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井效應】愛自己始於看見與理解內在創傷
文斯費利帝一名相當知名的減重診所醫師, 他將一名名為唐娜53歲的婦女,靠著他的減重計劃成功了剪了大約45公斤,結果在短短六個月又胖回來。費利帝醫師 我相當挫折,他之前明明表現得這麼好,他的努力明明換來的成功...怎麼會又回到原點?
費利帝醫師決定找出原因, 他對病人提出一連串的基本問題:你出生的時候有多重?小學一年級的時候有多重?上高中的時候有多重?第一次發生性行為的時候是幾歲?
本來他要詢問唐娜第一次性行為的時候是幾歲時,他一時口誤:“你在第一次性行為的時候是幾公斤?”
唐娜想都沒有想直覺回答:“18公斤“
”18公斤?“費利帝非常驚訝,以為自己聽錯了。
唐娜垂著頭說:”那時我四歲,是跟我父親。“
類似的個案故事層出不窮,一旦他的個案遇到新的男性對他們展開追求, 他們又會復重。
費利帝心想:會不會是他們的潛意識透過增重,想辦法保護自己不要再次受創? 說不定體重就是心理和情緒上界線,可以保護他們不受傷害。
為了理解虐待與肥胖隱藏的關聯,費利帝醫師開始在減重門診諮詢時,進一步理解個案早年的遭遇。 他驚駭發現,似乎有一大半的病人都曾經遭到性侵。
#心靈的傷身體會記得
當我們遇到壓力情境或是創傷事件時,往往會啟動”戰或逃或靜止反應“,而如果我們一直在一個充滿挑戰的環境底下生存,我們的大腦就會一直啟動壓力反應,讓我們得以在這個危險的環境中存活下來。
過去心理學家的研究發現,創傷經驗會讓我們被生理上的恐懼與無助淹沒、製造出無法承受的情緒紊亂,減低自我效率以及自我控制的感覺等。
因此,當我們童年逆境經驗越多,壓力反應系統就要越頻繁、越強烈地對多種壓力來源做出反應,可容忍的壓力反應也就越可能變成惡性壓力反應;經歷過負面事件,不但會影響大腦結構和功能,還會影響發育中的免疫和內分泌系統,甚至是連帶改變細胞讀取和轉錄DNA的方式。一旦壓力反應系統失調,就會產生年所生物反應,身體的系統器官也會開始出現各種毛病。人體有點像複雜、巨大的瑞士錶,每一系統要是發生什麼事,心血管系統也會受到波及。
以上的段落皆取自於”深井效應“這本書。
在看這本書的時候,我腦海中不只有整理出自己曾有過的童年逆境,也想起我身旁的親友與個案們的故事,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一位男性。
他明明是一位上市上櫃公司裡的高階主管,身旁也都有女性主動對他示好,他卻不敢進入太深層的關係當中。
當我們談了幾次之後,他才娓娓道來他內心真實的恐懼:“你知道嗎?每次女人一掉眼淚的時候,我就想起我媽瘋狂起來的樣子,她會拿起愛的小手抽打我,一邊掉眼淚,一邊數落著我爸的不是、還有我奶奶怎麼苦毒她這個媳婦...
有次我終於受不了了,把我媽媽對我做的事情跟我爸爸說,我爸居然說:哭什麼?!男孩子連這種事情都不能承擔!以後怎麼承擔大事!不准哭!用你的腦袋想想怎麼辦!”
