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巷曾有山泉,雪廠街曾有雪廠,糖街曾有糖廠,黑布街白布街曾賣布,那麼磅巷有無磅?
香港街道命名方式千奇百怪,因應城市規劃,及其時命名文化,發展出形式命名方案,當中既有名稱源自港督,也有來自各行各業、地方名、植物名及附近建築地標等命名準則。要理解香港街道命名故事,從無劃一標準,若只從字面解讀難免有誤會。位於上環、以行人樓梯貫穿的磅巷(Pound Lane),由Pound譯音而來,街名裡的Pound意指獸欄,與磅無關,卻見證了香港開埠早期的狀態。1841年,英軍從水坑口街登陸,在大笪地紮營駐守,並於附近建造多個木欄飼養軍馬、牛、羊等獸類。當時,這些木欄全部集中在水坑口街對面的空地上,即現在的磅巷。後來,英軍軍營遷離,地方發展成街道,以其時特徵命名,是為Pound Lane。
沿著磅巷,亦可見早期的華人生活痕跡。走到太平山街與磅巷交界,立著廣福義祠。根據考察,廣福義祠建於咸豐六年(1856年),既供奉地藏王、太歲,也供奉遠道來港謀生而客死異鄉的華人靈位,後來又擔當贈診角色,最後歸東華醫院管理。而磅巷沿途亦座落了首座提供淋浴設備的香港公廁,為1894年太平山街爆發鼠疫後的衛生設備,以改善區內衛生環境。
#古惑的街名 #磅巷沒有磅 #廣福義祠 #鼠疫
同時也有4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57的網紅楊寶寶的島女生活,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Wekerle estate 韋克勒區域】 布達佩斯是一個很美的城市 很多區塊的特色不同 大布達佩斯有23個區塊 我想我今天來到的是最美的一塊 從地圖上你搜尋這個區域 你就會發現這是一個特別規劃過的區域 非常有條理的矩形社區 19世紀 布達佩斯已經達到了一個飽和的狀態 所以開始準備擴展成大布達...
「街道命名故事」的推薦目錄:
- 關於街道命名故事 在 Being Hong Kong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 關於街道命名故事 在 Being Hong Kong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 關於街道命名故事 在 Being Hong Kong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 關於街道命名故事 在 楊寶寶的島女生活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 關於街道命名故事 在 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 關於街道命名故事 在 港。故 kongguhk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 關於街道命名故事 在 #街道命名故事 - Explore 的評價
- 關於街道命名故事 在 大角咀變遷及附近以樹木命名的街道名由來 - YouTube 的評價
街道命名故事 在 Being Hong Kong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此Hollywood非彼Hollywood-說不完的荷李活道命名故事。
荷李活道為香港開埠以來的第一條街道,由中環延伸至上環,見證了殖民時代的英式管治,同時又混雜華人社區的民間生態,路上保存了不少殖民時期甚至更早期的建築,亦不乏新興地標相繼落成。說到「荷李活」一名由來,普羅大眾或以為源於美國荷李活,但從兩者開發時間來看,於1844年開闢的荷李活道遠比1910年代才出名的美國荷李活早,因而可推斷兩者無關。素來留意香港街道歷史的讀者,或早對這誤會不陌生。
