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兩天空餘的時間都在聽podcast,從各類的節目當中吸收不少新的觀念或是獲得指引。在曾公跟梁sir的再出發的第二季 #台北市立棒球場 中,前兄弟象領隊洪瑞河一段話讓我印象深刻:
「當進退兩難時,轉個彎往旁邊走,人生有時候需要轉個念」
「人生歷程,只有不計回報 才能終有好報」
洪領隊談的是當年職棒分裂為兩聯盟以及後續合併的過程,當然裡面風風雨雨,「走過才知深淺」,他談信任、談胸襟。談從對立到合作,很值得大家細細品嚐跟體會。
對應到現在職業籃球的戰場,或是任何商場上的競爭,其實他的體會都值得相關參與者參考。有時候退一步站在客觀的立場,反而能夠更看清楚全局,如果還是無法「轉個彎」前進,可以從過來人的經驗學到一些智慧,更能圓融的找到解決方案。
在近期讀到的書籍當中無論是演說大師西奈克 #無限賽局 觀念,或是哈佛企管教授史蒂芬柯維超過500頁的著作 #第三選擇 ,都非常能呼應在這樣的困境中,如何利用創造性的思維去處理問題。
當問題太過棘手的時候,先不要過度積極想要立刻解決,因為帶著情緒做出的決定,通常不會是最好的選擇。擱置最有爭議的部分,先從有共識的項目出發,跨越鴻溝、找出有爭取空間的中間派,這是 #如何改變一個人 作者約拿伯格教我的方法。
說到閱讀,也分享一個小故事。前一段時間我在粉絲團分享讀書心得時,意外收到出版社行銷企劃的訊息,她很開心我喜歡他們作者的觀念,問我還喜歡哪些書籍,說要寄給我閱讀。我說無論名人傳記、投資理財、商業管理,當然還有跟運動相關的書籍我都愛看。
不多久這位體貼的行銷企劃寄來兩本暢銷書。我也很快的把他們看完了,哈哈。除了發現自己近期閱讀的速度加快之外,也在持續分享好書的過程中,跟李笑來 #通往財富自由之路 一樣,升級了自己腦袋的軟體。今天編輯又LINE我說,中秋節之後要再送我幾本書。我回想當時分享閱讀心得的時候,完全沒料到有這樣的意外收穫。
談到意外驚喜,從一年前開始做podcast跑步不要聽之後,我越來越能體會這樣的觀念。很多也想做節目的朋友會諮詢我的意見,而我也曾被邀請去跟幾個團體分享做播客的心得。想在任何時間開始都不是問題,但需要先問問自己,為什麼你想要做podcast?這個為什麼就是西奈克黃金圈理論的核心。
如果你首先浮現的答案是:我想賺錢,我想變成網紅KOL,那十之八九可能都會以失敗收場,尤其是對於素人起家的朋友來說。
我所見到多數成功的例子都不是以商業考量為第一優先,而是一個「不管怎樣我就是想分享」的熱忱,就算沒有錢我也會繼續做下去的態度。這是在漫長的時間流當中最寶貴的禮物。做節目要造成影響力就是不斷的做下去,一直強化自己的內容,建立與聽眾之間的信任感,當你們彼此之間都為了一個共同的信仰參與其中時,就會越滾越大,如雪球般的影響力累積發生。這跟累積跑量變的越來越強的道理是一模一樣的。
誰又會想到,一年後我們節目成為路跑協會在2021臺北馬拉松的官方合作夥伴呢?
看到這裡,你是否開始體會洪領隊的話「只有不計回報,才能終有好報」?記得那句slogan嗎?你不需要很厲害才能開始,但你需要開始才會變得厲害,後來我在挑戰任何一個陌生的領域時,都是用這句話砥礪著自己。
祝福大家中秋快樂!
#也推薦瓦基的節目下一本讀什麼
同時也有5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21萬的網紅Yale Chen,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訂閱頻道 👉🏻 https://bit.ly/2GGmQpT 百萬品牌課程-免費試聽一小時分享會: https://1mbiz.com/webinar-registration-yt 35歲前就提早退休-美股投資: https://bit.ly/3vAvQa0 下載財富自由的秘密電子書: ht...