“老師,你不要看我現在這麼成功,其實我之前創業失敗過,那時候的女朋友還跟我說,這樣我爸說你買不起房子,叫我不要跟你在一起吃苦....她哭著這樣跟我說,可是還是離開我,我覺得每次看到女人的眼淚就好像準備要被傷害的感覺,你會不會覺得這樣的我很可笑還是很軟弱?“
#我們內心都有個受驚嚇的小孩
我想說的是,或許我們內心都有一個受到驚嚇的小孩,卻難以表達自己內在的苦與軟弱,尤其是我們的文化鼓勵著男性應該要堅強且勇敢,甚或是理應要五子登科,這樣的人生才算是成功的樣態,往往忘記了我們是人,我們會受傷也會有所限制,也忘了我們每一個人的獨特性以及這個社會所給予的資源與階層上的不平等。
不論是在心理學臨床研究中或是于玥的經驗裡頭,確實也發覺男性確實不擅長求助也不容易表現自己的苦痛。
在”我已經夠好了“一書中一位被訪談的男性這麼說著:「我們男人也會自卑,深切的自慚形穢,但是當我們接觸外界,分享自己時,情感卻大受打擊。 而且不只其他男人這樣對待我們而已,當然他們會痛扁我們,但是女人也是如此。你說你希望我們展現脆弱和真實的一面,但是少來了,你們根本受不了,你們一看到男人那樣,就覺得噁心。」
其實我真正想說的是,當我們在一個長期處在高焦慮與高壓力的環境當中生存時,是很難展現自己的脆弱與無助,我們會處在惡性壓力反應之下,自然難以放下防備、難以與他人親近、就好像是刺蝟一樣處於備戰的狀態,長期下來也會對身心造成巨大的影響。
如果我們能夠對自我這麼受傷與震驚的內在小孩有多一點的疼惜,停下來對自己說:“沒關係,你會這麼震驚與不知所措是正常的,沒有人一開始就知道該怎麼處理這些亂七八糟的事情,我陪你一起面對。”這將會讓我們對待自己的傷痛更加理解與接納一些,也會更同理看待其他人的苦難。
在"心靈的傷,身體會記住"裡頭提到治療師在協助個案探索自己防備性與挑剔性的行為是怎麼來時,如果停止挑剔伴侶的話,那個案會發生甚麼事?(p.315)
個案回答:「如果我批評別人,別人就不會來傷害我,如果我表現得很完美,就沒有人會批評我。」
治療師邀請個案感謝內在的挑剔專家,讓它免於傷害和屈辱。個案放鬆了一些,更進一步探索挑剔專家是在保護著誰。
個案看見七歲的自己被父親瘋狂鞭打著,不知道該如何抵抗,只能尖叫。而他內心便長出挑剔專家,不斷責備那個小男孩,說他是一個懦夫;治療師邀請個案傾聽那個小男孩的聲音,並且想像現在已經長大成人的他,坐上時光機回到當時的場景,保護小男孩並且帶走小男孩到別的地方遊玩。在治療過後,這位個案也較能夠在親密關係裡自在地與伴侶相處,挑剔性的話語也減少了許多。
我們成長的過程往往會發展一種慣性的模式去對應這個世界,這個模式可能一開始是為了保護我們而存在,但發展過度甚至太過僵化時,反而會因此阻礙我們與他人建立親密的關係。因此,倘若花點時間陪伴自己,不帶著批判的心情,只是好奇與真誠的心傾聽自己的內在,便得以在關係中活得更自在與親密。(更棒的是,還可能減重?)
除此之外,在深井效應一書也提及,好好地睡眠、運動、足夠的營養、健康的人際關係以及正念也得以讓我們對這個世界有更足夠的安全感。其實于玥也認為我們常說身心健康,意味著生理會影響心理,心理也會生理,依照中醫的角度也認為我們的體質與飲食也會影響著我們的情緒。倘若我們能夠先從"好好照顧自己的生理需求"開始,那便是愛自己的很大一步了。
#深井效應 #創傷知情 #愛自己
延伸閱讀:
過好一個你說了不算的人生 張沛超著
深井效應:治療童年逆境傷害的長期影響 娜汀.哈里斯
同時也有2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83萬的網紅唐綺陽官方專屬頻道,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唐綺陽2/17-2/23星座運勢週報】 我們終於進入二月最「星訊頻頻、變化多端」的一週,且都是很具戲劇性、強烈的星象,映射人間,也使故事來到了重要時刻。 首先今日晚間七時許,火星便要進入魔羯,意味著人世間瀰漫著「制定規則、給出限制、回歸秩序」的強烈慾望,曾經鬆散的,開始覺得要「顧好、圍好」(禁...
