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傷照管 #創傷接觸反應 #同理心疲勞 #同理失衡
#次級創傷壓力症候群 #替代性創傷 #次級創傷
#secondary_traumatic_stress_disorder
#vicarious_traumatization #compassion_fatigue #secondary_trauma
無論你是社工、生態學家、教師、消防員、醫療人員、警察、環保人士、居家照護員、軍隊人員、家暴工作者、生物學家、動物收容所的職員、國際紓困工作者、社會改革運動者,還是照顧年長父母或幼兒的人,都需要瞭解創傷照管。簡言之,任何會面對他人或地球的苦難、痛苦與危機的人都需要創傷照管。
無論我們接觸到的創傷或重或輕、是突發性或是漫長的事件、屬於單一事件或反覆發生、廣為傳播或鮮有人知,這套方法都一體適用。我們要管理的事物包含但不限於我們選擇投身志業的動機、我們的助人哲學、我們提供照顧的態度以及我們安排自身生活的日常決策。
創傷照管不只是一個理念,而是一套個人、機構與社會,為面臨困境、痛苦或創傷的人類、其他生物或地球提供照顧時,可以採行的標準做法。支持創傷照管的人相信生活中同時存在快樂與痛苦,只要我們能夠培養對當下的覺察力,即便面對極大的苦難時也堅定不移,就能讓痛苦蛻變成有意義的成長經歷,也能讓自己從這樣的經歷中復元。
創傷照管呼籲我們透過照顧、幫助與負責任地引導那些正在痛苦中掙扎的人,進而在我們的職場與個人生活中處理壓迫與創傷。與此同時,我們也不會吸收他人的痛苦,更不會把他們的痛苦攬到自己身上。創傷照管實踐者相信,如果要長期投身於減輕他人與地球的苦難,就連最急迫的人類與環境問題,都必須有計畫性地以能夠永續發展的方式回應。只要我們發展出敏銳的覺察力,幫助我們不只照顧他人,也照顧自己,就更有潛力以符合道德和正義的方式,為未來世代促進改變。
這種做法的好處顯而易見,也會帶來深刻的挑戰。我們也許需要質疑一些根深柢固的生活與工作理念,才能有效落實創傷照管。許多人可能在私下或是很直接地表示,我們認為自我犧牲的意願越高,表示我們投入工作的程度越大。儘管我們知道這樣的內在信念絕對需要改變,才能幫助我們更重視自己,使我們變得更健康,但要改變行為、採取不同的做法可能得耗費龐大心力。
因為我們需要高度自覺,才能奉行創傷照管,我認為有必要先為改變自己的過程打下基礎,並解釋我為什麼呼籲用全新的方式來看待我們全體的志業。
創傷照管中最重要的技巧,就是學習無論有多困難,都必須在我們的經歷中專注於當下。早期美國散文家與詩人愛默生曾說:「在薄冰上滑行時,安全的關鍵在於速度。」我們的目標與他相反:面對令人震撼的情境時,要把自己的步伐放得足夠緩慢,好讓我們有機會對自己內在思緒的轉變抱持好奇心。我們要能「專注於自己當下的感受」,在本書中,此做法的意義近似於「正念」(mindfulness)。在大量著作中提倡於醫療中應用冥想的科學家、作家與教育家喬卡巴金說,正念可以定義為「以特定方式專注;刻意聚焦在當下,但對於當下的感受不做任何評判。」醫師、研究者與教育家丹尼爾席格則認為正念是「注意到自己的意識,並專注於自己的念頭。」
當你開始觀察自己時,可以為自己著迷與好奇,但絕不批判,避免用對錯、好壞、病態或健康等二分方式思考。馬拉松教練常告訴選手要打開心胸、放鬆肩膀與下巴,我們學著摒棄習以為常的二分法思考方式時也可以仿效他們,要自己的內心敞開、放鬆。只要這麼做,我們就能在自我探索方面大有進展。
自我探索的問題應該類似於這種形式:「如果我在某時或是長期接觸苦難,是否可能受到影響?」就這麼簡單,別下結論、別下判斷、也別冒出任何帶有防備心的反應,只要好奇就好。我們提問:「我和過去有什麼不同?」留意到某些改變可能幫助我們進步,並更貼近自己相信的價值。然而有些時候,留意到改變可能使我們感覺陌生、憤怒或困惑。藉著這套對自己抱持好奇的工具,我們能夠注意到自身、人際關係與工作上的變化。曹洞宗禪師鈴木俊隆曾說:「你
們都很完美了,只不過是追求錦上添花而已。」