「行銷 要 會 的軟體」的推薦目錄:
- 關於行銷 要 會 的軟體 在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 關於行銷 要 會 的軟體 在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 關於行銷 要 會 的軟體 在 創業小聚 Meet Startup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 關於行銷 要 會 的軟體 在 Yale Chen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 關於行銷 要 會 的軟體 在 陳寗 NingSelect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 關於行銷 要 會 的軟體 在 影響力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 關於行銷 要 會 的軟體 在 [心得] 軟體業產品經理如何與行銷團隊合作? - 看板Salary 的評價
- 關於行銷 要 會 的軟體 在 #企劃領域-2行銷企劃 - 工作板 | Dcard 的評價
- 關於行銷 要 會 的軟體 在 接著瞭解職涯發展,以及各產業中「行銷」角色的定位吧! 的評價
- 關於行銷 要 會 的軟體 在 [討論] 行銷企劃美編薪水 - PTT 熱門文章Hito 的評價
- 關於行銷 要 會 的軟體 在 網路行銷人員薪水 - Mobile01 的評價
行銷 要 會 的軟體 在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sMeet上市 智聯服務搶攻資通訊技術系統整合的商機
2021年疫情出乎預期未能休止,也使得在家工作、遠距教學與電競娛樂等需求不墜,推升PC相關的產業動能,宏碁集團交出一張亮麗的成績單,此次專訪宏碁集團創辦人/智榮基金會董事長施振榮先生,以及智聯服務(Acer Synergy Tech)韓政達總經理,探詢以資通訊技術為主的系統整合商業模式,同時提供客戶在空間場域運用的建置實力。
智聯服務成立於2017年,前身是宏碁的新竹分公司,長期深耕台灣半導體產業客戶,是宏碁集團組織的第三波改造的關鍵要角之一,並於2020年底完成上櫃掛牌,登上台灣資本市場的舞台,其所看到的市場在於企業積極推動數位轉型以及跨領域合作的風潮方興未艾之際,對於網路建置、維運和IT服務的需求正排山倒海而來,大多數的企業要培養足夠的資訊人才實在力有未逮,因此讓系統整合外包服務商找到重要的利基,智聯的出線呈現以資通訊技術為核心的專業系統整合公司正開始嶄露頭角,也成功創造出自身的價值。
2020年也是COVID-19(新冠肺炎)疫情全球肆虐的開端,居家上班所推動的視訊會議系統成為各方角逐的重點市場,考量到資訊安全與長期營運成本的要求,宏碁集團投注資源走入內部自行開發的道路,sMeet的視訊會議系統於焉誕生,施振榮受訪時特別強調sMeet的「s」就是指Security,安全性是視訊會議系統最重要的考量,他從系統開始研發時就一直參與實際的測試,這段期間由他主持的多項會議更幾乎是天天使用sMeet,一直到產品經一年多的完整測試後,終於決定2021年要正式上市。
打造「巨架構微服務」的整合平台
施振榮探究國內軟體產業的發展,認為軟體公司要擺脫小打小鬧的格局,一定要走向國際市場,做B2B的生意模式是台灣產業界的基本宿命,因為台灣本地消費市場規模太小,軟體的成功要能夠容易複製以造成數量上的取勝,他所看重的是sMeet做為資通訊基礎架構的水平整合平台的商機,隨著多樣化的智慧型應用的大量開發與創造,搭配台灣的硬體優勢相輔相成,打造出「巨架構微服務」的整合平台,這個商機值得台灣廠商好好珍惜。
宏碁集團歷經要「分」才會拚的階段,在1990年代,集團內的大型硬體製造子公司分拆獨立,各自努力於品牌與製造的國際競爭與征途上,但是今天需要回頭來看所謂要「合」才能贏的機會,過去電子製造與代工的利潤捉襟見肘只有3~4%,今天透過軟體系統的整合後,他認為新型態的軟硬體系統整合的商機浮現,拜少量多樣化的趨勢之賜,勢必推升軟體所驅動的資通訊系統整合的獲利模式。
以施振榮的角度來看,集團內的戰將們要從各司其職與各擅勝場的角色上,一起揪團打國際盃,這才可以看到成功的契機,他提出「新微笑曲線」的概念,即是跨領域合作,共創價值,而軟體做為資通訊系統整合的平台正充滿著新的商機,以下是他的趨勢專訪。
Q1:您如何看待台灣科技產業進入軟體的挑戰?台灣的軟體公司要如何經營才能成功?
施:說到台灣軟體產業的挑戰,軟體的成功的關鍵是要憑藉著規模與數量的加乘效益與實力,我在80年代擔任台北巿電腦公會理事長時,台灣的軟體產業隨著電腦硬體設備進入台灣時就已經起步,早期的軟體公司是以軟體系統整合(SI)的概念為主,起步時與當年的硬體產業所面對的挑戰不相上下,但是因一直無法發揮數量與規模上的效益,所以營運比較辛苦,如同當年全球最大的軟體服務公司為例,也是異常艱辛;就我的觀察,當年以軟體廠商來做系統整合為主的服務,比不上以硬體為主的系統整合商來的吃香,但是今天有機會看到翻轉的契機了。
軟體成功的兩大推力是規模與國際化的能力
鑒於軟體產業的辛苦,早期我在1990年代的初期任台北市電腦公會的理事時,因為重視軟體的潛力發展,所以特別在電腦展中提供免費的攤位給軟體公司來參展,做為一種軟體產品展示與國際化的推展,那時候很清楚的知道,台灣市場不夠大,客觀條件不足,軟體要能夠成功有兩大關鍵的力量,首先需要借助電腦硬體的規模經濟,再者就是讓軟體能國際化的兩個主要的推動力量,目前在台灣幾個重要的軟體廠商的成功經驗,也看到初期採用與PC一起搭售組合(Bundle)的策略提供成功的關鍵,大批量與消費者重複使用的經驗,促成軟體成功的機制。
我認為電腦的硬體系統是一個載具的概念,台灣因為硬體製造的實力堅強而容易進入國際領域競爭,國際級的軟體巨擘實力強勁,但是一談到硬體的載具,那一定會找台灣來合作,所以我們的軟體企業除非在某些特定領域,否則一般都會避開硬碰硬的對決競爭,因此宏碁選的軟體發展策略是不去妨礙硬體生意的發展實力,而是找到可以展現整合硬體優勢的軟體商機,這個新領域中我看到台灣進入的強項在於工程師技術與台灣健保醫療系統所帶來的優勢。
展望未來,面對國際分工與趨於複雜化的現實,為了掌握未來的機會,一個具備彈性功能、成本優勢,以服務為導向的生意模式,加上探索智慧醫療、智慧農業、智慧製造,以及智慧城鄉等應用,我預測獲利三成、四成的新事業體會快速應運而生。
Q2:今天宏碁如何在軟體市場上找到發展的契機?
