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CAA造成胰島素抗性?】
之前我一篇「館長為什麼糖尿病?」 https://reurl.cc/eEmO7R 寫到,「#過多BCAA會導致胰島素抗性」。下面留言有位自稱營養學專家,質疑目前沒有BCAA跟胰島素抗性的研究,我很客氣的解釋可能是他的資訊比較舊,或是他沒有看過跟腸道微菌(microbiota)相關的研究,事實上動物跟人類研究已經太多了。
今天的肥胖醫學會視訊會議,第一個主講者-台灣微菌聯盟的理事長,就引用了一篇去年《Cell Metabolism》的研究,針對一群有 #糖尿病前期的過重者,在介入12週的高強度運動後,雖然體重跟身體組成都有改善,但血糖、胰島素跟胰島素抗性指數(HOMA-IR)卻有相當大的差異,而這樣的差異跟 #腸道菌的結構差異有關,胰島素敏感度升高的人,都是有更多的將碳水化合物跟蛋白質轉變為短鏈脂肪酸(SCFA)的菌,體內SCFA上升;跟更好的降解BCAA的能力,所以體內BCAA下降。
研究用胰島素抗性改善程度分成:效果良好者Responder(n=14)跟無效者non-responder(n=6),將他們的糞便做糞便微菌移植(fecal microbiota transplantation)到吃高脂食物餵胖而有血糖異常的老鼠身上,發現:
1. 接受Responder糞便移植的肥胖老鼠,體內SCFA也同樣上升,BCAA下降,即使仍在吃高脂食物,但血糖跟胰島素抗性都有顯著改善。
2. 可是 #在加入BCAA 補充劑(supplement)後,這樣的好處就消失了,發現BCAA會抵銷掉SCFA的好處,增加胰島素的抗性。
3. 接受Non-responder糞便的小鼠,有血糖跟胰島素抗性較高的現象,但是加入SCFA補充劑後,可以改善血糖跟胰島素抗性。
結論:一個處於糖尿病前期的過重者,在運動後是否能得到改善胰島素抗性的結果,跟腸道菌及其代謝產物SCFA和BCAA的消長有關。就算是高強度運動,吃的飲食不對、腸道菌不對、代謝產物不ok,對胰島素抗性幫助有限。
這也就是為何我常說,不建議使用BCAA補充劑,治療肌少症重點是BCAA裡面的白胺酸(Leucine)一天從食物或複方蛋白粉的攝取加起來超過2.5-2.8克就好了,不用吃一堆肉。那麼 #如何在高蛋白質飲食下避免過多BCAA的攝取?
在2019年《Nutrients》有發現血中的BCAA濃度與其說跟蛋白質攝取量有關,更精確的說是跟 #動物性蛋白質尤其是紅肉(red meat)有關。這就是為何我的高蛋白質飲食建議,都是 #植物性蛋白質為主, #動物性蛋白質為輔,植物性蛋白質也有BCAA,雖然濃度不夠高,但高纖維的特性,能產生更多的SCFA,能夠抵銷BCAA過多的胰島素抗性。
Btw ,我相信館長絕對不是吃素的,所以我才會建議,肉尤其是紅肉吃太多,會惡化他「過重兼糖尿病前期」狀態的血糖控制,也請所有健身的人,不要看到BCAA就情緒高昂,科學必須與時俱進,一分證據說一分話,如果只因為跟自己說過的話或利益衝突就跳出來反對,反而會讓別人質疑你的專業。
#圖文不符之現在好希望放晴啊
#飲食跟雨一樣過猶不及都會成災啊
Reference:
Liu et al., 2020, Cell Metabolism 31, 77–91
Nutrients 2019, 11, 173; doi:10.3390/nu1101017
bcaa無效 在 2分之一強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小編送好康 吃貨救星m2大膠囊!】
中秋烤肉吃不停?肥肚快要hold不住啦~
Apple在節目中介紹的外型超可愛 #大膠囊
趕快和妳的吃貨姐妹分享!
囤貨來這邊:http://bit.ly/2krWgvw
✨贈獎活動步驟✨
①公開分享本篇貼文
②本篇貼文留言處留言「#中秋烤肉記得帶m2大膠囊」
③留言標註@你的吃貨姊妹
就有抽出 #m2食前阻隔動不動膠囊 一組唷!
✨活動時間✨
9/11 23:55~9/14 23:55
✨抽獎方式✨
電腦隨機抽出
✨得獎公布日期✨
9/17
✨注意事項✨
1.活動若因任何不可抗之因素影響,本粉絲團將保留活動修改、變更、取消之權利。
2.本活動贈品寄送地區僅限台灣地區(台、澎、金、馬)。
3.本活動如有任何因電腦、網路、電話、技術或其他不可歸責於主辦單位之事由,而使本活動參加者所登錄之資料有所遺失、錯誤、無法辨識或損毀所導致資料無效之狀況,主辦單位不負任何法律責任,參加者及得獎者不得異議。
#專利韓國藤黃果阻斷吸收
#BCAA運動系胺基酸燃燒代謝
#m2官網屈臣氏熱賣中
#動不動都窈窕
bcaa無效 在 Jay的跑步筆記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早安,週末聊點輕鬆的!
