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上收到群組訊息,覺得應該很多讀者需要這個機會,各位焦慮型 vs. 逃避型依戀的未婚伴侶,來幫幫 海苔熊 的博士論文XD
====================
我們希望招募在感情裡「焦慮與逃避依戀配對」的未婚伴侶,並且透過沙盤遊戲來探討你們在伴侶關係當中所共同面對的議題。
本研究之所以採用沙盤遊戲,是因為在我的實務經驗,以及許多研究報告中,都提到:沙盤遊戲可以讓我們意識自己在伴侶關係當中,沒有察覺到的想法、感受與議題。
若是您符合以下條件,也有興趣探索自己與伴侶的關係,並且願意接受沙盤遊戲的討論形式,竭誠歡迎您報名來參加我們的研究:
1.在這段關係當中,明顯感受到其中一個人比較偏向焦慮依戀,很害怕被遺棄,另外一個人明顯偏向逃避依戀,不喜歡太過親近,兩人經常因為這樣的狀況而有所爭執。
2.您與伴侶雙方的年齡介於22~30歲之間,且雙方屬於一對一的戀愛關係當中。且交往時間大於六個月。
3.雙方都願意一起來參加整個研究流程,每週一次,共計6-8個星期。
4.伴侶雙方都居住在台北,或者每週固定要回到台北。因為研究者的沙遊治療室兩間都在北部,一個在大安區,一個在北投區,報名前可能須衡量交通狀況。
5.因為研究需要,本研究的進行過程中,會請您談談兩個人的相處情形,或是各自的成長經驗等。同時,為了讓研究結果更具有說服力,本研究也會對您進行心理測驗的施測。
6.為了保障您的隱私權以及相關權益,您在本研究當中所提供的所有資料,都將會以匿名的方式進行處理。且這些資料也僅將用於論文撰寫以及後續投稿之用。
本研究的目的在於對您的伴侶關係進行理解與評估,而並非對您進行心理治療或伴侶治療。不過您可以透過本研究,更加明白您與伴侶之間的互動模式,以及潛藏在兩人之間的衝突議題。而本研究在研究結束後,也將提供您透過心理測驗的分數,以及一次性的伴侶諮詢(90分鐘)。而在本研究的過程中,您無須負擔任何費用。
如果您對本研究有興趣,歡迎填下列表單報名,我們會盡快篩選適合參與本研究的對象,並且給您答覆。倘若您對沙盤遊戲有興趣,而自己剛好又是「焦逃配」其中的一員,竭誠歡迎你一起來參加,有興趣的夥伴,歡迎填寫下面的問卷,我們會經過評估之後篩選適合研究的伴侶,不論您是否符合研究需要的條件,我們都會回信告知篩選結果。
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輔導與諮商研究所博士生:程威銓
指導教授:黃宗堅
#這裡報名
https://forms.gle/aFgrAmTVdh3CWJ7J6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75萬的網紅志祺七七 X 圖文不符,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記得打開CC字幕 #有過這樣感覺的人請舉手 ✔︎ 成為志祺七七會員:http://bit.ly/join_shasha77 ✔︎ 訂閱志祺七七頻道: http://bit.ly/shasha77_subscribe ✔︎ 追蹤志祺 の IG :https://www.instagram.com/s...
逃避型依戀 性 單 戀 在 健身教練菜菜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依戀障礙》
為什麼總是在意別人的想法?
為什麼總是在否定、責怪別人?
為什麼對拒絕和傷害特別敏感?
為什麼工作和戀情總是無法長久?
為什麼人際關係這麼困難?