施:宏碁的轉型過程中,我們認為諸如sMeet等軟體的發展機會,首先就是先制定出廣泛(Universal)的產品規格,可以藉由大小通吃與兼容並蓄的產品規劃能力,做出能與最多的硬體相搭配,我從2013年重回宏碁的時候,就推動宏碁大舉朝向通訊與智慧醫療兩大主流的方向來推動宏碁務實的市場發展轉型,當中智慧醫療靠的是跨領域的整合,而通訊則是靠軟體整合。
通訊與智慧醫療市場是宏碁所看到的美好未來
首先,通訊系統與軟體息息相關,舉凡主流的數位交換機與VOIP等系統都是用電腦與軟體所搭建而成,今天用軟體來定義一切是電腦產業的大勢所趨,過去以類比訊號為主的PBX系統承受從電腦與整合軟體所帶來的強大市場壓力,智聯的sMeet是先整合視訊的功能,接續也會將語音訊號加以整合在內,這也是為了進入通訊系統的起手式,所以宏碁朝下一世代的通訊系統發展是早已經確定。
sMeet視訊會議軟體的最佳賣點就是安全性的要求,兼具使用雲架構(Cloud Based)或內部部署(On-Premise)的架構來滿足不同的安全性的需求,這也整合宏碁過去發展BYOC自建雲服務的寶貴經驗,不斷探索使用筆記型電腦等級的系統來搭建一個私有雲系統的可能,分散式網路還是有小而美的實用性上的好處,再者,sMeet使用上也兼顧企業內部高敏感性機密的視訊會議需求,以及同仁商務差旅在外的視訊會議方便性之需,所以我的sMeet提供兩種不同的雲端網路的配置,來提供我做到隨時隨地參與視訊會議,也可以在緊密安全性下進行企業內的重要會議。
Q3:您如何看待sMeet所打造的商業模式的變革?
施:宏碁集團在陳俊聖執行長上任後積極轉型,針對旗下各主要事業做了較為明顯的區分,希望商用市場能夠靠著旗下各個小虎分進合擊,組成了以商用布局為主的宏碁聯合艦隊之姿,透過產業下游的系統整合服務,將上游的品牌產品也一起打進終端應用的客戶群,這也是智聯目前正積極努力的方向。
開放sMeet的API模組 搭建新的產業合作的模式
這個專訪的第二部份是聚焦於sMeet的產品與市場的推廣動態。以下是智聯服務韓政達總經理的觀點。
Q4:請韓總經理說明一下sMeet的產品特點。
韓:sMeet是一個後疫情時代的產品,需要慎密的商業模式以滿足遠距應用的需求,由於市面上視訊會議軟體競爭非常劇烈,sMeet在產品面需要具備後發先至的優點,最主要的利基點就是善用雲架構打造三個產品的優勢,第一,資訊安全的優勢,因為使用宏碁BYOC的私有雲技術,兼顧頻寬與資訊加密的優勢,讓企業保持高度的資安防護的能力,而且在架構上的成本非常具有優勢,降低導入成本。
第二,4K高畫質影像品質,拜私有雲技術之賜,充足的頻寬可以讓企業內視訊會議使用4K解析度影像品質,大幅提高與會者的使用者體驗,第三,容易使用,在PC上善用以瀏覽器為主的方便性,雖然手機仍需要App下載,但是整個使用介面簡單明瞭,無需訓練課程就可以使用。
為了打造更多的使用範例,針對疫情肆虐下的日常,目前sMeet團隊為台灣上市櫃公司打造董事會專屬sMeet視訊會議系統,而且完全依照證管會的法規要求所設計的專屬應用,再者,從大量的sMeet場域實地測試的經驗中,目前已經有許多新的使用範例正在運行,相關的應用也有更多的產業殷切的探詢,尋思為了讓sMeet能夠成為更多重要應用的關鍵溝通工具,目前已經著手制定彈性sMeet的API軟體模組,整合到不同專業系統中,讓更多的產業可以從中得到最大的效益,搭建新的產業合作的模式,強化以服務為導向的企業文化的貫徹。
Q5:請韓總經理說明一下sMeet的市場發展動態與上市的計畫。
韓:智聯是宏碁集團的新群龍計劃的一個企業內部創業的成果,雖然現在資本額不大,但是在宏碁集團的大家庭下,分享宏碁集團的重要的資產,也就是Acer的品牌價值,以及集團下的重要的人脈與人才的資源,以我親身經歷而言,於2021年初,智聯參與競標一個北歐國家的漁業公司的業務案,由於充分獲得Acer歐洲辦公室的協助,迅速解決問題,讓我們一舉打敗日本電信巨擘的競爭者,做到小蝦米打敗大鯨魚的致勝成果,取得成功。
有了這個初試啼聲的成功之後,我們積極利用sMeet的API來進行產業界的垂直整合應用的發展,目前瞄準包括銀行的線上開戶系統,甚至是大專院校或專業訓練單位的線上教學系統等新的嘗試,都讓sMeet在新興應用上創造商機,在國際市場上,透過宏碁集團在當地公司地協助,持續串連集團優勢資源,瞄準重要的營收貢獻產業,目前智聯是sMeet全球代理商,負責行銷與提供在地化服務的任務,目前已經在美國設立子公司,並陸續在北美各州成立區域型辦公室,並期盼進一步朝向一家國際服務公司前進,把好的人才推向全世界,走向全球。
行銷 要 會 的軟體 在 創業小聚 Meet Startup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為什麼台灣的軟體業不強?
