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imal Flow》
今天聽了創辦人 Mike 在 Embodiment Conference 談到 Animal Flow,他講到模仿動物只是AF的一小部分,主要是透過四足支撐的練習,重建身體的內在溝通的連結,最終讓我們,也就是人,這個雙腳站立的動物能夠有更好的運動能力跟生活品質。
而他也非常推崇這類練習,不一定要做AF的動作也沒關係,就自由的去地板開始活動吧,任何動作都可以。
還沒嘗試過的同學不妨試試👍
#AnimalFlow
#animalflowtaiwan
#Kensyogalife
同時也有10000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2,910的網紅コバにゃんチャンネル,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
「animal flow創辦人」的推薦目錄:
- 關於animal flow創辦人 在 Ken's Yoga Life 阿肯師的瑜伽隨記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 關於animal flow創辦人 在 健身狂 Sally & 隊長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 關於animal flow創辦人 在 Ken's Yoga Life 阿肯師的瑜伽隨記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 關於animal flow創辦人 在 コバにゃんチャンネル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 關於animal flow創辦人 在 大象中醫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 關於animal flow創辦人 在 大象中醫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 關於animal flow創辦人 在 [心得] 關於Functional Patterns - 看板MuscleBeach 的評價
- 關於animal flow創辦人 在 創辦人麥克》 來看一下Animal Flow 動物流創辦人Mike... 的評價
- 關於animal flow創辦人 在 台中爆健身工坊Riot Fitness _動物流(Animal Flow) MIJI教練 的評價
- 關於animal flow創辦人 在 台中Riot Fitness 爆健身工坊_動物流(Animal Flow) - YouTube 的評價
animal flow創辦人 在 健身狂 Sally & 隊長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這才是Animal flow!🐾🐾🐾
看看我們創辦人Mike的flow❤️
還記得前幾年剛學習時,
有人一看說這是瑜珈,
有人一看說這是舞蹈,
有人一看說這是熱身沒什麼,
甚至還說這是模仿動物的訓練模式很花俏,這段時間,動物流系統被許多教練看見,也越來越多不同背景的教練們互相學習與成長。
動物流使我們
靈活度增加,
敏捷度增加,
核心力量增加,
穩定度增加,
力量控制及轉換增加。
在這個與世界交流,
用身體語言創造溝通,
用流動來讓身體進步的訓練模式裡,
AnimalFlow 可說是非常的成功!
歡迎大家一起分享🐾🐾🐾🐾🐾🐾
animal flow創辦人 在 Ken's Yoga Life 阿肯師的瑜伽隨記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關於Animal Flow》
