北宜,德國鋼砲的嚴謹與紮實讓開慣E46 M3的我很是驚艷。今天的主角是GR Yaris,還有乍看之下像是前代祖宗的Yaris GRMN…。
類似「三缸」、「1.6升」、還有「Yaris」這些名詞可能框架了我們的想像,Yaris啥時跟賽道或是駕駛樂趣扯上關係了?三缸馬力大?會不會像BMW i8只能靠假聲浪來自我催眠,1.6升壓榨272hp動力?加速肯定是快了,但快一定代表樂趣嗎?4WD雖然提高了極限,但徒增100公斤左右的重量,GR-Four是利還是弊?我相信很多跟我一樣對駕駛近乎龜毛的的人來說,都是個大問號…
說真的,除了坐姿偏高,有些地方看起來像Yaris(第四代),閉上眼睛我真的找不到任何跟Yaris有關的連結。厚實方向盤左右死點只有2.3圈,6速iMT手排檔位清晰、行程短捷,儀表板上紅線標示著7000rpm,四輪驅動狀態與增壓錶都是GR Yaris獨有的設計。坐在車內聽到的聲浪遠比車外雄渾,當然這是音響系統聲浪增強的效果,3缸的原始聲浪應該很難讓人澎湃。
在綿延的下坡彎道組合中,我的節奏愈來愈快,四驅監控儀錶上的柱狀圖不斷上下地竄動,急加速時四輪驅動力循序增加,轉彎給油時外側輪會分配到較多動力。習慣性地進彎前急煞循序退回2擋,油門與煞車踏板高度有些許落差,手動跟趾並不像STi或是M3那樣翻一下腳掌就能處理,還好iMT補油計算很確實,甚至會多拉一點轉速提供降檔的牽引力道,略微減少煞車力道看准彎心丟進彎道,當我一邊修正方向盤角度,一邊嘗試著給油維持較高的引擎轉速,這時四驅的特性便展露無遺,一般速度下四輪就像軌道車一般緊咬路面,四驅分配顯然將穩定的車身姿態擺在第一順位,刻意多帶點轉向加深油門,當前驅的GRMN必須鬆油抑制推頭,GR Yaris卻可以用四輪滑走的姿態,透過油門與轉向的修正,從容地在組合彎中維持最佳路線,在幾個髮夾彎中,刻意扭擺的車身其實更像是一種表演,儀表循跡警示象徵性地閃了幾下,四條PS4S輪胎稍微滑一下很快又牢牢抓住地面。
看准出彎路線一腳踩盡油門,四驅最大的魅力就在出彎時四條輪胎咬住地表,扭擺著絕塵而去那瞬間的快感,前輪幫忙拉一把的GR-Four同樣在出彎地板油時機上幫了大忙,我試著以2擋維持扭力峰值比較暴力地出彎,車尾的動態完全聽從轉向的指令,Sport模式下確實會給轉向多點積極性,但我認為GR Yaris的WRC之魂就是要50:50,而這個Track我並不定義為賽道模式,我認為「循跡模式」之於GR Yaris更加貼切,尤其在低摩擦崎嶇路面上,50:50才是GR Yaris盡顯WRC精髓的絕佳舞台。
充滿炫技成分的四驅
就操控表現來看,四驅結構雖然增加了一些重量,但明顯讓整體的可玩性提昇了不只一個等級,相較於前驅偏高速設定的GRMN(MN代表Master of Nurburgring),一般模式下的GR Yaris足以用軌道車來形容,沒有三兩三,想要Spin轉圈圈還不是件容易的事。再者,不到4米的車長,短軸距與加寬的輪距(尤其是後輪),加上GR賽車WRC部門的調校,GR Yaris應對激烈操駕時車身姿態的控制極為出色,一般行駛提供了不錯的舒適性,當過彎激烈壓縮阻尼時支撐變得強硬,底盤離地高度既保持各種惡劣路況的適應能力,又能在柏油路面上以絕佳的抓地性能應付各種激烈操駕。