1. 台灣市場對於軟體及服務定價過低,而且人才過度充沛
2. 軟體的包裝跟行銷、以及授權談判都至為關鍵
3. 台灣軟體創業成功的案例過少,投資人興趣不大...
問題來了,那台灣的軟體業,要怎樣才能變強呢?
https://meet.bnext.com.tw/articles/view/47124
行銷 要 會 的軟體 在 Yale Chen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訂閱頻道 👉🏻 https://bit.ly/2GGmQpT
百萬品牌課程-免費試聽一小時分享會:
https://1mbiz.com/webinar-registration-yt
35歲前就提早退休-美股投資:
https://bit.ly/3vAvQa0
下載財富自由的秘密電子書:
https://investtoretireearlyad.com/543ck
懶人包工具正在籌備中...😭
我會盡快完成再之後的影片提供給你
前一部影片 【靠被動收入月入30萬!建立被動收入4個階段大公開】
https://youtu.be/IHKjf2P1TE8
後一部影片 【勞保即將破產,年輕人你準備好了嗎?】
https://youtu.be/y_Y8O1u8_-4
APP好用工具小物大公開,幫助你省時又省力
跟你分享的就是11個輔助網路創業家的工具。
就算你現在不是網路創業家,
一樣可以透過這些好用的東西,幫助你省時又省力。
讓你可以先備好武器在網路上賺錢。
10個好用軟體大推薦以及1個實體產品介紹
至於是哪些實用的軟體與服務,你看完影片後就會知道了…
這邊還有更多相關影片可以看喔!
💁🏻:網路上賺錢的6種方法
https://youtu.be/EVV1ZGbFiRo
💁🏻♂️:不離職創業的3種方法
https://youtu.be/kd-hj3SRpMs
💁🏻:想要賺錢利用三種槓桿幫你迅速開外掛
https://youtu.be/bK_5PwXjzCc
💁🏻♂️:[2020] 5個高收入技能
https://youtu.be/Fkwd6sGjdGM
Podcast版本
Apple Podcast: https://apple.co/2znCSaz
Spotify: https://spoti.fi/2YlQcER
--
在這裡追蹤我:
👨🏻💻👩🏻💻FB: https://bit.ly/2AoIcLe
👨🏻💻👩🏻💻IG: https://bit.ly/2BVZrE9
使用的設備:
相機:https://amzn.to/34R5G4W (聯盟連結)
鏡頭:https://amzn.to/2ZfdDQf (聯盟連結)
燈光:Aputure 300D 和 Lightdome 2
剪片軟體:Final Cut Pro
剪片設備:IMac 5k
#網路創業 #網路賺錢 #生產力
[合作請聯繫:neonbombteam2015@gmail.com]
免責聲明: 所有交易均有風險,請謹慎投資。過往表現不能作為未來業績指標。視頻中談及的內容僅作為教學目的,而非是一種投資建議
有些連結為聯盟連結。
行銷 要 會 的軟體 在 陳寗 NingSelect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NEW! 成為陳寗頻道會員:https://lihi1.com/ZT8bZ
陳寗嚴選兩聲道進階組:https://lihi1.com/W5Yu0
陳寗嚴選除濕機:https://lihi1.cc/iIdRI
陳寗嚴選空氣清淨機:https://lihi1.cc/uXuie
—
Roon 到底是什麼?我在很多支關於音響或耳機的影片中都有提到,我用來播放音樂的軟體叫做「Roon」。很多人下載之後就跑來問我:為什麼裡面沒音樂呢?
其實 Roon 並不是音樂無限聽的播放平台,他跟 Spotify、Apple Music、KKBOX 這些軟體是不一樣的。Roon 下載之後並不包含音樂,所以音樂你都要自備,他唯一提供的就是音樂播放、串流、管理、音樂資料庫等「後勤」功能,並不負責幫你準備音樂。而這樣的軟體不僅要錢,而且還非常貴!最近一波漲價之後,Roon 的單一家庭核心授權價格拉到 699 美元,要價將近台幣兩萬一千元,這可真天龍啊!
