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在剝皮寮】公視+免費線上看 👉👉https://reurl.cc/rxjMDy (觀看期限至7/9)
⠀⠀
● 好文推薦● #電影沒有告訴你的抗爭 #活化只為旅遊經濟不為歷史?
⠀⠀
剝皮寮居民的家園,數十年來因為被禁止修建,雖然房子日久失修,但卻因此能保留完整的清代街道風貌,及日據時期的台灣建築特色,瓦屋頂、騎樓、狹小蜿蜒的老街。正因剝皮寮很好地保留了這個在台北市已失落的風光,也令《艋舺》可以嘗試呈現八十年代的街頭老區狀況。
⠀⠀⠀⠀
電影大賣,卻同時害了這條老街,電影拍攝完畢,台北文化局竟要求電影劇組,將已拆除的佈景再度搭回剝皮寮,究竟現時在剝皮寮的街景,是電影的佈景,還是歷史的痕跡,誰也搞不清,此舉正照出政府的用意:是為了吸引電影的粉絲到來旅遊,而非為呈現這區的歷史。
⠀⠀
大家或會認為台灣政府,支持本土電影實屬好事,至少比港府好多,可是政府想推銷的這個「城市形象」,卻是已趕絕了剝皮寮居民與家園關係的城市。
⠀⠀⠀⠀
一如剝皮寮所處的萬華屬於台北市的舊區,隱匿著許多的傳統產業行號,其中更不乏深具歷史意義的「老店」。
⠀⠀
例如,台北最早的裝訂廠之一,拆遷前歷經三代近百年的 #太陽製本所;和開業逾半世紀的茶店,為居民平時聚會聊天的場所;還有供台灣南部至北部發展的民眾落腳的草根旅社;以及台北的第一家眼鏡行的 #三光眼鏡行。事實上,剝皮寮街區曾於不同時期聚集了同質的行業,形成特色街道,如土炭、土壟間、#茶桌仔店、印刷業等,皆有多家於同一街廊經營。
⠀⠀
⠀⠀
▍詳全文
➤➤https://www.inmediahk.net/node/1006833
⠀
⠀⠀⠀
⠀⠀
#剝皮寮曾是許多人的家
#關於土地徵收的血淚記憶
#文化保存和都市建設能否共生共存?
#當初為什麼非拆不可?
#消逝的老台北庶民生活
#李惠仁導演旁白⠀
⠀⠀⠀
當年的影像記錄者,帶你重回現場,
完整重現1998-1999年,剝皮寮居民的陳情與抗爭,
血淚淋漓的剝皮陳跡,
即將重新浮現出來....
再見剝皮寮⠀⠀⠀
┃節目資訊 ► http://goo.gl/qSn4AO
┃公視+免費線上看► https://www.ptsplus.tv/
📺 #紀錄觀點 首播週四晚間十點
╔═══════════════╗
►設紀錄觀點 搶先看!不再錯過好電影!
╚═══════════════╝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790的網紅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本集主題: 臺北市鄉土教育中心:教育常設展介紹 駱金威老師專訪 剝皮寮歷史街區保存有相當完整的清代街型、清代傳統店屋、日治時代市區改正後的立面以及光復後改建面貌,其建築空間見證了艋舺市街的發展,對於都市紋理的延續深具意義。街區內並包含相當多的歷史軌跡,包括指定為歷史建築的廣州街123號-...
