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貓心小語:好的依附,是安定整個社會的力量]
#喜歡請自行分享
誠如各位讀者所知,我撰寫依附理論已經有很長的一段時間了,我在文章中不斷提到,一段好的依附關係,來自於能夠讓一個小嬰兒在受到威脅而開啟依附系統線、進入戰或逃或僵直狀態、陷入負面情緒時,獲得照顧者的安撫,使得小嬰兒得以獲得情緒上的舒緩,回到平靜的安全感之中。
.
要做到這一點,照顧者需要滿足「在威脅出現時『適時出現(Available)』」、「『敏感覺察(Sensitive)』到小嬰兒受到的威脅是什麼」,並「進而『給予支持(Supportive)』,無論是物理上的支持或心理上的支持」。
.
照顧者並不需要成為一個完美的照顧者,只要是一個夠好(Good Enough)的照顧者就可以了。
.
當一個小嬰兒不斷重複獲得這樣的情緒舒緩之後,他便能逐漸獲得安撫自己的能力,獨自面對來自外在的威脅,能夠冷靜下來想出辦法解決問題,帶給自己與周遭的人安定的感受。
.
然而,依附絕對不只如此而已。對小孩子而言,他們內化的是看待世界的方式,也就是說,一個人是否容易神經質、情緒是否穩定,除了基因之外,依附佔了很大的一部分。
.
Bowlby說過,依附終其一生的在影響著我們。因此,我認為,依附必然也會影響著我們長大之後,面對社會的方式。
.
當社會上出現一個重大事件,比如說北捷殺人案,比如說馬來西亞女大生遭隨機殺害的案件,這些重大事件都會引起社會沸沸揚揚的聲音。在這個時候,一個人越是缺乏好的依附照顧,進而越是缺乏對這個世界的安全感,就越容易受到外界的波動而變得恐慌不安,許多情緒在這個時候便翻騰了起來。
.
然而,如果這個時候,社會上能夠「適時出現」一些聲音、一些行動,讓人們的恐慌感得以被「敏感覺察」,並接受到這些聲音與行動而獲得「給予支持」,相信這樣的過程必能讓社會獲得極大的安定感。
.
事實上,這個社會有許多人在做這樣子的事情:例如 #陳時中 部長從疫情爆發以來不斷坐鎮指揮中心,減緩人民對於疫情的恐慌、許多重大事件發生時, #呂秋遠 律師都會在他的臉書發表言論,讓人們得以恢復理性的思考,降低情緒的衝擊。
.
Pansci 泛科學 、 女人迷 womany 、 The News Lens 關鍵評論網 等許多網路媒體平台的作家,以及許多能夠安定人心的廣播頻道的來賓,舉凡我所認識的 海苔熊 學長、女人迷主編 柯采岑Audrey、泛科學知識長 鄭國威 、中正大學犯罪防治學系副教授 戴伸峰、哇塞心理學的總編輯 蔡宇哲教授、隱居山林的著名社會心理學教授 #林以正 等等,在做的也都是這樣的事情。
.
在面對社會集體的恐慌,我們需要的是這些「適時出現」的安定力量,「敏感覺察」社會上的動盪來源,並透過書寫、演講、廣播、電視劇、心理諮詢……等方式,對整個社會「給予支持」。
.
依附,就是我們所生活的全世界。既然成長的過程透過依附形塑了我們的世界觀,那麼這些力量,便是重塑這個社會中那些不安全感的力量。
.
希望我的文章,也能帶給社會這樣的力量。
.
圖:貓心
MD:王心怡
文字:風忱 https://www.instagram.com/aeolian_de/
#依附 #適時出現 #敏感覺察 #給予支持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24萬的網紅啟點文化,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熱門講座】達成共識,你可以這樣做!06/21(四)或 06/30(六)19:30 講座資訊:https://www.koob.com.tw/contents/3000 【7.21 開課】《學「問」~高難度對話的望聞問切》~第13期 掌握達成共識的關鍵能力! 課程資訊:http://www.koo...
「哇塞心理學」的推薦目錄:
哇塞心理學 在 貓心—龔佑霖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貓心小語:好的依附,是安定整個社會的力量]
#喜歡請自行分享
誠如各位讀者所知,我撰寫依附理論已經有很長的一段時間了,我在文章中不斷提到,一段好的依附關係,來自於能夠讓一個小嬰兒在受到威脅而開啟依附系統線、進入戰或逃或僵直狀態、陷入負面情緒時,獲得照顧者的安撫,使得小嬰兒得以獲得情緒上的舒緩,回到平靜的安全感之中。
.