當然相較於隨便都是幾十萬上百萬的音響設備來說,Roon 軟體授權並不貴,但相較於買 CD 來說,這兩萬多塊的授權費可真是有夠貴的。但花了錢卻連個實體產品都拿不到的東西,卻讓音響玩家們趨之若鶩,大量音響老牌廠商也相繼投入 Roon 相關產品研發,以取得 Roon 合作夥伴商標為行銷賣點。到底 Roon 憑什麼?
今天哥就來跟大家談談這個超厲害的數位流播放平台,看看為何我敢說他會是未來五年中音樂播放的中流砥柱!
#Roon #數位流 #音樂串流
──────
喜歡這支影片嗎?
本影片採用 AI 字幕,目前已開啟社群字幕,邀請你一起來讓字幕更趨完美:
http://bit.ly/SubtitleNing
感謝你的協力!
──────
本頻道幾個原則跟你約定好:
1. 開箱零業配:
真實使用過後才發表心得,通常試用至少 1 個月,所以你通常不會看到我最早發表,但哥真性情的評論,保證值得你的等待。
2. 理性討論:
我有自己的偏好,你也有自己的好惡,我們互相尊重,時時用大腦,刻刻存善念,不謾罵,不矯情。可以辯論,不可以沒邏輯。
3. 我團購我驕傲:
我很愛買東西,也很愛比較產品,我自己使用過、多方比較過,還是覺得喜歡的東西,我才會辦團購。(簡單說就是挑品很嚴格,至今 80% 廠商找上門都被我打槍。)辦團購我一定有賺,但我跟廠商拿到提供給你的團購價,也會讓你一定有划算感。所以如果你品味跟我相近,或是剛好有需要,就跟我團購,我們互惠。如果你覺得跟我團購,你就是我乾爹,說話不懂得互相尊重,那就慢走不送,你可以去找一般店家買貴一點。
看了以上,覺得可以接受就請你訂閱,訂閱順便開鈴鐺。我們每天晚上 6:00 見。
我的網站連結在這:https://ningselect.com/
也別忘了幫我的 FB 粉絲專頁按讚:http://bit.ly/ningfb
如果有任何問題,包括團購等問題,都可以在影片下方留言問我,同一支影片下很多人都想知道的問題會優先用留言回答,如果是比較大的題目,則有機會拍成 QA 影片回答~如果你想問的是針對個人的音響選購、配置問題,可以直接傳 Line 問我:http://bit.ly/ningline
廠商合作請先了解相關原則:http://bit.ly/coopning
行銷 要 會 的軟體 在 影響力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此影片非教學型影片,僅個人經驗分享』******
『丁怡文玩音樂』播出時間:每週三晚上6:00,敬請訂閱影響力
【手機APP也能彈吉他和弦!隨時錄下你的音樂靈感!】
本集簡介:一系列的手機音樂APP介紹又來囉!今天要介紹的是一款iphone內建的軟體!
當你出門在外隨時有創作靈感時,只要有它就能隨時記錄下你的音樂創作~
就讓我們跟著丁怡文一起來瞧瞧這款APP怎麼玩吧!
趕快按下「訂閱」影響力頻道,最即時、最有料的影音節目一集都不漏看。只要每天花5分鐘時間,就能輕輕鬆鬆提昇自我的實力!
+ 看更多丁怡文玩音樂:http://seepower.tv/author/guest_27/
關於丁怡文:
現任有毅生活有限公司音樂製作人,絲路箏樂團的音樂總監,金典絲竹樂團的團長。5歲開始學鋼琴,精通古箏、二胡、琵琶、小提琴、Bass、鋼琴等樂器,以第一名成績錄取國立台灣師範大學音樂系擅長歌曲創作、編曲制作且熱衷於演唱自己創作的歌,擁有豐富的演出經歷。
+ 影響力官網:http://seepower.tv
+ 影響力臉書粉絲專頁:https://www.facebook.com/seepower.tv/
+ 加入影響力Line@:https://line.me/R/ti/p/%40cph9985f
+ 影響力愛奇藝站:http://tw.iqiyi.com/u/1269595541
-
影響力於2018年正式上線,由讚點子數位行銷有限公司發起,在這裡,我們匯集了台灣各領域的專業人士,包括國際、財經、職場、親子、兩性、教育、藝術等領域,成為我們引領社會脈動的「達人」,透過影音傳播的力量,帶來超越世代的影響力!
下一個十年,你準備好和達人一起充實自己嗎?
2018年,期待與你一同創造全新的知識影音元年。
行銷 要 會 的軟體 在 #企劃領域-2行銷企劃 - 工作板 | Dcard 的推薦與評價
原型設計軟體:Axure RP、Balsamiq Mockups、Microsoft Visio. 我們公司是用Visio,是用微軟的部分,基本上你要會用工具繪出行銷活動的頁面要呈現 ... ... <看更多>
行銷 要 會 的軟體 在 接著瞭解職涯發展,以及各產業中「行銷」角色的定位吧! 的推薦與評價
③其他類型 ✔︎ 科技業:半導體薪水最高,其次軟體,其次製造業。 ✔︎ 電商/ 平台/ 遊戲業/ 博弈業:因為變動極快,薪水落差級距非常大。 ✔︎ 傳產:行銷人要做 ... ... <看更多>
行銷 要 會 的軟體 在 [心得] 軟體業產品經理如何與行銷團隊合作? - 看板Salary 的推薦與評價
有圖有排版 Medium 好讀版:https://a0.pise.pw/PFNJD
【PM夥伴攻略】如何與行銷團隊合作?溝通產品價值的好夥伴!
