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興國家智慧城市六大應用
新興市場的特色是內需動能強,快速的經濟發展帶動人口向都市集中,但因基礎建設跟不上經濟成長,衍生出智慧城市的各項需求。新興國家的貧富差距與安全基礎設施不足,造成人民生命財產受到威脅;不健全的醫療系統使疾病防治困難,東南亞地區的疾病負擔程度為全球最高。暴增的車輛與都市化現象造成交通壅塞與事故,讓泰國曼谷與印尼雅加達為亞洲最擁擠城市之首;但另一方面,觀光是新興國家重要的收入來源,在遊客增加的同時,也刺激了交通、網路、安全等基礎建設的需求……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6萬的網紅高松傑高Sir正能量,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太平山青年商會 《愛~樹木Love Tree, Love L!VE -植出個未來》第三屆植樹活動 太平山青年商會昨日(三月二十四日 星期天)於坪洲復育區舉辦第三屆《愛~樹木Love Tree, Love L!VE -植出個未來》植樹日,本會誠邀太平山青年商會會員、各位分會會員、香港專業教育學院...
都市化現象 在 高松傑高Sir正能量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太平山青年商會
《愛~樹木Love Tree, Love L!VE -植出個未來》第三屆植樹活動
太平山青年商會昨日(三月二十四日 星期天)於坪洲復育區舉辦第三屆《愛~樹木Love Tree, Love L!VE -植出個未來》植樹日,本會誠邀太平山青年商會會員、各位分會會員、香港專業教育學院(青衣分校)及上一屆參加者出席並贊助了多位青少年親身體驗一人一植樹造林的實際情況。籌委會仝人特此多謝各贊助者支持、近百人的參與及各會員的捐贈!
活動當日初段有驟雨,但天公做美,其後放晴,令大家可以在舒服的環境下到復育區植樹。是次活動分為簡介、示範及實踐三部份,青少年完成後獲得頒予証書。是次活動本會特別為受惠機構「香港綠色自然聯盟」捐款。香港綠色自然聯盟為一所非牟利組織,與聯合國環境規劃署、世界地球日委員會、世界濕地組織、HIMA FOUNDATION等組織聯合進行國際植林綠化工作,向學校和不同組織提供具啟發性的環保經驗,為弱勢群體和青年領袖訓練進行有關改變環境及社會的活動,建立生態恢復計劃等。
是次活動籌辦主席暨本會社會發展董事江芷恩及社會發展組副會長高松傑表示過往舉辦植樹目的為修復自然生態環境,然而全球暖化問題咎因於都市化的生活方式排放大量二氧化碳,所以推廣實踐節能減碳一事刻不容緩。
今年為加強對環境作出貢獻與教育推廣,本會將會在4月25日於國際青年商會香港總會舉行活動(二)-《青商知識講座 暨 愛~樹木Love Tree, Love L!VE - 節能減排工作坊》,非常榮幸邀請了08年世界十大傑出青年甄偉僑博士及理工大學代表到場分享以行動証明支持與出席人士一同進行簽署約張儀式,從個人生活模式及態度改變實踐愛護環境,減輕全球暖化現象,為下一代留下純淨的地球。我們太平山青年商會再次誠邀各太平山人及各位分會會員出席是次講座。
最後,特別鳴謝(排名不分先後):
2013年會長張天智
2005年會長梁珮澄參議員
2009年會長楊健茹參議員
再次多謝大家的支持及參與,我們明年 2014 見!
