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語錄·台北的日出》
* 如果所有的星辰都消失或死去, 我得學會去看一個空洞的天空 ,並感受它那絕對黑暗的莊嚴, 儘管我得先適應一會兒。
Were all stars to disappear or die, I should learn to look at an empty sky And feel its total dark sublime, Though this might take me a little time.
—英國詩人奧登
* 我喜歡夏日的永晝,我喜歡在多風的黃昏獨坐在傍山的陽台上。小山谷裡稻浪推湧,美好的稻香翻騰著。慢慢地,絢麗的雲霞被浣淨了,柔和的晚星一一就位。——張曉風《我喜歡》
* 夕陽最美時,也總是將近黃昏。世上有很多事都是這樣子的,尤其是一些特別輝煌美好的事。所以你不必傷感,也不用惋惜,縱然到江湖去趕上了春,也不必留住它。因為這就是人生,有些事你留也留不住。你一定要先學會忍受它的無情,才會懂得享受它的溫柔。—古龍 《白玉老虎》
* 愛自己是終身浪漫的開始。—王爾德
* 我一直認為,只要有手有腳、身體健康,你就不是窮人,因為你已經有了改變現狀的基礎。—-馬克•塞雷納《二十五歲的世界》
* 知識分子最怕活在不理智的時代。—-王小波《沈默的大多數》
* 我在這裡愛你。在黑暗的松林裡,風解縛了自己。月亮像磷光,在漂浮的水面上發光。白晝,日復一日,彼此追逐。——聶魯達《我在這裡愛你》
* 我以為你給的傷終會愈合,就像濕透的那件襯衫最後會乾,可它一想到那場雨就皺皺地難過。—-村上春樹
* 不知,不盡知,有所期待,有所失望。—-王蒙
*習慣真是一種頑強而巨大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生,因此,人自幼就應該通過完美的教育,去建立一種良好的習慣。
——弗蘭西斯·培根
* 人們常常把一些小事拋在腦後,一些生命的片刻烙印在時光塵埃裡,我們可以試著忽略,但這些微不足道的小事卻一點一滴形成一條鍊子,將你牢牢與過去連在一起。—-馬克·李維《偷影子的人》
* 生活是苦難的,我又划著我的斷槳出發了。—博爾赫斯
* 書籍是一種冷靜可靠的朋友。—-雨果
* 很多人認為聰明的人才會成功,其實不是。很多聰明人做事情不能成功,原因有二:一是不能下笨功夫;二是他們沒有找到他們價值體系中最重要的事情去做,卻去做一些在他的價值觀體系中不怎麼重要的事情。所以他們內心缺乏全力以赴的動力。——錢鐘書
* 我以為「別人尊重我,是因為我很優秀」,後來才明白,「別人尊重我,是因為別人很優秀。」——魯迅
* 沒有一點兒瘋狂,生活就不值得過。聽憑內心的呼聲的引導吧,為什麼要把我們的每一個行動,像一塊餅似的在理智的煎鍋上翻來覆去地煎呢?——米蘭•昆德拉《不朽》
* 少說刻薄話,多吃巧克力。——木心
* 人最強大的時候,不是堅持的時候,而是放下的時候。當你選擇騰空雙手,還有誰能從你手中奪走什麼!多少人在哀嘆命運無可奈何之際,卻忘了世上最強悍的三個字是:不在乎。—— 蘇芩
* 我生平第一次開始懂得,這個世界上最惡劣的壞事並不是由邪惡和殘暴所造成,幾乎總是因軟弱而產生的。——茨威格
—-圖片:蔡克信醫師.台灣最著名的樂評家.自新店看台北日出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510的網紅顏慶賢Ching-Shyan Yen,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1. André Waignein:Rhapsody for Alto Saxophone and Orchestra or Piano 安德烈·威格尼 <狂想曲>給中音薩克斯風和管弦樂團或鋼琴 1942年1月28日,安德烈·威格尼(1942-2015)生於比利時介於瓦隆佛蘭德和法國邊境的小鎮——...