行銷領域(Marketing)比起軟體產品領域算是存在比較久、方法論也較多的學問,隨著軟體與網路產業的蓬勃發展,行銷團隊內的職務分工也愈來愈多樣化,包含品牌行銷、數位行銷、內容行銷、廣告投放、媒體公關、社群經營、活動企劃、市場分析…等工作內容都可能被包含在行銷團隊內。
在我待過的幾個團隊裡,業務團隊主要面向尚未被開發的未知新用戶(案子談成後可能會轉給 AM 或客服繼續維持客戶關係),客服主要服務已經/曾經跟我們有所關聯的已知用戶,行銷則是未知用戶、已知用戶的部分都要包 — — 想辦法找到還不認識我們的用戶,讓他們初步看見我們這個品牌、產品、服務;同時維護已知用戶的社群、關注目前的口碑,持續將價值傳達給用戶。
▍共同目標:獲取新用戶、留住舊用戶
產品與行銷團隊有共同的大目標 — — 獲取新用戶、留住舊用戶,當然還有後續的變現,然而關注的角度、階段與定義可能略微不同。
共同的目標、不同的指標
行銷團隊看「獲取新用戶」的角度可能在於廣告點擊、進入著陸頁(Landing Page)的轉換率;而產品團隊在意的可能是從著陸頁上轉換為註冊會員的轉換率,甚至是完成第一個新手任務(Onboarding Task)的轉換率。兩者的大方向都是「獲取新用戶」,若能完美串在一起,整個優化流程就會非常順暢。
但若只過度關注自己那一方的指標,或是不理解產品目前的階段和適用性,就可能會因為彼此數據互為分子分母而造成對方的指標數據被影響。
舉例來說:行銷想到了一個比較極端的產品使用案例(Use Case)而且確實敏銳的嗅到這是市場上許多人有需求的功能、使用情境,因此投出去的廣告正中紅心,創造非常多點擊與著陸的用戶。
狀況好的情形是用戶都確實註冊了(註冊人數 up up)但若最後他們在試用之後發現不適用而沒有留存下來、沒有成為付費用戶,這筆行銷預算儘管達成了行銷團隊的目標、卻沒有達到產品團隊的目標。
狀況差的情況是註冊在瀏覽著陸頁、功能介紹等頁面後發現不敷需求,因此連轉換為註冊會員都沒有,產品團隊在這個情況下就會很明顯地看到自己負責的註冊轉換率下降了。
這就要回歸到公司的整體商業目標、產品的整體目標為何,如果公司在意的是註冊人數,若是廣告轉換率提升、註冊轉換率下降,但是總體註冊人數是上升的,就不能說這是個不好或無效的行銷策略。
共同的目標、不同的思維
而在空間資源非常有限的 Mobile 產品內鎖下重要版面進行行銷活動,導致使用者體驗變差也是我常聽到身邊 PM 提出的問題 — — 行銷認為放上吸引人的廣告 banner 對商業目標是好的、產品認為放上用戶需要的功能在這個版位上才是對長遠商業目標有益的。
這個問題的答案沒有誰對誰錯,只是心態與思維的不同。行銷的工作是主動溝通產品價值、產品的工作則是被動了解用戶需求來做出回應,兩邊其實是相輔相成才能讓產品成長的。
▍工作項目:行銷團隊作為需求方
1. 官方網站、活動頁面、SEO
我在加入某個團隊時,第一個接到的案子就是改版官方網站。當時的老闆說:就當作你碰 Core Product 前的小練習吧!