———-
📍依戀的穩定性與依戀的形式,不只影響了人際關係及親密關係的要求,更與每個人的生存之道、對人生的興趣、戀愛及育兒的方式與抗壓性脫離不了關係,甚至和一生的健康狀態有關。
📍依戀的對象必須是經過「選擇的特定對象」。這種「選擇性依戀」是與特定對象(依戀對象)之間的特殊連結。
出生後六個月到一歲半左右的時期,對依戀的形成是最重要的時期。這段「關鍵詞」一過,幼兒就無法與母親順利建立起依戀關係。
📍無法獲得認同的孩子,成人之後內心深處將永遠殘留「想獲得雙親認同」、「想要被愛」的念頭。
————-
📌孩子的四種依戀模式
除了安全型以外的三種模式又統稱為「不安全型」
「安全型」
安全型的兒童在與母親分離時,雖然會展現出哭泣等不安反應,但反應不至於過度。當母親重新現身時也能坦然表現喜悅,主動擁抱母親。約六成的兒童表現出這種模式的依戀。因为做為安全堡壘的母親充分發揮了機能,安全型的兒童在感到壓力時也能做出適度的依戀行為。
也能做出適度的依戀行為。
「反抗型/矛盾型」
反抗/矛盾型的孩子在母親離開時,會表現出大哭大叫等激動的不安反應,然而一但母親再次出現,卻又對母親的擁抱做出抵抗或排斥的反應。不過,只要一待在母親身邊就不願意再度分開。這是因為母親做為安全堡壘的功能沒有充分發揮,引起孩子過度的依戀行為。約有一成的孩子屬於這種類型。通常這種孩子的父母時而關愛孩子,時而漠不關心,也有不少父母過度神經質或是管教太過嚴厲。反抗/矛盾型的孩子在年齡稍長之後,罹患焦慮症的機率很大,也容易遭到霸凌。
「逃避型」
逃避型的兒童在與母親拆散時幾乎沒有反應,即使與母親再次相會,除了排斥目光接觸之外,也不會主動擁抱母親。因逃避型的兒童沒有安全堡壘,是即使感受到壓力也不會採取依戀行為的類型。約有一點五到兩成的兒童屬於這種類型。從自小在育幼院等設施長大的小孩身上,經常可看到典型的逃避型依戀。有時,缺乏父母關愛或照顧,被放任成長的孩子身上也可看見這種類型。逃避型的孩子年齡稍長後,很容易叛逆或出現攻擊性。
「紊亂型」
紊亂型的行為中參雜了逃避型與反抗型的表現,特徵是沒有固定連貫的行為模式。有時以為孩子毫無反應,有時又會激烈哭或強烈憤怒。此外,這類型的孩子也會出現蜷曲身體。看似恐懼父母攻擊的反應,或是相反地突然攻擊雙親。不少紊亂型的孩子經常遭到虐待,或者擁有精神狀態極度不穩定的父母。原本該安全的堡壘反而成為危險的地方,致使孩子陷入混亂。因為無法預測父母的行動,孩子的行為也變得紊亂失序。紊亂型的孩子將來也容易發展出邊緣性人格障礙。
#書單 #書評 #書類整理 #讀書筆記 #閱讀 #閱讀日
#閱讀紀錄 #閱讀分享 #依戀障礙
逃避型依戀 性 單 戀 在 心靈僻靜花園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繼上篇,再來分享精神科醫師岡田尊司(Okada Takashi)提到的形成逃避型依戀的相關因素:
#遭到忽視與逃避
形成逃避型依戀形式的主因 ,是嬰幼兒時期遭到父母忽視,當孩子向父母尋求照顧與關心,卻遭到忽視或期待落空,不斷反覆後孩子會開始放棄期待,藉以避免傷害。在生物學上是個適應過程,在過程中人會逐漸刪除得不到報酬的行為。比如當孩子發現哭鬧或撒嬌無法換來父母任何反應時,就不會再做出同樣的行為。
#缺乏同理回應
塔養安定的依戀,首先必須塑造出能讓孩子感到安全與安心的環境,也就是養育者的回應與同理心。回應指的是互動反應,在孩子提出需求時能夠獲得回應;同理心則是站在對方立場理解對方心情。若孩子有所求而未能得到回應,或是被強迫接受不符期待的回應時,就算是失敗的同理回應。在缺乏同理回應中成長的孩子,不只對他人難以抱有基本信賴,也很難養成付出同理回應的能力,甚至難以理解自己的感受與需求。
#父親的影響
對嬰兒而言,母親像是自己的一部分,而父親則是人生中第一次遇見的「他者」,父親的回應是否具備充分同理心、孩子與父親是否能建立安定的依戀,對孩子日後與他人的關係將產生很大的影響。佛洛伊德稱此為「戀母情結」,對父親的競爭心理與恐懼心理,只要在建立穩定依戀後,就能順利克服。相反地,與父親關係淡薄或被父親的存在所壓抑的人,成長後也容易把和父親相處時的不順利與恐懼感投射到他人身上,持續對人生造成影響。
#過度掌控
在太嚴厲或過度掌控的父母教養下成長的孩子,很容易產生不安全型依戀,也經常出現逃避型依戀的傾向。這類型人成長過程多半以父母的意思為優先,無論做什麼都必須按照父母的命令進行。受到過度掌控的人,除了無法清楚表達自我情感與意志之外,人格中往往具有雙面性。一方面與人發展親關係,另一方面卻無法發自內心信賴對方,更有甚者,表面上的態度與內心真正的想法南轅北轍。
