咱們一家五口
有五分之五的人口
喜歡吃巧克力😆😆😆
尤其吃蛋糕,就愛選巧克力
餅乾類,還是選巧克力
冰淇淋,二話不說還是巧克力😂
甚至經過巧克力專賣店
忍不住就走進去
買一顆滿足口慾(也開心^^
這次團購的
屏東福灣巧克力
咱們家已經吃掉一盒
最受歡迎的金賞禮盒
開團第二天我就下單
昨天收到趕緊放入冰箱保存
尤其小人們看到又歡呼起來
不甜不膩的巧克力🍫
#真的吃一塊
#心情就會有一種幸福感呢❤️
#滿1千5免運:直接購買連結下單
😁
▶️ https://socialbiz.com.tw/p/vJCbCwRCruDAxKh95C7cDijZ/u/MvfhZV
#未滿運費運費160元
#吃巧克力好快樂🍫
#對身體也好處多
#2021世界巧克力大賽五金
#全球十大最佳巧克力品牌
#來自屏東大武山腳下
#從鮮果開始一手包辦到製成
#產地直送很新鮮
#多家米其林餐廳採用
可別以為巧克力
就只是零食
其實吃巧克力的好處多多
👍提升體內抗氧化能力
防止血膽固醇LDL氧化及脂肪氧化。
👍抑制血小板凝集
減少血栓發生機會,增加血液流動。
👍減少自由基產生
保護血管內皮細胞的完整。
👍提高血中一氧化氮的濃度
可減少發炎反應、保護血管、減少氧化作用,進而達到保護心血管的功能。
而近期妞家的新歡就是這款
📌#福灣巧克力
可可鮮果來自👉屏東大武山腳下
由於屏東的氣候條件
非常適合種植可可豆
幾乎可達到不用農藥程度
更重要的是
不需經過複雜的海陸空運輸
產地直送、非常新鮮
新鮮好吃到
常常打開沒多久就被吃光光😆😆
#巧克力瞬間蒸發
不僅好吃
還得了很多世界大獎
🏆2019 ICA世界巧克力大賽
以「台灣一號屏東黑巧克力62%」
奪下 #世界最佳黑巧克力
五金、十九銀、四銅
🏆2017-2020 ICA世界巧克力大賽
連續四年亞洲最佳黑巧克力
這次要團的組合
就包含了冠軍巧克力噢😉
🔻#金賞
2021世界巧克力大賽-金賞3款(禮盒組)
團價:950(原價1120)
70%台灣一號屏東巧克力(45g/片)
62%台灣鐵觀音茶巧克力(45g/片)
62%台灣馬告巧克力(45g/片)
🔻#熱門
熱門必Buy組合 - 4 in 1
團價:999(原價1120)
85% 台灣一號屏東生巧克力(56g/16片入)
70% 台灣二號鹽之花巧克力(56g/16片入)
玫瑰荔枝可可碎粒(35g/片)
巧克力杏仁豆(40g/盒)
🔻#單品
62% 台灣五號可可碎粒巧克力(45g/片)
團價:250(原價280)
70% 台灣八號極致烘焙巧克力(45g/片)
團價:295(原價330)
62% 台灣天皇咖啡巧克力(45g/片)
團價:295(原價330)
62% 台灣鹽花白胡椒巧克力(45g/片)
團價:340(原價380)
62% 台灣炭焙烏龍茶巧克力(45g/片)
團價:340(原價380)
#世界最佳黑巧克力
#來自適合種植可可豆的屏東
#幾乎可以不使用農藥
#產地直送非常新鮮
#將台灣風土推向國際
#金牌巧克力
#2021世界巧克力大賽五金
#世界巧克力大賽常勝軍
#英國皇家學院巧克力大賽新人獎
▶️全球最好的十個巧克力製造者-福灣巧克力
團購日期: #最後一天
購買連結:https://socialbiz.com.tw/p/vJCbCwRCruDAxKh95C7cDijZ/u/MvfhZV
▶️KINYO迷你美型除濕DHM3353
團購日期:即日起~8/22(日)
購買連結:https://meim.ai/316ca0
▶️山水-輕淨吸無線吸塵器(除塵蟎機)
團購日期:即日起~8/23(一)
購買連結:https://sansui1994.1shop.tw/v3w651