要做到這一點,照顧者需要滿足「在威脅出現時『適時出現(Available)』」、「『敏感覺察(Sensitive)』到小嬰兒受到的威脅是什麼」,並「進而『給予支持(Supportive)』,無論是物理上的支持或心理上的支持」。
.
照顧者並不需要成為一個完美的照顧者,只要是一個夠好(Good Enough)的照顧者就可以了。
.
當一個小嬰兒不斷重複獲得這樣的情緒舒緩之後,他便能逐漸獲得安撫自己的能力,獨自面對來自外在的威脅,能夠冷靜下來想出辦法解決問題,帶給自己與周遭的人安定的感受。
.
然而,依附絕對不只如此而已。對小孩子而言,他們內化的是看待世界的方式,也就是說,一個人是否容易神經質、情緒是否穩定,除了基因之外,依附佔了很大的一部分。
.
Bowlby說過,依附終其一生的在影響著我們。因此,我認為,依附必然也會影響著我們長大之後,面對社會的方式。
.
當社會上出現一個重大事件,比如說北捷殺人案,比如說馬來西亞女大生遭隨機殺害的案件,這些重大事件都會引起社會沸沸揚揚的聲音。在這個時候,一個人越是缺乏好的依附照顧,進而越是缺乏對這個世界的安全感,就越容易受到外界的波動而變得恐慌不安,許多情緒在這個時候便翻騰了起來。
.
然而,如果這個時候,社會上能夠「適時出現」一些聲音、一些行動,讓人們的恐慌感得以被「敏感覺察」,並接受到這些聲音與行動而獲得「給予支持」,相信這樣的過程必能讓社會獲得極大的安定感。
.
事實上,這個社會有許多人在做這樣子的事情:例如 #陳時中 部長從疫情爆發以來不斷坐鎮指揮中心,減緩人民對於疫情的恐慌、許多重大事件發生時, #呂秋遠 律師都會在他的臉書發表言論,讓人們得以恢復理性的思考,降低情緒的衝擊。
.
Pansci 泛科學 、 女人迷 womany 、 The News Lens 關鍵評論網 等許多網路媒體平台的作家,以及許多能夠安定人心的廣播頻道的來賓,舉凡我所認識的 海苔熊 學長、女人迷主編 柯采岑Audrey、泛科學知識長 鄭國威 、中正大學犯罪防治學系副教授 戴伸峰、哇塞心理學的總編輯 蔡宇哲教授、隱居山林的著名社會心理學教授 #林以正 等等,在做的也都是這樣的事情。
.
在面對社會集體的恐慌,我們需要的是這些「適時出現」的安定力量,「敏感覺察」社會上的動盪來源,並透過書寫、演講、廣播、電視劇、心理諮詢……等方式,對整個社會「給予支持」。
.
依附,就是我們所生活的全世界。既然成長的過程透過依附形塑了我們的世界觀,那麼這些力量,便是重塑這個社會中那些不安全感的力量。
.
希望我的文章,也能帶給社會這樣的力量。
.
圖:貓心
MD:王心怡
文字:風忱 https://www.instagram.com/aeolian_de/
#依附 #適時出現 #敏感覺察 #給予支持
哇塞心理學 在 不務正業的超能力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深度廣度角度速度,成為超強自媒體的必經之路】
嗨大家好我是威廉。
這是屬於不務正夜的短篇節目
希望能夠在每周一次的職業訪談節目以外
帶給你一些職場觀點、人生經驗、最近的心得感想
也會利用這短短的節目
順便念念留言、回答聽眾的討論、感謝支持我的人。
▶本集討論議題
這集想分享給大家
對於正在經營自媒體以及podcast的各位
應該會有點幫助
這個概念來自「寫作,是一種自我投資」這本書
如果想要讓正在經營的自媒體出眾
可以試著從四個度當中掌握一項
深度、廣度、角度、速度
(1) 深度:內容挖深、展現專業。
舉 敏迪選讀 為例
不只把蒐集到的新聞整理呈現給大家
甚至去挖掘新聞背後的歷史脈絡
(2) 廣度:多面探討、跨界整合。
舉 馬力歐陪你喝一杯 為例
訪談各行業的專業人士
滿足你對於不同領域的好奇心
而且能夠做廣度的人
通常也需要像馬力歐這樣懂很多
並且可以跨領域整合內容
(3) 角度:發表立場、展現魅力
舉 股癌 為例
應該沒什麼好質疑的
就算把孟恭大的講稿拿給你
你都不一定敢念、念得好
(至少我不行QQ)
我想聽眾就是需要聽立場聽觀點
並且被這樣的個人魅力深深吸引
(4) 速度:最速更新、熟悉時事。
舉 志祺七七 為例
通常需要龐大的企劃內容團隊
要做到日更或是在新聞事件出來
隔天馬上就幫大家整理
除了仰賴本身過去的專業知識之外
也需要爆肝到不行
當然前幾名的podcasters
都能掌握不只一個層面
比如說百靈果
速度、角度、廣度兼備
比如說哇塞心理學
深度、廣度兼備
比如說sex chat談性說愛
角度、深度兼備
比如說雷蒙三十
深度、廣度兼備
從現在開始,我們可以盤點自己的節目
可能可以掌握哪些元素
如果一個都不行
那應該開始試著去鎖定一個方向努力經營
#威廉不務正夜 #不務正業 #斜槓青年 #工作 #職涯 #威廉Talk #不務正業的超能力
哇塞心理學 在 啟點文化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熱門講座】達成共識,你可以這樣做!06/21(四)或 06/30(六)19:30
講座資訊:https://www.koob.com.tw/contents/3000
【7.21 開課】《學「問」~高難度對話的望聞問切》~第13期
掌握達成共識的關鍵能力!
