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編輯已經下指導棋,規定這個月我都只能推薦自己的書,但乖乖聽話向來不是我的本性。
我很喜歡追著時事閱讀,因為書裡書外對照下,讀起來總是特別有感。這次我要推薦的是「最致命的敵人-人類與殺手級傳染病的戰爭」。
作者是美國流行病學家,本身歷經瘧疾、愛滋病、 茲卡病毒,流感、SARS爆發,他直指未來傳染病對人類的威脅肯定比戰爭來得高。因為全球化已經讓地球變成一日生活圈,在中國出現的病毒可在二十四小時內散播到全世界。再加上養殖科技讓動物可快速且超乎自然的繁殖,成了病毒快速繁殖突變的溫床。但人類對傳染病投入的關注與資金遠低於國防,不管是呼吸器、加護病房、醫療人員皆處於「剛剛好」夠用的緊繃狀態,根本禁不起傳染病的肆虐。再加上美國的製造業均轉移到中國、印度,一旦當地有疫情影響產業運作,美國更可能面臨缺口罩藥物的窘境。
作者寫作當時也預言,SARS相關的上呼吸道病毒勢必捲土重來,且爆發點最有可能在菜市場,且不能排除是人造病毒。他甚至以「上海流感」爆發模擬未來全球大流行的慘況,和現實相似的程度讓我驚訝不已,心裡也暗想這本書在中國應該是禁書。
整本書都相當精彩,淺顯好讀,我特別想和大家分享「疫苗是箭袋裡最鋒利的劍」這章。
🥸對抗病毒 疫苗是箭袋裡最鋒利的劍
首先,作者回顧史上第一個天花疫苗,從簡納在 1796年發現牛痘,中間靠著華盛頓將軍的催打令、美國總統的背書,大法官決定,強制天花接種對公共衛生的好處,超越了個人能主張的自主權。當然中間也有反對聲浪,畢竟疫苗接種是全新的技術,也曾被一些人視為騙術。過了兩百年,1980年世衛組織終於正式宣佈撲滅天花。而這一場勝戰也讓學術單位、藥廠積極開發各種疫苗、推動就學前一系列接種疫苗的習慣,讓人類順利的降低狂犬病、德國麻疹、腮腺炎、百日咳、小兒麻痹等病例數。
疫苗的成功挽救了許多生命,也被譽為醫學最重要的發明,帶領人類戰勝病毒。而其中最令人動容的不外乎發明小兒麻痹疫苗的沙克,他放棄疫苗的專利權,將這個成果歸功於全體民眾。「你能為太陽申請專利嗎?」沙克這樣比喻。
可惜的是,並非所有的疫苗都如此有效。每年都要重複施打的流感疫苗就是效果最差的疫苗之一,作者在書中針對此點說明,因流感病毒變異能力強,公衛官員只能根據專業預測主要流行的病毒株,因此效力往往只有30% ~60%。但面對像是「去年打過還不是生病,不如不打」的說法,作者仍呼籲,這一針絕對值得。因爲即使無法保證不會染疫,疫苗仍可降低重症機會和傳染力,絕對好過完全沒有保護力。
尤其在變異的過程中,疫苗的效果本來就會降低,越會變種的病毒,人類往往就只能追著病毒跑,加緊腳步再研發新的疫苗。肆虐全球超過一年的covid19就是其中最好的例子。
這也讓我想到前陣子院內感染頻傳,先生的同事即使完整接種兩劑疫苗,仍在大規模篩檢中呈陽性。但他病毒量很低,沒有傳給任何人,本身也毫無症狀。
這就是所謂群體免疫,是一場和病毒賽跑的團隊戰。當疫苗覆蓋率提高,病毒越來越傳不出去,一旦感染人數少,病毒就不會有機會在大量複製的過程中產生突變。這就好像大家一起蓋房子,每個人迅速扛起手邊的材料,才能在更大的暴風雨來之前讓每個人獲得保護。打疫苗本就是一個愛人愛己,互助的表現啊!
不過這種群體免疫的效益也讓部分的人自私地認為,那就靠其他人產生抗體就好,自己何苦承擔施打疫苗的副作用和風險呢?當然現在的社會,不可能釋憲要求全民施打,但假設大家都保持這樣的心態,房子不就永遠蓋不起來,人類是不是終究會被病毒擊垮呢?
🥸面對陰謀論、謠言 我選擇相信科學證據、已知的風險
另外,在此章節作者也清楚解釋疫苗開發過程,包括臨床試驗的分期和雙盲、單盲的意義,我非常推薦大家一看。因為如此一來就不會被惡意的資訊誤導,好比最近就有政客指責陳建仁既然是施打安慰劑,當初又怎能為國產疫苗掛保證呢?甚至連有醫療背景的市長也以「打安慰劑當然可以保證安全 」的曖昧說詞來打擊民眾對國產疫苗的信任度。
任何受試者在解盲前,本來就不可能知道自己打的是疫苗還是安慰劑,但這不就是相信這個新產品,才願意接受試驗嗎?
而當本土疫情爆發時,基於醫學倫理,藥廠本來就該讓打安慰劑的族群了解自身目前無保護力,開放他們後續追加疫苗獲得保護力。媒體或政治人物何苦為了流量與政治考量,扭曲臨床實驗的流程,為了帶風向而給民眾錯誤的觀念?