官方網站上的內容、對外溝通的方式、產品形象,通常是由行銷團隊來負責(有些團隊目前也衍伸出 UX Writer 這個職位),簡單的官方網站可能就只是一頁式的著陸頁,完整一點的則包含公司介紹、功能介紹、成功案例、費用說明、聯絡頁面…等等。這大大小小的地方有很多地方可以優化,更遑論充滿創意的行銷團隊有時候會有新的頁面、區塊、互動方式想要增加。
活動頁面的部分則是像前面提到,在投放廣告給不同的目標用戶(Target Audience, TA)時會讓他們前往不同的著陸頁,上面主打的會是不同的使用情境;或是在有特別節日、特別折扣活動時要使用的著陸頁。
最後一個很重要的就是 SEO(Search Engine Optimization),這部分改動的需求跟頻率也滿大的,有些團隊會有專案小組(包含 PM 或行銷)專門來處理這方面的優化。
2. 串接廣告工具、數據分析與 A/B Testing 的需求
找到陌生的新用戶、投放合適的廣告並引導他們成為產品用戶是行銷很重要的工作,要能夠優化整個工作流程就需要將廣告工具串連在產品上,才能好好地透過量化的數據分析來改變行銷策略與廣告投放策略。行銷團隊也會做 A/B Testitng 來找出最合適的價值溝通方式。
工具舉例:Facebook Pixel、Google Analytics、Google Tag Manager、Kissmetrics、Mixpanel、Amplitude、Firebase、Optimizely … 等等。
3. 串接、開發其他行銷溝通工具
前面提到,行銷的工作是主動溝通產品價值、產品的工作則是被動了解用戶需求來做出回應,有許多其他工具其實是能幫助行銷團隊溝通價值的,例如部落格、推播系統、公告系統、EDM…等等。
這部分有些團隊會選擇自己開發,但我的建議是在團隊資源還沒那麼充足的時候,串接和使用第三方的系統是比較輕量型的做法,一方面行銷團隊在使用的時候可以嘗試的功能比較多、另一方面是若最終公司還是想要自己做,就能更了解行銷團隊真正需要的功能與使用情境為何,不會開發出無用的內部工具。
工具舉例:部落格可以使用第三方 CMS(Content Management System) WordPress、Strapi、HubSpot;推播系統與公告系統可以跟客服團隊合作 Intercom、Reamaze、Zendesk、CleverTap;EDM 可以使用 MailChimp。
▍工作項目:行銷團隊作為供給方
以上行銷作為需求方算是最常見的狀況,但行銷團隊對於產品團隊來說也有作為供給方的時候!
1. 競品與市場研究
儘管角度與產品團隊所做的研究會有些為不同,但還是很有參考價值的。當市場上出現了新的競品、新的需求時,行銷團隊通常會是第一個敏銳觀察到的。
2. 社群回饋
在跟行銷團隊接觸的過程中,我發現我們做的事情有時候是略為重疊的,只是目標跟著重的點不一樣,或是我們稱呼這件事的方式不同
舉例來說,有些行銷團隊會做焦點訪談(Focus Group)、VoC(Voice of Customer)的研究,其實就跟產品團隊在做使用者研究的概念是相通的。
有些行銷團隊做線下的社群經營,目標可能是維護跟社群的關係、讓社群之間彼此有連結,而社群活動的內容通常也都會包含搜集回饋、AMA(Ask Me Anything)的橋段。這部分搜集回來的回饋可能會比較模糊、概略,跟我們一般在做針對性的單一使用訪談不同,但是是很好搜集新的使用情境、商業模式可能性的一個場合。
過去產品團隊可能是基於某個使用情境開發某個功能,而在這種多人、發散、輕鬆的場合,大家亂聊之下可能會發現這個功能又延伸出更多不同的使用情境,是能夠幫助我們繼續進行優化,甚至設計與開發不同產品線的可能性。若行銷團隊能把這些珍貴的資訊搜集起來給產品團隊,也是非常有價值的資訊。
3. 上線與推廣策略
這又是一個有趣的「領域專業術語」事件。有一次我被問到「你這個產品的 GTM 策略是什麼?」摁…行銷的人跟我說 GTM 除了 Google Tag Manager 還會有什麼呢?總不會是過氣男團 GTM 吧?沒想到我又學到了新的一課:Go-To-Market Strategy!
在產品團隊內,針對大型功能、新產品會有一套上線規劃(Release Plan,商業跟行銷團隊似乎比較常用 Launch Plan 這個詞),從比較產品規劃端的這個功能分為幾個 Phase;到技術端的每個 Phase 裡面有怎麼拆分 Tickets、彼此的 Dependencies 為何;以及上線後如何做初步的測試與實驗、要訂定哪些成公指標來驗證。
而行銷團隊更注重的可能是,當這個產品、功能確定要推後,我們要怎麼跟市場溝通?如何讓這個好的新功能、新產品出現在現有用戶面前,並吸引新的用戶加入?
這整個策略包含初期開放給哪些目標用戶(TA)、要先 launch 在哪些市場外,也有行銷最擅長的處理活動頁面、撰寫部落格文章、廣告宣傳、邀請重要用戶試用業配等方方面面。
▍與行銷團隊合作的磨合方向
1. 設立共同關注的指標
在〈共同的目標、不同的指標〉段落中,曾經提到因為關注的指標不同而造成互相影響。而好的產品團隊與行銷團隊,最終的目標就是想辦法將共同的目標定義的更明確、將整個使用者旅程的指標都名列下來,包含轉換為付費用戶、成為流失用戶 … 等指標都納入其中,而不是只關注部分的數據。畢竟行銷也有許多手法可以激發殭屍用戶、或是幫助 Retarget 流失用戶,從產品和行銷的角度各個擊破才能發揮最大的效益。
2. 建立共同的市場與用戶知識庫
行銷團隊和產品團隊都會做市場研究與用戶研究,因此提供彼此權限來參考對方得到的資訊與內容對整個團隊會很有幫助。
3. 讓行銷團隊也擁有一部分的產品 ownership
行銷作為需求方處理官方網站、活動頁面、SEO 因為主要決策與規劃都掌握在行銷手上,因此產品團隊通常只是被動接收資訊、調配資源,產品經理能夠貢獻的部分很有限,通常僅限於一些 UIUX 的建議或技術限制,但是這一來一往常常打斷產品經理的工作、同時又會吃到前端工程師的資源,因此直接讓行銷團隊作為這些頁面的負責人也是一個不錯的做法。
通常在行銷團隊內都會有自己的設計師,那為何不也讓行銷團隊有自己的工程師呢?某些公司會配備擁有 UIUX 設計與研究背景,同時也能夠產出前端 code 的角色加入行銷團隊,通常稱為 Web Designer、UIUX Engineer。而這些頁面通常也不需要動到產品團隊的 QA 資源,因此等於是行銷團隊自行開需求、規劃、設計、開發,只有最後 deployment 的時候需要產品和技術團隊一起檢查和上線。
▍行銷與產品工作的融合,一加一大於二?