好吧,我其實不太會形容那進彎、出彎、漸進給油,然後一腳油門到底沖過紅線挺進3擋的感覺,加速度稱不上狂暴,再加速反應靈敏,加速感相當線性,沒有傳統渦輪車的壓迫感。北宜過了山頂雙向各只有一個車道,稍長的直線可以輕鬆3擋拉到紅線,經常暴雨加上施工緣故路面狀況不是太好,路面兩側冷不防有些碎石,讓我意外的是GR Yaris應付這樣的路面讓人心安,雖然底盤比起GRMN略高,但減震筒在快速起伏的路面可以有效吸收緩衝,並且很快抓住路面。再者,來自TNGA框架GAC平台的後四連桿有別於GRMN的非獨立後軸,這套懸吊針對GR Yaris特性保留了仰角可調的空間(這意味著原廠早就預留了降車身的可能),獨立後懸吊在連續快速彎道中可以很有韻律地轉移重心,同時在出彎給油那一下提供絕佳的抓地力,彎中彈跳更不會有多餘的不安扭擺。
豐田章男的微笑
繞了一圈回到停車場,不斷加快的速度並沒有讓我太過緊繃,至少比起我習慣的手排E46 M3要閒適多了。回想起2002年我在英國測試第一代Focus RS,那是Focus與Colin Mcrae在WRC最風光的年代,那時的Focus RS脾氣就像WRC廠車一般,性格極其暴躁,而同樣純正WRC血統的GR Yaris,延續日本車的淳厚性格,從容不暴躁,強勁的動力加上四驅,任何路況與駕駛風格都能見招拆招,深不見底的實力,我彷彿看到豐田章男燦爛微笑背後的涵意。
對了,偷偷告訴你,拉起手煞車的同時會自動釋放中央差速器,言下之意就是工程師鼓勵你帶著油門拉手煞車過彎,光這點就足夠WRC了吧!
Diyman25's草根性我流RaceRoute GMS特波 RWB Taiwan 益新國際
#HotDriveTest #GRYaris #熱駕 #豐田章男
#KW #Endless #GoPro #AMATECH
#Extend_Racing #延宗企業 #DIXCEL
趕快來追蹤:
- Hot-Drive IG / https://www.instagram.com/hotdrive.taiwan
- Hot-Drive Youtube / https://youtu.be/Mn8iSBdSF-0
- Hot-Drive 官方網站 / http://www.hot-drive.com
贊助 / #KW #GoPro #AMATECH
製作 / #Hot_Drive #熱駕 #ManCave #PuristGroupTaiwan #經典90
新胎放前輪還是後輪 在 小魔頭與貓媽熊爸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週六上午八點五十八分,
在確定「寶可夢劍盾擴充版」沒有單賣的實體版,
差點幫小魔頭買了件雖然只有五塊錢但肯定是浪費錢的造型ㄒ恤,
物色到一個長寬高都令人滿意,質材也很結實,但暫時沒空間放所以暫時作罷的書櫃後,
我什麼也沒買地步離Canadian Tire。
我向右望了眼,切⋯⋯瞎逛了半小時,車子居然還停在原處。
故事要從上週一的那場四小時降雪近五十公分的暴風雪開始說起。
布克曼在週末玩橄欖球時扭傷了腳,
但看見暴雪的加拿大人,還是會自覺地拿起鏟子,勤奮又吃力地在風雪中鏟雪。
他下意識地將重心盡量放在左腳,
幻想仍聽得見右膝蓋發出的喀喀聲。
鏟雪的速度似乎跟不上降雪的速度,
剛清乾淨的路面又開始累積薄薄的一層霜雪。
後方大門冷白色的感應燈亮了,
他允許自己抬頭伸直背脊地休息一下。
樓下的房客傑瑞縮著脖子彎著腰,右手拿著車鑰匙準備上車。
「你不會是要去上班吧?」布克曼問。
「是啊⋯什麼鬼天氣啊!」傑瑞邊說邊解鎖,將公事包扔進側座。「有多把鏟子嗎?我也來幫你一下。」