「焦慮階層表」的推薦目錄:
焦慮階層表 在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地產 Deep State 之謎 | 盧斯達 | 立場新聞】
《路透社》消息指,北京當局「於閉門會議要求香港地產大亨守規矩,應運用資源和影響力維護國家利益,協助解決香港房屋短缺問題」。此一重量消息,旋即引發地產公司股價急挫,從恆地、新世界、新地到長實都錄得整體股價一成左右跌幅。《香港 01》也在今天(21 日)表示,該社獲悉香港一個「首富級家族」早前邀請國安公署要員到家中舉辦宴會,並邀請家中所有重要成員出席。消息指,宴方在席間表示「家族於反修例暴動期間的一些言論,並非同情黑暴,希望不要持續有所誤會。」消息甚至提到,「香港商界影響中央治港政策的日子已一去不復返」的說法早於 2018 年經已出現。
林鄭被問到有關消息之後,也只好用官腔打發過去:她「無法證實相關傳聞,但感覺地產商今日較願意配合政府政策以解決房屋問題」。反正對高於自己層級的資訊,不承認不否認還是較好的做法。林鄭在中秋節早上在記者會的原話為:
//……事實上呢幾年呢,你問我自己嘅親身體會,因為我都當過發展局局長,都同所謂地產商打過交道,我覺得今日呢其實佢地係好願意係配合我地特區政府嘅政策……//
所以她也在回答中間接表達了:話題圍繞「地產商」而不是一般商界,而地產商今日比較主動支持政府,你就會聯想到以前地產商可能「不太主動」支持政府。
上述兩個非官方消息令人想到 2018 年的香港,似乎是「毫不重要的一年」,a year of no significance,當年表面上風平浪靜。2014 年佔領運動、2016 年旺角事件之後,社會「恢復平靜」,民主派大黨搞活動,也基於工作關係而宴請特首林鄭,後者也基於禮節而出席,還捐了 3 萬元。暴動青年被判入獄仍有「判刑合適」之說;「罪犯」逃亡也會被社會賢達公開勸告回港面對……一切似乎都很正常。然而從歷史時序的維度去看,19 年的事情必然部份肇發於看似安定的那一年。
2019 年一些人已經在討論「香港問題」的成因。對很多人來說,最初和現在的解釋一脈相承:暴亂是由外國勢力煽動資助的,激化了長期樸素追求民主自由的香港人,由守法的順民慢慢變為不守法的刁民。19 年的一切也是一個「青年問題」,是青年無法上流和置業而引發的社會騷亂。對愛好研究問題的人,這些解釋似乎說服力不足。因為很多參與者都不是青年人,早在更之前的事件,已經有中老年人在前線被捕。很多人也是有資產的,而不是手停口停的貧困人士。
然而人數較少的決策層要鉅細無遺理解中國境內的所有事情,本身就不可能,只好依靠「事件定性」,為之後的研究和跟進提供輪廓。事件定性之後,地方和前線的研究和跟進就會圍繞外國勢力資金流、地產問題、青年出路等等,至少表面上得如此。「社會事件」發生後,商界巨賈經過一輪醞釀,也紛紛在報章上表態反對暴亂。我們一直以為這些表態,是為了應對 19 年突如其來的種種事件。但「香港商界影響中央治港政策」的現象或觀察,應該不是香港特區近期的新聞,而是要追溯到英治前朝,那可能是一個起源傳承自 1840 年的「香港 Deep State」俱樂部。因而有「香港真正的統治階層不在政府而在馬會」的講法。
所以據說香港的地產問題是歷史問題,不是一兩屆政府可以解決。在有關消息流傳之前,我們由自己角度觀察一切,會覺得 19 年帶來了清算香港「利益固化」現狀的空隙。然而有關戰略卻可能是長期的。據《路透》和《01》的北京消息,這一切在 18 年已經正式提出,並不是 19 年。而且你再推遠一點,2014《一國兩制白皮書》已經提出了很多類似思路。
所以回到最切身的問題,很多經歷過 19 年之後洗禮的香港人,都會覺得/知覺自己好慘。表面上展露歡顏的人,也是有苦自己知,但其實最終人們會發現,所有人都要面對「改變」的。現在股民都會受影響。反對派就不用說了,這是香港人逃避了一兩個世紀最終還要首次面對的事情。在這個重置程序中,每一個政治光譜、社會階層、年齡層都鑲嵌了新的義務和守則。守則理論上是一樣的,但下降到現實時都有不同的則重點。創作人面對的是資金和創作的線,學者面對的是要不研究某些問題,地產商面對的是賺錢之外的「社會責任」,建制派要面對全新的選舉和競爭……甚至「藍絲民眾」內心都有莫名其妙的怨氣。
我甚至會認真聽一些藍絲頻道,他們描述的世界仍然充滿危機,雖然表面上的暴徒已經被鎮壓,但很多人的意識已經被污染,例如移民就被形容為扔下父母沒有孝心,因而很多黃絲移民,因而黃絲都沒有孝心,因而黃絲根本沒有道德,被黃絲佔據的香港也沒有希望。當然藍絲網絡只是在重演早期反對派動員政治中的「激語主義」,盡量聳動地描述出一個即將毀滅的世界,而「正義」一方永遠是弱勢,令人很焦慮。
所以有些藍絲也會覺得自己弱勢,他們覺得黃絲影響力無處不在。始終人如果沒有敵人的話會相當寂寞。由於每個階層或取向要面對的新世界也不一樣(移民的香港人也要面對適應 literally 的新世界),使得後重置的社會也進入了原子化的前夜。也許在一段長時間的各散東西之中,廣義的光譜不同的香港人,也只能以 2019 年來作歷史的相認。即使是一方支持一方反對,起碼是在說同一件事,我懷疑這樣的共同點將越來越珍希。
這當然是在一個大破大立時代下人人皆要承擔的轉變,經那一兩年的濃縮蒸製,我們之間的其他連繫變得薄弱和平面。要證明外國聯繫也是在否證「存在民間自發」那一點,但不代表不防範民間一旦自發時會動用的網絡和資源。先不說「商界」在 19 年對《逃犯條例》的態度,也不說地產問題形成的民怨是否香港政治問題的動力之一……「民企」和「人民」走得太近,如何?
