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NBA球隊經理,這次選拔挑中了選秀的第一輪的球員,之後幾個賽季,選秀冠軍的表現不太理想,請問你會:🅰 照常上場比賽,等待球員發威;🅱 降低上場次數,甚至考慮將他交易出去...
_____
《給予》這本書中,談到一個很有趣的統計
柏克萊大學組織行為學教授 Barry Staw
蒐集了1980-1986年之間📆
200多位排名前兩輪的NBA球員資料
他們彙整了各種評測指標📙,包括
每分鐘得分、投球命中率、罰球命中率
籃板次數、阻攻次數、助攻次數、抄截次數
再依據球員所屬的位置與對與優劣
計算球員總上場時間、留隊時間✏
他們想研究的是🔍:
「球隊是否在選秀前段球員身上【過度投資】」
_____
結果是,球隊對選秀前輪選入的球員
往往會 #更期待 #更不捨 #再加碼
🚫. 上場時數「相對增加」
🚫. 「不願交易」這些球員
根據統計,選秀排名往前1位
第二個賽季的上場時間就多22分鐘‼
且平均選秀排名往前1位
被交易掉的機會就少了3%‼
#即便他們表現的成績不如預期
___這與投資交易有什麼關係?___
以經濟學家的術語來說
上述對於高排名的球員投資
叫做📣「#沉沒成本謬誤」
決策者會傾向繼續自己先前的投資
更有可能的是,因為「自尊威脅」關係
若中斷自己的投資決策
那不就宣告「#自己很蠢」🤦♂
因此為了不讓自己顯得自尊掃地👎
那些球隊經理通常會#加碼投資
努力使決策計劃「#翻身」🙅♀
好證明自己的決定是正確的
_____說到這裡你們都懂了啦_____
換個角度,這也叫做「稟賦效應」😽
大家對自己所持有的標的,都有著偏好的情緒
尤其這項交易標的,是眾人都說好😘
尤其這項交易標的,是經過深思熟慮🧐
會更難,承認自己錯誤,甚至還加碼攤平
因為在心理上不想承擔自己錯誤👋
儘管知道「砍掉部位對總資產有幫助」
但你可能因此替自己貼上「#我又錯了」的標籤
在不想要貼標籤的情緒下…錯過停損時機📉
_____
即便你將所有的馬兒都視為千里馬🐴
但如果他的表現不如預期🐔
你現在會......
#說說看你們曾經礙於面子的錯誤決定
#腸編對於庫存股票都很有愛
#所以我曾經抱到股價對折都還愛
#偷渡一下EGO講座報名連結在留言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4萬的網紅Sky Finance Channel,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殼股×財技專家 渾水 今集續談Richard Thaler嘅 #行為經濟學,亦可引申至港人日常財金項目及行為中㗎!請去片足本評論~ . #踢爆金魚缸 #稟賦效應 #輕推理論 ______________ 【天裕財經頻道】一站式財智創富資訊平台! YouTube:www.youtube.com/Sky...
「稟賦效應股票」的推薦目錄:
稟賦效應股票 在 點石贏家小學堂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你是NBA球隊經理,這次選拔挑中了選秀的第一輪的球員,之後幾個賽季,選秀冠軍的表現不太理想,請問你會:🅰 照常上場比賽,等待球員發威;🅱 降低上場次數,甚至考慮將他交易出去...
_____
《給予》這本書中,談到一個很有趣的統計
柏克萊大學組織行為學教授 Barry Staw
蒐集了1980-1986年之間📆
200多位排名前兩輪的NBA球員資料
他們彙整了各種評測指標📙,包括
每分鐘得分、投球命中率、罰球命中率
籃板次數、阻攻次數、助攻次數、抄截次數
再依據球員所屬的位置與對與優劣
計算球員總上場時間、留隊時間✏
他們想研究的是🔍:
「球隊是否在選秀前段球員身上【過度投資】」
_____
結果是,球隊對選秀前輪選入的球員
往往會 #更期待 #更不捨 #再加碼
🚫. 上場時數「相對增加」
🚫. 「不願交易」這些球員
根據統計,選秀排名往前1位
第二個賽季的上場時間就多22分鐘‼
且平均選秀排名往前1位
被交易掉的機會就少了3%‼
#即便他們表現的成績不如預期
___這與投資交易有什麼關係?___
以經濟學家的術語來說
上述對於高排名的球員投資
叫做📣「#沉沒成本謬誤」
決策者會傾向繼續自己先前的投資
更有可能的是,因為「自尊威脅」關係
若中斷自己的投資決策
那不就宣告「#自己很蠢」🤦♂
因此為了不讓自己顯得自尊掃地👎
那些球隊經理通常會#加碼投資
努力使決策計劃「#翻身」🙅♀
好證明自己的決定是正確的
_____說到這裡你們都懂了啦_____
換個角度,這也叫做「稟賦效應」😽
大家對自己所持有的標的,都有著偏好的情緒
尤其這項交易標的,是眾人都說好😘
尤其這項交易標的,是經過深思熟慮🧐
會更難,承認自己錯誤,甚至還加碼攤平
因為在心理上不想承擔自己錯誤👋
儘管知道「砍掉部位對總資產有幫助」
但你可能因此替自己貼上「#我又錯了」的標籤
在不想要貼標籤的情緒下…錯過停損時機📉
_____
即便你將所有的馬兒都視為千里馬🐴
但如果他的表現不如預期🐔
你現在會......