剛好之前聽了Yogaland一個不錯的podcast,Jason Crandell 跟 Yoga Biomechanics: Stretching Redefined 的作者 Jules Mitchell 在討論柔軟度,裡面有些討論滿有共鳴也跟要分享的Animal Flow有相關,所以就一起講了吧。
🎯#Flexibility (柔軟度)
在瑜伽的世界,我們會發現有些練習者很注重柔軟度,但到底怎樣的柔軟度才是夠呢?解剖學標準,體操標準,或是其他。
對於這個主題,Jules提供了一個很好的觀點,就是你的日常生活中需要的是怎樣的柔軟度,而這就因人而異。
但如果你人生的目標就是要把腳放在頭後面,這對你很重要,那她也沒有立場阻止你,但你要自己知道自己在做什麼就好。
而以她的經驗來看,她有好幾個年長的客戶,有著非常受限的活動度,但依然過著快樂,健康且成功的人生,所以看來活動度不是達成這些的必要條件。
🎯#Strength (肌力)
而在光譜的另一邊,肌力的重要性,我想也不用我特別提,現在大家常識都應該知道肌力相對重要的多,在我75歲的學生身上就是一個非常好的例子,明顯的肌力進步讓她的生活變得快樂跟輕鬆多了。
而訓練肌力的方法很多,重訓,自體重量訓練,瑜伽等等都是好的方法(前提是找到對跟好的教練或老師),而AF就是一個具備功能性也很不錯的自體重量訓練方式。
其實透過進修跟深入的練習後,我個人覺得AF跟瑜伽練習是非常好的互補。
AF裡有幾個特點我覺得非常有價值:
✅四足基礎的地板變化動作,加強本體感覺的回饋跟神經連結
✅多面向的運動,你可能也可能不會只停留在一張墊子的範圍
✅多關節參與的綜合開閉鏈方式,訓練關節有控制的穩定動作
✅節奏變化來達到整體動力鏈的energy roll,energy redirect跟energy break。簡單講就是加速變向減速。
而以上這些在一般瑜伽練習跟習慣中相對比較少看到。
所以以我比較懶的前提下(不想一定要跑去哪才能練習),我選擇瑜伽跟AF動物流是我平常最常練習的模式,而事實上動物流的動作,有些真的相對簡單卻有很大的益處,我也常會設計進瑜伽的流動裡,或甚至獨立拿來應用。
當然要搭配其他不同形式的練習方法我也是非常支持的,但記得AF創辦人Mike也在一篇訪談中談到他對自體重量訓練跟負重訓練的看法,簡單講他是覺得當你對自體重量訓練能夠掌握到一個程度後,再去做更大重量的訓練,是比較合理的模式。
所以不管你原本的練習模式是什麼,如果還沒接觸過類似的練習,真的不妨試試。看來簡單,但練起來對每個程度的練習者都會有幫助同時也有挑戰的。
➡8/22上課的流動影片明天公佈
#爬行是最強大的核心訓練
#animalflow #animalflowtaiwan #動物流 #xinyoga #kensyogalife
animal flow創辦人 在 創辦人麥克》 來看一下Animal Flow 動物流創辦人Mike... 的推薦與評價
來看一下Animal Flow 動物流創辦人Mike 的強大! 融入大自然的動物流地力訓練! YOUTUBE.COM. ... <看更多>
animal flow創辦人 在 台中爆健身工坊Riot Fitness _動物流(Animal Flow) MIJI教練 的推薦與評價
![影片讀取中](/images/youtube.png)
力量與優雅兼具的動物流( Animal Flow ) Riot Fitness MJI教練 IG: ... 及自體重量 模仿動物移動及伸展 做出許多流暢且華麗的動作國外 創辦人 Mike ... ... <看更多>
animal flow創辦人 在 [心得] 關於Functional Patterns - 看板MuscleBeach 的推薦與評價
開始接觸Functional Patterns(以下簡稱FP)後,
陸陸續續有許多人詢問我關於FP的問題,
特別整理這篇上課、訓練心得和大家分享,
看看有沒有辦法幫助大家解決對FP的疑問。
為什麼我會決定要上FP?