荷李活道命名故事尚有第二版本,便是冬青樹(Hollywood)一說法,掌故梁濤在1992年為市政局撰寫的《香港街道命名考源》表示,「這條路是由駐守於大笪地上的英國工兵開發,在開發時,也正是由於沿路都是冬青樹林,因此便稱這條路為荷李活道」;另外,作者饒玖才亦在其書《香港的地名與地方歷史》提及港督戴維斯(Sir John Davis)於荷李活道見到「該處多長小紅果」的冬青樹。不過自70年代,陸續有不同資料指出香港所處地區不適合冬青樹生長,其時亦沒有冬青樹在港的種植記錄。
在《就係香港》2020春季號,香港作家、學者馬家輝先生則在此提出另一說法,根據「民間學者」林準祥撰寫《香港.開港-歷史新編》的考據,荷李活道由第二任港督、於1844年接替砵甸乍的戴維斯命名,而荷李活並非來自美國,反是戴維斯的家鄉-Hollywood Tower的地名。戴維斯因自己尚在位,不好意思而自己名字命名,便改用自己家族祖先所在地的名字。其時,戴維斯還命名了十數條街道名,有些來自和香港有關係的英國軍人,但更多的是來自戴維斯在英國的一些老闆、朋友及兄弟,以他們名字命名香港街道作籠絡或是答謝「人情」之用。書中亦收錄不少林準祥以原始文件所作作考據和論證,如早期的賣地政策,從中看到英國人對香港的定位和管治策略。
香港歷史眾說紛紜,其有趣之處,正在於完整官方論述的缺席。1844年的荷李活道與冬青樹曾否相遇,至今仍是不解之謎。
#就係香港2019夏季號 收錄荷里活道作為香港地標景點的「從前,荷里活道有條村」專題及插畫;
#就係香港2020春季號收錄「ReadingHK//黑幫、英人治港、香港關鍵詞 與馬家輝閱讀香港」。
#荷李活道 #街道命名故事 #冬青樹 #2020春季號
街道命名故事 在 Being Hong Kong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唔怕生壞命,至怕改壞名。如今豪宅林列的港島衛信道,半百年前的改名過程,曾發生蝦碌插曲。幸而鬧出笑話之前,公眾幫忙參與街道命名。
1961年,英政府曾命名渣甸山近谷柏道一段新路為Lookout Road,以符合渣甸山英文名「Jardine's Lookout」。Lookout Road 譯音是「碌溝道」, 問題何在?相信不言而喻了。當時在港口工程處任工程師的方鎮男,代表公務員合作社致函市政局反對命名。由於當時很多道路都以前工務司命名,方鎮男遂提議改名「Wilson Road」,以紀念1865年的量地官Wilberforce Wilson。其時,市政局秘書TSD Whitley 接納了提議,亦得到華民政務司署的贊成,並建議翻譯成衛信道,取「衛」的保衛,和「信」的忠心、忠誠之意。衛信道之名因此得來。
儘管往後的諮詢和譯名工作,政府有聽從民意,甚至接納地區團體對街名的提議和更改建議,以完善街道名稱,但當中不時發生自相矛盾、未能準確跟從街名命名指引的尷尬情況,但民眾與政府就街道命名互相提點、討論的官民互動過程,到了今天,仍是值得借鑑的經驗。
參考書籍:
《香港工程考 II --三十一條以工程師命名的街道》
馬冠堯著
#街道命名故事 #衛信道
街道命名故事 在 楊寶寶的島女生活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Wekerle estate 韋克勒區域】
布達佩斯是一個很美的城市
很多區塊的特色不同
大布達佩斯有23個區塊
我想我今天來到的是最美的一塊
從地圖上你搜尋這個區域
你就會發現這是一個特別規劃過的區域
非常有條理的矩形社區
19世紀
布達佩斯已經達到了一個飽和的狀態
所以開始準備擴展成大布達佩斯
當然的建築商多半為了解決人口居住問題
都在狹窄的道路上 建造密集的多層公寓房
但從郊區搬過來的新居民
實在不適應沒有綠化的城市
所以有一些建築師就開始推廣
「花園城市計畫」
主要的中央廣場
對於“為社區建設”的概念非常重要
因此由當時的明星建築師KárolyKós贏得
他使用放射狀的街道佈局設計了該佈置
並設計了一個帶有商標的木質大門
更多設計師提交了房屋計劃案
一到二層、雙套房到十二套房之類的建築
所有設計均遵循KárolyKós
建立的“特蘭西瓦尼亞風格”
包括高屋頂和大量使用木結構
所有房屋均提供寬敞的花園,
街道佈局是舒適,綠樹成蔭的大道
初期就種了五萬顆樹🌲
而且該社區擁有完善的園藝服務
還協助居民種植果樹在自家花園
當時的總理SándorWekerle非常支持
所以這個區域最後就以此命名