雖然兩次重大歷史分水嶺的背景其實相距極遠,但「六七暴動」之後,英政府快速推出了大量公屋,很多人和家庭受惠至今。據房屋署網站一篇名為〈公屋發展歷程〉的文件,香港公屋政策從 1967 至 1977 這十年間的重大內容是:
//1971 華富邨落成,是首個規劃成自足社區的公共屋邨,設有商場、學校、巴士總站,以及其他社區配套設施。
1972 政府宣布「十年建屋計劃」,在 1973 至 1982 年間,為 180 萬人提供有獨立設施的居所。
1973 重組原來負責公共房屋的多個機構,成立香港房屋委員會(房委會),以推展政府的公共房屋計劃。 政府又將徙置事務處和市政事務署轄下的屋宇建設處合併成為房屋署,作為房委會的執行機關。「第一型」和「第二型」徙置大廈的重建工作率先在石硤尾邨展開。
1976 政府決定推行「居者有其屋計劃」(居屋計劃),協助中低收入家庭和公共租住房屋(公屋)租戶成為業主。//
甚至有說之後興建的籃球場、遊樂場,都有著「讓殖民地青年發泄多餘精力」的用心。用這個角度來說,當年很多人沒參與暴動,但在之後都獲得了好處:一個較有「住屋正義」意識的社會。現在就是一個「搵地方起籃球場」的過程。當年港英成功將反殖政治鬥爭吸納進房屋政策之中,成果有目共睹,培養了一整個靠攏英國的世代。現在中國人能不能呢?這是中西之間廣義隔空比拼的一個中層項目。至於高層項目是「核心文明對周邊地帶持續郡縣化」此一歷史傳統,更是一個出於潛意識的不必回答題,20 世紀之後的傳統認為,「做不做」的問題已經由前人答了,現在的問題僅是「如何做」的問題。當然,他們也知道自己必須首先通過「起籃球場」的考驗。
焦慮階層表 在 無待堂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地產 Deep State 之謎 | 盧斯達 | 立場新聞】
《路透社》消息指,北京當局「於閉門會議要求香港地產大亨守規矩,應運用資源和影響力維護國家利益,協助解決香港房屋短缺問題」。此一重量消息,旋即引發地產公司股價急挫,從恆地、新世界、新地到長實都錄得整體股價一成左右跌幅。《香港 01》也在今天(21 日)表示,該社獲悉香港一個「首富級家族」早前邀請國安公署要員到家中舉辦宴會,並邀請家中所有重要成員出席。消息指,宴方在席間表示「家族於反修例暴動期間的一些言論,並非同情黑暴,希望不要持續有所誤會。」消息甚至提到,「香港商界影響中央治港政策的日子已一去不復返」的說法早於 2018 年經已出現。
林鄭被問到有關消息之後,也只好用官腔打發過去:她「無法證實相關傳聞,但感覺地產商今日較願意配合政府政策以解決房屋問題」。反正對高於自己層級的資訊,不承認不否認還是較好的做法。林鄭在中秋節早上在記者會的原話為:
//……事實上呢幾年呢,你問我自己嘅親身體會,因為我都當過發展局局長,都同所謂地產商打過交道,我覺得今日呢其實佢地係好願意係配合我地特區政府嘅政策……//
所以她也在回答中間接表達了:話題圍繞「地產商」而不是一般商界,而地產商今日比較主動支持政府,你就會聯想到以前地產商可能「不太主動」支持政府。
上述兩個非官方消息令人想到 2018 年的香港,似乎是「毫不重要的一年」,a year of no significance,當年表面上風平浪靜。2014 年佔領運動、2016 年旺角事件之後,社會「恢復平靜」,民主派大黨搞活動,也基於工作關係而宴請特首林鄭,後者也基於禮節而出席,還捐了 3 萬元。暴動青年被判入獄仍有「判刑合適」之說;「罪犯」逃亡也會被社會賢達公開勸告回港面對……一切似乎都很正常。然而從歷史時序的維度去看,19 年的事情必然部份肇發於看似安定的那一年。
