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名的二二八受難者、臺灣第一個文科博士林茂生一生以行動實踐他的信念。他在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的哲學博士論文裡,對日本植民*語言教育政策進行了批判,讓我們思考:語言對於社群的意義是什麼?在教育上語言又有什麼樣的意義?外來語和母語政策之間應該如何權衡?
「換言之,林茂生所批判的是日本植民語言教育政策,是一種謹謹將教育工具化(同化)的智識工具,也謹謹讓受到如此教育的受眾異化的某種植民工具而已。這點也可遙遠呼應到法蘭克福學派的『半教養』(Halbbildung)觀念,批判某種工具化的教養使得人成為異化的生產工具,而非有自我創造能力者。」
*註:作者原文使用日文「植民」而非「殖民」,意在強調彼時日本殖民的面向。
「法蘭克福學派」的推薦目錄:
- 關於法蘭克福學派 在 沃草 Watchout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 關於法蘭克福學派 在 音樂政治上班族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 關於法蘭克福學派 在 民報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 關於法蘭克福學派 在 法蘭克福學派... - 精華區NCCU06_EA - 批踢踢實業坊 的評價
- 關於法蘭克福學派 在 01哲學- 法蘭克福學派話事人阿多諾(Theodor W.... | Facebook 的評價
- 關於法蘭克福學派 在 法蘭克福學派批判理論-PTT/DCARD討論與高評價商品 - 飛比價格 的評價
- 關於法蘭克福學派 在 法蘭克福學派批判理論-PTT/DCARD討論與高評價商品 - 飛比價格 的評價
法蘭克福學派 在 音樂政治上班族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跟在台灣的某群巨嬰性格一樣
『台灣人的命也是命 我要疫苗』
全世界都缺疫苗,為什麼只有你認為到處都有疫苗?
》〉》
這個連結從去年就留在我的瀏覽器頁籤上,一直沒整理、因此也沒關掉,就這樣擺了很久。今天決定清理一下頁籤,於是隨手介紹一下:
這是一部美國當局在1948年播映給德國(西德)民眾看的宣傳紀錄片,片名為《饑荒》。背景是這樣的:二戰後德國面臨饑荒,1946 / 47兩年又遭遇寒冬與大旱,糧食供應雪上加霜,黑市交易盛行,德國農民囤糧居奇,乃至於有把牛奶拿去餵豬也不願支應都市糧需等現象、也出現了像「農村的牛都睡波斯地毯」這種對農民大發災難財的諷刺。民眾對同盟國占領當局的配給政策普遍不滿,「戰勝國偷走德國糧食運回本國、以便對德國實施滅種計畫」等陰謀論甚囂塵上。
於是美國想藉這部紀錄片,向西德民眾揭露戰後世界各國的實況:各國戰後都面臨嚴重饑荒,即使是戰勝國也無法倖免。片中提到,各國已傾力援德,西德已是當時糧食輸入的第二大國(美英兩國糧食大量援德,英國每日配給量甚至僅1030大卡,而德國每日配給量為1550大卡。其他國家例如瑞典亦在關鍵時刻糧援德奧,至今維也納還有「瑞典廣場」以茲紀念)。影片最後希望民眾共體時艱,也呼籲農民不要為己謀私、盡快釋出手上囤糧以緩糧荒。
結果片子上映之後,西德民眾毫不買單,甚至還有人在放映場叫囂:「Hermann(即納粹帝國元帥Hermann Göring)才不會讓我們挨餓!」因群眾激憤幹譙,不久之後影片就被迫下架了。當時外國觀察者對德國民眾自憐自艾的受害者心態、以及對他國饑荒理所當然不理不睬的態度,普遍感到心寒。
德國社會還要經歷接下來40年的逃避和沈默,才在1980年代後開始台灣所習慣理解為「歷史反省」與「轉型正義」的相關改變。這種社會性格轉向成熟的過程,也是德國真正告別過去「德意志特色的發展道路」("Deutscher Sonderweg")而加入西方陣營、徹底完成西方化的過程。它需要時間也需要外在條件,需要關鍵的意見領袖推手(例如法蘭克福學派美國化的德國史觀、以及Jürgen Habermas個人地圖砲的戰力)、也需要某些傳統(例如德意志認同裡的世界公民面向)。
當時外國觀察者對德國民眾自憐自艾的受害者心態、以及對他國饑荒理所當然不理不睬的態度,普遍感到心寒。
如果對一個貪財怕死好騙難教的巨嬰社會產生絕望,看看這種不太相干的歷史例子儘管可能於事無補,但或許還能有些許慰藉。
