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2年前的最美橋梁】#猜猜這是哪座橋
臺北市主要腹地由河流環繞,對外交通大多仰賴橋梁串連,許多橋梁擁有豐富悠久的歷史底蘊,卻也總在都市發展需求下被迫「改朝換代」,使得舊時風貌再不復見。
作為日本時代銜接「敕使街道」(今中山北路)與臺灣神社(今圓山大飯店)的明治橋,修建於1901年,最初為鐵製桁架橋,1927年即因坐落於劍潭山與基隆河畔的優美景色入選臺灣八景,為第一代明治橋。
第二代明治橋則落成於1933年,為鋼筋混凝土結構,欄杆由花崗岩砌成,橋頭及橋尾的兩側各有一座燈柱,整體造型溫潤典雅,是當時工藝美學的一大成就,因與週遭的山青水秀相得益彰,被許多人認為是臺灣史上最美的橋梁。
戰後明治橋改稱中山橋,隨著通往士林、北投、大直、內湖的交通運量不斷增加,在歷經多次整建後已逐漸失去初始風貌,而拆除重建與文資保護的聲音也不斷拉扯,直到2001年因納莉颱風造成大臺北地區嚴重水災,基隆河整治與中山橋議題再度浮上臺面,前臺北市長馬英九終以「影響水利」為由,宣布拆除橋梁,並允諾將易地重建。
然而十九年過去了,拆除後的明治橋被分割成435塊,堆放於再春游泳池舊址,如何協助它重現風貌,至今仍無定論。
#中山橋 #明治橋
#文化是一座城市最美的景色
#希望能看到明治橋再現風華
#報時光UDNtime
來源:聯合報
日期:1959/9/14
攝影:陳維在
圖說:專以淡水河、基隆河一帶開辦遊艇業務的金龍輪船公司,於十四日上午在台北市中山橋堍的該公司臨時碼頭開航。
歷史新聞
【1998-11-06/民生報/22版/都會焦點】
中山舊橋 古蹟與防洪之爭
公安為由除之後快 緬懷古蹟極力捍衛
如何兼顧 亟待專家提供解決之道
【記者鄭朝陽╱專題報導】台北人要不要拆除中山舊橋,最近又成為熱門話題,有人拿公共安全為由想要除之而後快,有人則緬懷古蹟的歷史價值極力捍衛。中山橋未來的命運未卜,但回憶這座橋梁的歷史與存廢之爭,卻也凸顯出台灣對歷史文化保存的無力感。
坐落於中山北路、橫跨圓山基隆河的中山橋,至今已有近66年歷史。這座橋最早建於民國3年,當時還是一座鐵吊橋,民國19年,改建為三孔的混凝土拱橋,並於民國22年完工,成為台灣第一座鋼筋混凝土結構的橋梁。
由於完工當時正值日據明治時期,因此該橋又稱為明治橋。橋的總長度有120公尺,寬17公尺,護欄以精磨的花崗岩砌築,配有復古式的青銅路燈,是一座典型的和式橋梁,也是聯絡當年圓山台灣神宮的前站。到了民國57年,為了紓解日益增加的交通流量,橋面拓寬為23公尺,並畫設有四線快車道、兩線慢車道及兩側的人行道。
工程界盛讚中山橋的施工品質與典雅的造型,使它曾經擁有全台造型最優雅橋梁的美譽,後來北二高碧潭橋也採取類似的復古設計。
老台北人可能都不陌生,早年的中山橋下,基隆河是脫了衣就可以下水游泳的好地方,拱橋的造型搭配搖櫓而過的扁舟,勾勒出一幅優閒的人間意境。不過,隨著上游的開發腳步日漸加快,以及政府長期忽視河道的疏濬,基隆河開始砂淤穢塞,河岸兩旁的雜草取代了親水的空間,慢慢地,荒蕪的景象掩蓋了上述記憶,橋面的青銅路燈、精心設計的鳥居,也因為拓寬工程而消失殆盡。
中山橋因位處圓山的急彎,歷年來發生多起中山北路南向北行駛的車輛,因超速無法轉過橋頭彎道,導致越過車道中心線及對方的來車道,撞斷對面的護欄而墜河,因此一度有「奪命彎道」與「奈何橋」的惡名。
事實上,當年的中山橋也是一條「迎賓道」,每當外國元首來訪,車隊經由中山橋出入圓山飯店時,中山北路就會採取快車道淨空的管制措施,而國賓車隊就行駛在道路中央的雙黃線上,這也就是當年橋面沒有設置中央分隔島的原因。後來因為飛車墜河事件層出不窮,經由媒體輿論深入檢討原因之後,才由台北市政府增設了相關安全設施。