布克曼對於當初沒有選擇打算人數快速繁殖的印度人的這個決定感到自己相當睿智。
他最終選擇的租客是一對帶著一個女兒的年輕夫妻。
住在樓下的一家三口生活單純,工作認真,而且重點是他們的那個五歲半——剛搬進來時四歲半——的小女兒真的很可愛也很貼心。
「我現在相信你們台灣人很認真工作了,你行行好乖乖待在家,給公司發個信請個假吧!」布克曼頂著狂風大吼。
「我還有很多工作要做。」
「誰沒有很多工作要做?我跟你賭,你們辦公室今天有七成的人都不會去上班!你也會是其中一個,因為就憑你的這台玩具老爺車,你根本到不了辦公室,就會卡在路上的某個雪堆裡!」布克曼用下巴指著傑瑞身旁的那台灰色的前輪驅動十八歲的Honda Civic。
「沒辦法,我需要上班啊⋯⋯」不乖乖打卡會有罪惡感的傑瑞四處尋找著並不存在的第二把雪鏟。
「我相信你已經累積很多病假事假特休假了,休一天會死啊?不用找了,我只有一把鏟子。」
「我打算把假留到未來拿到permanent時,請一次長假好好犒賞自己用。」
布克曼重重地嘆了口氣,呼出一縷白煙。「上車吧,你這個瘋子。我只負責把你的玩具車送出巷口,卡在路上的話,別指望我去救你!」
布克曼奮力地鏟著Civic車周圍的雪,
十分鐘後才終於讓車輪不再空轉,
車子遲疑不決地在原地前後五到十公分的距離掙扎,後輪又吃雪太深了。
「你要利用momentum (動量/氣勢)!別怕撞到我,我沒你那麼傻!」傑瑞還是小心翼翼地踩著油門。
「Momentum!」布克曼大吼。
老車突然跟著吼了一聲,衝出第一個雪堆,然後撞進第二個布克曼剛堆起來的雪堆,整個車頭隱沒其中。
「這會是很長的一天⋯⋯」布克曼搖頭,看著傑瑞運氣很好地倒車成功。距離他的車能離開巷子,大概只差三十分鐘吧?
布克曼低頭準備繼續鏟開車周圍的雪,他終於發現問題的所在。
「誒,先生,你的輪胎禿了你知道嗎?」
「蛤?」
「你的胎紋沒了。難怪開不動,你的車根本沒有抓地力了!你都沒有感覺開車很滑嗎?」
「額⋯⋯沒發現⋯⋯」傑瑞搔搔頭,轉頭看了看屋內的方向,他似乎終於在考慮請假,「但車子已經卡在路中間了,頭都洗一半了。」
布克曼很想叫傑瑞去死,但認真工作並沒有錯,他只好說,「你的位置差不多了,我幫你在後面推,你油門給我踩死。」
又折騰了十分鐘,加上附近也正在鏟雪的三位鄰居一起幫忙推車,傑瑞的禿輪車終於掙脫,駛進大街。
傑瑞似乎想下車道謝,布克曼,連同幾個鄰居都大吼:「Don’t you dare getting outta that toy car! Get lost! Momentum! (別他媽的下車!快滾!MOMENTUM!)」然後他看見傑瑞的手伸出車窗豎起大拇指,車子緩緩地消失在雪夜中。
我坐在Walmart的麥當勞裡發呆,
事後才知道由於疫情,麥當勞不再接受續杯。
後悔咖啡喝得太快了,早知道叫大杯了。
前後輪磨損的程度相差很大,後輪基本上是新的,前輪基本上禿的。
換輪胎很簡單,我自己也能換,但既然要買新輪胎,乾脆讓他們換吧,我也不必在室外待太久。
今天負九度,無風。舒服。
測試胎紋安全度的指標,是以一枚二毛五或是一元的銅板深入胎紋,至少得有一半左右才算在安全範圍。
前輪沒有可以測量的胎紋。
比Melody的皮膚還平滑。
「你知道那就像什麼感覺嗎?就像你不經意地被紙割傷,在沒看到傷口前,你根本不知道自己受傷了,但一旦你看到了傷口,它就開始痛了。我現在開車就是這種感覺,之前都沒覺得哪裡不對勁,你要講完,我完全感覺到車子的變化。」我當晚回到家後,對布克曼說。