#說說看你們曾經礙於面子的錯誤決定
#腸編對於庫存股票都很有愛
#所以我曾經抱到股價對折都還愛
#偷渡一下EGO講座報名連結在留言
稟賦效應股票 在 WealtHub睿富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鐘記:「稟賦效應」
優秀的投資者除了需要懂得閱讀財務報表、計算估值等的硬知識外,「了解人的心理如何影響投資行為」也相當重要。
近日翻閱行為金融學專家James Montier的著作《The Little Book of Behavioral Investing – How Not to Be Your Own Worst Enemy》,第15章“You Gotta Know When to Fold Them – When it’s Time to Sell an Investment” 「何時應該沽出某項投資?」提到「稟賦效應」(Endowment Effect),十分有趣,值得與網友分享。
簡單來說,「稟賦效應」是指當個人一旦擁有某件東西之後,他對其價值的評價要較未擁有之前大為增加,並且會開始認為自己擁有的東西的價值較別人擁有的同樣東西更有價值。這個「稟賦效應」理論是由2017年諾貝爾經濟學得主理察·塞勒(Richard Thaler)於1980年提出的,有別於一般傳統經濟學理論。
James Montier列舉兩個日常生活的例子闡述「稟賦效應」。
假設你於幾年前以15美元買入一瓶酒,其後該瓶酒的價格大幅升值,在最近一次拍賣會中以高於150美元售出。你會準備多買一瓶?還是賣出手上的存貨?最多的答案相信是「兩者都不會」——-既不願意以150美元買入,但也不願意以同樣價格賣出!
假設你持有某隻股票的價格於過去三個月下跌了三成。基於「厭惡損失」(Loss Aversion)的心理,你多數會選擇「繼續持有」吧。但假如你的四歲大外甥用你的電腦玩遊戲的時候,不小心錯按了鍵盤,把你持有的該隻股票全數賣出!你會如何補救?你會否即時全數買回你之前極不願意沽出的那隻股票?當面對這個問題的時候,幾乎沒有一位投資者說「想買回該股」!
以上兩個例子非常「抵死」,足以說明投資者往往會犯上「稟賦效應」的毛病。事實上,當投資者擁有某隻股票之後,便會傾向高估它的價值,很多時都會認為自己手上持有的股票價值高於現價,因而未能於適當的時候果斷地做出沽出或減持的決定,結果可能錯失高位獲利的機會或被逼長期持有表現欠佳的「蟹貨」。這種傾向不行動的慣性,也許會影響投資回報呢!
====================
訂閱【 WealtHub睿富 YouTube頻道】
>>> https://goo.gl/AMu8zU
精彩節目 不要錯過!!
稟賦效應股票 在 Sky Finance Channel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殼股×財技專家 渾水 今集續談Richard Thaler嘅 #行為經濟學,亦可引申至港人日常財金項目及行為中㗎!請去片足本評論~
.
#踢爆金魚缸 #稟賦效應 #輕推理論
______________
【天裕財經頻道】一站式財智創富資訊平台!