民國76年琳恩颱風來襲,造成汐止地區與台北市東區嚴重淹水,此時的中山橋上、下游水位差僅有1.6公尺,雖然沒有斷橋及洪水溢堤,但在水理上及工程風險上,中山橋已被認定為一座相當危險的橋梁。因此,考量二百年的洪水頻率,拆除中山橋、另建新橋的呼聲響起,新建的中山二橋在民國83年7月完工通車,至於舊橋的拆除原本也要同步展開,但適逢市長選舉而遭延宕,加上藝文界為中山橋請命的舉動,也為其存廢投下變數。
陳水扁打敗黃大洲獲選市長,新市府便針對中山舊橋的拆除委託台大教授許銘熙等人組成專案小組進行研究,研究結果,拆橋可確保二百年洪水頻率的要求,但若採取相關替代方案,例如將中山橋到南湖大橋的堤防加高2.1公尺、在圓山設分洪道及活動擋水牆等水工配合措施,加上在南湖大橋設置攔汙設施,可有效紓解中山橋的疏洪瓶頸,但不必拆橋的代價卻高達數億元,比新建一座橋梁的造價還要高;最後陳水扁市長仍裁示保留中山橋,但上述替代方案所需經費,應審慎評估其經濟效益。
雖然市長以古蹟看待中山橋,但台北市民政局在完成古蹟評定之後,至今仍未公告,以致惹來經濟部水資源局多次要求拆除的爭執,公共安全與古蹟孰重,也成為中央與地方角力的關鍵。
橋是可以跨河通行的道路,尤其是中山橋連繫了圓山文化觀光帶的建築,如市立美術館、兒童育樂中心、圓山飯店、救國團青年活動中心、忠烈祠、故宮博物院等,如果拆了,等於截斷了這個觀光帶的步行系統,值得考慮,如何兼顧防洪與經濟效益,亟待專家提供解決之道。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08的網紅新北市議員張錦豪,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工建路接大同路違規切車道 大同路機車道截彎取直遶過抽水站 汐止境內接環東大道...
「汐止截彎取直」的推薦目錄:
- 關於汐止截彎取直 在 報時光UDNtime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 關於汐止截彎取直 在 新北市議員張錦豪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 關於汐止截彎取直 在 新北市議員張錦豪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 關於汐止截彎取直 在 新北市議員張錦豪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 關於汐止截彎取直 在 [知識] 水利整治、截彎取直,與納莉颱風帶給台北 的評價
- 關於汐止截彎取直 在 #基隆河截彎取直 - Explore | Facebook 的評價
- 關於汐止截彎取直 在 枋寮地區主要河道北勢溪,應截彎取直 - Mobile01 的評價
- 關於汐止截彎取直 在 [知識] 水利整治、截彎取直,與納莉颱風帶給台北 的評價
- 關於汐止截彎取直 在 Re: [問卦] 內湖治水工程是誰搞的 的評價
汐止截彎取直 在 新北市議員張錦豪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汐科火車站是未來基隆輕軌、汐止民生線三鐵共構的集結點,也是未來汐止最核心發展的區塊,因此未來周遭的停車空間、交通動線、鐵路橋下的綠美化等問題都需要立即著手規劃。
智慧里里長黃智明提出建議,大同路二段汐科站對面有一大塊國產署的土地,可以利用這塊空間來當停車場,甚至將大同路截彎取直,錦豪要求新北市政府立即來規劃。
另外汐科站下方靠近遠雄U-TOWN的鐵路橋下環境髒亂不堪,廢棄土及環境孳生蚊蟲問題亟待立即解決。錦豪會議上要求,第一立即針對環境髒亂問題提出改善方案,第二建議將廢棄土移除,以RC鋪面來代替或將空間釋放出來給機車當停車格,畢竟這是未來三鐵共構的最近核心的地段,應該立即著手綠美化環境。
#感謝每一位為汐止盡心的無名英雄
#公共利益排序優先
#環境衛生再度改善
#城市持續綠美化
#正能量爆棚
#汐止金城武