「別嫌我多管閒事,畢竟你們的安全也很重要。尤其是小魔頭的,你的還好。」布克曼開玩笑。
「謝謝你的提醒,想想還蠻細思極恐的。」
「預約換輪胎了嗎?」
「下週六。還有十三天。」
「好。要喝啤酒嗎?」
男人的對話就是如此樸實無華。
我成功離開巷子後,冒著暴雪小心翼翼地來到位於市區的辦公室,結果在辦公室的巷子裡又卡了半小時,又是受到不少陌生人幫忙推車的善意,才終於隨便勉強地將精疲力盡的玩具車停在類似路邊的地方。
布克曼預測地完全正確,電子信箱內新的郵件前十幾封,都是同事選擇休假一天或是在家辦公。
我的部門也就二十個人。
果然七成。
我打開抽屜,拿出一張幾乎被遺忘的申請表,在申請人欄上簽了名,然後走向部長辦公室。
部長辦公室的燈是亮著,沒想到她也來了,我在玻璃門前揮了揮手,確定她沒有正在Zoom視訊會議。
她看見我,揮手示意我進去。
「早啊,我記得你的車不是四輪驅動的吧?」部長揚起眉毛,對於看到我表示有點不可思議。
「不是。剛才維洛妮卡還幫我推車。我卡在後巷的十字路口中間卡了快半小時。」
「維洛妮卡不是⋯⋯」部長在肚子前畫了個凸起的大圓,我點頭,「對,所以我本來想拒絕她,怎麼能讓孕婦幫忙?但她說她很壯,我又能說什麼?」維洛妮卡看起來一點也不壯。
「其實你真的可以偶爾請個假,尤其這種情況⋯⋯」部長看了看窗外,搖了搖頭。「你有請過假嗎?」
「還沒研究過怎麼請假,而且為了避免今天的情況再次發生,這是我『居家辦公』的申請表,希望妳能批准。」
自疫情爆發以來,公司超過八成的人都被送回家上班,由於當時我還是個助理,必須留守辦公室。雖然幾週後就升職成為專案經理,我還是沒打算申請居家辦公。
直到今天。
「你還沒遞交申請表啊?其他人都在家辦公半年了,你居然從沒申請過?」部長語氣中驚訝帶著點敬佩和歉意。她拿起筆,刷刷地簽好名字,將表格還給我。「趕快申請好,不要再冒這種險了。工作很重要,但你都對我們來說更重要。」
「遵命!」
流程跑了兩週,我在週五下午拿到了居家辦公的設備。一台主機、一隻滑鼠、一張鍵盤和一個二十三寸的螢幕。
手機震動提醒:十一月十四日上午九時三十分,換輪胎。
呼⋯⋯開著車溜冰的日子終於要結束了。
#小魔頭與貓媽熊爸
新胎放前輪還是後輪 在 J帥 Just Tri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SCOTT PLASMA 6簡評(不~這是複評,複雜的複)】
大概從三年前左右開始,就很常被問到何時才會有新的PLASMA?其實我比看倌您還著急呀!僅管上個月去台中參加了Scott新車發表會,但現場的Plasma 6也非完全體,直到昨天在各大社群平台,同步釋放出了許多影片與新聞之後,我一一看完後,總算搞懂點什麼了!
那就來寫寫對新PLASMA 6的個人看法!
影片連結點:
1. 官方宣傳影片:https://youtu.be/LAG1vdHmH00
2. Sebastian Kienle 講解:https://youtu.be/avybb3-IPEU
3. Gee Milner頻道的組裝:https://youtu.be/VkJPr3kXUZc
文章:
1. Triathlon 220評論:https://reurl.cc/N6b9k6
2. bikeradar 評論:https://reurl.cc/9X6aej
我來評論,幾大特色!