區域的核心廣場 就以主要設計師
Károly Kós卡羅利·科斯
(影片中有講錯在此修正)
KósKároly廣場上一棟建築物的外觀
被用作匈牙利流行的每日肥皂劇《Barátokközt》
所以匈牙利人非常熟悉 😂
非常感謝我的匈牙利朋友
帶我來這個區域
我從來沒想過會有那麼美麗的社區
隱藏在大城市布達佩斯裡面
鬧中取靜的住宅區 擁有所有的生活機能
警察局、學校、商店、就只差沒醫院
重點是這些百年老房子
居然還可以被保持的那麼完整.太完美了
Thank very much my hungarian friend
Bring me to this area
I never thought there
would be such a beautiful community
Hidden inside the big Budapest
A quiet residential area
with all the functions of life
Police stations, schools, shops,
Just didn’t have hospitals
The point is these century-old houses
It can still be kept so intact .Is amazing
匈牙利🇭🇺真的會超出你的想像
Hungary🇭🇺
Will really exceed your imaginatio
Town news小鎮新聞📰
http://uj.kispest.hu/
#島女匈打日記
#20210421
#楊寶寶的島女生活
#楊寶寶的代購生活
#米包深旅行
#migisbackpack
#隨團旅遊達人
#浪漫旅人
#紅白拖台妹
#帶著國旗去旅行🇹🇼
#島女迷路中✈️
#島女在匈牙利🇭🇺
#Hungary🇭🇺
#匈牙利🇭🇺
#Budapest
#布達佩斯
#匈牙利不只有布達佩斯
@wow_hungary
@Discover_hungary
@we_love_budapest
Wekerle estate
Wekerletelep
韋克勒區域
Kós Károly tér
卡羅利·科斯廣場
街道命名故事 在 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本集主題:「來去馬來西亞:從鄭和、孫中山到《辣死你媽》,原來馬來西亞與台灣這麼近」介紹
訪問作者:黃偉雯
內容簡介:
在飽受打壓的國度,遠渡他鄉的華人如何在此建立家園?
從600年前華人的故事開始,重新認識馬來西亞!
由曾在馬來西亞擔任校長的台灣人帶路,
來到姓氏橋,喝上一碗肉骨茶,
看見華人從外來者到成為馬來西亞人的族群困境、文化傳承與創新之路。
馬來西亞,我們對這個國家的熟悉從華人開始。根據統計,從馬來西亞來台灣念書的學生人數以每年1000人的人數成長。在2017年,留台的大馬學生人數突破17500人,僅次於港澳。事實上在過去50多年來,台灣是馬來西亞華人留學的重鎮。他們許許多多人從我們身邊走過,而我們熟悉的歌手,從梁靜茹到黃明志,都是來自馬來西亞的華人。但大多數的台灣人仍不清楚馬來西亞是個什麼樣的國家?馬來西亞華人為什麼來到台灣?為什麼他們的中文說的這麼好、甚至說台語也能通?當我們開始問這些問題,就會發現華人或許是我們理解馬來西亞的最佳引路人。
▋華人在馬來西亞的故事,原來是這樣展開的……
•早在鄭和下西洋時,就帶去了第一批在馬六甲定居的華人。他們與當地人通婚生下的華人後代叫做「峇峇娘惹」。
•清末移民到馬來半島的華人很多淪為「豬仔」,也就是簽了賣身契的底層勞工。而肉骨茶,就是誕生於此時期、為華工補充勞動所需能量的原創料理。
•華人是促進當地經濟發展的大功臣。吉隆坡的葉亞來街、怡保的姚德勝街,都是為紀念對兩地開發有所貢獻的華人,以他們的名字命名的街道。
•馬來西亞曾經是華僑的革命基地。今天位於檳城的裕榮莊,就是孫中山策劃黃花崗起義,獲得當地華僑響應且募得革命經費之地。
•馬來亞共產黨由華人為主要領導人,是最早開始追求馬來亞獨立建國的一批人。
•馬來西亞是一個多種族的國家,其中華人占總人口的23%。儘管華人人數龐大,馬來西亞政府對他們並不友善,不補助華人自主開辦的中學,也不承認其學歷。