課程資訊:http://www.koob.com.tw/contents/232
更多學員心得分享:http://goo.gl/A07zZ0
【人際維基】桌遊工作坊~報名連結:https://www.koob.com.tw/contents/3487
桌遊【人際維基】~一玩就懂得別人的在乎:https://goo.gl/Ej4hjQ
到蝦皮購買【人際維基】:https://goo.gl/ASruqR
==========================
以下為本段內容文稿:
這一段我要跟你分享的內容,主題是『另一半的體重是你造成的』!
我倒不是要跟你說好像是幸福肥發生的心理學的成因,倒是我要從另外一個角度去談,我們給另一半關於體重的回饋,會怎樣影響他到底會變得更胖,還是變得更瘦?
會想要跟你分享這一段內容,是因為我讀到《哇塞心理學》這一本書,它裡面引述了加拿大滑鐵盧大學的克里斯丁.羅傑教授的一個研究。
他找了187個女大學生,這些女大學生她們的平均體重喔都是很標準的,都是健康水平。所以呢對她們來說只要維持原本的體重就可以了,不需要特別變得更瘦。
但是儘管如此,其實跟多數的女性一樣,她們多半都還是希望自己可以再瘦一點,最好是能夠像電影明星或者是麻豆那樣的美麗身材。
所以呢她們都會很關心自己的體重,甚至於會和自己的另一半,討論關於自己體重的這個話題。
這個研究一剛開始的時候,會先調查她們的身高、體重,以及她們對於自己體態的主觀感受。研究的時間有九個月,一共要進行三次的測量記錄。
在經過完整調查後的五個月,研究者就會問這些女學生,是否有跟自己的親友談論過他們自己的體重,如果有的話,親友的反應是怎麼樣?
接著把這些資訊記錄下來,然後再把這些資訊,跟這段時間這些受試者,她們的身高、體重,還有BMI身體組成去做比較,看看這中間是否有關聯。
在研究結束之後,如果你還記得的話,這些女生都是體態很標準的,但是在這過程裡,如果能夠常常的從親友們,或者另一半口中得到:「嗯~妳看起來還不錯」之類的正面的,或者是接納性的訊息。
她們就比較能夠維持體重,甚至於還會少大概0.5公斤;但是相對的那些比較少,在伴侶或親友口中得到正面訊息的那些女性,她們的平均體重在這個研究期間,反而會增加1.8到2.2公斤左右。
所以你聽到這裡,當我們得到正面回饋的時候,我們反而可以維持體重,甚至於還可以變得更瘦、更健美,大概少了0.5公斤。
但是我們的伴侶如果沒有給我們正面的訊息,甚至給我們一些負面的訊息的時候,這個時候我們的平均體重,反而會增加1.8到2.2公斤!
所以回到你我身上,千萬不要再批評你的伴侶為什麼這麼胖了?其實他的體重如果從這個研究的角度來看,是你造成的啊!
只是很多人聽到這邊可能也會反駁,誰說的!我就遇到有人被他的伴侶刺激之後,他反而變得更瘦。
可是每次當我聽到這樣的例子的時候,我都會深入的去瞭解,所謂的反而變得更瘦,是當他被刺激完之後那短期,可能幾個月之內發生的事情,還是他可以維持體態,到一個長期穩定的狀態?