太陽製本所 在 吳沛憶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高文梓(仙阿)*
威靈壇第四代傳人
第一眼看到仙阿的時候,我根本沒想到他是道士,只覺得很帥!一襲合身的防風外套,微微露出襯衫的領口,搭配時尚的帽子、太陽眼鏡,風度翩翩、彬彬有禮,更像從日本電影走出來的仕紳。
威靈壇以前位在剝皮寮(康定路173巷7號),後來搬到對面的廣州街98號2樓,不只艋舺,台灣各地的人都會來這裡收驚。仙阿家中留有許多道教的經典,裡面的書法字都是祖先寫的,想要問更多,他說這只傳給兒子,而且不是三言兩語就可以參透。
聊到剝皮寮以前的樣子,他說直接走一趟更清楚!我們站在仙阿以前的家門口,當天沒有開放,他用雨傘敲著門說這扇門、窗戶全都改過了,以前的顏色更美,只有外頭的樑柱沒變,「洗石子的,跟其他間都不一樣,有沒有!」仙阿家以前的庭院是日式枯山水風格,房間有40幾坪,他得意地說:「以前的樓梯和傢俱是Hinoki(檜木),我爸的換帖當初要造龍山寺後殿,有剩下的木頭,就拿來我們家。」
剝皮寮從清朝開始發展,日治時期被劃為老松國小的學校用地,當時仙阿家還在康定路一帶,光復後才搬到剝皮寮,幾位政府官員送來牌匾,再後來,有名的秀英茶桌也搬到他們家隔壁。我們繞了一圈剝皮寮,仙阿講了太陽製本所、日祥旅社、永興亭、蜘蛛麵攤、長壽茶桌、呂阿昌醫生宅一些「八卦」,大抵是誰誰誰的兒子女兒做了什麼。
之前看過台北市鄉土教育中心在剝皮寮整修前的調查資料,裡面記載了扶壁、雨淋板飾面、亭仔腳、太子樓等建築結構和特色,也提到永興亭、蜘蛛麵攤、呂阿昌醫生宅等住戶的過往,但是從仙阿口中聽到的,不是資料,是記憶。
他站在以前的家門口,用雨傘指著對面,「這裡以前是當舖,年輕的時候愛賭的,都會到這裡典當。」走到隔壁,他做著拉車的動作,「以前這裡是三輪車車伕上下工的地方。」說到蜘蛛麵攤和呂阿昌醫生宅:「以前甘苦,大部分都喝蕃薯湯,哪有錢吃麵、看醫生?」
這些雖然是片段回憶,卻好有畫面。隔著窗戶,我努力想像仙阿家以前的樣子,其實以前和現在的家,只隔著一條街,走路短短不過兩分鐘的路程,徵收前後不超過三十年,卻再也回不去了。我很好奇,以前的居民們現在都在哪裡呢?
現今「活化再利用的」剝皮寮,每天有許多遊客來拍照打卡,台北市有許多保存下來的老房子,如今成為觀光景點。特色旅遊是世界都在競爭的軟經濟,越在地,越國際,我們該思考是,究竟屬於我們的台北故事是什麼模樣?
太陽製本所 在 李基銘的影音頻道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漢聲廣播電台「今夜來一段」節目影音檔:
本集主題: #臺北市鄉土教育中心:教育常設展介紹 駱金威老師專訪
剝皮寮歷史街區保存有相當完整的清代街型、清代傳統店屋、日治時代市區改正後的立面以及光復後改建面貌,其建築空間見證了艋舺市街的發展,對於都市紋理的延續深具意義。街區內並包含相當多的歷史軌跡,包括指定為歷史建築的廣州街123號-國學大師章太炎旅臺居所、永興亭船頭行、宋協興米店、呂阿昌醫師宅、日祥旅社、太陽製本所、秀英茶桌仔店、長壽號茶桌仔店、道教法壇-威靈壇、公共澡堂鳳翔浴室等,加上周邊聚集著龍山寺等古蹟和金紙店、中藥行、青草店、佛具店等傳統產業。因此剝皮寮歷史街區實蘊含了豐富的鄉土文化,為最佳的本土教學場所。 剝皮寮歷史街區緊臨老松國小南側,街區自日治時代的都市計畫即劃入學校用地,民國七十七年起歷經一連串的徵收補償作業,至八十八年六月臺北市政府確立「剝皮寮老街保存再利用」政策,將剝皮寮如期徵收, 以文化資產保存與本土教育共構之原則進行規劃。