▶️EufyG10智動導航掃拖機器人
團購日期:即日起~8/24(二)
購買連結:https://p4.groupbuyforms.tw/e67qt
▶️堡貝王解憂雜貨店
開團好物如下
1.【山水】輕淨吸無線吸塵器(獨立團)
2.【Electrolux 伊萊克斯】Create5 手持式攪拌棒組(獨立團)
3.【ZOOCCHiNi】兒童背包/書包
4.【日本dacos】寶貝大口吃不鏽鋼餐具組
5.【日本POCKET KITE】輕巧摺疊式口袋風箏(顏色隨機)
6.【法國Maped】兒童安全白板筆12色
7.【韓國製Locknlock】密封瀝水廚餘桶
8.【加拿大3 Sprouts】新版午餐便當袋
9.【美型餐桌】韓國蕾絲隔熱墊
10.【廚房可愛小幫手】防燙小鍋(耳)帽
➡️有需要者快來社團看看吧
https://www.facebook.com/groups/1912379495744795
荔枝種植條件 在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如果要探討到底何時台灣的農業品種技術外流到中國,我們根據可追溯的資料紀錄,找到了一些關鍵字:「台湾农民创业园」(繁體字:台灣農民創業園)、「孫明賢」、「2006」
如果你查詢「台湾农民创业园」會看到很多可怕的東西。
至於孫明賢何許人也?他是前農委會主委(任期1992-1997),其人已於2018年過世。
他為什麼影響這麼大呢?孫從農委會退休後,就被中國邀請擔任中國大陸海峽兩岸農業交流協會「台灣農民創業園」名譽顧問,這個創業園在中國在12個省區設置25個基地,面積高達2000多公頃,鼓勵台商、台灣農民和當地農民加入。其實就是變相的鼓勵台灣農業技術外流。
當時確實有不少人歡天喜地的西進,覺得有發大財的機會,中評網也經常把這些發財的農民案例大肆宣傳,如果你去中國真的有發大財,也請跟我們分享一下。
關於孫明賢,我們把詳細的補充資料附在後面。
那麼「台灣農民創業園」到底是什麼呢?
2011年農委會的考察報告已經寫得很清楚:
「台灣農民創業園」是中國農業部、國台辦批准成立,二○○六年開始提供了土地、租稅、軟硬體建設及融資等優惠措施,吸引台灣的技術、人才、品種與資金前往中國各地成立。二○○八年五月全中國僅八處,前年底增為二十處、去年底為二十五處。其中福建的「漳平永福台灣農民創業園」,更宣稱要建設成為「中國阿里山」。福建省農業廳前天又宣布,正積極爭取新增三個國家級創業園。
農委會去年十一月到中國考察台灣農民創業園,今年二月完成出國報告,嚴肅指出:「台灣農民創業園區有步驟地引進台灣農業優良品種、人才、技術,促進本身傳統農業的升級與轉型。」
根據該份報告,福建漳浦台灣農民創業園「區內其他小、中、大苗及蘭園管理技術均源自台灣」,「栽培作物以金鑽鳳梨、黑珍珠及香水蓮霧、荔枝、筆柿、紅肉火龍果、鳳梨釋迦、紅龍楊桃、愛文、玉文、金煌芒果等作物為主,目前主力為火龍果」。
至於烏龍茶,「茶葉品種與製造技術已經全面(全套)外流;部分茶葉透過轉口越南、小三通以及貨櫃夾帶流入台灣」,甚至連「包裝資材也來自台灣」。
台灣蘭花方面,「當地積極接洽我學術研究單位,企圖引進台灣蘭花研究單位」。
前官員主導交流 種苗挾帶出口
報告強調:「台灣農民創業園氣候條件與台灣相似,發展項目重疊性高,與台灣競爭性較高。」不僅國際市場多了競爭對手,連中國市場都受到「台灣品種」價格競爭,如海南種植鳳梨原為「開英種」,後來台商引進香水、牛奶、蘋果、金鑽等台灣鳳梨品種後,就以台灣水果名義在中國販售。