德國原文連結
https://m.bpb.de/mediathek/206899/hunger?fbclid=IwAR3Vm8iiyr3s6yik12bGD2Hfvr9GNf8kXl4T3Ke8mmIiIjOG8PdRzEGo5A4
法蘭克福學派 在 民報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專文】製造分裂或深化民主?藻礁公投的危機與轉機:一個政策科學的視角
文/蔡穎杰(政治大學第三部門研究中心研究員、德拉瓦大學能源及環境政策博士)
自從 #藻礁公投聯署 過關以來,網路出現一些所謂「環團分裂」、「威脅本土政權」或「浪費社會成本」的說法。本文由政策科學的視角,先以 #哈伯瑪斯的溝通理論 探討「製造分裂」,再以公共政策的觀點,探討「深化民主」。
哈伯瑪斯對於政治「正當性」(legitimacy)的定義,係僅指「民眾」對於「政治秩序」(政治系統)的自願性忠誠度,或以同屬 #法蘭克福學派 #奧菲(Claus Offe)的見解,「正當性」可解釋為民眾對政府(行政體系)的忠誠度,而不是對於特定政黨的忠誠度。如果以奧菲的看法進一步探討的話,即是分為政府、經濟系統、民眾三者。至於第三部門(社運與非營利組織、非政府組織等等),或可視為民眾的協力者。
法蘭克福學派 在 01哲學- 法蘭克福學派話事人阿多諾(Theodor W.... | Facebook 的推薦與評價
法蘭克福學派 話事人阿多諾(Theodor W. Adorno),非常反對流行文化,因它為我們創造出許多「虛假需要」。阿多諾曾說:「今天,藝術的任務就是帶混亂到秩序當中。 ... <看更多>
法蘭克福學派 在 法蘭克福學派批判理論-PTT/DCARD討論與高評價商品 - 飛比價格 的推薦與評價
法蘭克福學派 批判理論找法蘭克福學派批判理論相關商品就來飛比. ... <看更多>
法蘭克福學派 在 法蘭克福學派... - 精華區NCCU06_EA - 批踢踢實業坊 的推薦與評價
====== 簡單解釋法蘭克福學派...
法蘭克福學派是以德國法蘭克福大學的「社會研究中心」為中心的一群社會科學
學者、哲學家、文化批評家所組成的學術社群。被認為是新馬克思主義學派的一
支。其主要的人物包括第一代的阿多諾、馬庫色、霍克海默、弗洛姆以及第二代
的柏格(Peter Burger )、哈伯瑪斯等人。
社會研究中心成立於1924年,但要到1930年由霍克海默成為機構主任之後,才轉
向馬克思主義理論的思考方式,包括以馬克思及黑格爾、盧卡奇、葛蘭西等人的
理論為基礎,對於20世紀的資本主義、種族主義及文化等等作進一步的探討,並
藉助韋伯的現代化理論和佛洛伊德的精神分析。他們最大的特色,在於建立所謂
的批判理論(Critical theory),相較於傳統社會科學要以科學的、量化的方
式建立社會經濟等等的法則規律,他們則更進一步要探討歷史的發展以及人的因
素在其中的作用。阿多諾提出的文化工業、哈伯瑪斯提出的溝通理性等,都是批
判理論的重要概念之一。
From: Wikipedia
====== 法蘭克福學派發展史...
法蘭克福學派”涉及到“社會研究所”成員所從事的工作,該研究所1923年始建
於德國的法蘭克福城,它是第一個以馬克思主義為方向的研究中心,隸屬於德國
一所主要的大學。二十世紀二十年代,在其所長卡爾‧格龍貝格的主持下,研究
所傾向於經驗地、歷史地、定向地研究歐洲工人階級運動的問題
1930年,霍克海默繼任研究所所長,並將許多卓有才華的理論家──包括弗洛姆
、馬爾庫塞、阿道爾諾──網羅在自己身邊。在霍克海默的主持下,研究所試圖
發展一種跨學科的社會理論,用以作為社會改革的一種工具。這個時期的工作乃
是綜合哲學和社會理論,把社會學、心理學、文化研究和政治經濟學結合起來。
研究所的大部分成員既是猶太人又是馬克思主義激進分子,因而在希特勒掌權以
後,不得不逃離德國。流亡者大多移居美國。從1934年開始,研究所附屬於哥倫
比亞大學,直至1949年遷返法蘭克福。
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阿道爾諾、霍克海默和波洛克返回法蘭克福,在德國重建
研究所,而洛文塔爾、馬爾庫塞和其他人則繼續留在美國。在德國,阿道爾諾、
霍克海默及其同伴出版了一系列著作,並成為德國占統治地位的思想潮流。此時
,“法蘭克福學派”這個詞開始廣為流傳,標誌著他們關於將跨學科進行社會研
究的見解,標誌著由阿道爾諾、霍克海默及其同伴所發展起來的特殊的社會理論