汐止截彎取直 在 新北市議員張錦豪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汐止秀豐市場 排風扇、排水溝 改善完成】
汐止秀豐市場採買人潮多,位在汐止鐵路橋下,但夏天一到整個熱氣出不去,市場裡面就會變的很悶熱,也影響攤販與民眾,錦豪在今年五月份就有邀請相關單位會勘,並請市場處做改善處理。
現在已經裝好了20個排風扇,把熱風抽出去,也讓攤販與民眾有個較舒適的購買地方。排水溝的部分之前經常積水不順暢,導致對攤商很不方便,這次也將排水溝截彎取直,讓排水變順暢。另外,預計明年度水錶部分也會汰舊換新。
https://udn.com/news/story/7323/3946621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n33lsS8dl4o
汐止截彎取直 在 #基隆河截彎取直 - Explore | Facebook 的推薦與評價
舊名為「水返腳」的汐止,位於基隆河中游的感潮河段,且有基隆河的大小支流流經。過去的汐止,給人常淹水的印象:若下大雨且逢高潮,河川水位太高,就很有可能淹水 ... ... <看更多>
汐止截彎取直 在 枋寮地區主要河道北勢溪,應截彎取直 - Mobile01 的推薦與評價
應在枋寮國小附近, 採截彎取直方式(綠色標示位置)讓北勢溪直接排放入海, ... 好像基隆河就是因為截彎取直造成下游汐止區每逢大雨就淹水而員山子分洪 ... ... <看更多>
汐止截彎取直 在 [知識] 水利整治、截彎取直,與納莉颱風帶給台北 的推薦與評價
the news lens 關鍵評論網
水利整治、截彎取直,與納莉颱風帶給台北的啟示
https://www.thenewslens.com/article/123751
內文:
文:雷翔宇
【防災工程的保全與局限】
隨著經濟發展,人口不斷向都市遷徙,形成許多高人口密度的地區,例如大台北盆地就匯
集了多達七百萬人,相當於全台人口的三成。為了確保大量人口的居住安全,都市防災的
議題日益重要,以台北經驗為首的都市防洪經驗,讓我們得以重新認識城市與河流之間的
關係。
內外有別人與河流被拉開的距離
河流是人類文明的起源,是城市的母親,更是大地的動脈。在遠古時代,人們逐水而居,
靠老天降雨吃飯,不論灌溉、洗滌,無一不與河流息息相關。但曾幾何時,隨著都市化與
現代化快速進展,人們遠離了河流,不再臨溪取水;水庫、淨水場、自來水公司取代河川
,成為都市人用水的依靠。河川對於人們來說,只剩下排水遊憩的功能和氾濫的記憶。
排水確實是河川相當重要的功能之一。大地承接了雨水以後,除了蒸發或土地吸收以外,
會沿著地面往低處流動,最後匯聚成河入海,完成一趟水循環。這些地面上流動的水,稱
為逕流,小如大雨滂沱後臨時出現的小水流,大如河道裡的巨流,都是一種地表上的逕流
。
不過,當都市文明發展之後,水的自然流動被人們有計劃地區隔開來。為了有效保護市民
免於受到洪水衝擊,堤防劃定了內水與外水的界線,雨水下在水利保護設施(如堤防或護
岸)所保護的區域之內者稱為內水,反之從上游集水區匯流入河川的水則稱為外水。人們
得到保護,卻也加深了與水之間的疏離感。
當大雨降下在城市之中,一般人多希望盡快將討厭的內水排入河川,再趕快排進海裡;雨
下得愈急, 水來得愈快、 愈要有效率地把水排掉,避免水災。因此,大台北地區最早的
防洪建設,就設定在排水與擋水的目標上。
內水與外水示意圖(繪製:潘澄;參考來源:經濟部水利署)
永不妥協的大台北水利整治
一九五九年畢莉颱風(Billie,西北颱)襲擊北部,台北損失嚴重,之後幾年都有颱風,
造成淡水河氾濫,包括一九六一年波密拉颱風(Pamela)、一九六二年歐珀颱風(Opal)
與愛美颱風(Amy),尤其一九六三年葛樂禮颱風更促成了台北防洪計畫的推動。隨著台
北市擴大升格、精省、六都升格等等變革,中央與地方政府之間不斷協調,陸續推出好幾