1. Plasma 6確定碟煞版了
嗯,就是碟煞輪組了。
2. 內藏水壺、果膠盒、置物盒三空間
在Aerobar接上管處,有個內嵌水壺空間;下管與立管的交接處,多了個果膠盒;坐管後方多了工具盒。
內嵌水壺與工具盒這兩個設計並非首創,在許多三鐵車上都能看到影子,至於要用不用,還是看人,反正也內藏在車架內,多了彈性空間。
比較特別的是下三角處的果膠盒,這也是上次台中soctt新車發表會時,最多人感到好奇的設計。
我覺得多了這設計,應該很大一部份原因是跟Sebastian Kienle有關,在他原本騎的plamsa 5裡,如果你有印象,他在下三角處有裝一個『D2Z(全名Drag 2 Zero)』這品牌的置物盒,就剛好接著他下管的水壺,其實真正目的不是要放東西,而是要降低風阻,也有不少騎Scott Plasma 5的職業選手同樣也有安裝(我本來也想從國外訂,但費用不低,嗯..大概200英磅(約8000台幣)不含運....放棄~),那這次乾脆整合進來,不給D2Z賺了~~
可是座管後已有置物盒了,內嵌水壺也有了,再來還能放什麼呢?果膠盒(頭頂亮燈泡~)!我想就這樣誕生了。
但實用性如何?或者上次有人問到,會不會拿不到?其實我倒建議平時訓練時,應該用到的機會很低啦,用了也不好洗,比賽再拿出來用吧,平時就當它是個低風阻的好物,省了8000元!
3. 多面向調整性大幅提高
以往三鐵車,可調整空間,不外乎座管高低與坐墊前後,以及Aerobar的上下與前後。
新款Plasma 6除了這些以外,還能調整Aerobar前傾角度高低,喜歡Aerobar是平行延伸出去的(Sebastian Kienle就是),或喜歡翹高的都可以隨時調整,#這是我認為這一代PLASMA最突破性的一個革新,不然以原Plasma想改變Aerobar上翹的角度,你只能買一組新的,沒別的辦法!
但我不確定Aerobar上的靠墊還能不能左右調整(前後一定可以),一般來講應該還是有至少2或3種的寬度可調,起碼原有的Plasma 5是可以的。
多了那麼多可調整地方,好處是可以隨著騎者的經驗增加或比賽需求,要更改為舒適或是攻擊型的設定。還是根本就買錯Size的話,都還有比較大機會能救回來(不然我5000元跟你收)!
4. 我的疑問:前輪與下管處的GAP?
在上次台中新車發表會時,我就發現一個疑問,為何前輪與下管好像距離有些大?這疑問藏在我心裡了一個月之後....
上方Sebastian Kienle那支影片9:03開始處,他就回答了我的問題(果然是我好朋友XD),他是認為在實際外騎時,車架龍頭或前車輪不可能完全沒有動的,必然是有些微的左右晃到,即使是直線前進,所以當騎車與風對抗時,前輪與前叉加上些微晃動所產生的導流效果,足以切開(Split)空氣讓風往兩旁移動,不會產生過大的擾流在前輪與下叉之間。
下管往後縮了,也變相的讓上管、下管、立管連結起來三角空間變更小,讓擾流干擾降低!而下管處一樣可以再安裝一個水壺,我猜Sebastian Kienle日後應該還是會裝一個低風阻水壺,那破風效果就真的滿分了!只是這樣的話,下方的果膠盒不知是否就拿不出來了?
另外,Sebastian Kienle也提到後輪設計,有6個調整空間,能相容更多輪組或寬胎的設計吧,這對於組裝技師而言,不知是優點還缺點?
5. 其他設計
Scott車架本身的設計到此,#大幅增加座艙調整空間、#車架內的魔術大空間(內嵌水壺、果膠盒、置物盒)、與 #更低的風阻效果,這應是新PLASMA三大亮點!
其餘的就是單一齒盤的大盤(近年趨勢之一,越來越多職業選手採單盤大盤,畢竟大部份賽事都是平路,少變速需求),配上SRAM Red eTAP無線電變,真的很有簡約風格!
以上,複評結束!
#就算給我一台特斯拉
#我還是想要PLASMA
#單押
#Scott #ScottPlamsa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