漫威格魯特 在 海獅說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台中歌劇院推廣文第三篇:同情的罪]
你會對身患絕症的人說出真相嗎?——
台中歌劇院:《同情的罪》
時間:6/8(五)19:30、6/9(六)14:30、6/10(日)14:30
地點:臺中國家歌劇院 中劇院
立即購票:https://goo.gl/L61EXH
.
這就是《同情的罪》裡男主角的困境,事實上我們都有機會遇到這種事情。
故事是這樣的:在一次偶然的機緣下,
男主角認識了一位腿上有麻痺症的千金小姐。
她的父親將她視為掌上明珠,但是因為經歷了太多次復健、治療法都宣告無效
千金小姐已經不抱希望了,幾乎絕望的父親因此拜託男主角
希望男主角能向醫生打探小姐真實的情況。
.
醫生既粗魯又無禮,告訴男主角現今沒有方法可以救治她的病
但是在最近的醫學期刊上似乎已經出現了成功治療麻痺症的案例,已經去要詳細資料了
不過醫生也叮囑:但是目前這希望很渺茫,所以還不能讓他們知道。
.
男主角不曉得要怎樣和哀戚的老人開口。一回到宿舍門口
發現老人竟然在雨中等他等到半夜,主角看著搖搖欲墜的老人
......脫口就把這個成功的案例告訴了他。
.
作者斯蒂芬・茨威格在二戰爆發前夕
寫下這篇一戰爆發前夕的故事,本身其實就帶有某種反思的意義。
事實上「同情」只是其中之一,身為輝煌舊時代的軍官,男主角渾身散發著各種天真爛漫的特質----
相信尊嚴、忠誠、虔信,不忍看到他人受苦,事實上就是那個時代所有人的縮影
.
軍人們背起背包、戴起鋼盔,堅信自己為了正義和上帝而戰
因為戰爭距離遙遠,所以就被當時的歐洲人賦予一種浪漫的英雄色彩
他們看到的戰爭其實是教科書和美術館裡的戰爭: 騎兵穿著顯眼戎裝進行廝殺
致命的一槍總是擊中心臟、壯烈犧牲的畫面
而全軍則在嘹亮的凱歌中勝利前進,只有極少數人大聲疾呼、卻無人聽見
.
就在一戰爆發前,茨威格遇到一位見證過普奧戰爭的年老女士
她撕開喉嚨、朝著茨威格大喊:「為什麼你們年輕人仍然無動於衷呢?
打仗和你們關係最大!你們要團結起來、你們要起來反抗!」
最後她說:「形勢從來沒有這樣壞過,戰爭機器已經在運轉。」
.
後來在寫完《同情的罪》時,二戰已經即將爆發
他看見那時的群眾已不再像上次那麼心潮澎湃,而是沈默地接受國家召喚。
因為他們已經看過太多生離死別,就像《同情的心》中那名醫生一樣
.
醫生和男主角的對話,其實很像一二戰前夕的兩個人在對話
乍看之下醫生雖然很粗俗無禮、對老人的痛苦焦慮根本無動於衷
但是他總是默默的嘗試最新的辦法,從來沒有放棄救治千金的希望。
在給那對父女希望這方面上也非常克制,在男主角把成功案例脫口而出後
醫生嘆了口氣,說了一句我覺得至今都還受用的話:
.
「同情就像嗎啡,起初對痛苦的確有幫助,但如果不知道停止的界線,它就會變成最可怕的毒物;
同情的癮和嗎啡的癮都會越來越大、永無止盡,
總有一天要對他說『不行』,但那時候他的痛苦就會不堪想像。」
.
然而儘管有醫生的諄諄告誡,男主角每次只要看見老人焦急盼望的臉
就仍然只能繼續編織美麗的謊言
一開始他認為,這一切都是起因於他不忍他人受苦的高貴情操
但其實到最後他也發現,真正染上同情癮的人不是那對父女、而是自己
.
在編織夢境的時候,他感受到自己有種被需要的感覺
他感到自己的言語注入了老人的身體裡,讓他身體再次硬朗、眼神發光
周圍所有人都歡迎他的到來,而有錢老人給他的報酬更是多到難以計量
終於到最後一次爆發,終於釀成完全無法挽回的悲劇。
.