代防洪計畫,嘗試保護人口最為稠密的政經中心。歷代防洪計畫的擬定,與颱風肆虐都脫
不了關係,可以說盆地裡的防洪建設史就是一部颱風災害史。
本來在基隆河與淡水河匯流之處,左岸為五股獅子頭,右岸為關渡;觀音山的岩體綿延過
河至關渡,猶如獅子頭,大屯山山脈向南延伸至關渡則如象鼻,形成天然的隘口,古稱「
獅象捍門」或「獅象守口」。河道中央矗立的獅子頭隘門雖能夠屏蔽潮氾,卻也使得河道
排水出海不易,對於當時期待快速排水而言是一大阻礙。
經由數值地形模型(DSM)可以看到淡水河以及大屯山群的地勢(資料來源:中央地質調
查所謝有忠)
一九六三年葛樂禮颱風重創台北,高強度降水、颱風暴潮引發海水倒灌,石門水庫洩洪之
下,河中島嶼社子島在水裡泡了三天三夜,死亡人數多達二百餘人。於是到了一九六四年
,政府採納美國陸軍工兵團的提議,將隘口炸除,讓河水不再淤堵。為了讓社子島泡水的
慘劇不再重現,一九六五年,基隆河迎來了史上第一次截彎取直(士林段),舊基隆河道
填平為今天的基河路,而跨越基隆河與淡水河之間的支流番仔溝亦填平,讓社子島從完整
的島嶼變成半島。
好景不常,雖然隘口炸毀之後,河水能夠更快速出海,但在漲潮時,潮水長驅直入,拉長
了受到潮汐影響的河段(感潮河段)。時五股鄉洲後村(今五股溼地)首當其衝,大潮一
來就變成沼澤,肥沃的良田變成鹽化的爛地,旋即被劃分為禁建的一級洪水管制區。
另一方面,為了解決淡水河在大稻埕與三重之間河道狹窄的問題,經過長期的規劃調整,
從原本的塭子川疏洪道到一九七九年核定建設二重疏洪道,一步步分擔淡水河的水體。洲
後村與附近村莊在一九八四年遭強制遷村,已不堪種植的沼澤變身疏洪道,最後變成今天
的溼地。
在二重疏洪道核定的同時,翡翠水庫的建設也獲得核定,歷經八年完工,不只具備民生蓄
水與發電功能,在蓄洪上也產生一定的作用,緩解下游的負擔。
淡水河支流大漢溪、新店溪在石門水庫與翡翠水庫發揮作用、二重疏洪道完竣之下,
再加上堤防建設,已經大幅獲得了整治,但在右側的支流基隆河就沒有這麼幸運了。
由淡水河下游俯瞰的臺北盆地,三條支流一覽無遺。(圖片來源:google_earth)
基隆河第二次截彎取直
隨著大漢溪、新店溪的水路獲得改善,台北市政府起心動念,要汲取士林段的成功經驗,
將基隆河進入台北盆地後塗鴉似的河道截彎取直。一九八七年琳恩颱風降下豪雨,將基隆
河沿岸變成水鄉澤國,更加堅定了台北市政府截彎取直的決心,自一九九一年歷經兩年工
程,拉直了南港、內湖、松山、大直地區的基隆河河道,將原本拐彎的河流,拉成了近乎
直挺挺的線。雖說截彎取直旨在讓河水快速流過,但末代官派台北市長黃大洲自承將截彎
取直視為都市更新開發計畫比較恰當,原因無它,截彎取直後獲得的新生土地,成就了日
後的內湖科技園區等等。當時市政府曉得此舉將減少河川的蓄洪量,因此特地挖深了水槽
,容納更多的水量,避免水位提高。
截彎取直的結果,確實改善了部分水患的情形,但在本來就常淹水的汐止、五堵等中游地
區,淹水的情形卻變得更加劇烈。水利署第十河川局局長曾鈞敏說,「原本彎曲的曲流間
數百公頃的河川地是可以當成洪氾區滯洪的,經過截彎取直後,這些土地變成了新興工、
商業用地,減少了很大的緩衝空間,不過這也是每個國家在發展時常常面臨到防洪與都市
發展之間取捨的問題。」
事實上,先人的智慧,或許早已埋藏在地名之中,汐止原稱水轉骹(Tsuí-t-kha,清
代方志記載為水返腳或水轉腳),陳培桂《淡水廳志》稱「潮漲至此地」,指古來潮汐自
河口入陸,竟能漫過蜿蜒的氾濫平原,至此方休。雖然這個解釋尚存爭議,因為基隆河的
感潮河段只到圓山一帶,但豪雨若逢大潮,汐止地區確實是容易淹水的。氾濫平原不僅削
減了上游來的水勢,還削減了下游來的潮汐,如今欲使河水快快排出而拉直,如果遭遇西
北颱吹動洪水和海潮沿著筆直的河道而上,水反而排不出去了。
不只是漢文老地名,原住民語的老地名亦凸顯了古人的生活經驗。現今東南亞最大的玉成