本書作者黃偉雯曾在2009年於砂拉越一所華文學校「西連民眾中學」擔任校長。她在本書深入淺出地爬梳馬來西亞從十五世紀鄭和下西洋、西方殖民勢力的治理、日本占領時期,直至獨立建國後經歷政治波動、東馬與西馬的整合,再走向「一個馬來西亞」(1 Malaysia)的漫漫長路。
黃偉雯透過台灣人的身影,提供了一條清晰的路線,帶領讀者從歷史、華文教育、當代社會與宗教生活以及飲食文化,認識多元種族共生共存的馬來西亞。她講述最早移居馬來半島的華人的後代峇峇娘惹,在飲食與語言上融入中華文化與馬來文化的元素,也探討清末下南洋的新客,從事苦力工作、奠定了城市的經濟發展。她看見華僑自主成立社團組織、報刊及學校,以響應孫中山的革命事業,也直視反殖反帝的馬來亞共產黨對土地深層的愛以及這份愛所帶來的苦難。她亦洞悉,在馬來西亞獨立之後,馬來人掌握政治主導權,使華人在政治、經濟及文化上遭受不平等待遇,但華文教育維繫了族群文化的傳承與延續。
除此之外,曾任校長的黃偉雯也在本書提供她對馬來西亞華人學生到台灣留學的風氣的觀察,思索台灣與馬來西亞之間的交流,並從在地的生活經驗出發,品味潛藏在撈生、茶粿與海南咖啡等特色美食之中的情感與生活況味。
過去種種不僅揭露身為移民的華人在異鄉落地生根的困境,也點出華人與馬來人、印度人及原住民之間的文化角力。今天的馬來西亞,各族群之間的生活相互影響、交融,密不可分,就像加入了一匙辣死你媽裡的參巴醬,逐漸融合成一味,卻滋味無窮。今天的大馬華人必須思索的是,當一名「馬來西亞人」究竟直指什麼樣的未來。
《來去馬來西亞》是一本獻給台灣讀者的馬來西亞史,試圖以台灣人熟悉的角度來探索這個國家的多元種族、殖民歷史與文化日常,向我們揭示馬來西亞華人的生存奮鬥、文化傳承與創新。馬來西亞華人的過去與現在提供了我們一個熟悉的切入點,重新理解這個亦遠亦近的東南亞國家。
作者簡介:黃偉雯
曾任高中歷史老師十餘年,2015年放棄教職後展開斜槓人生,目前的身分包含有作家、歷史文化講師、印度彩繪師、國立台北商業大學東協經營管理實驗場域顧問,活躍於「故事:寫給所有人的歷史」網站,擁有英語領隊執照,同時於國立政治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攻讀博士。自上個世紀末起,開始了馬來西亞田野調查的學術研究,參訪馬來西亞無數次。在當地出版了一本研究論文、寫過《詩華日報》的美食專欄、辦過簽書會,並帶過華文交流參訪團。
偉雯最特別的是曾在馬來西亞砂拉越州西連民衆中學,擔任當地第一位台灣籍華文獨立中學校長。多年來累積的人脈與情感,一直覺得馬來西亞是自己的第二個家,希望可以帶著更多台灣人認識這個國度。
著有《誤闖叢林的校長:浪漫遊東馬》、《開始在馬來西亞自助旅行》、《用電影說印度:從婆羅門到寶萊塢,五千年燦爛文明背後的真實樣貌》、《個人旅行:吉隆坡》、《校園崩壞中:連孔子都傻眼的教育亂象》等十餘本著作。
請大家支持,我全部六個粉絲頁
李基銘主持人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lee
李基銘新聞報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twnews
李基銘的影音頻道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video
漢聲廣播電台「fb新鮮事」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vhbn
漢聲廣播電台「快樂玩童軍」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scout
漢聲廣播電台「生活有意思」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life
街道命名故事 在 港。故 kongguhk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20幾年前,一位將要退休的寫字佬,抄寫了幾千字,送給他的招牌佬好友。20幾年後,招牌佬的兒子拿起這疊泛黃的字稿,細細翻閱。20年是一個怎樣的概念?或許是你再抬起頭,突然發現一片不一樣的街景。又或許是你繼續低下頭,對着螢幕輸入一段簡短的文字。在時代的巨輪中,改變的是環境,還有習慣。不變的是字稿上的墨跡,那剛猛的一撇一捺,氣勢如舊。