2018年我花了非常多的時間在找尋更完整的動作控制、動作優化的知識,
希望可以替自己的訓練和公司的培訓帶來助益,
並嘗試教育更多來到超核心健身中心的客戶關於姿勢和動作控制的重要性,
除了在網路上蒐集許多關於動作訓練、動作優化的課程和相關資訊外,
也同時試著學習從物理治療人員的角度,
去瞭解他們是怎麼看待人體和動作的,
並開始深度學習筋膜的相關知識。
在接觸筋膜後,
有許多認知和實作的層面都和過去肌肉骨骼系統有很大的差別,
而且重點是『有效』,
應用在自己或教練的身上都獲得不斷地獲得正面的回饋,
無論是身體的排列、力量輸出和動作控制的細節都有提昇,
因此我開始找尋市場上和筋膜及動作訓練有關的課程,
2018年我分別上了Movement & Mobility 101、赤足訓練、CFSC功能性訓練、
Animal Flow動物流和Anatomy Trains in Training解剖列車等課程。
其中解剖列車的課程更是開拓了我對於人體動作模式的想像,
唯一可惜的是雖然在課程中有筋膜的動作教學,
但這些動作只是照著筋膜線的走向來做收縮和伸展,
雖然能融入在教學和訓練課表中,
但對於如何藉由這些動作來優化人體的動作能力動作和姿勢,
依舊沒有提供一個較為完整的知識結構。
而FP這套系統我之前就在YouTube和Instagram上注意過,
在他們所曝光的資訊中一直不斷提到筋膜的概念,
而最吸引我的一點是,
他們教的不是任何特定的動作技巧、工具操作技巧,
而是以人體生物力學為出發點去設計動作,
這跟我一直以來的訓練核心價值非常吻合,
因為剛踏入產業時,
影響我最大的RTS美國阻力訓練專家課程就是以生物力學為出發點,
最大的差異是在於RTS只探討肌肉骨骼系統,
而FP則是以更宏觀的知識結構來探討生物力學和人類的動作,
剛好高雄的加減健身有引進這套系統,
先在線上跟FP Taiwan的負責人洪維謙小聊後,
就決定下高雄找他上一對一課程。
FP Taiwan的一對一教練課程,
是我上過這麼多次教練課以來體驗最特別的一次,
已經好幾年規律訓練經驗的我,
從未想過居然會對自己的身體這麼陌生,
有很多動作根本做不出來,
低到不行的阻力卻感受到前所未有的耗竭,
重點是即便只上了兩次課程,
卻也在課後能明顯感受到身體張力的改變、動作能力提昇,
更開始在自己身上明確感受到到筋膜系統是如何連貫肌肉和影響動作產生的,
於是在上完教練課後我就馬上報名了FP的10週線上課程,
並計畫接著報名Human Foundations課程。
FP課程心得
FP這門課程涵蓋了非常多的元素,
以10週線上課程來說,
從一開始的筋膜放鬆,
到從棒式、四足跪姿和站姿等介紹正確的身體排列和動作控制細節,
再接著帶到呼吸、單側的推/拉和步態細節等等,
或許單看我這樣文字介紹感覺沒有什麼特殊之處,
但其實在課程內容中夾帶了非常多FP創辦人Naudi多年來的教學經驗和知識,
而且整個線上10周課程的主軸和目的也非常清楚,
就是以步態為基礎來優化人體的姿勢、動作能力和功能性而生,
截至目前為止,
即便我已經上完Human Foundations課程一段時間了,
我還是會三不五時回去看線上10周的課程內容,
可見內容非常精華!
2018底也有幸能夠直接在台灣上到Human Foundations課程,
就教學的動作和內容來說其實和線上10周課程有著很高的重疊性,
但有趣的是在三天的課程中,
不知道什麼原因Naudi總是挑我起來練習動作,
也因此和Naudi有許多交流的機會。
但有別於自己過去參加過的所有證照培訓課程,
Human Foundations沒有提供課程大綱和講義,
課程中幾乎是想到什麼就講什麼,
不可諱言的,一開始其實覺得這樣教學太過於隨便,
但三天下來,
反而因此更加瞭解Naudi是用什麼方式在觀察和詮釋人體動作,
以及其背後的思維,甚至還因此學習到了許多Naudi看待生命的哲學。
自己過去在學習時會一直不斷地用理性和邏輯來分析訓練動作上的細節,
而FP讓我學到最大的一課莫過於跳脫眼前的邏輯和證據,
用更宏觀的角度來思考,
以及不再用單一的科學觀點來分析人體的運動方式。
FP的優點
與其他體適能產業的課程相比,
我敢說FP絕對是把動作訓練和肌肉骨骼、肌筋膜相關知識整合最完整的系統,
為什麼我敢這麼說呢?