2019 年一些人已經在討論「香港問題」的成因。對很多人來說,最初和現在的解釋一脈相承:暴亂是由外國勢力煽動資助的,激化了長期樸素追求民主自由的香港人,由守法的順民慢慢變為不守法的刁民。19 年的一切也是一個「青年問題」,是青年無法上流和置業而引發的社會騷亂。對愛好研究問題的人,這些解釋似乎說服力不足。因為很多參與者都不是青年人,早在更之前的事件,已經有中老年人在前線被捕。很多人也是有資產的,而不是手停口停的貧困人士。
然而人數較少的決策層要鉅細無遺理解中國境內的所有事情,本身就不可能,只好依靠「事件定性」,為之後的研究和跟進提供輪廓。事件定性之後,地方和前線的研究和跟進就會圍繞外國勢力資金流、地產問題、青年出路等等,至少表面上得如此。「社會事件」發生後,商界巨賈經過一輪醞釀,也紛紛在報章上表態反對暴亂。我們一直以為這些表態,是為了應對 19 年突如其來的種種事件。但「香港商界影響中央治港政策」的現象或觀察,應該不是香港特區近期的新聞,而是要追溯到英治前朝,那可能是一個起源傳承自 1840 年的「香港 Deep State」俱樂部。因而有「香港真正的統治階層不在政府而在馬會」的講法。
所以據說香港的地產問題是歷史問題,不是一兩屆政府可以解決。在有關消息流傳之前,我們由自己角度觀察一切,會覺得 19 年帶來了清算香港「利益固化」現狀的空隙。然而有關戰略卻可能是長期的。據《路透》和《01》的北京消息,這一切在 18 年已經正式提出,並不是 19 年。而且你再推遠一點,2014《一國兩制白皮書》已經提出了很多類似思路。
所以回到最切身的問題,很多經歷過 19 年之後洗禮的香港人,都會覺得/知覺自己好慘。表面上展露歡顏的人,也是有苦自己知,但其實最終人們會發現,所有人都要面對「改變」的。現在股民都會受影響。反對派就不用說了,這是香港人逃避了一兩個世紀最終還要首次面對的事情。在這個重置程序中,每一個政治光譜、社會階層、年齡層都鑲嵌了新的義務和守則。守則理論上是一樣的,但下降到現實時都有不同的則重點。創作人面對的是資金和創作的線,學者面對的是要不研究某些問題,地產商面對的是賺錢之外的「社會責任」,建制派要面對全新的選舉和競爭……甚至「藍絲民眾」內心都有莫名其妙的怨氣。
我甚至會認真聽一些藍絲頻道,他們描述的世界仍然充滿危機,雖然表面上的暴徒已經被鎮壓,但很多人的意識已經被污染,例如移民就被形容為扔下父母沒有孝心,因而很多黃絲移民,因而黃絲都沒有孝心,因而黃絲根本沒有道德,被黃絲佔據的香港也沒有希望。當然藍絲網絡只是在重演早期反對派動員政治中的「激語主義」,盡量聳動地描述出一個即將毀滅的世界,而「正義」一方永遠是弱勢,令人很焦慮。
所以有些藍絲也會覺得自己弱勢,他們覺得黃絲影響力無處不在。始終人如果沒有敵人的話會相當寂寞。由於每個階層或取向要面對的新世界也不一樣(移民的香港人也要面對適應 literally 的新世界),使得後重置的社會也進入了原子化的前夜。也許在一段長時間的各散東西之中,廣義的光譜不同的香港人,也只能以 2019 年來作歷史的相認。即使是一方支持一方反對,起碼是在說同一件事,我懷疑這樣的共同點將越來越珍希。
這當然是在一個大破大立時代下人人皆要承擔的轉變,經那一兩年的濃縮蒸製,我們之間的其他連繫變得薄弱和平面。要證明外國聯繫也是在否證「存在民間自發」那一點,但不代表不防範民間一旦自發時會動用的網絡和資源。先不說「商界」在 19 年對《逃犯條例》的態度,也不說地產問題形成的民怨是否香港政治問題的動力之一……「民企」和「人民」走得太近,如何?