探索創傷接觸反應的過程中,維持對自己與他人的同情心至關重要。「創傷接觸反應」指的是我們在生活中或工作上見證或分享他人的創傷後,為了對抗創傷遺留的影響,進而在自覺或無意識的情況下發展出眾多應變策略。我們將在第二部分更進一步瞭解這些反應。當我們越是保護自己,而非完全專注於當下生命中的變化,就越容易受到創傷接觸反應影響。面對創傷接觸反應,別浪費時間貶抑自己或是論斷別人,而要盡可能敞開心胸。若喪失同情心,我們的思考與感受力就會開始受限。如果要在自我探索的旅程中達到最佳效果,我們無論在思考或感受上都要感到充實富足,越能笑著度過這些過程越好。
我鼓勵你們銘記,我們不必改變世界,也能改變自己的生活體驗。這個說法聽起來讓人很難接受,畢竟我們可能致力於在各種不同的領域上促進社會進步,且認為自己的工作與正義、平等和自由等大哉問息息相關。我們可能認為,若專注在自己身上,就是拋棄了使命。事實上生命中有很多事情我們無法掌控,但我們確實可以控制自己在各個時刻面對自身處境的反應。如果我們的快樂和成就感取決於外在事物,幸福的條件就永遠建築在等待上。例如:「等老闆走了,我就會感覺好一些。」「只要拿到更多資金,事情就會更順利。」「如果我可以完成研究計畫,就會更快樂。」
許多傳統教導我們與其仰賴外在事物,應該創造以及重塑自己的感受和看待世界的方式,且可以換個角度體驗周遭的環境。我們可以問:「我把自己的焦點放在哪裡?」放下恐懼,只觀察眼前的一切,當下肯定有美好的事物等著我們。如同大屠殺的受害者與日記作家安妮法蘭克所說:「現在任何人都不必等待,就能開始著手改善這個世界,這是多美好的一件事啊!」
切記,本書的核心宗旨就是我們能夠自由選擇自己的道路。我們正在描繪一幅可以幫助自己著手進行創傷照管的地圖。越瞭解自己當下的位置,就能更好地選擇目的地。我們的第一步就是慢下來,仔細思考自己身在何處。在你這麼做時,記得你可以決定針對自己所做的事情要採取什麼行動,並立志以值得敬重的方式處理你面對的問題。這樣的想法可以幫助你長期維持充滿意義與動力的生活。
--
如何協助他人排解創傷?
如何在受他人創傷影響後,自我修復?
一本人人都需要的療傷書!
「好像做什麼也改變不了現狀……」
「我覺得自己永遠做得不夠多……」
「下班回家除了看電視,我什麼也不想做……」
「我累積了一堆怒氣,就快要爆炸了……」
「孩子說我再也不陪他們玩,也不唱歌或大笑了……」
「如果我離職了,還有誰能做這件事?」
若你驚訝地發現自己不僅遇過類似情境,還有過相同感受,就是出現了常見的「創傷接觸反應」。就像畫家的衣服會沾到顏料、園丁的指甲縫裡會塞滿泥土,幫助他人面對創傷、接收過多負面消息也會留下印記。這些都是為了對抗創傷遺留的影響,進而在自覺或無意識的情況下,發展出的應變策略。
而你需要的並非放個長假、吃頓大餐,而是「創傷照管」。
這個由創傷接觸領域先驅蘿拉.李普斯基提出的概念,將在本書中獲得完整解釋。不僅涵蓋「如何協助他人排解創傷」「如何受他人創傷影響」「如何解讀並從經驗中學習」等一系列自我對話的過程,還打破受創者與幫助者之間的界線,分辨與管理創傷造成的影響。作者並提出「創傷照管五大方向」,由內而外提升照顧自己、他人以及環境的能力。書中還舉出十個各行各業的真人實例,讓創傷照管更貼近現實生活。
本書既是引導方向的羅盤,也是能夠實踐練習的指南,使我們面臨嚴峻挑戰時,仍能維持身心健全,並在他人和周遭環境需要時伸出援手。
📖《創傷照管:照顧別人的你,更要留意自己的傷》
Trauma Stewardship: An Everyday Guide to Caring for Self While Caring for Others
作者:蘿拉.李普斯基與康妮.柏克
書籍資訊:https://tinyurl.com/tf3xumr
Search
次級創傷替代性創傷 在 心理師想跟你說- #創傷照管#創傷接觸反應#同理心 ... - Facebook 的推薦與評價
創傷 照管#創傷接觸反應#同理心疲勞#同理失衡#次級創傷壓力症候群#替代性創傷#次級創傷#secondary_traumatic_stress_disorder #vicarious_traumatization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