關於太平山青年商會:
太平山青年商會乃國際青年商會香港總會轄下十九分會之一,成立於一九七八年,是一個致力發掘青年人領潛能的非牟利組織。宗旨是為年青人提供發展機會以進他們創造積極的改變。現時,國際青年商會香港總會擁有超過1,500名會員,來自十九個分會。
都市化現象 在 [閒聊] 逆都市化- 看板home-sale - 批踢踢實業坊 的推薦與評價
看一下維基的定義
滑鐵盧大學地理系副教授Clare J.A. Mitchell發表稱,在歐洲,逆都市化是超出郊區化
或大都市去中心化的一個區域向另一區域分散化的過程。逆都市化是描述一種遷移的描述
性術語。他將逆都市化分為三種:遠郊都市化(ex-urbanization)、
遷移都市化(displaced-urbanization)和反都市化(anti-urbanization)。
Mitchell使用「遠郊都市化」一些學者譯作「通勤都市化」一詞描述該過程,指那些居住
在都市都市外圍的人,他們通過社交網絡和工作保持密切聯繫。通常仍然享受現代基
礎設施的便利。
「遷移都市化」(displaced-urbanization)是指因諸如以下因素而被迫離開都市的人:
找不到工作、生活成本增加,或對都市社會文化的不滿和/或牴觸。
「反都市化」(anti-urbanization)的人。通常,這些人受到了一種拒絕都市生活方式
和消費文化的激勵。對於那些選擇離開和放棄都市生活方式和文化的人來說,逆都市化是
一種逃避。出於這種原因而離開都市的決定通常是向精神成長和拒絕物質主義邁出的一步
。
總而言之,逆都市化原因主要是兩種:內部原因和外部推動因素。內部原因包括地價和房
價過高、市中心人居環境惡化、產業結構調整;外部推動因素主要是汽車的普及、高速公
路的建設、媒體和商業宣傳、生活觀念變化等。
案例:
1. 中國的都市化在1966-1976年「文化大革命」間,都市化陷入停滯,並出現了大規模的反
都市化現象,具體表現為大規模的「上山下鄉」運動,工廠內遷,幹部、知識分子受迫害
遷往農村等。據估計,20世紀60年代末下鄉的高峰期,中國有1000多萬人從都市遷往農村
,而1968年全國的城鎮人口僅1.68億。本次反都市化完全不同於已開發國家出現的逆都市
化,是極「左」政治路線的產物。
2. 美國是逆都市化的典型。因為都市化開始的早,美國都市的核心區域規劃和建設時間
也較早。這些規劃已經不適用於現代交通和過高的人口密度。由於美國沒有大規模
行政主導的拆遷活動,土地也屬於私人,都市更新計劃推進緩慢,市區很多已經不宜居
的住房單元仍舊保留。對於一些中小都市,這些住宅區無法吸引到中產階級住戶
也無法保持房價(郊區新建住房的競爭)而被遺棄或成為貧民窟
因為全球化和環保活動導致美國很多勞動密集型和污染性工業部門外遷,市區內出現大量
失業人口和大片廢棄廠區,形成衰敗的環境氛圍,根據環境犯罪學的理論,這種衰敗氛圍
也會加劇都市中的犯罪活動,進一步迫使當地人口外遷。
典型的逆都市化都市有:巴爾的摩(人口從50年代的95萬下滑到現在的58萬)、芝加哥(
人口從50年代的360萬下滑到現在的270萬)、底特律(人口從50年代的190萬下滑到現在
的60萬)
3. 20世紀70年代,環境污染問題導致西方國家大規模放棄煤炭改用石油和天然氣,魯爾
工業區的煤炭產業遭受致命打擊。隨後歐洲鋼鐵產能逐漸轉移到開發中國家,整個魯爾-
杜塞道夫地區經濟產業重組,大量工人下崗轉業,魯爾工業區出現嚴重人口外流現象。
=============================================================
再都市化
再都市化(英語:Reurbanization),也稱為再城鎮化,是都市化發展進程的一個階段,
是針對逆都市化而言的一個應對過程,使得城市因發生逆都市化而衰敗的城市中心區再度
都市化的過程,是都市化、郊區都市化、逆都市化和再都市化四個連續過程的第四個過程
。
例子:
1.美國東北部地區的一些大中城市,在1980年代開始正視其自身經濟結構不合理和人口
減少的問題,並由公共部門主導進行積極調整產業結構,發展高科技產業和第三產業,
積極開發市中心衰落區,以吸引年輕的專業人員回城居住,加上國內外移民的影響,
1980年至1984年間,就有紐約、波士頓、費城和芝加哥等7個傳統大型城市在城市中心
區域內,再度歷史性的實現了人口的正增長,出現了再都市化的過程。
2.英國倫敦的人口在連續30多年下降後,於1985年起開始微弱增長,也出現了再都市化
現象
=============================================================
可以從定義中去思考一下台灣的現狀,不管你是站在哪一方思考
台灣目前最明顯的是通勤都市化的現象,人口開始離開市區往周邊移動
透過方便的通勤模式仍享有都市化的便利
維基的台灣人口變化圖 https://reurl.cc/YvkYND
可以看到北中南都有明顯的趨勢,人口在轉移,商業活動也在轉移
前十大移出區都在雙北,台北市區更佔了其中9個
北部移入區都是靠新的重劃區,如林口 淡水 桃園市 龜山 五股
中部移入區是北屯 南屯 烏日 沙鹿
南部則是仁武 橋頭 善化
遷移都市化現象在過去幾年南部地區滿常見的,人口不斷的向北部移動
但這兩年已經明顯反轉,雙北流出人數排名全台前兩名
現象是否會持續值得觀查
此外疫情的衝擊也迫使人們改變習慣的生活方式
電腦網路的發達也讓人可以不用在都市裡依然可以完成工作
也許也會一定程度上加速逆都市化的過程
如果你相信該城市(地區)會再都市化,或是仍在都市化階段,那買的房地產就會增長
反之則應該朝向周邊地區或其他發展中的城市購買
下好離手,等20年後開獎XDDD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111.243.19.217 (臺灣)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home-sale/M.1653923297.A.E42.html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