再來就是,關於疫苗的陰謀論從古至今都不會少,書中提到麻疹曾被指控會造成自閉症,但最終被揭露指控不實,數據造假。但這樣的錯誤資訊已經讓上萬人枉死於麻疹,也讓很多人根深蒂固的認定施打疫苗會影響兒童發展,影響後續施打意願。而最近也有許多謠言指出施打covid-19疫苗會導致不孕、癌症。
這些散播謠言的人實在非常可惡,我也無法理解其目的為何,到底有什麼好處。不過我倒是能同理相信謠言而害怕施打疫苗的民眾,因為不管是自閉、不孕或癌症,這些疾病根本很難預防,有些也沒有確切原因,民眾在面對未來不確定狀況時,往往寧可信其有。
坦白說,醫師當然無法保證未來一定不得癌症、兒孫滿堂,但不打疫苗現階段就是存在染疫的風險,我只能堅定的告訴你,放寬心!把握現在有的資訊,選擇相信科學證據和期刊。我也推薦報導者一系列針對疫情和疫苗的報導和podcast,客觀中立的分析,應該能讓你在混亂的資訊中,吃下一顆定心丸。
最後要說的是,如果你對這本書有興趣又想省運費,或是單純覺得我文筆還算可以想聽聽這個婦產科醫師想傳達什麼知識,破解哪些迷思。
🥰🥰我的新書「無框身體」正在各大平台預購中!
博客來:https://reurl.cc/4a8XLK
誠 品:https://reurl.cc/3am3yM
金石堂:https://reurl.cc/MADX24
讀 冊:https://reurl.cc/VEeRmY
MOMO:https://reurl.cc/noXZX6
酒精是最致命的敵人?還是最溫柔的敵人?😜
臨床試驗分期人數 在 日本自助旅遊中毒者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疫苗臨床試驗分期簡單說明
聽一些名嘴在講臨床試驗,就知道他們根本不懂在亂扯,所以整理一下重點:
#臨床前動物試驗:把疫苗給予實驗動物,如老鼠或猴子,看是否會產生免疫反應。也看安全性。
#第一期臨床試驗:把疫苗給少人數完全健康的受試者,通常是幾十人。主要看安全性,也看怎樣的劑量會產生較好的免疫反應(測中和抗體)。
#第二期臨床試驗:更擴大的安全性試驗,可能會擴及不同年齡層,通常是幾百人。進一步的看安全性,也繼續確認合適的劑量(測中和抗體)。
#第三期臨床試驗:看安全性和有效性。收入幾千人甚至上萬人,分疫苗組和對照組,不僅僅是測抗體,而是要看是否真的可以預防感染,因此要在疫情流行的疫區執行。另外因為收案人數多,才較有機會偵測出比較稀有的副作用。
全部受試者都是找健康沒有得過新冠病毒感染的人,進入臨床試驗前要檢測是否已經有抗體,不然無法區分是疫苗引發的抗體還是自然感染產生的抗體。
聽到名嘴說我們病例這麼少,第二期樣本是不對的:
1.第二期是找健康人,完全沒問題,和國內有沒有病例無關。
2.台灣如果繼續守的這麼好,#我們是無法在國內做第三期的。因為沒有病毒流行,無法真正驗證有效性。要做第三期,需要去國外疫區執行。比方說中國疫苗的第三期也都不在中國執行,是去巴西,阿聯等地執行。但這就要花大錢了,且難度更高。
3.台灣自製疫苗目前最大的問題是如果在2021年6月左右做完了第二期,是否就此要緊急授權開始讓民眾使用。這會是個很大的問題。
不過...我們先把第二期作完再說吧。且也要看那時能否買到國外的疫苗,買了多少。這些都會影響決策。
臨床試驗分期人數 在 薛宇哲老師醫學教育知識區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藥理學 臨床試驗分期規範】
臨床試驗階段執行情形
第一期臨床試驗(PhaseⅠ,人體藥理研究):
受試者為數名或十數名健康志願者(沒有疾病者)參與,若癌症疾病則為少數病人參與,主要是瞭解藥物的安全劑量,在人體所能夠承受之最高劑量,此階段通常在特定的臨床試驗病房中,經由有經驗的醫師來執行。
第二期臨床試驗(PhaseⅡ,治療探索):
經由一群嚴格篩選出來同性質高的病人,探索藥物的療效和安全性,為少數病人的臨床試驗,一般為數十人,再根據
該試驗結果來設計第三期臨床試驗(phaseⅢ)的受試者人數。
第三期臨床試驗(PhaseⅢ,治療確認):此階段受試者對象較多,為大型的臨床試驗,受試者人數可能由數百到數千人不等,在設計上一般以隨機分配、雙盲及對照試驗等方式進行,主要證實藥物療效及安全性,作為上市前的依據。
第四期臨床試驗(PhaseⅣ,治療使用):這個階段是藥品上市後的追蹤,且與已核准的適應症相關,監測該藥物是否有先前幾個階段沒發現的副作用或是不良應等情況,試驗設計較為簡單,但是需要大量的病人進行長時間的觀察。
臨床試驗分期人數 在 日本自助旅遊中毒者- #疫苗臨床試驗分期簡單說明... - Facebook 的推薦與評價
另外因為收案人數多,才較有機會偵測出比較稀有的副作用。 全部受試者都是找健康沒有得過新冠病毒感染的人,進入臨床試驗前要檢測是否已經有抗體,不然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