2010年6月,兩岸簽署「智慧財產權保護合作協議」,其中只保護新品種,對於已經超過四到六年的品種,不能申請保護,協議簽署至今,中國沒有受理任何一件台灣植物品種。
2011年時就有學者呼籲,台灣引以為傲的蘭花、金鑽鳳梨、金煌芒果等品種已嚴重外流,甚至烏龍茶品種與製造技術「全套」移植到中國,嚴重衝擊我國際市場。政府應清查台灣還剩下多少關鍵技術、品種,並積極管理,守住品牌優勢,才能挽回劣勢。
也就是從2006年開始,農業的品種,技術,人才就已經被吸到中國,並不是現在才發生的事,希望大家能記住這個人,記住這段歷史,農業西進中國到底能不能讓大家發大財?也歡迎留言討論。
資料來源:
http://hk.crntt.com/doc/1014/2/7/4/101427489.html
中評網:孫明賢:台優良農業品種不應對大陸設限
https://www.taiwannews.com.tw/ch/news/977077
獲聘名譽顧問 孫明賢:助建兩岸農產通路
https://news.ltn.com.tw/news/focus/paper/494224
農委會報告 我多項農產品種外流中國(2011)
荔枝種植條件 在 Being Hong Kong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粒粒皆辛苦。在香港種米除了醫肚,除了為本地糧食的自足,以及鄉村文化的永續重建基礎,更為城市人帶來生活和精神另一種療癒。
在越趨現代化的城市,人們每天營營役役反迷失自我價值。過往幾年無力感彌漫城市,與此同時自新界東北議題,大眾開始關注鄉郊自然,社區園圃、天台耕種或是假日農夫等種植活動相繼而生。不少人透過耕作實踐自主,城裡繁重的擠壓的,彷彿在田間找到療癒。六,七十年代政府致力開墾水塘並將河水截流,令新界大量農田失去農作必需的水源; 八、九十年代後,地產主導城市命脈,香港的農業從有變無。如今,香港只餘不足2%的蔬菜自給率;加上財團囤積農地,政府欠缺清晰有效的農業政策,說起復耕,談何容易?在2019年冬季號 ,我們便走進客家村荔枝窩與大嶼山二澳,看到不同背景的農者以復耕實踐各自願景,有人矢志重建村落,亦有人為了遠離都市,實驗耕作體驗簡樸的田園生活。
近期創刊的社區報《埔journ》 埔Journ|大埔人的地方誌,則讓我們看到一班大埔居民,孜孜種植香港米,一方重塑鄉郊社群倫理,一方實驗本地糧食生產的可能。「種植食物同時種植環境和社區,讓人和自然共存。」與水源共生的大埔,撇除外間食買玩的旅遊視角,其實擁有得天獨厚的天然資源,為本地生產提供了條件。貫穿大埔中心地帶的林村河全長逾10公里,河水從大帽山猴岩頂經山峽流向林村谷,孕育了大小農田,也因而成為了農夫們投入林村谷農田的契機。一眾大埔居民在林村實驗各樣米種,如老鼠牙、花腰仔、齊眉等,同時擔當起維護農田與推廣耕作的角色。而經營農田的過程,亦遍編織出一個社區互助網絡,如居民之間會互相送贈糧食,或是互相分享務農知識,解決稻田難題。
復耕稻米之路遙遙,即使將現時全港110,000公頃農地用作生產稻米,亦無法供應港人的消耗量。但全球風雲萬變,一場疫症已將本地潛在的糧食危機表露無遺,如浸大生物資源與農業研究所長黃煥忠提醒,中國有天或再無義務為香港提供優質糧食,屆時,香港又能如何保障糧食安全?認真發掘、善用社區蘊藏的天然資源,或許就是踏出本地生產的首步。
尚有更多社區專題故事收錄於《埔journ》創刊號
#埔journ #大埔社區報 #大地予我 #本地復耕 #2019就係香港冬季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