抽水站,位於成美橋邊,恰巧位於截彎取直的小彎段(南湖大橋至成美橋)與大彎段(成
美橋至中山橋)之間,鄰近松山與南港的交界處。此處西邊所鄰接的松山火車站、饒河街
一帶,古稱錫口,源於巴賽族麻里折口社,或譯貓里錫口社,社名即指「河流彎曲處」。
今天我們只曉得松山而不聞錫口,蓋因日本人將之改名的緣故。河流彎曲處乃是最容易氾
濫和溢堤之處,截彎取直之後,所需承擔的風險也就由平均分散在他處變成集於一身了。
以今天的知識格局和後見之明來看,就如同炸毀獅子頭改變了台北的水文,我們對於基隆
河截彎取直或許會有不同的看法,但在當時都市發展的脈絡下,截彎取直是人定勝天的直
觀做法,就算歷史重來,或許還是會上演相同的戲碼。因此,盆地防洪的故事無法也無意
義回頭,只能繼續發展下去。
納莉颱風帶給台北的啟示
雖然基隆河完成了第二次截彎取直,但在水患的防治上效果有限,基隆河仍會氾濫,台北
盆地仍會淹水。納莉颱風或許就是一記當頭棒喝,讓台北盆地的居民認識到在災防的領域
不能鬆懈,還有很多努力要做。
納莉來襲當時在台北市養工處任職的陳郭正說, 「納莉會那麼慘,第一個就是上天給我
們的雨量非常得大,再來它的主要原因就是外水溢進來。」
在二重疏洪道的同一份計畫裡,還包含了另一件事沿河修建堤防或防洪牆。隨著計畫
核定,大台北地區的堤防建設亦如火如荼地展開,並逐步加高以符合重現期兩百年的洪水
位要求。目前堤防在大台北地區已臻完備,並劃定了內水與外水的界線,有效保護市民免
於洪災,直到今天仍扮演不可或缺的角色。
但在納莉颱風來臨時,大台北地區的河堤尚未完整達到大台北防洪計畫所要求的兩百年防
洪保護標準高度,南港大坑溪附近較低 (兩百年防洪保護標準,標高應達一三.○六公
尺),象神颱風之後雖陸續補強,但納莉來襲時,南側尚未完竣。「那時候才剛做,還是
土的樣子,結果沒想到納莉的水位出奇得高,高到把土堤刷了一個洞進來。刷了一個洞,
就像水壩洩了個洞一樣,又因為南港地勢比較高,所以水就沿著鐵路和忠孝東路,順著地
勢一路來到新生大排。」
溢堤在先是主因,抽水站罷工更是雪上加霜。位於松山、南港、內湖交界,號稱東南亞最
大的玉成抽水站,本來努力把內水輸送到堤外去,但在溢堤之後,堤內的水體淹過抽水站
冷卻水塔的馬達,馬達故障,抽水站於焉停擺。「一輛車子,冷卻系統壞了,你想還能開
多久呢?當然不用多久就完蛋了,所以玉成的抽水機掛掉了。」陳郭正說道。「本來是還
可以把水再往外打的,結果現在連往外打的抽水站也掛了,當然相形之下就非常嚴重。大
家一直講是玉成掛了所以納莉才會淹那麼嚴重,其實不是,是先溢堤,然後連帶讓這些抽
水站掛掉。」
納莉颱風給台北市上的寶貴一課,莫過於抽水設施的自保,避免它在關鍵時刻不聽使喚。
堤防高築雖令人安心,卻也令人鬆懈,此前放在堤防內的抽水設備,未曾考量淹水後可能
停擺而失效,但在納莉颱風之後,抽水設施的自保變成防洪的重要策略。陳郭正感慨地說
,「大家都掛了沒關係,但是它要活得好好的。至少雨停了,我讓它退水,它要可以抽出
去,不然太嚴重了。」
責任編輯:翁世航
核稿編輯:潘柏翰
------------------------------------------------------------------------------
備註:
先發這個分類
台北市治水的發展過程就真的是以人工製造出來的銅牆鐵壁,位處盆地本來就是抗洪一大劣
勢,但畢竟是首都才可以用如此高規格的等級與經費來投入治水工作。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101.137.47.88 (臺灣)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Geography/M.1566812931.A.BA2.html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