展示空間分為「特展」和「常設展」。特展區於東西側各設一處,東側設於廣州街107~121號,提供舉辦各種主題的特展和教學成果發表;西側設於廣州街139~149號,擬結合社區資源,介紹臺北地區的傳統產業。常設展則利用歷史事件場景和具特色的產業空間,規劃常設展主題,例如在剝皮寮東西側交接處入口廣場北側的「臺北、艋舺和剝皮寮聚落的發展」展示主題:原廣州街153~161號和康定路173巷8-12號的兩店面作為「傳統店舖情境模擬」;原康定路173巷39號太陽製本所作為「書的誕生」展示主題;原康定路173巷5號秀英茶室作為「茶飲與生活」展示主題;仍保留早期傳統店屋空間形式的康定路173巷3號作為「剝皮寮的常民生活」展示主題;原康定路167~171號永興亭船頭行作為「淡水河流域的河港變遷」展示主題;原廣州街123~125號國學大師章太炎旅臺居所作為「臺灣傳統和現代教育」展示主題;原廣州街97號和昆明街298~302號呂阿昌醫生宅作為「臺灣醫療的發展」展示主題。
太陽製本所 在 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本集主題: 臺北市鄉土教育中心:教育常設展介紹 駱金威老師專訪
剝皮寮歷史街區保存有相當完整的清代街型、清代傳統店屋、日治時代市區改正後的立面以及光復後改建面貌,其建築空間見證了艋舺市街的發展,對於都市紋理的延續深具意義。街區內並包含相當多的歷史軌跡,包括指定為歷史建築的廣州街123號-國學大師章太炎旅臺居所、永興亭船頭行、宋協興米店、呂阿昌醫師宅、日祥旅社、太陽製本所、秀英茶桌仔店、長壽號茶桌仔店、道教法壇-威靈壇、公共澡堂鳳翔浴室等,加上周邊聚集著龍山寺等古蹟和金紙店、中藥行、青草店、佛具店等傳統產業。因此剝皮寮歷史街區實蘊含了豐富的鄉土文化,為最佳的本土教學場所。 剝皮寮歷史街區緊臨老松國小南側,街區自日治時代的都市計畫即劃入學校用地,民國七十七年起歷經一連串的徵收補償作業,至八十八年六月臺北市政府確立「剝皮寮老街保存再利用」政策,將剝皮寮如期徵收, 以文化資產保存與本土教育共構之原則進行規劃。
展示空間分為「特展」和「常設展」。特展區於東西側各設一處,東側設於廣州街107~121號,提供舉辦各種主題的特展和教學成果發表;西側設於廣州街139~149號,擬結合社區資源,介紹臺北地區的傳統產業。常設展則利用歷史事件場景和具特色的產業空間,規劃常設展主題,例如在剝皮寮東西側交接處入口廣場北側的「臺北、艋舺和剝皮寮聚落的發展」展示主題:原廣州街153~161號和康定路173巷8-12號的兩店面作為「傳統店舖情境模擬」;原康定路173巷39號太陽製本所作為「書的誕生」展示主題;原康定路173巷5號秀英茶室作為「茶飲與生活」展示主題;仍保留早期傳統店屋空間形式的康定路173巷3號作為「剝皮寮的常民生活」展示主題;原康定路167~171號永興亭船頭行作為「淡水河流域的河港變遷」展示主題;原廣州街123~125號國學大師章太炎旅臺居所作為「臺灣傳統和現代教育」展示主題;原廣州街97號和昆明街298~302號呂阿昌醫生宅作為「臺灣醫療的發展」展示主題。
太陽製本所 在 News98【幸福號列車】訪問作者太陽臉談新書《當我們同在 ... 的推薦與評價
主持人:張曼娟來賓:作者 太陽 臉主題:男子 製本所 出版《當我們同在一起》節目時間:週五01:00pm-03:00pm本集播出日期:2017.08.04電台頻道:FM ... ... <看更多>
太陽製本所 在 #太陽製本所 - Explore | Facebook 的推薦與評價
剝皮寮很幸運的保存活版印刷機具~帶著大家回憶這段曾經繁榮的回憶,並與曾經設立於剝皮寮歷史街區的「#太陽製本所」進行跨越時空的記憶連結. 展場內… See more.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