雖然兩次重大歷史分水嶺的背景其實相距極遠,但「六七暴動」之後,英政府快速推出了大量公屋,很多人和家庭受惠至今。據房屋署網站一篇名為〈公屋發展歷程〉的文件,香港公屋政策從 1967 至 1977 這十年間的重大內容是:
//1971 華富邨落成,是首個規劃成自足社區的公共屋邨,設有商場、學校、巴士總站,以及其他社區配套設施。
1972 政府宣布「十年建屋計劃」,在 1973 至 1982 年間,為 180 萬人提供有獨立設施的居所。
1973 重組原來負責公共房屋的多個機構,成立香港房屋委員會(房委會),以推展政府的公共房屋計劃。 政府又將徙置事務處和市政事務署轄下的屋宇建設處合併成為房屋署,作為房委會的執行機關。「第一型」和「第二型」徙置大廈的重建工作率先在石硤尾邨展開。
1976 政府決定推行「居者有其屋計劃」(居屋計劃),協助中低收入家庭和公共租住房屋(公屋)租戶成為業主。//
甚至有說之後興建的籃球場、遊樂場,都有著「讓殖民地青年發泄多餘精力」的用心。用這個角度來說,當年很多人沒參與暴動,但在之後都獲得了好處:一個較有「住屋正義」意識的社會。現在就是一個「搵地方起籃球場」的過程。當年港英成功將反殖政治鬥爭吸納進房屋政策之中,成果有目共睹,培養了一整個靠攏英國的世代。現在中國人能不能呢?這是中西之間廣義隔空比拼的一個中層項目。至於高層項目是「核心文明對周邊地帶持續郡縣化」此一歷史傳統,更是一個出於潛意識的不必回答題,20 世紀之後的傳統認為,「做不做」的問題已經由前人答了,現在的問題僅是「如何做」的問題。當然,他們也知道自己必須首先通過「起籃球場」的考驗。
焦慮階層表 在 唐綺陽官方專屬頻道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唐綺陽2/17-2/23星座運勢週報】
我們終於進入二月最「星訊頻頻、變化多端」的一週,且都是很具戲劇性、強烈的星象,映射人間,也使故事來到了重要時刻。
首先今日晚間七時許,火星便要進入魔羯,意味著人世間瀰漫著「制定規則、給出限制、回歸秩序」的強烈慾望,曾經鬆散的,開始覺得要「顧好、圍好」(禁令更多),而那些受壓迫的,則意欲要「突圍、抗命」,火星進入開創星座向來充滿戰鬥硝煙,何況進入魔羯是強勢位,能量不可小看。
有關於「邊界、限制(的設立與突破)、上層(管理能力)、階級(孰高孰低)」的相關變化、話題,都是本週焦點(開始比較誰的管理能力高、誰專業誰不專業)(良好控制生活就能回歸正軌,控制不住則開始陷入紛亂,故事將往「更兩極」方向發展,未來結果天差地遠),讓人深感「圍」的藝術與重要性。
疫情未蔓延區,目前春節已過,各行各業開始要上緊發條,上層「狀況多多、動作頻頻」(畢竟疫情打亂了各行各業的架構、筋骨),下位者們只能因應配合、自求多福,生活難免會受到影響,亂,是勢必的,在一片「舊秩序可能瓦解,或逐漸瓦解」的勢態中,就像地震,沒人能逃過震盪,只是災情大小不一,而受災者要如何突圍、撐住自己不被擊倒?靠的就是求生欲、能力與韌力了,壓力往往逼出人的潛能,面對壓力,產生怎樣的心境變化,又激發了你什麼動力?才是最重要的。是的,火星就是來點燃「開創力」,有問題就要解決,是壓力就要突破,人們不願意坐以待斃,這是很強力、力道深沈的火星,就用它來開創吧。
火星也使「上層」如「上位者、貴冑、管理階層、企業體」受到打擊傷害,或開始「積極動起來」(也要突圍)而動能十足、火紅。而野心強者、想往上爬者,也可把握這段「架構動搖」時期,以良好能力、出色表現搏翻身契機,改變位階。魔羯也掌管「底層、小螺絲釘」,火星的危難如不工作就沒飯吃,正逼得人著急跳腳,底層又恰恰是人數最多的階層,動盪起來能量堪比地震,也會使社會開始為求生焦慮、不平靜,究竟這次的事故會對社會造成怎樣的影響,未來一個半月(至3/29)就是關鍵,因為「少數的最高層,與多數的最底層」就是主角。
水星則於週一正式逆行(至3/10才順),這段期間,有強烈購置3C產品的慾望(因為故障嘛,或看到別人的好東西覺得也想買),傳統會遇到的迷路、忘東忘西、折返跑也時常發生,讓人哭笑不得。溝通不良、話講不清楚、聽的人擅自解讀等事情也時常發生,大家要好好溝通。人們也容易覺得受害、陰影恐懼,簡單講,很多問題都是「心」的問題,覺得不對勁、不舒服而後衍生更多,都是本次水逆雙魚的挑戰,這段時間真的很適合「研究人心」,別光聽表面的話、表面行動,要看到底下隱藏的動機或表達;但也不要想過多了而被恐懼綑綁。過與不及,考驗智慧,與看懂真相的能力。