事實上,《同情的罪》揭露的那種善惡之間的模糊性
一直到現代都還適用。在我們很多人心中,黑與白中間總是界線分明
但其實根本沒有這種東西。
真心覺得這篇劇目非常精彩,相信在茨威格鋪陳的緊湊劇情中
觀眾絕對能看見這個奧地利最知名作家,努力想要傳達的一個信息----
.
通往地獄的路總是善意鋪成的。
#同情的罪 #BewareOfPity #賽門麥克伯尼 #SimonMcBurney #柏林列寧廣場劇院 #SchaubühneBerlin #史蒂芬茨威格 #改編自焦灼之心 #亞洲首演只在臺中 #合拍劇團 #Complicité #耿一偉 #NTT戲劇
漫威格魯特 在 顏慶賢Ching-Shyan Yen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1. André Waignein:Rhapsody for Alto Saxophone and Orchestra or Piano
安德烈·威格尼 <狂想曲>給中音薩克斯風和管弦樂團或鋼琴
1942年1月28日,安德烈·威格尼(1942-2015)生於比利時介於瓦隆佛蘭德和法國邊境的小鎮——穆斯克隆。
他是在貧困中長大的。他的父親是SNCB(比利時國家鐵路)的員工,而母親在圖爾昆(瓦隆佛蘭德)紡織品工廠工作。由於父親參加當地的管樂團,讓他從小接觸到各種樂器,因此造就了他對於音樂色彩及樂團力度層次等變化,與對音樂的感受,具有相當細膩的靈敏度。
他的音樂生涯非常傳統而規矩:他曾在比利時布魯塞爾音樂學院和比利時蒙斯皇家音樂學院學習音樂理論、風格寫作、音樂史、和聲、對位、作曲、小號、鋼琴和室內樂。當時,他已是法國里爾的ORTF(法國廣播電台)爵士樂隊的音樂家,也為此樂團創作及改編很多很好的作品。
1965年,他回到家鄉並任教於穆斯克隆音樂學院;1970年,他接任管理學院的「西方音樂俱樂部」,也創建了比利時最佳爵士樂團。1974年,他成為蒙斯皇家音樂學院的音樂理論教授;他被任命為考試及比賽部門的主任,於1977年轉任到比利時圖爾奈音樂學院。1982年,他編籍了蒙斯皇家音樂學院的和聲課程;並於1987年,被任命布魯塞爾皇家音樂學院的和聲教授直到2007年正式退休。
本場演出的這首作品是為中音薩氏管和交響樂團所創作的狂想曲,這是他在2009年,被「國際阿道夫·薩氏管協會」所感動,而答應創作給第五屆阿道夫薩氏管大賽作為決賽的指定曲,他在2010年創作完成並出版,並在標題上寫下「獻給他的父親及比利時阿道夫薩氏管主席——Alain Crepin」。
本曲共分三個樂章,是快、慢、快的形式,在技巧上具有非常高的難度,但音樂卻非常優美動聽:
樂曲的第一樂章開頭由獨奏家奏出華麗的上行線條,與鋼琴製造出豐富自然泛音的特殊音響效果,本樂章中充滿了高度技巧的快速音群,伴隨著許多大跳音程,增加了樂章的難度與華麗。
第二樂章是非常具有表現力與音樂性的樂章,在甜美的前奏後,再由獨奏者奏出優美又恬靜的主題,藉由薩克斯風獨特飽滿的音色表現出寧靜的氣氛與色彩,讓本樂章就像浪漫般的夢境。
第三樂章速度較第二樂章快上許多,在情緒上有極大的轉變。開頭由鋼琴奏出義大利塔朗泰拉舞曲形式的三連音斷奏,也是本樂章的主題。整樂章鋼琴都維持著此舞曲的節奏動機,並由薩克斯風接奏出主題;後續以十六分音符快速流動的表現,帶出主題的線條,最後在薩克斯風快速音群及大跳音型中,進入超高音音域,激動的結束樂曲。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zmJLgYDV5DQ/hqdefault.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