舉個例子,
像我參加過的赤足訓練課程,
在一開始的原理中有介紹到張力整合結構和足部的肌肉與肌筋膜的關聯性,
但當講回到步態和動作優化時,
卻又跳回只從足部來觀察的單一觀點、身體張力的調整也是只從足部帶到小腿,
這問題不單純只出現在赤足這門課程當中,
更是目前市場上絕大多數課程的盲點,
即便絕大多數的系統都認同並開始帶入肌筋膜的概念,
但當來到實際的操作和訓練時卻又跳回過去以肌肉骨骼為主的內容。
這樣的問題在FP這套系統中完全不會碰到,
但相反來說,由於人體極度複雜,
FP課程中只給一些基本觀念,
光從參與課程中能學習和體驗到的不多,
剩下的細節和身體能力都必須靠自己一直不斷的閱讀學習、練習和觀察才能夠逐漸累積。
而FP最特別也最有價值的內容是Chamber,
Chamber的概念其實就是『刻意練習』,
因為人體的排列會影響身體的張力,
反之,張力也會回過頭來影響排列,
如果想要打造一個理想的身體能力、姿勢和排列,
就必須要刻意練習在理想排列的情況下去給予阻力,來優化身體能力!
FP的缺點
可能是因為自己過去有上過許多課程的關係,
在上Human Foundations課程時,
我就能夠以目前運動科學、筋膜、演化、大腦和生理的資訊拼湊出FP背後的原理,
所以對我來說FP這門課程是非常科學的!
但這些原理無論在FP的課程或線上的影片中,
都沒有以一個有系統、有架構、有邏輯的方式來傳遞,
導致即便有接觸FP的人也沒有辦法很合理的說出這樣的訓練模式到底是在幹嘛?
沒接觸過的人更是霧裡看花,
因此衍生了很多認知上的衝突和斷層。
這也是為什麼我後來設計了『大腦、筋膜和動作』這門課程的主因,
因為想用科學且有系統的方式跟大家分享這套訓練模式的原理,
以及為什麼人體該這樣運動?
另外,創辦人Naudi在網路上的言論跟我剛踏入產業的時候一樣,
經常以自我導向很高的出發點去批評他人訓練上的問題,
即便我能夠理解Naudi想表達的訓練正確性和背後的邏輯,
但從教育的觀點來看,
這樣的言論操作模式並不能幫助到更多人,
反而會讓對FP這套系統不了解的人覺得這好像是什麼奇怪且言論激烈的門派,
這是讓我覺得FP比較可惜的地方!
總結
健身產業的發展跟商業、文化和歷史發展都有關係,
目前產業的走向承接了最早期的有氧運動發展、阿諾發揚光大的健美運動,
到現在很台灣很流行的健力等,
這些絕對都是人類可以做到的事情和可以發展的專項,
但追根究柢,這些運動和競技項目的初衷是為了帶給人體健康和優化身體的能力嗎?
這點是我自己一直不斷在思考的。
隨著對身體的了解愈多,
開始意識到自己過去對健美這項運動的追求,
對心理和生理的層面都很不健康,
當開始接觸動作優化之後,
更發現身體有很多動作是失能的,
經常需要做活動度練習和筋膜放鬆,
而且似乎永遠跳脫不出失能、緊繃甚至是疼痛的循環。
引用解剖列車作者Tom Myers的一段話:
『筋膜並不特別,我們現在之所以覺得特別是因為我們對筋膜不夠了解!』
同樣的想法也適用於FP這套系統上,
但說真的,無論從大腦、演化、生理、人體力學、動作的觀點,
目前已有愈來愈多的證據顯示人體和肌肉的運作方式,
跟我們過去所學的真的不一樣!
因此鼓勵大家,
在鍛鍊肌肉量、肌力之餘,
也可以花一點時間去探索,
是不是有什麼樣的知識和訓練方法更能夠帶給人類中長期的健康、免除病痛?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111.240.65.66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MuscleBeach/M.1554981991.A.1BA.html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