基於行銷跟產品工作有部份重疊、也會造成一些衝突,一些公司開始思考如何將這兩個職能結合,因此出現了一些需要同時具備行銷知識和產品管理能力的工作。
產品行銷 Product Marketing
產品經理對產品負責,產品行銷則是對產品的價值溝通負責。
我曾經短暫擔任過 Product Marketing 的職位,當時團隊也只有我一個職稱有 P 跟 M 兩個字的人,因此 PDM(產品經理)、PJM(專案經理)、PMM(產品行銷)的工作算是全都包下。如果我的腦袋和內心有個小小的生產線的話,我認為這幾個職能稍微可以用時間階段去分:PDM 負責前期產品規劃、PJM 負責中期實作、PMM 負責後期上線後的推廣。
整個流程是個循環、而非單向進行。PMM 推廣後會蒐集到回饋、會發現某個 TA 推不動而重新定義目標用戶和使用情境來推,並以此制定不同的 Landing Pages 並做 Fake Door Testing 來初步確認市場需求、先搜集初步有興趣的用戶名單,再提議給 PDM 腦的自己。(其實滿多 PDM 也會做這樣的前測就是了~~~)
如果說寫 PRD 是產品經理的日常的話,身為 PMM 則會從更源頭的 MRD 開始寫。在 Gary 《產品經理(PM)與產品行銷經理(PMM)的職責有何不同?》中對於 PMM 的工作有更詳細的分享,包含定義用戶、設定行銷活動的評量方式、產品上市規劃、對外溝通成功案例 … 等八項,包前包後,比起一般的 PDM,針對市場面、用戶面的技能會點的更多,技術面和產品面的能力就不會是重要的技能。
這篇 Intercom 內部團隊的文章《What is product marketing? How product marketing builds products》也非常深入的分析產品行銷的工作與職責。
成長駭客 Growth Hacker
Josie 在《Growth Hacker 與 一般產品經理有什麼不同?》中曾經用一句話形容成長駭客、用戶成長產品經理跟功能型產品經理的不同:「相較功能型產品經理擁有產品藍圖與願景,穩扎穩打鋪成整面柏油路;用戶成長產品經理,更像是在花園裡打造碎片化的石頭路。 」
成長駭客顧名思義就是以成長(Growth)作為最主要目標的一個職能,包含用戶的新增、留存、喚回,而要能夠達成這個目標,就會需要同時具備產品和行銷的知識與技術,尤其數據分析、數據洞察更是必點技能!
更詳細的工作內容與差異,就請去參閱 Josie 的文章!她開的線上課程也有用很獨到的見解分析傳統 Marketer 和現在流行的 Growth Hacker 究竟有什麼不同。
至於將行銷與產品工作的融合,一加一究竟會不會大於二?就算獨立出這個職位了,難免還是會遇到一些難題,例如這個職位應該放在產品團隊、行銷團隊還是獨立的專案小組?他的資源是獨立的還是與其他團隊共用?團隊也只能混亂中成長、狂風裡擁抱,邊跑邊嘗試了~~~
▍產品經理需要具備行銷知識嗎?
當然有是最好啊
一來是前面不斷提到的,行銷跟產品的很多指標是互通的,部分方法論也可以互相參考,再來是對於市場變動的敏銳度、行銷工具的理解,例如前陣子發生了《Google搜尋排名改採「行動優先索引」,SEO該怎麼因應?》的議題,若產品經理本身就具備對 SEO 一定的了解,就能更快更順暢的與行銷團隊合作因應。
我們之前做的《2019 台灣網路業產品經理產業調查報告》在「擔任產品經理之前的職能為何」的回答數中,第一名為過去先是擔任專案經理,再轉到產品經理者、第二多一開始就為產品經理者,第三名就是行銷再轉職為產品經理。相信很多技能與思維是互通的。
若有興趣更深入了解產品與行銷、數據的結合,Women in Data Science Taipei 也將在三月底舉辦 2020 WiDS Taipei Conference,主題聚焦在目前很熱門的「行銷科技(Martech)」分享業界第一線數據驅動行銷 Data-driven Marketing 的經驗與見解。
--
產品三眼怪實驗室 \(OOO)/
https://medium.com/3pm-lab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126.165.149.239 (日本)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Salary/M.1584442730.A.239.html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