水逆期間也很適合見見老友,或從宗教、神祕學角度看事情、想事情,討論因果業報,及關懷弱勢者、犧牲者、流浪動物等議題。
而太陽則在週三(2/19)於雙魚登場,如果過去太陽水瓶使網路、社群、眾議、輿論成為主角,那麼太陽雙魚就是使弱勢、受難者、奉獻者成為主角,太陽像一道強光,直接照射在默默奉獻者、犧牲者身上,受隱藏部份也因太陽而被看見,必須公開透明。所以誰默默做了好事?誰又無辜犧牲受害,都被匹露丶看見,觸動人心。
關於疫情,太陽雙魚期間也是「關鍵時刻」,可使蔓延狀況曝光,也可使人們「更認識這個病毒」,期待知識、與資訊公開、透明,或找到「應對方法」能消弭恐懼,太陽如同英雄,可望解救大眾脫離無知,敬請期待吧。
不過在疫情考驗下,各種「幽微人性與劇情」盡顯,一切的一切,都會銘刻在大眾心底(水星雙魚,很會記「受害的感覺」),未來疫情過去後,這受害感覺會衍生出怎樣的「暗湧」呢?也是2020解構之年很值得關注的「演化」重點。
處女海外聯繫多水逆多點耐心,金牛當心逞強的後遺症;誰的聰明談吐會吸引桃花?又誰有正財運多勞多得呢?來看唐老師的分析吧!
◎工作注意:
處女:海外聯繫多,水逆時多點耐心
天秤:谷底反彈小災難,能彰顯問題
射手:有貴人運,好機會別錯過
魔羯:有好機會,安心賺錢吧
◎桃花注意:
雙子:別用說的,多感受比較好
巨蟹:聰明談吐,吸引桃花
水瓶:習慣、價值觀差異,可能造成卡關
雙魚:要聽懂內心的聲音
◎財運注意:
白羊:有正財運,多勞多得
獅子:必須理財了
◎健康注意:
金牛:當心逞強的後遺症
天蠍:好好睡覺吧!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BoSnMBvEtvQ/hqdefault.jpg)
焦慮階層表 在 NTDHealth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節目表 https://goo.gl/7fN6pB
線上直播請看 http://www.ntdtv.com.tw/live
或是加入我們的 談古論今話中醫FB粉絲團 https://goo.gl/H3jsDi 得到更多中醫調理的最新資訊。
----------------------
45歲的陳小姐是朋友們公認的女強人,身為主管階層每天要應付大小事務及公司營運的業績壓力,近兩個月來開始覺得常常胸悶、心悸、胃口不好、坐立不安,後來更令她困擾的是連睡覺都出了問題。常常一躺就是一個小時睡不著,即使勉強睡著了也總是睡睡醒醒,頻頻上廁所。看遍了各科醫師,也拿了些腸胃藥、安眠藥,可是狀況卻是反反覆覆,後來輾轉看到了身心科,醫師告知她得到的是焦慮症,可能要吃好一段時間的西藥,讓她非常苦惱,很害怕會一直治不好,更害怕吃藥後會不會有副作用。
這一集邀請到蘇千順中醫師來談談中醫如何看待焦慮症,如何幫助罹患焦慮症的病人。
本集內容主題如下:
1. 焦慮症中醫觀點
2. 焦慮症自我評估量表
3. 治療焦慮症的穴位按摩與熱敷
4. 介紹藥膳及茶飲
5. 緩解焦慮症有益食物
6. 焦慮症的飲食禁忌
7. 焦慮症日常緩解的方法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Zo7X_WN1V-o/hqdefault.jpg)
焦慮階層表 在 促成改變的學習經驗、因應cl量身訂作的治療策略 ... - Facebook 的推薦與評價
3、系統減敏感法:Joseph Wolpe創立,放鬆訓練—擬定焦慮情境階層表—系統減敏程序。 4、暴露治療法:減敏感法為其中一種,傳統還有兩種變形,現場暴露法及洪水法(現場/ ... ... <看更多>
焦慮階層表 在 依附風格與諮商滿意關係之研究 的推薦與評價
為0.16 ;諮商期望亦會透過「焦慮依附」間接影響著諮商滿意,間接效果值為 ... 表4-10 預測諮商滿意之階層迴歸分析摘要表………………………… 58. 表4-11 假設模式觀察變項描述 ... ... <看更多>
焦慮階層表 在 [國中] 青發有關系統減敏法- 看板studyteacher - 批踢踢實業坊 的推薦與評價
補上後來找到的資料