他們從小就本能地察覺,被父母得知內心想法是一件危險的事。這類父母通常擁有嚴肅的個性和強烈的義務感,容易受限於「非怎樣做不可」的思考枷鎖。比起自然湧現的親情或同理心,他們更重視是否達成目的、遵守規範或標準。這樣的父母與孩子互動時,並不是察覺孩子的心情或需求,給予具有同理心的回應,而是依據自己認定的規範或標準,單方面下達指令。站在孩子的角度,被強迫灌輸不符合自己需求的東西,只會因壓力而喘不過氣,不旦沒有獲得的喜悅,反而是一種強加的痛苦。
#心靈創傷
世上所有生物為了生存都會表現出的基本反應,就是盡可能避免受傷的狀況,保護自己延續生命。因此面對被忽視放棄、過度掌控或壓力,甚至受傷的情況,逃避是保護自己的最佳方式。比如因為期待而受傷,那麼避免期待也就不會受傷;或者成長過程受到過度掌控而成為逃避型,藉由抹消真正的情感或意願來避免內心掙扎或受傷;或是最容易逃避的就是失敗受傷經驗,其中被霸凌或排擠的經驗會對依戀造成負面影響。若無法順利克服這種經驗造成的心理傷害,人就會陷入恐懼,害怕同樣事情再度發生,從而開始逃避可能發生的狀況。
#父母失和
父母的爭執或離婚,會對孩子的依戀造成傷害,長期影響孩子的依戀形式。親眼目睹雙親從爭吵到離婚的過程,心靈受創的孩子長大後無法對戀愛或結婚採取積極的態度,難以主動與異性建立親密關係。或是聽著雙親互親毀謗的言論,孩子無論對哪一方都無法打從內心信任,長期處於負面、攻擊性情緒下的孩子成長後,在面對親密關係時,不安或抗拒的反應會更明顯,而傾向與人保持距離朝更強烈的逃避型依戀形式發展。
逃避型依戀 性 單 戀 在 志祺七七 X 圖文不符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記得打開CC字幕 #有過這樣感覺的人請舉手
✔︎ 成為志祺七七會員:http://bit.ly/join_shasha77
✔︎ 訂閱志祺七七頻道: http://bit.ly/shasha77_subscribe
✔︎ 追蹤志祺 の IG :https://www.instagram.com/shasha77.daily
✔︎ 志祺七七 の 粉專 :http://bit.ly/shasha77_fb
各節重點:
00:42 我喜歡你,但你不要喜歡我!
03:09 人為什麼會討厭喜歡自己的人?
05:15 我們的觀察與觀點
07:29 掰比
【 製作團隊 】
|企劃:歡歡
|腳本:歡歡
|剪輯後製:Pookie
|剪輯助理:絲繡 & 范范
|演出:志祺
——
【 本集參考資料 】
→ 女人迷|解析你的依戀型態:你需要的不是新關係,而是認識自己:https://bit.ly/2luxCe0
→ 知乎|lithromantic性單戀人格:說說你的故事吧。?:https://bit.ly/2lRFs1n
→ 風傳媒|「我喜歡你,但你千萬別喜歡我…」有種人不想被喜歡的人喜歡,他們叫「性單戀」:https://bit.ly/2kigDeo
→ Dcard|我也是性單戀者,不過我踏出去了(文長):https://bit.ly/2kkRmAe
→ Dcard|lithromantic 性單戀者(文長):https://bit.ly/2kaOOVC
→ 泛科學|依附理論的起源:我們為什麼會依賴別人──依附理論系列(一):https://bit.ly/2DYbfWP
→ 泛科學|關鍵字:依附理論:https://bit.ly/2CRRkGm
→ Meteor|#分享 性單戀者!??:https://bit.ly/2jPTnnS
→ pei hsuan Ho|Being Lithromantic 一位性單戀者的表白:https://bit.ly/2kaPdHC
→ 維基|性單戀:https://bit.ly/2lpmsXU
→ Dcard|我喜歡他,但他是性單戀患者:https://bit.ly/2lrgYMh
【 延伸閱讀 】
→ 《 戀愛這種病 》岡田尊司,時報出版(2017)
→ 關鍵評論網|自戀狂、反社會、邊緣人:八種具「逃避型依戀」特徵的人格類型:https://bit.ly/2U4dw74
→ 維基|迴避性人格障礙:https://bit.ly/2VdArx3
\每週7天,每天7點,每次7分鐘,和我們一起了解更多有趣的生活議題吧!/
🥁七七仔們如果想寄東西關懷七七團隊與志祺,傳送門如下:
106台北市大安區羅斯福路二段111號8樓
如有業務需求,請洽:hi@simpleinfo.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