寫字佬李漢,招牌佬李威和兒子李健明。這是一份橫跨兩個時代的情誼,一個寫字佬和招牌佬之間的故事。
寫字佬與招牌佬
「由你出世嗰日,你已經喺一個做招牌嘅環境之下長大,好難話有冇興趣。」李健明就是這樣,對着一份談不上興趣的事情做了30年。從小學開始,李健明就偶爾會到招牌店裏幫爸爸忙,做一些簡單的工作或是當個跑腿,去向李漢伯伯拿字。在他的印象中,李漢是一位很隨和的人,和爸爸情同手足。有時候會免費幫爸爸寫字,在付錢時趕走李健明。兩人甚至經常到新界尋幽探祕,試過有一次氣溫驟降,李漢心急地買衣服給爸爸。「李伯真係當我爸爸係細佬咁看待。」李健明憶述。
90年代初期,李漢打算退休,告老還鄉。他怕自己退休之後,沒人幫李威寫字做招牌,便對着字典抄寫了楷書和隸書,共5000多字的字稿送給李威。然而在90年代中期,招牌店買進了第一部電腦?膠貼機,招牌製作上也開始使用電腦字,李漢的字稿也只能存放在櫃裏。
由手寫招牌到電腦字型
20年後,李健明翻開霉黃的字稿,決定將李漢伯伯的字製作成一套電腦字體,讓這當年在香港街頭隨處可見的字體可以出現在螢幕中。製作電腦字的過程並不簡單,李健明要先將字稿上的字按部首整理好,然後將2000頁的字稿掃描成電腦檔案,再逐一命名。之後用電腦軟件勾畫出每個字的外框,最後交由台灣公司編碼做電腦字體。
更困難的是修復的過程。因為李漢當年只抄寫了字典的前半部,而字稿上沒有的字,李健明需要透過不同的方法去集齊餘下的字。例如搜集爸爸過往製作招牌留下的原稿,透過將文字部件拆開再拼合的步驟,甚至一筆一筆地拼出字稿上沒有的字。「電腦化一套字最難嘅,就係你真係要好有恆心、好有毅力去做,6000個、7000個字,一個一個做出嚟。」李健明看着電腦中的文字檔案說道。
編碼完後還要做校對的工作,透過不斷地試用字體,去檢測字與字之間的粗幼、比例等,再作出修改。連同製作,前後花了兩年多的時間整理好近8000字,這套字體才大致上完成。
「李漢港楷」 延續手寫字的溫度
李健明將這套字體命名為「李漢港楷」,取其諧音想市民看看香港的街道。「以前嘅招牌好多時就淨係得字,比較少會見到有圖像出現。依家整嘅招牌,可能真係會欠缺咗舊香港嘅味道,我只能夠話係特色唔同咗。」李健明介紹起香港招牌的變遷。他想藉着這套字,將舊香港招牌的味道帶到現在,於是籌辦不同的導賞團、工作坊、展覽等,分享李漢伯伯的字體,分享香港招牌的點滴。
至於有沒有期望這套字能對香港帶來甚麼影響,李健明搖了搖頭:「手寫字的確有一個人情味、一個溫度喺度。就好似短訊同寫信,係兩回事嚟。冇話邊個比較好,只係大家使用嘅媒體唔同咗。」李健明笑說,自己只是讓別人在眾多字體中,能有多一個選擇。又或者只是想將以前寫字佬的智慧帶來現在,讓招牌製作更方便。因為以前的手寫招牌字,刻意用行書將筆劃連起來,除了美觀之外,更有功能上的考慮,方便招牌字的剪裁和安裝。
不想辜負李漢伯伯的心意,想將小時候看過的招牌的感覺和前人的智慧帶到現代,這大概就是李健明堅持延續李漢字體的原因。
或許現在抬頭已經很難再看到舊香港味道的招牌,或許很多人已經習慣打字,很少再拿起筆來寫字。那就讓今集《港。故》用7分半鐘,帶大家重新體驗一下手寫招牌字的人情味和溫度。
-------------
《港。故》:東網每周專題習作,講故事、講香港人的故事。
Fb:http://bit.ly/oncckonggu_Fb
IG:http://bit.ly/oncckonggu_IG
Youtube:http://bit.ly/oncckonggu_Youtube
街道命名故事 在 大角咀變遷及附近以樹木命名的街道名由來 - YouTube 的推薦與評價
大角咀變遷及附近以樹木命名的 街道名 由來. ... 世界地圖上的搞笑地名/ 街道名 合輯! 名字背後的 故事 是...? Carl Ho卡爾頻道. Carl Ho卡爾頻道. ... <看更多>
街道命名故事 在 #街道命名故事 - Explore 的推薦與評價
explore #街道命名故事at Facebook.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