第二~四張圖片已提出釋義
一次一個人只能傳三個檔
第一張可取用。
---------------------------------
考前就看到阿摩有人在問
到底步驟是哪一個先
目前手邊輔導類沒有專書
先以網路上國家教育相關的名詞解釋與定義來分享
https://terms.naer.edu.tw/detail/1305924/
國教院名詞定義:
節錄如下:
標準化的系統減敏法包括下列四個步驟:
1.介紹並建立主觀焦慮量尺(The Subjective Anxiety Scale):
治療者要求患者描述他所曾經經歷過最嚴重焦慮的經驗,
並將當時的焦慮程度訂為一百,
然後再描述自己感到絕對寧靜的經驗,
將其焦慮程度訂為零,
在治療過程中,
治療者要求患者隨時以此一由零至一百的焦慮程度量尺來測量及說明其焦慮程度。
2.進行鬆弛訓練:
一般均由治療師利用四至六次治療單元,
每次十至十五分鐘的時間,訓練患者學會肌肉放鬆的方法,
並要求患者回去每天至少要做十五至二十分鐘的練習,
直至患者可以完全放鬆自己為止。
如果患者會採用靜坐或心像法放鬆自己,
此步驟可以省略。
3.建立焦慮層次表(The Anxiety Hierarchies):
治療師和患者一同針對其所困擾的主題,
列出所有令患者感到焦慮的情境,
然後依各個情境的焦慮程度在主觀焦慮量尺上排出順序,
構成由輕微逐漸升高焦慮程序的一個層次表。
4.進行減敏制伏的步驟
治療者先讓患者放鬆自己,然後呈現一個中度焦慮的刺激數秒鐘,
然後讓患者評定其焦慮程度,
再放鬆約二十至三十秒鐘,
然後再度呈現該中度焦慮刺激數秒,
再請患者評定焦慮程度。
通常經過數次或數十次練習之後,
患者的焦慮程度就會降到相當低的程度,
不再對該情境感到困擾。
此時治療師可進一步協助患者進行較嚴重焦慮情境的制伏工作。
--------------------------
下面為民間網路資料:
https://goo.gl/A8SoI5
2 系統減敏感法的三個步驟
2.1 鬆弛訓練
2.2 建立焦慮階層
2.3 進行系統減敏感程序
--------------------------
題目敘述:
甲、實施放鬆訓練
乙、確定焦慮階層
丙、在想像中試驗
丁、在現實中驗證
會再去翻閱專書確定。
以上分享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118.160.80.8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studyteacher/M.1488781443.A.7CA.html
※ 編輯: kgbtdaguo (118.160.80.8), 03/06/2017 14:25:35
GOOGLE 出現的資料我還是不能確認哪些算是民間說法
例如這篇:https://www.simplypsychology.org/Systematic-Desensitisation.html
他說的步驟是先放鬆
但是官方可信任的內容嗎?
還是得翻翻專書。
今明兩天會協助去申請釋義
雖然我覺得要到機會其實沒有很大
但兩分還是分數
試試看
※ 編輯: kgbtdaguo (118.160.80.8), 03/06/2017 14:43:10
※ 編輯: kgbtdaguo (118.160.80.8), 03/06/2017 14:46:28
我主要是希望爭取看看以國教院自己名詞解釋不清的狀況下
是否能A、B選項都給分。
至於這個諮商技巧的實際運用,
我想也許未來有機會要深究時我會加以進修。
※ 編輯: kgbtdaguo (118.160.80.8), 03/06/2017 14:53:16
https://garfield.library.upenn.edu/classics1980/A1980JV28300001.pdf
沒結論= =
我會去看一下他實際的原文內容
※ 編輯: kgbtdaguo (118.160.80.8), 03/06/2017 15:16:54
※ 編輯: kgbtdaguo (118.160.80.8), 03/06/2017 23:46:05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