YouTube:www.youtube.com/SkyFinanceChannel
Facebook:www.fb.com/skyfinancechannel
Website:www.skyfinance.hk
IG:sky.finance
稟賦效應股票 在 一種你該避免投資賠錢的心態日常生活也容易落入稟賦效應的 ... 的推薦與評價
為什麼很多店家/遊戲會提供試用/試玩? 為什麼本來去服飾店只想試穿一下最後卻買了很多衣服? 為什麼很多投資人買了 股票 捨不得賣掉? 上述情況有說中你的心聲嗎 ... ... <看更多>
稟賦效應股票 在 【投資人必知】稟賦效應-免於成為韭菜!|美股ETF - YouTube 的推薦與評價
... 1 稟賦效應 的內容03:49 2 稟賦效益在投資上的應用04:50 3 在行銷上的 ... 欄有免費課程可參加#指數化投資#美股ETF # 稟賦效應 【其他可以找到我的 ... ... <看更多>
稟賦效應股票 在 [心得] 不當行為- 看板book - 批踢踢實業坊 的推薦與評價
【書名】:不當行為
【作者】:理查.塞勒
【譯者】:劉怡女
【出版】:先覺
—
完整心得:https://reurl.cc/9Zzx08
Podcast: https://open.firstory.me/story/ckjqnwpffpyq50820thyf80me/platforms
丹尼爾與阿莫斯是兩個提出人性心智偏誤的開山祖師爺,
《橡皮擦計劃》一書正是在講他倆精采的故事. 他們觀察到人的決定並非理性的,
而這些非理性的行不是出自於資訊不足或是隨機的誤差, 是系統系的偏誤.
經濟學家理查塞勒第一次看到丹尼爾與阿莫斯的論文就深深被吸引,
並且在自己的研究中找到了更多人類的「不當行為」,
他開始思考既然人的行為並不理性, 經濟學研究的正是人的經濟行為,
怎麼能夠一廂情願的忽視人性, 總在經濟數學模型裡面假設人是理性的呢?
他把心理學的研究納入經濟學, 發展出「行為經濟學」.
《不當行為》這本半自傳夾雜著塞勒的研究內容與經歷, 看他如何在研討會中舌戰群雄.
事實證明, 人性的偏誤根深砥固, 即使是最理性的經濟學家也不免著了道.
1.稟賦效應 (Endowment Effect)
塞勒設計了兩個問題:
第一: 如果你有千分之一的機率染上一個致命疾病, 而現在有個解藥會賣給
出價最高的人, 你願意花多少錢買這個解藥?
第二: 如果有個醫院機構正在研究致命疾病, 這個疾病沒有解藥而你有千分之
一的機率染病, 你覺得要拿到多少錢, 才會願意參加這個研究計劃?
如果以傳統的經濟理論來推論, 這兩個問題的答案應該是一樣的,
因為都有千分之一的機率死亡, 然而答案卻是天差地遠.
對問題一, 大家至多只願意付 2000 元, 但問題二卻至少得拿到 50 萬元,
甚至有人回答「再多錢也不幹」. 塞勒對此行為提出的解釋是:
人會對自己擁有的東西, 覺得價值更高, 傾向維持原狀, 他稱為「稟賦效應」.
仔細觀察的話, 這項效應處處可見.
例如如果是自己花錢買的球賽門票,
不論晴雨, 都堅持要去現場才算值回票價, 但如果是別人送的, 就沒有這種堅持.
很多人持有股票, 即使價格已經一跌再跌, 還是相信它有一天會回彈,
最終導致血本無歸.
明明與伴侶有諸多個性不合, 但已經在一起四年了, 分手可能找不到新對象,
只好繼續將就在一起.
在傳統經濟學看來, 這些都是沉沒成本, 不該影響決定,
但實際上, 人卻很難跳出這個陷阱.
2. 心理帳戶
在經濟學看來, 一萬元的薪資與一萬元的獎金, 或是一萬元彩票中的錢都沒有差別,
但卻會明顯影響人類的行為, 塞勒提出了「心理帳戶」的概念,
我們會在心裡幫每筆錢歸類, 不同來源的收入會有不同的消費傾向.
帳戶之前彼此並不互通.
舉個例子, 我很中意一件3000元的衣服, 但覺得太貴不想買,
但如果老公買來當我禮物, 我卻會很高興的接受, 明明夫妻倆的錢都是家庭的錢,
但如果我自己花3000元買衣服, 會被歸類到生活開支, 覺得不必要,
但如果當成禮物, 則會被歸類到特殊節日支出, 就覺得可以接受.
商業上, 很常利用這個人性, 商品搭配各式各樣的節日銷售,
就讓花費從單純支出成為情感連繫用途.
健身或是美容商家很喜歡用「會員制」讓人分離購買與消費的時間,
因為錢已經先付了, 之後每次接受服務都感覺是賺到, 免費的感覺,
於是一開始的大筆開銷也轉化成「投資」的想法.