在我的經驗裡面,多數時候當我們是被別人負面的刺激,這個時候所謂的化悲憤為力量,的確在短期之內可能會有正面的效果,但是它往往是開高走低,這樣的一個走勢。
為什麼呢?因為抗拒是我們的心理上一個很微妙的狀態,我們可能會因為抗拒因為「抵抗」想要去做一些事,可是任何長期能夠穩定,對我們有幫助的事物,的那些堅持的過程,它都沒辦法透過「抗拒」持續下去。
它可以在短期之內去產生我們的動力,就好像是你因為短期之內,被別人刺激到了會做一些事,可是長期來看看,「抗拒」它不是一個有續航力的心理動力!
任何事情它要能夠有內在的續航力,任何改變要讓能夠有長期的效果,它往往是必須要從正面表述,或者是正面引導的。
正面引導它可能剛開始沒有這麼明顯的效果,但是它往往在關鍵時刻,或者是時間軸一拉長來看,它卻可以幫助我們做到沒有後遺症的改變。
你可以把它想像成,當一個孩子他在正面引導的家庭裡面長大,可能他不會特別在說自己成長故事的時候,去說他的父母親是怎樣正面引導他的,可是你會發現這樣的孩子多數時候,在人生當中面對到一些困難跟挫折的時候,他都能夠比較用一個持續穩定開放的態度去面對它們。
所以如果再進一步的去談,我一直關注的「人際溝通」的議題。其實有時候我們會以為剌激對方,對方會產生一些動力,但是我常常說這種刺激只能偶一為之,不能常常做。
如果你常常做的話,你是不斷的去刺激對方心中抗拒的心態,他可能短期之內會配合你,但是長期來看那個反彈、那個後座力是很大的。
這些「抗拒」可能來自於我們的負面表述、我們的刺激、我們的譏諷,或者是我們出於「自己以為」在為對方好,而去說一些可能有點在恐嚇對方的話。
比如說:「你再這樣下去你就胖死了!」、「你知道三高很可怕嗎?」、「你這樣下去會未老先衰!」…。
是的!你說的都沒有錯,但是你想想看,這會在對方心中種下一個什麼樣的信念呢?
所以在我的『高難度對話』這一門課的教學當中,我常常就花了很多力氣跟時間,跟所有的同學分享一件很重要的事,當我們在試圖的想跟別人達成共識之前,我們第一個要做的功課,就是處理對方跟自己心中的「抗拒」。
希望透過今天的分享,你能夠幫自己開啟一個正面表述、正面引導的可能性,我是凱宇。
如果你喜歡我製作的內容,請在影片裡按個喜歡,並且訂閱我們的頻道,別忘了訂閱旁邊的小鈴鐺按下去,這樣子你就不會錯過我們所製作的內容。
那在內容當中談到的『高難度對話的望聞問切』,我們下一期開課的時間是在7月21號,然而在這之前6月份我們也有相關的講座。
很歡迎你能夠來參與,讓我們一起學習、一起前進,我很期待在啟點文化的教室能夠見到你,謝謝你的收聽,我們再會。
#啟點文化 #心理學 #人際關係 #凱宇 #人生成長
哇塞心理學 在 哇賽心理學 - Facebook 的推薦與評價
讓心理學走出象牙塔,讓一般大眾都能夠感受到有趣、有用之處。 創立於2015年,由台灣應用心理學會所支持。2020年7月起,改由動靜心身健康管理工作室所經營。 ... <看更多>
哇塞心理學 在 轉:#分享心理學相關臉書專頁 - Dcard 的推薦與評價
心情,心理,心理學,心理諮商,臉書. ... 臉書的心理學相關專頁我是心理系的學生 ♀️ 相信有很多人嚮往相關的學 ... 居然沒有哇塞心理學_(:3 」∠)_ ... ... <看更多>
哇塞心理學 在 Re: [心得] 在親子館被其他小朋友打了- 看板BabyMother 的推薦與評價
大家好,我是一個新手爸爸
在還沒孩子之前的人生中
我一直相信
孩子犯錯一定是爸媽沒教好
舉凡孩子爬上餐桌
在嬰兒椅丟東西到地上
甚至原PO說的動手欺負別的小孩
這一切
我們通常歸咎於父母教育出了問題
"這父母這麼搞的,孩子都不教的嗎?"
"看孩子的樣子就知道父母是怎樣的人"
諸如此類
但
你知道嗎?
孩子之所以是孩子
不就是不知道對錯所以分寸無法拿捏
不是嗎?