。他們經常同其他社會理論展開方法論和本體論的爭論,其中最值得注意的是“
實證主義辨論”,在這場辯論中,他們對於社會理論中較重經驗和數量的方法進
行了批判,並為自己更具思辨性和批判性的社會理論進行辯護。這個圍繞在阿道
爾諾和霍克海默周圍的德國人團體還日益對正統的馬克思主義懷抱敵意,同時,
這個學派也反對來遭到各種形式的“馬克思列寧主義”和“科學的馬克思主義者
”的批判,被指斥為放奔革命,放奔科學的馬克思主義世界觀。
由於提出了“完全被支配的社會”或“單向度社會”的理論,法蘭克福學派終於
成為最流行的派別,這種理論系統地闡述了資本主義在社會生活一切方面的日益
增長的力量,系統地闡述了社會控制新形式的發展。然而,五十年代期間,下述
兩個方面之間出現了分歧:一方面是重返法蘭克福的研究所的工作,另一方面是
由弗洛姆、洛文塔爾、馬爾庫塞和其他人(他們都沒有返回德國)所發展起來的
理論,後者同阿道爾諾和霍克海默的當前工作或早期工作常常不一致。因此,如
果以為戰後各種批判理論家都是作為鐵板一塊的“法蘭克福學派”成員來從事工
作的話,那是容易引起誤解的。雖然從三十年代到四十年代初期,批判理論家既
有共同的目的,又有跨學科社會理論的集體成果;此後,批判理論家之間經常出
現分歧,而從五十年代到六十年代,“法蘭克福學派”這個名稱實際上只能用來
表示德國研究所的工作了。
因此,要在總體上概括“法蘭克福學派”的特性是不可能的,因為他們的工作跨
越幾十年的時間,並涉及到形形色色的思想家,他們後來彼此又進行了激烈的爭
論。我們應該去把握研究所工作的各個不同的階段:
(1)格龍貝格時代的經驗-歷史研究。
(2)在霍克海默的領導下,從三十年代初期到中期,嘗試建立一種跨學科的唯物主
義社會理論。
(3)流亡時期(1937年前後至四十年代初期),試圖發展一種社會批判理論。
(4)四十年代,研究所成員分散開來,阿道爾諾和霍克海默擬定了新的方向。
(5)五十年代和六十年代,研究所遷返德國以及它在法蘭克福開展的工作。弗洛姆
、洛文塔爾、馬爾庫塞和其他留在美國的人以各種方式發展批判理論。
(7)七十年代和八十年代,哈貝馬斯、涅格特、施密特等人在德國繼續研究所的規
劃,並發展批判理論。
目前活躍在歐美的青年理論家和學者對批判理論的貢獻。在概覽批判理論的過程中
,我們看到各種不同的理論,不同的理論家和不同的規劃,這些異質的要素鬆散地
連接在一起,因為它們都信奉跨學科的社會理論,都對社會批判和社會變革發生興
趣,而所有這一切又都受到阿道爾諾、霍克海默、馬爾庫塞、哈貝馬斯等理論家的
影響。批判理論家傾向於對經驗主義的、定量的社會理論進行批判,而更多地贊同
理論建設、社會批判和社會變革。在今天的社會理論中,盡管批判理論常常是不重
要的趨勢,但仍然不失為一種非常活躍的趨勢;因此,法蘭克福學派的影響仍然存
在。
From: https://ceiba.ntu.edu.tw/course/17052d/database/basic_concepts.htm
====== 須注意的是...
法蘭克福學派 "不等同" 新馬克思主義!
而匈牙利理論家盧卡奇. 義大利共產黨總書記葛蘭西便是新馬克思主義者而非法藍
克福學派成員... (因為他們很早前就死了)
但新馬克思主義跟原先馬克思主張有何不同呢?
新馬克思主義(Neo-Marixism),也稱為當代馬克思主義,是指嘗試重新重新檢討或
修正馬克思古典理念,但仍相信及堅持馬克思主義的某些原則。新馬克思主義拋棄
了馬克思主義所宣稱的唯一真理,轉而藉助於黑格爾哲學、無政府主義、自由主義
以及理性選擇理論的觀點。
新馬克思主義者試圖在教條式馬克思主義的機械式與決定論式理念之外尋求出路,
"拒絕去接受經濟優先" 或 "無產階級優越角色" 的觀點。其次,他們關注於解析
馬克思預言之所以失敗的理由,尤其對意識型態與國家權力的分析。
--
* 政大貓空行館東亞研究所板 (bbs://bbs.cs.nccu.edu.tw)
--資訊的、學術的、課業的、休閒的、活動的,通通一把抓~
>> (C)lass【 分組討論區 】
>> 6. Department/ 目錄 Σ《政治大學系所園地》
>> 2. Graduate/ 分類 □【 所板 】
>> 3. A_East_Asian 東亞 ☆ 東亞研究所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140.119.206.114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