這種「心理帳戶」的人性有其好處, 如果錢被我們歸類到長期儲蓄項目,
我們就會很自然的受到約束, 不去動用那部份的錢.
很多人會在薪資一發下來, 就把錢分成三大類,
一類是長期儲蓄與投資, 一類是房租水電費, 一類是生活開支就是這樣的用意.
但有時這種心理也會造成一些盲點,
例如把投資賺到的錢視為是「多出來的」,
因此會以為自己可以投入一些風險更大的項目, 覺得最壞不過就是回到原點,
但事實上這些投機的財務操作常常把本都賠掉了, 不可不提防.
3. 公平
傳統經濟學永遠都假設人是自私的, 例如有名的囚徒賽局.
不過塞勒設計了不同的問題來顯示人性的有趣之處.
第一階段他們稱之為「獨裁者賽局」: 你手上有20元, 可以和另一個人分攤,
你有兩個選擇,選擇一是自己拿18元, 對方拿2元,
選擇二是兩人各拿 10 元.
但這個階段只有一部份的人會真正拿到錢.
第二階段則是「懲罰賽局」: 你會和先前玩過獨裁者賽局但沒有拿到錢的同學配對,
同學 A 在玩獨裁者賽局的時候, 選擇自己拿18元,
同學 B 在玩獨裁者賽局時, 選擇平分.
現在請你選擇, 是要和同學 A 平分 18 元, 還是和同學 B 平分 10 元,
只有被你選擇的對象才能跟你一起拿到錢.
令人意外的是, 第一階段的「獨裁者賽局」有超過 75 % 的人選擇平分.
而第二階段更懸殊, 高達 81 % 的人選擇要和公平的分配者平分較少的 10 元
而非與不公平的分配者平分 18 元.
由此看來人並非絕對自私, 人們討厭不公平的處境, 即使狀況有利於自己.
塞勒又設計了一個「公共財」的遊戲:
遊戲規則是會把參與者放進公共財信封的總金額增加一倍,
然後平均分給每個實驗對象.
假設總共有五個實驗對象, 我一開始有10元, 決定捐出5元,
那麼實驗人員就會將錢增為10元, 平分給每個人, 換言之, 每個人可以得到 2 元.
上述例子中, 我捐出了 5 元, 卻只拿回 2 元, 相當於我損失了 3 元,
而其他人卻平白無顧得到 2 元. 所以經濟學家推測最好的策略就是自己都不要捐,
等著接收別人的錢. 但這是個誤判,
平均而言, 大家都會合作捐錢, 公共財不會為空.
有學者爭辯, 那是因為實驗對象還搞不清楚狀況, 如果多玩幾次, 想必就會趨近於0了吧.
如果重複「公共財」遊戲數次, 捐的金額的確會有明顯下降.
但有趣的是, 如果重啟一輪遊戲, 實驗對象又會重回一開始的金額,
而不是一開始就當一個自私鬼, 即使他們已經玩過遊戲, 知道最佳的策略是什麼都不捐,
等著分享別人捐的錢.
在這個研究中顯示, 高比例的人會選擇當個「有條件的合作者」,
也就是說如果有夠多的人願意合作, 他們也願意合作.
但如果搭順風車的人太多, 他們也會變成一樣的自私鬼.
而如果規則有機會懲罰不合作的人, 像之前的「懲罰賽局」,
那麼合作率就可以維持, 不會隨著時間拉長而下降.
這個測驗顯示人不僅僅是被利益所驅動, 我們有「喜愛合作」的傾向,
並且在乎公不公平.
這也正是社會為什麼要提供一個公平的環境的原因,
如果沒有公平的遊戲規則, 有的人靠關係, 有的人不勞而獲,
社會就會逐漸變質, 變得無法合作, 讓人窒息, 不利於社會發展.
感想
這本書由於是半自傳, 夾雜著作者的經歷,
對於行為經濟學的理論與實驗常常只是草草帶過,
同一個理論可能分散好幾章, 舉的生活例子也不一定與該章講的理論有關,
無法互相映證, 覺得有點可惜
沒辦法像《橡皮擦計劃》一樣, 既看到倆人的故事, 又學到倆人所提出的理論,
不過作者自己也說, 如果看不完, 隨時都可以放下,
不要因為「稟賦效應」就覺得書買了就一定要看完,
所以就這樣吧 XD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68.203.1.22 (美國)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book/M.1610313134.A.CB7.html
... <看更多>