不然他就是個大人了
何必父母操心?
所以在犯錯後的教育過程才是最重要的
以原PO的例子來看
小男孩的爸爸發生當下帶走孩子
帶離現場 告誡 教育
並沒有做的不好啊
你要跟他聊聊什麼人生?
還是要他一輩子牽著他孩子的手去探索世界?
我的孩子也會不時就哭
最近整天只想被抱抱
你會指責他愛生氣
或是像老一輩指責的[太寵他]嗎?
這年紀孩子就這樣阿!
放在餐椅上
沒事就把東西鬆手丟地上
你會指責他沒教養
或是覺得父母也愛亂丟東西
所以有樣學樣?
這些指責都是不公平的阿
因為
孩子就還在學習過程
這都是大部分為人父母都會遇到的課題
不是嗎?
當然你可以內心生氣
可以不爽
但不可以幸災樂禍
甚至怪罪父母
這都是不公平的
講個比較遠的例子
最近在聽很夯的Podcast
(推薦哇塞心理學-法克心法聊天室ep12)
(蔡宇哲與黃致豪律師)
訪問了"我的兒子是死刑犯"的導演李家驊
黃致豪律師有段話我很喜歡
"為人父母,我們都盡全力教養
但是,誰能保證有什麼因素
什麼樣的因素導致我們的子女
走上犯罪這條路"
死刑犯的父母一定是跟死刑犯一樣嗎?
我們盡力教育培養了孩子
難道保證一定不會出問題嗎?
當然這雖然相關
但扯得有比較遠
我要說的是
在孩子犯錯時
不論是你的或是別人的
在生氣之前
請先停下動作
想一下孩子為什麼這麼做
是不是想引起注意
是不是想一起玩但不知道如何表達
或是害怕別人玩我的玩具(原po例子)
了解原因後
再去教育孩子告知這是不對的行為
同樣的回到原本狀況
你可以生氣
你可以不爽
但是
除非他父母置之不理冷漠以對
你再來抱怨對方沒有趁勢教育孩子
原文裡的男童爸爸
他也想要他孩子表現好的那一面
可惜的是打了你的寶貝
讓你生氣不爽
所以他先帶離 教育 並告誡
這裡沒有任何問題啊!
我們都為人父母
發生事情同理來看
如果你的寶貝也不小心打了對方一下
你希望別人來數落你怎麼教養孩子的嗎?
難道妳真的如別人所說(可能)
放任孩子導致他今天才會動手打人
不一定吧?!
再回到比較遠的層面
我們都盡力教育培養孩子
我們也不希望自己的孩子走上犯罪這條路
但我們也只能戒慎恐懼
誰能保證
自己的孩子永不犯錯
我沒辦法保證
而你試問自己,你,可以嗎?
以下推薦我喜歡的作品
Podcast
[哇塞心理學-法克心法聊天室 ep9~12]
書籍
[事發的19分鐘]
謝謝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101.14.226.89 (臺灣)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BabyMother/M.1598147727.A.24F.html
總是要加害者家屬給個交代
所以我們希望朝他們(家屬)丟石頭 下跪認錯
然後呢?
社會有因此有得到什麼,改變什麼了嗎?
我們認為父債不應子還
但對於子女犯錯卻採連坐
認為父母也有罪
不覺得很荒謬嗎?
加害者家屬在某個層面來說也是被害者
如果你願意跟我一樣
審視並接受自己所在的不完美社會
願意包容他們
是不是可以一點一滴改變這社會風氣?
我是這麼想的,謝謝
當然殺人例子是相對極端
欺負---打人---傷害------------殺人
我也同意你說的
有些影響是心理疾患跟家庭因素
但以鄭捷為例
他父母超級正常
他在殺人之前
有出現嚴重的反社會人格特質嗎?
沒有吧!
反社會人格也不是心理疾患喔
你能說他家庭造成養出殺人犯嗎?
那我們可能要先抓他弟弟了
你去看鄭捷父母的公開聲明
google一下就有了
那個字裡行間是父母
滿滿的痛
那是愛孩子才會說出速審速決
讓孩子面對自己的錯
如果你同意家庭沒問題
那身為父母的你要如何知道
自己小孩有反社會人格而他會殺人呢?
而反社會人格也不該污名化
認為一定會去殺人啊
更別提這些所謂B型人格
恰恰好是當老闆或是菁英的特質之一阿
講這麼多
要去反思的是
小孩犯錯
難道一定是家長的錯嗎?
我不覺得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