前陣子,有台灣壓縮衣物的廠商想找我試用他們的產品。我後來沒有接受,並不是因為 Jay 不接受業配,而是...我本來就不會用我不習慣的東西,免費的都一樣。拿了之後不用,或者只開箱一次就封箱也很尷尬。同理,也跟另外一個運動太陽眼鏡的廠商說聲抱歉。
我其實是穿過壓縮褲的,且穿了將近兩年。事實上,從初馬到第五場全馬,如果你看過賽報的話,就會知道我都是穿著壓縮褲跑的。當時台灣還有一股「壓縮衣物可以增強運動表現,並且促進疲勞恢復」的氣氛,而作為新手,我也很自然地加入了那股風潮,覺得跑步就得穿壓縮褲,而且不知為何還覺得很帥。
另外一個原因,則是因為打籃球十幾年的期間,累積下來的膝蓋舊傷讓我對不穿護具跑步一直很沒有信心。當時穿了壓縮褲,那種雙腳被限制的感覺,"好像" 讓我覺得膝蓋被穩固下來而比較心安。直到加入了跑團發現大家都沒在穿,我才半信半疑開始穿短褲,一邊擔心膝蓋舊傷會爆發...
前一兩次有些不習慣,不過後來什麼事都沒發生。隨著合理正常的訓練,我越跑越快、而膝蓋的問題從此不再發作了。我只恨自己沒有早一點脫掉呀。
如今你還是會看到一些人推薦各式壓縮衣物:從基本款的褲子、小腿壓縮套、甚至到襪子。其實任何人穿或者推廣,我都沒有意見,自我感覺有用也沒關係,但是不要輕易說「報導也有寫」、「有證據顯示」。
因為沒有證據顯示。
我花過很長時間去查讀相關論文、也請教過幾位運動科學專業的朋友,結論就是關於所有療效目前都無法證明,僅僅是假說。(請注意:不是實驗證明無效,而是無法證明它有效,這是有區別的。)
壓縮衣物主打兩個領域:
1. 增進運動表現 / Performance
2. 幫助運動後恢復 / Recovery
但無論是哪個領域,目前都沒有足夠的證據顯示真正有效。另外一方面,公正客觀的實驗其實很難進行,其原因如下:
1. 很難產生對照組:
你很難找到一模一樣的兩個人,從事一樣的訓練。或是要求一個人穿或不穿壓縮衣物進行長期的訓練來比較結果。因為影響訓練的因素太多了,飲食、恢復、訓練強度、心理狀態等等,幾乎不可能一一排除。
2. 廠商贊助
很多實驗報告其實都是廠商贊助研究。聲稱壓縮衣物有效的,也許也有不少人是幫廠商分享,你抄我的文案、我抄你的內容。就如同幾十年前,美國製糖協會還曾經花錢大打廣告聲稱吃糖有益健康,現在回頭看也是貽笑大方。網路上來源眾多,要求完全利益揭露也很難,消費者自己要精明一點。
3. 同類型產品異質性太高,難以比較
哪一種壓縮衣物有效?壓縮的部位在哪裡才有效?要多緊、什麼材質才能夠發揮效果?市面上的產品少說也有數百種,就算一種證明有效,也多半不是你買的那種,何況這個假說還沒成立,產品的異質性只增加了複雜度。
廠商贊助不行,那我自己買,穿了感覺有效總是真的吧?
抱歉,還是不行。
因為 "感覺" 無法量化,而且受試者很容易因為 "這東西應該要有效" 而強化了相信的行為。特別在這種情況下,你是自掏腰包買了產品,那就更難說服自己有可能是在浪費錢。
那問另外一個角度:穿壓縮褲有沒有壞處?
好消息是,就如同上面的那些原因,穿壓縮褲的壞處目前也沒有任何證據可以證明。所以呢,我花了這麼多時間寫了一篇廢文?
呃,差不多。不過同時說明這個領域發展了近 20 年,還是沒有定論啦,短期我也不覺得會有。
---
有點長的個人結論如下:
壓縮衣物有效與否目前沒有定論,穿與不穿都是個人選擇。但很多時候確實是心理帶動生理,只要你相信有效,那比什麼都重要呀。曾經有人跟我說她不穿壓縮褲跑不完一場全馬,那這股信心的力量就對你很重要,你也許可以一直穿。
(不過我現在說出來了,希望相信的人現在不會想揍我...)
話說回來,我當時在膝蓋有舊傷的情況下開始參加跑步,穿了壓縮褲可能也有部分固定和支撐的效果。不過在傷好了之後,還是首重肌力的建立,畢竟所有護具都比不上你自身的股四頭肌、核心肌群...等,所帶來的穩定與支撐。能靠自己的就不要靠外力,不然你會產生依賴,久了肌肉就用進廢退。
現在我只有很冷的時候才會穿壓縮褲,畢竟它還是比一般長褲方便活動一些。對我好處是保暖、防曬、跑越野的時候可以防咬人貓,其他效果就沒什麼感覺了。
同樣其他有這種「聽說有效,但沒有足夠證據顯示的」還有:
1. 葡萄糖胺 (最有名的是維骨力) 延緩膝蓋老化
內服已經無法證明有效,外用當然更...。我知道很多市民跑者都有在用,不過就...嗯,你們開心就好。
2. 運動中補充 BCAA 延遲疲勞產生
這也是假說喔!而且含 BCAA 的補充劑一般都比較貴,如果荷包緊緊,只要確定有足夠的醣跟電解質就好了。其他聲稱的效果例如幫助運動後恢復,還不如跑完趕緊去吃頓好的。
---
你可能會擔心,會不會有一天壓縮衣物、葡萄糖胺、BCAA 都被證明 “有效”,那我會不會錯過太多好東西了?
我個人是不太擔心這點。畢竟如果效果明顯,那就不需要花這麼長的時間去證明一件簡單的事了,所以即使有,效果應該也不大。那還不如暫時別糾結這一點,如果你願意相信就相信,目前沒打算買的,也不用人云亦云。
不過我可以很肯定告訴你一句,所有產品的療效,都遠比不上持續、穩定的訓練。產品再好,頂多能給你 1% 的信心加持,99% 的努力還是必須來自於自己。
報告完畢!
// 附圖為小鮮肉 Jay, 當時 26 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